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而不选择西安,成都,或者伊犁?

小龙虾148499353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实,朱元璋心中一直不愿,定都南京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1398年,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子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了政权,于1420年迁都北平。这一方面与北平是朱棣发迹之地有关,但与朱元璋一直不愿定都南京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相关问题全部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

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最初定都是在南京,南京这座城市我们之前讲了不少,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南京定都。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那就是明代之前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有偏安的性质,算不得大一统的王朝。 朱元璋最初在南方起兵定都南京尚且可以理解,但是明朝逐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什么还要在南京定都呢? 今天那我们就来说说元末明初的南京城。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在淮南起兵,然后独立出来。当时朱元璋听从了手下建议,渡江攻克了金陵,改名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由于周围都是割据势力,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备战,因此当时的南京就是一座大军营。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一切都为战争做准备。 最终,朱元璋经过十几年努力,终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统一了东南地区。 随后,朱元璋挥师北伐,将元朝逐出塞外,统一了中国。 这时,朱元璋开始考虑迁都了。 确切的说,明朝统一之初朱元璋并不打算将都城放在南京。因为他认为南京有偏安性质,不足以威天下,而且他认为皇宫风水不好,会对子孙后代有影响。 朱元璋曾考虑过江都城放在开封、西安和凤阳等几处。 这几处却各有各的不合适。 首先,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北宋定都于此常年用大量部队拱卫京师,最终被军费拖垮。 其次,西安虽然地势险要,但是却气候干旱,土地蜕化,也不适合做首都。 再有,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想要在此定都。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哪个王朝在此立国,这里无论是地理还是经济都不合适,实在不是合适的都城选地。 最后,朱元璋年事已高,已经没有精力去执行这种大规模的迁都任务,这件事也就被搁置了下来。 朱元璋确定南京为都城后,开始重修南京城墙,据说当年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墙是用糯米混合砖石所造,坚固无比。后来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者围攻南京,中国军队竟然还要依靠朱元璋时代的城墙御敌,而且防御效果尚可。 朱元璋和建文帝两朝皆在南京定都,即便是后来朱棣称帝将明朝都城迁往北京,南京城还是作为明政府的第二首都被加以重视。 更何况,当时江南的经济早已超过北方,国家的钱粮赋税都要靠东南地区支撑,而南京恰恰是东南地区的核心。 明朝灭亡后,清朝对于南京同样十分重视,当年风光无限的“江宁织造”办公地点就是在南京。据说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背景就是江宁织造。

南京是短命王朝,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实,朱元璋心中一直不愿,定都南京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 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 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 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 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1398年,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子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了政权,于1420年迁都北平。这一方面与北平是朱棣发迹之地有关,但与朱元璋一直不愿定都南京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朱元璋为何定都南京?

金陵地形险要,北有长江天堑,自古为形胜之地。“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在这里定都,天时地利人和,也正因为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让南京涵碧楼择址在这里,现代与历史相结合,相得益彰。

南京是短命王朝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

长安 洛阳 燕京 金陵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都。长安 洛阳尤其是长安是一千年前的中心,北京是近八百年的中心。 而南京呢,这个唯一的长江以南的城市(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不南不北)在政治中心常在北方的中国 有何独特地历史意义?有的人居然调侃南京是难京,简直是因果颠倒,居心叵测,中国往往是因为华夏危难才迁都南京,而不是因为迁都南京才华夏危难,一味地诋毁南京。 在北方可以定都的地方很多,所以都分散开了,而南方呢,适合定都的地方屈指可数,所以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如果将定都北方所有历时不长的朝代做个统计,简直是南京的无数倍。还有南方的政权为啥只要统一了南方就一直定都南京,这已经充分说明定都南京已经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南京也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经常成为战场。作为我国跨度时间最长的古都,一千七八百年前是重要首都,乃至近代仍是重大事件策源地的首都,不难看出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洛阳 长安 北京当时的朝廷,好比是中国大家庭的老大,当家道中落时,然后南京小老弟莫名其妙升为老大当家长,由于家道中落,然后没有完全止住颓势,但好歹每次都保住了家,致使华夏五千年文化明没有大的裂痕,更没有断绝,世上绝无仅有,独中国此一家,其他如印度此一波与彼一波完全不是一波,连佛教都都快没有了。大家都把气都撒在南京这个厚道仔身上。南京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南京就这样被好多麻木地中国人误解。 好多人是因果颠倒,有本事你在当时,在长安 洛阳 北京建个都试试,我发现中国这样的无历史观和常识的人真是太多了。北方的都城 长安 洛阳 北京都沦陷了,建个啥啊,南方矮子中选将军,只能南京,南京在长江最靠北边,最有利于进取中原,选其他只会迟早覆灭。而中国自古受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威胁,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不可分离,所以常常要定都北方,就不难理解后面明朝的迁都。明朝历时276年,南京做了54年全国唯一首都,220多年的南北双京之一,何等豪迈,这还不算成功吗,从南京从全国政治中心转为经济中心和政治双星之一。 全中国历史上做过全国首都的就4个,长安(包括秦咸阳) 洛阳 南京 北京。 不敢想象,要是没有东晋南朝350年的抗击,等来汉人主导汉化了的隋唐(由于游牧民族长期无法灭南朝 ,还有可能被灭,尤其肥水之战后,不得不改变了早期的野蛮方式,导致北方的汉人也跟着受到重用,最后不停迭代到隋唐),没有岳飞击败金兵北逃的行都建康,没有大明王朝的绝地反击的南方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没有民国灭清建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恐怕是大家什么样人都不知道,华夏五千年文明绝对大拐弯或有断点。 大宋的资治通鉴里,可是以东晋南朝为正统,北朝无纪,这可是要给皇上治国看的东西。实话实说,任何大动乱的时代,南京一代还算是相对安稳的,五胡十六国 北朝 乱的跟一锅粥一样知道吗,比南朝更要乱,乱的增加历史考试的难度。所说的伪政权 割据势力,就让人哈哈大笑了。 汉族自古都是文化概念而非血缘概念,不管什么民族,民族大融合,现在五十六个民族早已成为一家,和平共处,没有压迫,都是主人,历朝历代的华夏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广。 南京的若干个政权里,除了东吴和南唐是并列割据政权,其他都是当时的华夏唯一在世朝廷。其中东吴是三国中最后灭的,东晋比西晋长治,南朝比北朝(北朝更迭更快,一直到了唐朝,几乎定都长安 洛阳全是短命王朝)安稳,南唐是五代十国中国祚较长和安定的(五代个个是短命王朝)。 明初54年复云南 燕云十六州 云南,扫漠北和辽东, 踏安南,恢复晚唐前的魄力。明朝虽迁都只是出于抵御北方的需要,明朝并未灭亡。北京为什么叫北京,是因为当时的京师在南京,才有史以来第一次叫北京,整个明朝南京保有大部分首都职能。 太平天国使得汉族将领掌握兵权,清庭不得不大量起用汉将,为清的覆亡留下伏笔。 中华民国结束帝制,将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把,启民智,保住了没灭亡,进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故曰,南京是华夏危难时的临时政治中心和首都,无论是避祸图存还是重新恢复华夏,南京都是绕不开的城市,无愧于华夏。 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南京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可以称帝建权之地,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南京在中国历史毁城多次,死难无数。南京一次又一次地在废墟里浴火重生,生命力堪称顽强。 当今的南京,在全国的城市格局中有所落寞,也受到不少人的无情调侃,但作为历史上有过大起大落的首都,还是会有复兴的那一天。


邵俊豪


朱元璋为什么要定都南京??一连看了十几位条友的见解,大同小异,都是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权衡利弊…………我看啊,都说的在理!!

我就不再继续说史实了!!讲个故事,大家就当笑话听听吧!!这还是当年村里的老人讲给我听的。

话说,那个时候,南京还叫金陵,当年朱元璋以金陵为根据地,取得天下,心想也选个好地方当都城吧!老朱手下有个神秘的谋士,刘伯温。这位大哥可是上知天文地理,下知过去未来!老刘就说了:“老大,都城就要选金陵啊,其他地方都不行。”老朱不解,问为啥呀?老刘就说了:“老大,你姓朱,这和猪谐音,百姓背后都叫你猪重八,猪元璋,都说这猪是个愚蠢的东西。”老朱听后大怒。老刘赶紧说:“老大不要着急,我已经算过了,此乃天意!天意不可违!但是天意却可因势利导啊!”“其实,猪不傻,猪精灵,猪精灵得很啊!”“只有选择‘金陵’做都城,这猪才能精灵啊!”“只有此处才能兴旺你老朱家啊!此处能让你后辈子孙人才倍出,江山永固啊!”老朱一听,说得有道理啊!天意不可违,还能兴旺我朱家!不错!好就定都金陵!!!

有点扯淡,但我听到的故事就是这样咯!(题外话,老人家说了,朱棣把都城迁往了北京,老朱家就开始盛极而衰,后辈朱家人也没昌盛过了。)




直言管他谁恕


1.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南京原称金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到老朱建国时已经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作为首都的历史了,在是中国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中,南京还是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被被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尤其是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时,中原大地的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政权也随之南迁。有了衣冠南渡之说。即缙绅和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南京及其附近生根,发芽。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后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

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

中国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就有两次把都城放在南京。(南宋衣冠南渡定都杭州)。

这使金陵保存了浓郁的华夏文化,显然让老朱了动了心。

2.比较老朱看中的其它城市,南京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1356年 ,老朱修南京城的时候南京明故宫建筑标准就是依皇宫标准建造的。建国后,朱元璋感觉,南京地处东南,不利于西北边防,又有在凤阳,北京,开封建都的想法,都由于地理位置与名气等原因放弃了。

明秦愍王朱顶多, 之国之后,老朱喜欢上了古色古香的西安,有迁都到西安的想法,曾经为此策划与宣传过。还特意派稳重的太子朱标巡视过陕西,为迁都做准备。朱标为此奔波效劳,跑遍陕西的山水后,献上了陕地地图,可惜不久他英年早逝了此事也遭搁浅。

大明初建时,北方边患严重的,如果置首都于边疆,显然,不利于政权稳固。

而南京地处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寒冷与饥荒不可能威胁到首都;游牧民族作为外患,又比较遥远,从北到南有万水千山作为屏障,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定都于此,税收也有保障。

3.从中国古代堪舆术(即相地术,俗称风水术,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玄术)来看,南京虎踞龙盘,有京陵王气!老朱好这口。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三国时,孙权也在此建都,使金陵作为城市风生水起。使黄河文化洗染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成为了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六朝时期,金陵户口已达28万之众,总人口超过了百万,是当时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所以,老朱经深思熟虑后,把首都放在南京,可谓慧眼识珠了!






很简单,伊犁不在中原,定都伊犁号令不了全国。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粮食没有问题,但多山,进出困难,经济不强,所以不可能定都。长安虽然是古都,但因为长年战争,植被早已破坏,经济已经南移,粮食不足,所以唐以后没有哪个王朝再定都长安。开封虽然是宋朝的都城,但经济被破坏,南宋以后中国已经逐渐由内陆经济转向海洋经济,而且是四战之地,所以也不适合。凤阳太小,就不提了。南京,做为朱元璋的老巢,根基所在,又靠海,江南鱼米之乡,钱粮肯定没问题,拥有长江天险,所以定都南京是必然的,缺点是北方领土控制相对较弱。之所以后来迁都北京,是因为它是朱棣的老巢,而且朱棣提出天子守国门,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后代的忧患意识,另外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方便笼络北方人才,缺点是钱粮以及吸纳南方人才,所以他在南京设影子内阁,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过最终明朝灭亡,问题还是出在钱粮上,农民起义切断了运河,所以南北两京是互补关系,直到现在仍然是。


WYWXY


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北平、临濠、南京。西安,成都,伊犁根本没在考虑范围。

先说临濠,是朱元璋的老家。想定都主要是心理上有光宗耀祖的炫耀成份。如果在临濠建都,害怕淮西勋贵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展势力,势必对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他很清楚,就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等等条件均不够格。所以他建了豪华宫殿(中都)但是没有用,等于闲置。

再说开封:开封位于平原上,没有防御的危险。(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之前的北宋遭受了这一损失。第二,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开封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如长江以南地区。如果开封做了首都,那么大量的金钱和粮食将需要从长江以南运到北方。这个费用很大。(地处平原,无险可守)

经大臣刘伯温的极力劝说后,改南京为京师。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第一,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第二,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第三,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自己也去西安考察过)。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水龙头也读史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在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之后,他改名为“元璋”。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于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年号为洪武,国号为大明。其中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的称呼。

朱元璋从社会底层爬起来,一路过关斩将,直到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谓说是非常艰辛。至于为何选在南京称帝,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所占据的城池里面,只有南京最适合作为都城;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北伐,以扫除元朝的残余势力,朱元璋得选择一个有利于筹集粮草,交通方便的地方。而南京所在的江东地区,正好是特别富庶的地方,粮草自不必说。

对于朱元璋选择定都南京,接下来稍微详细叙述一下。

一: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帝王之都。

当年孙权在东吴称帝的时候,就选择定都于南京,这时南京称为建业。后来西晋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灭亡之后,南渡的东晋依然选择以南京为都城。至于接下来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四个王朝都以南京作为都城。从这一层面来说,朱元璋选择定都于南京,并无不妥。

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征战,后来又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占据了南方广袤的土地。在南方的这些城池中,最适合称帝的,就是位置良好的南京。至于西安,伊犁,朱元璋不能很好地掌控,成都的位置又不适合北伐,所以南京理所当然地成了都城。

二:南京所在的江东地区,资源丰富,能为北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与南方的其它地方相比,定都南京,可以就近筹集粮草,这可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打仗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巨大的物质保障,打不了胜仗。况且北方的大片土地依然被元朝残余势力占据,可能还会进行多次北伐,让南京作为物资基地,有很大的可行性。

另外与成都相比,南京的地理位置,更适合北伐,水路,陆路都方便北上。正因为交通方便,对于前方作战的军队,也能及时地提供物资供应。

总之,在朱元璋的眼里,选择南京称帝是最好的选择。后来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朱元璋以南京为后方基地,几次北伐都取得了成功,当然也统一了天下。


子正寻道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先后考虑过凤阳,南京,洛阳,西安,北京,这几个,凤阳地方太小,这不过对家乡眷恋而已。北京元政权刚走,不安全,也排除了。洛阳人口稀少,达不到首都条件。西安朱元璋和朱标考察过,可是朱标病故,此事搁浅。最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因为政治经济南京实力雄厚,南京是不二之选。


于英喜


只是谈下自己的浅见,望大家不吝指正:

1.朱元璋的老家在安徽凤阳,在他跟随郭子兴起义以及随后的发展势力过程中,一直在应天(今南京,时称应天)周边,可以说是朱元璋的根据地,大本营。在这样的地方,最容易建立政权,最容易巩固政权。其次,南京也是古代适合建立首都的理想位置之一,有帝王之气。随时传说龙脉已经被破坏,但是建立一时的政权还是没问题的。

2.都城建立在西安,困难太多。距离自己的根据地太远,相比南京,西安不是最佳选择,选择西安不如选择北京,更近一些,好控制一些。

3.伊犁?怎么想到伊犁,这个想法很奇特,伊犁建都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理由去伊犁建都?


冰镇西瓜游越南


公元1391年,建立明朝不久的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去考察西安,也算是有了迁都西安的想法。一旦事情敲定,那么西安将自唐朝后再度成为帝国首都。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太子朱标就不幸病逝。此后,朱元璋也未提迁都西安的事情。

那么,除去不吉利等封建迷信因素,朱元璋放弃西安是还有其他什么考虑吗?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西安一直到近现代都会成为都城的候选城市。然而,即便是在其最后辉煌的隋唐时代,西安也已经很难符合帝国统治者的需求。这个脉络一路发展到朱元璋的时代,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是愈演愈烈。顺着这个脉络探索,就知道朱元璋不太可能放弃南京而到西安建立一个新的首都。

作为以江南西部为基地崛起的势力,朱元璋最稳固的根基就是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南京则是他重点营建过的老基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非常重视核心力量控制的君主看来,轻易离开自己的旧根基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皇帝将放弃最支持自己的派系,去和一群原先的地方派共处。原本的首都官宦也要举家迁徙,在漫长的全程中蒙受财产损失和旅途劳累。至于搬迁过程本身,也会影响朝廷的工作效率。这些都是朱元璋不得不查的基本因素。

古代的中央集权帝国,还往往面临着一个需要大量汲取资源的问题。因为皇帝脚下就有大量的官宦需要养活,为这些官宦人口服务的其他群体也会耗费大量的粮食等战略物资。所以,首都的位置不能远离重要的农业产区。否则,仅仅运输途中的耗费就又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损失。

从南宋开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产出就是各产粮区里最高的。朱元璋建都南京,并通过击败张士诚势力来夺取苏州,也就是控制了当时的天下经济中心。南京本身离开太湖流域很近,还有长江等水系的运输便利,是其他大城市所难以比拟的。这才让他有足够的资源去大修建新的南京城墙,将整个城市的面积都大大扩增。也只有江南的粮食产出,才能满足他供养大量官员和军队的需求。就是江北的淮河流域,在当时也是可以提供较多粮食的地方。

再对比下同时代的西安,你就知道明朝不太可能舍弃南京。先秦时代还是千里沃野的关中平原,已经因为千年的过度开发而变得土地肥力下降,不能继续维持极高的产量。这对于京城的大规模人口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如果要向西安输送大量的物资,就必须建立东出中原和南下巴蜀盆地的长距离交通线。

早在隋朝建立后,西安的资源不足问题就已经非常明显。以大兴土木为著称的隋炀帝,就是为了改变被动依靠关东物资输入的局面,才跑去中原地区再建立一个东都洛阳。这和当年的东周与东汉迁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考量结果。但东都的建立,不仅分流了部分官宦人口,也让皇帝的队伍可能直接取得中原地区的农业产出。加上从太湖平原地区开挖而来的大运河系统,确保了南方的粮食可以更方便的抵达帝国核心。

所以,隋炀帝浩浩荡荡的下扬州视察,也就不仅仅是出门散散心的简单旅游。在王朝覆灭之时,他也宁愿远离旧权力中心的关中,而要死在长江边的温柔乡里。

到了唐朝的中后期,运河漕运的准时抵达与否,甚至成为了皇帝能否继续维持正统地位的考核标准。从关中到洛阳,再到扬州的运河沿途,是帝国不折不扣的生命线。任何在这片狭长区域发生的叛乱,都对远在关中的朝廷有着釜底抽薪的作用。安禄山在东北方向的范阳起兵后,就优先选择南下截断这条大动脉。逼的唐朝皇帝必须放弃关中,逃亡南方的巴蜀盆地避难。

这个趋势,又在五代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原本由洛阳承担的中枢位置,逐步转移到了开封身上。于是,宋朝便不可能将都城搬离开封。开封城也取代了洛阳和西安,成为了帝国内最繁华的城市。哪怕经历了靖康之变与蒙古大军南下的两次浩劫,都依然能恢复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明朝,帝国财富聚集地的接力棒,就又从开封转移到了南京。

也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明朝曾一度考虑将未来的王朝首都设在开封。因为开封有旧运河保证物资输入,又不像南京那样远离北部的重兵驻扎地区。但大运河的走向,在元朝时便开始就将侧重点从原本的西北方向转到了正北方向。较新的运河河道,从淮南直通原本的边境大要塞--幽州。只不过这次江南财富的输入,源头是草原商队的助攻。正是他们催生了、盛极一时的大都,反过来逼着运河改道。

于是,连条件更好的开封也最终落选。因为新生的王朝没有足够资源,去重修一条漫长的旧运河。回头再看看更加偏远的西安,自然是更没有机会选上了。

至于后来被朱棣定为新都城的北京,在当时也不在都城的选择范围之内。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昔日大都已被重新定位成一个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边境大要塞。若非造反的燕王要将首都搬迁到自己的核心地盘,那里或许会重回隋唐时期的幽州角色。

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若不是有元朝开挖的大运河,朱棣无论如何也要考虑下经济成本和维护费的问题。虽然有宋元时代留下的海运可做备选方案,但帆船的风险始终高于河道两岸的纤夫。

最后,朱棣的行动也足以说明:即便不考虑钱的问题,皇帝也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直属区域。


南院大王乔峰


第一:因为南京当时是他的革命根据地。建国初期全国一穷二白。

第二:朱元璋是唯一一个由南方统一北方的王朝。哪里有他的一切家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