中國房地產是不是用來投資的?具體如何?

洪武00581


房子是用來住的,其實就目前而言,中國的房子已經趨於飽和或者有餘,只是城市間的資源分配不平衡,導致一些城市的資源緊張,所以目前有些城市被國家政策所調控,基於目前現狀短暫時間是無法改變,所以國家繼續出臺相關政策,因城施策,穩定房價,就目前一些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其實普通工薪階層的早也無法承受,也買不起,只是這些城市有相當的吸引力,每年都有源源不斷的人才被吸引的這些城市(這些人代表了相當部分的高收入人群),所以才能保持高位的房價和經濟的增長,由於國家目前重視區域發展平衡,這種現象在未來幾年或者是幾十年間,會逐漸的消失,所以大家對於房子,可以選擇更加理性的方式購買,不要盲從,適合自己就好,還是基於房子是用來住的,不要太過於渴求它的其它方面……

以上僅個人觀點,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有更好的見解,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或者私信我……


音樂帶你飛


大家好,我是勇談。對於我國房地產的問題已經說過了很多,有一種觀點是得到眾人認可的“我國房價這麼高跟投資離不開關係”,我國房地產發展的這20多年來,經歷了從解決住房問題——解決資產保值問題的轉變,而在如今投資渠貧乏的情況下,房產成為絕大多數人(企業)的投資標的。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房地產自帶的投資屬性是吸引大家進行投資的主因,其背後實質上是資源對於房產的依附作用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為何我國房產能夠成為投資品?除去本身的土地在不斷增值外,因為我國過去長期實行的戶籍制度都是以房產作為基礎來進行的,而城市各種資源的分配絕大多數也是以房產和戶籍來進行再分配的。簡單理解就是,房產已經成為社會資源再分配的媒介,這種局面會長期存在,短時間內很難解決。幾點觀察:

第一、土地價格、建築成本、人工成本都在漲,基本決定了房價很難出現回落,這也是絕大多數人敢槓桿投資房產的主因。這個小學生都懂得道理自然逃不過資本的眼睛,包括中國大媽在內絕大多數有點閒錢(或能夠槓桿搞來錢)的人或企業參與了這場房價上漲風波。資本和人在逐利性是什麼時候都存在的,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打破資源背後的房產依賴性。

第二、“房住不炒”的實質還是讓房產迴歸住的屬性,在降低房產的投資屬性背景下,更多的是需要打破資源對於房產的依賴。目前來看,就業、醫療、落戶等已經初步打破了對於房產的依賴,最讓人感覺頭疼也是逼迫大家不得不選擇在城市買房的主因還是因為“教育”。未來城市教育資源能否做到基本一致,才是關鍵。就拿如今很多城市對於有房或無房群體子女就讀學校不一致來說,其背後參考的依據還是房產和戶口。

房產可以作為投資品在全球任何國家都一樣,不過作為投資品來說自然有掙有賠

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房價只漲不跌,這種預判其實是最要不得的,畢竟任何投資品都不可能只漲不跌,哪怕是黃金也是一樣。如何權衡房產的居住屬性和金融屬性,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幾點愚見:

第一、徹底讓房產迴歸到住的本質,推動房地產行業改革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昨天看到一則海航的新聞,海航近幾年遇到了資金鍊問題,雖然歸咎於過去幾年瘋狂的“買買買”,但是說句時候海航的資產負債率不過70%多,這個比例比起我國絕大多說房企來說都是要低的。僅僅從一般企業角度來看,當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70%就面臨資金鍊問題的時候,為何我國絕大多數房企竟然會沒有事情?要知道我國房企大多數資產負債率都達到了80%甚至更高。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大家心裡應該有個數吧。說到底,房地產行業已經脫離了行業實質已經有了深深的金融烙印,如今到底是誰綁架了誰也不一定。

第二、在後房地產時期,在房產整體供過於求的時期,也該動動“奶酪”了。我們不否認房地產行業在過去20多年來在解決大家的居住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令人感覺可惜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房地產的模式並沒有得到改變,高負債率並沒有得到改變。可以說房地產行業是所有行業裡面唯一一個需要銀行不斷貸款才能活下去的行業,其實就是不具備足夠的“造血”能力。讓這些不具備足夠“造血”能力的企業退出市場應該是監管部門該做的事情。

綜上,如果說對於房地產行業的判斷之前還沒有清楚認識的話,從提出“房住不炒”開始已經有了清楚的論調,讓房產迴歸到住的本質是我們接下來要持續推動的事情。所以,如今的中國房產已經不是純投資品了。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轉評、關注,歡迎大家積極訂購勇談的專欄,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壹貳叄


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994年到2008年外貿拉動階段,2008到2018 基建和地產拉動階段,2019到後來十年進步靠 穩外貿和內需及產業升級為主,地產主要通過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建立長效機制為主,此過程中,未來主要有一下幾個趨勢:

1、建設總量由過去增長到未來逐漸縮小

過去:從2000年-2017年,18年期間翻了四番,就是16倍還多一點。從1億平方米漲到17億平方米; 未來:17億平方米一年變成10億平方米左右,到了10億平方米左右又會形成一個新的平衡。

2、過去房產價格漲十倍,未來總體平衡,局部有漲跌。基本維持與gdp增速一致。

Ø貨幣超行,通貨膨脹。國家基礎貨幣發行量從2004的4萬億,2018是32萬億,漲了8倍,翻了三番。

Ø供不應求

Ø過去匯率總體貶值,外匯進中國坐等地產升值,未來保值或升值

3、房地產企業平均債務由84%下降到50%,政府可能會在一下方面調控

Ø購地款必須是自有資金,不能負債

Ø縮短從預售到交房的時間至半年或一年

Ø持有房產,資產證券化

4、中國房企數量由現在9萬多家下降到1—3萬家

Ø全世界其他所有180個國家的房產商加起來也沒有9萬家,遍地房產商也就是中國的一場狂歡。

Ø房地產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最終到2030年以後寬鬆情況可能剩下3萬家。嚴重一點留下1萬家。

5、未來三個區域出現熱點,存在投資價值

Ø超級大城市中的1000萬人口往2000萬擴張的城市

Ø超級大城市帶出的大都市圈100公里半徑內的中等城市、小城市

Ø相距200、300、40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群

6、純銷售模式發展到租售並舉模式

Ø20%的房子是政府的保障房,保障房是租賃的

Ø市場上房產商造的房子,差不多30%左右會是租賃房,

Ø50%左右房子還是維持原來的商品銷售

總體房產投資可以保值,局部有漲跌,主要投資價值區域在三個熱點區域。


歸海經略



老王196226710


是不是用來投資的?你聽我講完,便可瞭解。

中國的房地產放在幾年前絕對是最好的投資項目,房地產行業大概也就是從15年開始,房價瘋狂上漲。漲幅有的城市高達好幾倍。



就拿我所在的城市山東濟南來說。15年前濟南的房價大概在五六千左右。而現在濟南的房價在15000以上。這只是一個平均值,大家不必糾結。那你算一算這個15000和5000。這是一個三倍的關係。這巨大的利潤恐怕沒有其他行業比這更暴力了。比如在15年你花5000塊錢一 平方,買了一套100平的房子。當時的花費也就是50多萬。而拿到現在那就是150多萬。這麼一套房子在短短的三四年間就給你帶來了100萬的利潤。想象一下。給你50萬,讓你去投資。你投資什麼能夠在短短的三年內能夠到達100萬的利潤?




但是就在19年的後半年,房子似乎不再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投資項目了。很多城市房價都在普遍的下跌。特別是二手房。雖然下跌的幅度不是很大。但這已經是一個不好的趨勢了。而且居民生活水平有限。老百姓的工資也就擺在那裡了。現在的房價幾乎已經到達了一個上線。房價上漲的幅度也不會非常大。買房子如果不能全款買,那個利息還是很高的。所以說現在投資房子還是比較危險的。

總結說。房子以前的確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項目。但是從2020年開始,我相信這個項目不再像以前那麼吃香,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魯地那些事


房地產最重要的屬性是居住屬性,這個沒有任何理由值得懷疑。也正是具有了公共服務的居住屬性,使得每一次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幾乎功虧一簣。這其中摻合著的利益交錯是在是太複雜了。

可是,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卻也不失投資屬性,正因為這個投資屬性才讓房地產一次又一次的瘋狂上漲,直到最近的這輪需要經濟平穩的重任還是落在了房地產業的肩膀上。假如沒有投資屬性,那麼房地產市場就是變成了一個公屋分配,或者80%以上的中低收入居民可以通過公屋分配獲得。

可惜不是,基本上是居民全面的市場化模式,並且還支撐了我國的金融產業、地方財政、房地產企業以及大量的房地產投資者。房地產業是一個真正的支柱產業!

我國的居民財富中的70%以上來自於房地產資產,按照人均財富20萬暫估,那麼就會有超過200萬億的居民房產財富。這種財富很多是屬於居住,但也有不少是通過投資獲得的。這種居住屬性、投資屬性和金融屬性融為一體的房地產經濟也算是一種特色。即便是西方發達國家也沒有我們這樣運作的如火純青。


可是,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飽和,未來也逐步形成了分化的趨勢。

一線城市的居住屬性最低,而其中的房地產金融屬性卻是最高;

在二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具有較少的居住屬性,而投資屬性最為特出,其中還有一些金融屬性;

至於那些三四線城市,一般也是會以居住屬性為主,並且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飽和,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會越變越小而居住屬性卻是越變越大;

對於一些人口流出嚴重的五六線城市,幾乎沒有投資價值,只留下了居住屬性。並且一旦房產下挫可能就會成為真正有價無市的固定資產。


鞅論財經


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是大勢所趨。

中央多次強調堅持住房不炒是今後幾年樓市的基調。

國家最終會通過推進房地產稅、完善住房租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等來平衡市場需求,實現房價長期穩定。




文海深深


中國房地產是不是用來投資的,具體如果?

針對這個問題和我們國家提倡出來房子是用來住的觀念不同,可能房屋能夠抵禦通貨膨脹,但是個人不建議買房投資,房產屬於重資產。最大的特點在於:

1、資金要求高(買個房動輒上百萬),實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玩的,入門門檻高。(當然這也可以看做是樓市的優點,競爭者少啊)

2、轉型難,房產如同海上的大船,大而穩,但是不靈活,轉型難,一旦遇到較大的市場變動,資源調整,政策變化,房產難以快速轉型。

3、維護費用較高。房子你放在那不管理,升值可能性幾乎沒有,要想達到預期的升值,獲得較高的房產收益,就必須不斷地投入維護房產的價值。

4、不可持續。房價不斷漲,子孫後代無房可住,房價不漲,投資者難以獲得利潤。

5、容易形成較大的債務風險。

房產屬於慢節奏的投資,建議謹慎!希望能夠對您有幫助





阿勇柒可家


房價的上漲,購房者預期的長期不降,讓房子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有投資價值的商品,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投資商品。當前政策一再強調房住不炒,那麼我們的房子究竟是用來住的還是用來投資的呢?



用來住的房子

房子最初的屬性就是居住。誰也沒有想過房子還可以“炒著吃”。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房地產市場形成的出去這些人的購房意願都是滿足自身的住房需求。除此之外依靠房子獲得收益幾乎是這些人不曾想的。畢竟那個時候房子不論從房價的漲幅還是從房租的收益來說都不是那麼突出的。居住就是房子最原始的屬性。

相信房子是用來住的依然是很多人的共同認識。只不過在房價上漲,他人獲利之後我們變得眼紅,我們也變得想要從房子當中獲取更多。房子也就逐漸的聰住的房子變成了投資的房子。

房子是用來投資的

投資房產現在依然是國人最穩妥的投資方式。如果沒有房子的幫助,現在不少國人的家庭資產也許也會大大縮水。房子依靠自身的價值增長讓不少人過上了好生活,從而也改變了生活。

過去人儲糧,現在的人囤房。在家庭收入增長之後,多餘的錢如何用在實處?在前兩年我國居民旅遊還未風靡的時候,房子就成為了不少人投資的選擇。其實房子住也就住了,是為了生活,投資也就投了,還是為了生活。在這一點上用來住的房子和投資的房子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可言。

住與投資是一樣的

房子用來住和用來投資其實是一樣的。為什麼要說兩者一樣呢?因為兩者皆是生活。我們住房子想要獲得更好更舒適得居住環境和條件。我們投資房子是想獲得額外的收入喝收益也是為了改善生活。在這一點上其實兩者並不矛盾。

只不過在國人看來,這些年我國的房價上漲較為迅速,房源也比較搶手,再加上一些數據的描畫就顯得房子其實被過度誇張其價值了。似乎我國的房子都是用來投資的了。


房產老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