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一定会被中国人铭记。
因为这场新冠病毒疫情,一切都变了。
空旷的城市、闭门的商场、罕有路人的街道,以及严防死守、背水一战的态势。
大家宅在家里,活在线上,每天一睁眼就要看看那串还在上涨的确诊数字......期待着这场疫情赶快过去。
还记得十七年前的SARS么?还有五年前的MERS,直到今天的2019-nCoV......
对病毒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繁衍而实施对人类的无差别攻击;未来我们又会面对什么?
假期宅在家不妨看看2011年索德伯格的影片《传染病》,一切都那么的似曾相识。
一位出差兼出轨的女士,作为0号病人,她从香港回到家中后不明所以身亡。
随后,类似病例不断出现,病人咳嗽、高烧、昏迷、脑部损伤严重;
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直至感染地球上1/12的人口。
这种病毒被命名为MEV-1。
一方面,人类要研究并尽快解决这种病毒带来的灾难;
另一方面,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恐惧、焦虑……全球性的恐慌开始,各种力量更是集聚其中,共同负载人类走向尚不可知的未来。
影片上映时大多数人评价一般,究其原因无非是——聚集了一众明星,故事缺乏主线,叙事散乱,情节冷静到平淡.....
我们不妨在今时今日、此情此景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再看一遍,或许你就会对它拥有另外一重观感——冷静、沉痛,甚至惊悚,没有讨巧却拥有纪实的质感。
渗透进剧情中的紧凑BGM推波助澜,主线清晰,多线并进,预言性地做出了人类在面对全球病毒灾难下的社会性分析,看完后铁定你去公共场所开门,都不敢直接触摸门把手。
01 病毒是主角,明星都靠边站
《传染病》没有主角,因为主角就是病毒本身。
影片紧密围绕两条线索展开:
一是病毒的发展路径,产生、传播扩散和控制;
另一条是因病毒而引发的社会巨震。
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各色大咖以及各种力量均被裹挟在这场浩劫之中。从人物个体到团体、组织面面俱到,该有的细节与节点都做了足够的刻画。
想方设法控制疫情的政府;
找到致病性,寻求治愈方式的科研团体与组织;
抢购物资的民众;
甚至在危机下搞投机的自媒体。
自以为强大的地球生物,面对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病毒,不经意的接触就酝酿成了巨大的灾难,人类的平衡是如此微妙和脆弱——这便是影片的主旨。
《传染病》通过写实的风格、沉稳的色调、娴熟的镜头与简单而深刻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这充满启发性的寓言。
“基本传染数”(R0),指在没有外力介入,且假设所有人都对这个病毒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染病者会感染多少其他人的平均数。
R0的数字愈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愈难。
至于影片中那些大咖明星呢?在夺去了全球N多人性命的病毒面前,他们显然称不上主角。
马特·达蒙扮演了一位民众Mitch Emhoff,他被灾难一步步推着,只想稳固地求得那份安全,直到结尾在女儿生日会上,他才得到了真正的宣泄。
对于达蒙,我一直认为他很容易被忽略。与小李子那种充满灵性的“用力过猛”演绎不同,达蒙确实占了“萌”和“懵”。
你会觉得这位似乎少了点灵性,但他是一位好父亲、或者说好人——他就是你我,所以在共情角度他最贴合我们的状态。
凯特·温丝莱特扮演的Dr. Erin Mears最终倒在了病毒前。
如同诸多为了疫情而抗争的一线医务工作者一样,即便病魔缠身,也要尽到责任,人类因他们而伟大,也正如当前的我们,安稳地宅在家里,那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此外,还要谈到的是裘德·洛扮演的Alan,一个自诩为记者的“自媒体”。
这是个疫情下的典型角色,甚至于你现在也能在家庭群里或者微博上看到不少,以至于我们都闹不清楚那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Alan是个投机者,一个阴谋轮者,一个导火索;他有自己的诉求,也引发了人们之间的恐慌和不信任。而这恰恰是人性复杂的常态表现。
02 两种情绪
没有英雄,人人自危的写实状态下,影片营造出了很强的末世氛围。
为了追求真实性,影片主创除了寻求到传染病领域专家指导外,还专门找专家为病毒及其传染过程设计了符合科学规范的3D模型。
伴随着时间推进,9个城市+人口数量的精确展现,尽管没有聚焦到城市中的所有人,但通过上帝视角传递出一种人间地狱惨状,随着BGM的加持,不断创造着病毒不可一世,人类岌岌可危,但希望尚存的紧绷状态。
这种情绪表达正如导演所说:
一方面我明白了在科学界有很多未解之谜的存在,如果哪一天真的来了一个什么超级细菌,我们就玩完了。
而另一方面,当我看到这么多高智商的脑袋在为科学做出贡献的时候,我又感觉到放心,因为把自己的未来交到这些人的手中,还不算太坏。
所以我就在影片中加入了两种情绪,一种是负面的,一种是积极的。我想从中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让人们对科学充满信心。
03 警世寓言,从来不嫌多
影片开场就是Day 2,聚焦病毒传播。
为了留下悬念,将病毒源头的Day 1放在了结尾,最终起到点睛一笔,甚至还特写出了公司名字。
原来整个闭环是这样的:
人类企业乱砍乱伐,影响了生物栖息地,长得就不想被人吃的蝙蝠逃走了,正在进食香蕉,牙口一松,香蕉掉了,没想到被猪吃掉,后面你就懂了。
这个循环就是这么偶然,一如吃野味的人——2017前吃,2017后还是如此,可惜的是无辜的人们。所以这是一则寓言。
如今,全球人口即将到达80亿,但凡有哪个哥们儿在脆弱的平衡中投下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最终就会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
1976年9月,扎伊尔的一个村子同时出现几十例相同病例,病人但凡身上有孔的地方都在流血;
然后,血液样本被采集并交给了病毒学家彼得·皮奥,皮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一大群蛇形的病毒。
经过现场勘查,病毒发源地,这个名叫扬布库村的地方头一次举世闻名,然而为了不让村子背负恶名,皮奥用一条河的名字命名这个病毒——埃博拉。
2013年1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一个小村里开始传播,在全球范围总共导致超过28500人感染,11300余人死亡,平均死亡率将近50%。
即便是在今天,利用大数据也很难准确预测下一次埃博拉疫情将会在什么时间,发生在哪里。
是的,《传染病》是一部严肃的关于全球性恐慌的电影,但“传染病”随时都可能再次爆发,我们每个人该怎么办?能做点什么?
04 新的希望
2020年的第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很快,很长,很沉重。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重启2020。
然而,这只是想象。时间不会逆转,未来只在当下。
我们除了对抗病毒,做好自保,也应该深刻警醒与反思。
UCLA医学院心血管科主任芭芭拉·纳特森-霍洛威茨写了本书,叫《共病时代》——人与动物同源这个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古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半人半兽的结合物,而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也有人头蛇身的形象。
而人畜共病,一直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普遍引起关注和恐慌的现象。从以往所熟知的狂犬病、疯牛病,到近期肆虐的禽流感、埃博拉等等,时刻提醒着我们,人和动物之间在生病这件事儿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想清楚和谐地球、平衡生态下,我们的底线在哪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否则这次挺过去了,下一次冠状病毒就在不远的前方。
当然,我们也要心存感恩,心存希望。
灾难面前,总有一些英雄,可以是你,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们,以智慧、勇敢、善良与牺牲精神,来化解人类危机,引领人类奔向光明。
一如影片中的Dr. Mears、Dr. Sussman、Dr. Ally。
银幕之外,亦是如此——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不顾危险、不顾高龄,亲赴武汉,还有那些奋战在疫情一线的疾控与医护人员们,向你们致敬!
我猜想这黑夜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在不远的地方。(《大桥上》 汪峰)
閱讀更多 極客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