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武志紅 
《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幸福一家人

打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魔咒

我們的文化一直宣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我們傳統文化裡,子女對父母的孝道成了鐵律。“父母命,不可違”,從古至今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遵從了這條鐵律。

正因為這樣,我們彷彿成為了父母的附屬物,有些父母從出生起就開始插手子女的人生:小時候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名牌大學;大學畢業,要努力爭取公務員或者醫生、教師等他們認為有地位且穩定的職業;有了工作之後就是結婚,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後就是催著你生孩子,生完一個再生二胎......

許多人的一生就這樣稀裡糊塗度過了,他們從來也沒有考慮過為什麼,因為他們被“父母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種觀念套住了。

然而事實上,我們的人生並沒有父母想的那麼簡單,我們畢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而不是誰的提線木偶,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果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都是為我們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聽話的孩子”過得並不幸福呢?

《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其實我們的性格缺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膽小、懦弱、自私、暴躁......每當我們隱隱約約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並不幸福(雖然在父母眼裡我們是一帆風順的)時,我們很少會把原因歸結到父母身上。但是終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根本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即使達到了,但那並不是你想要的結果。於是,我們只能陷入深深的自責和自我懷疑,甚至出於內疚而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內心的痛苦和灰暗就來自於父母。幾千年的孝道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紮根太深,我們不敢去違抗父母之命。為了孝道,我們甚至閉上辨別是非的眼睛,成為了愚孝的人。

《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封面

揭開“原生家庭”留下的瘡疤

那麼,我們要如何擺脫愚孝的困境,追尋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追求呢?

我們首先有必要認清自己的父母,因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告訴我們,有些父母是“中毒”的,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如果你來自第二種家庭,那麼《原生家庭》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隨著你步入成年,這些種子會長成無形的雜草,侵入你的生活。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取材於大量的實際案例,沒有枯燥的理論說教,有的只是設身處地的心理關懷和情感分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你解開從有毒父母那裡中的毒。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分析了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第二部分則是教我們如何自我療傷,重塑內心世界和現實生活。

為《原生家庭》中文版作序的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就會減輕很多。”

蘇珊·福沃德把有毒的父母分為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等六種。其中,對於中國人來說,最普遍的還是操控型父母。

《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認清操控型父母的暴行

操控型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這都是為了你好。”最近我看了電影《半個喜劇》,其中男主角孫同的母親就是一個典型的操控型母親,每當她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孫同的人生時,就會說這句話。

在她的眼裡,在北京有個固定的工作、戶口、房子是比他兒子一生幸福還要重要的事情。為了滿足母親的期望,他復讀了三年終於考上北京的大學,孫同喜歡音樂,卻不得不在好朋友父親的公司朝九晚五的上班;他喜歡一個女孩卻被迫和她分開,只為了保住工作和北京戶口;他明知道好朋友是個渣男,卻怕得罪他而欺騙了自己曾經暗戀的女生,甚至還要去給這個好朋友當伴郎。

每當他想要衝破束縛的時候,他母親就裝瘋賣傻、裝病尋死來威脅他,甚至還把老家的房子賣掉,非要在逼他在北京買房。

《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電影《半個喜劇》孫同和她媽媽

在好朋友婚禮上,孫同並不開心,他深深感覺到自己活得很窩囊。他生氣地一腳踢在垃圾箱上,結果鞋子插進去找不出來了,他絕望地蹲在垃圾堆裡,那一刻我感覺他就是個垃圾。

操控型父母從小就開始控制孩子,即使兒女已經成年,他們還不放手,而是繼續對他們的生活橫加干涉和操控,甚至想成為孩子生活的主宰。

蘇珊·福沃德認為操控型父母十分狡猾陰險:

他們經常把操控偽裝成關心。一些常見的說辭有 “這都是為了你好”“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正因為我這麼愛你”......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這樣做是因失去你,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中。”


《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重塑獨立自主的心靈世界

到底是什麼使父母成為操控兒女的“木偶師”呢?蘇珊·福沃德認為自信的父母無須去控制他們已經成年的子女,他們這樣做是基於對自己生活的強烈不滿,以及對遭到遺棄的恐懼。子女的獨立使他們覺得彷彿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

因此,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後,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有些模糊。他們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存在的獨立個體,也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在孩子能夠把握自己生活時,父母應該適時放手,停止對成年子女的控制。在正常家庭裡,這種控制權的交接往往在子女青少年時期便開始了。

《原生家庭》告訴我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被操控型父母控制的子女應該從睡夢中醒來了,因為只有當你做出改變,重新掌握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權時,你才能真正脫離父母成為獨立個體,才能真正剪掉心理上的臍帶,重新塑造自己獨立自主的心靈世界,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就像電影《半個喜劇》中主人公孫同一樣,最後,他不顧母親的阻撓和反對,勇敢地揭露了好朋友的真面目,真正做回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