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

赵洋觅艺


没有。

如果艺术家创作的前提是让别人看懂,那他的作品需要极其强大的包容性,或通俗易懂,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知识背景都是不平等的,艺术家的创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北野武曾经写过:我认为艺术对艺术家来说,就像毒品一样。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理由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或者是为了后代子孙。世界上就属艺术家的作品最自私自利了,艺术家永远只为自己创作

每个人都要表达的欲望,只是形式不同,文学,艺术,舞蹈,这些都体现了创作者的所思所想,作品诞生的那一刻,艺术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它是独立的个体,观众能否引起共鸣不在考虑范围,毕竟认识是有差异的。


戴圆框眼镜的少年


让别人“看懂”艺术品,这个真的不是由艺术家打包票能说了算,而且更不能以“义务”来绑架艺术家的灵性创造力!

因为,艺术的“产出”如同自然力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外力过分干涉只能“降格”其水准,变得已不成其为艺术。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用生命、灵性、心血来创造艺术品,比如米开朗基罗、梵高、高更,徐渭、张大千、徐悲鸿等无不如此!可以说,艺术家在创造时,根本就忘了让世人看懂这会事儿。

所以这样问,说的都是“外行话”,但也表达出了一种普遍的要求。我们都想能理解看懂大师的天才之作,分享他的艺术灵感,提升自己的素养。这种困惑主要是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导致的。

传统古典时期的艺术,已为我们普遍熟悉,无论是宗教题材,还是风景画、风俗画,往往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甚至那些略带抽象的写意画也不难理解。

难理解的绘画,大都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之后的作品,从印象派开始就开始非写实化、朦胧化,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更是“天马行空”,没有艺术基础,不明白新的绘画语言、现代艺术理念的人,根本看不懂。而人家“大师”才不管你能否看懂,你得去理解他们。

所谓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是一种广义的、“泛化的”艺术,各种艺术门类界限消失,以及艺术的生活化,工业、电子、游戏的创意,模糊了艺术边际。一些装置艺术,及后来的抽象艺术就更难理解了。

比如,超级写实画,其实你不必刻意去理解它,只要你能感受,获得印象、视觉冲击就行了。这是鉴赏现代艺术品与古典美术的不同之处。所以,“看不懂”也很正常,我就看不懂赵无极的抽象画,但能感受到一种“自然力”,对东方山水画的回归!

乐活给大家分享,一些鉴赏现代艺术的“路径”,比如一些具象画,看到后,无须问画家画的是什么,像不像,要注重自身的观感、印象、视觉生成。根据接受美学原理,艺术品的意义价值,是取决于接受者的审美机制,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效果”,都是该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品的解释权被下放给了审美主体的“人”,这是艺术观的自由和进步。通俗的说,就是“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抽象画,你就只看它的色彩、肌理等,这些“有意味的形式”,装饰感、甚至喜庆感、压抑感,或音乐性的韵律感,有情调就可以,不要老想着看出“意思”来。好的抽象艺术甚至有“禅”的意境效果,产生陌生化新异效果,隔断世俗庸常世界,治愈焦虑创伤,修复心灵达至“休歇处”,澡雪精神。

这就是艺术的“超越性”功能!

这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请欣赏大师的超级写实油画

冷军老师画的“美人鱼”

有些画,可以看就是,不必刻意追求理解。

赵无极的抽象油画作品

关注乐活,分享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乐活谈艺录,一家之言,共勉!


乐活光阴


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让观众看懂艺术作品。艺术是自由的,它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地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艺术家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诠释思想,表现观念,是积极主观的行为。主观愿望要符合大众审美眼光,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要让大众看懂,深明其意,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

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让观众看懂艺术作品。艺术是反映生活的直接体现,艺术反映生活,还写照生活,非常客观地记录生活、表达生活,离开生活的艺术,如空中楼阁,如海市蜃楼,一晃过眼云烟,没有观众欣赏,看不懂的艺术,就是没有生活。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体验,艺术家创作作品,述说自己的情感体验,要让大众能看懂、能感知,才会产生艺术共鸣。

让别人看懂作品是艺术家的义务。


陈庄水墨画家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做为一个影视的忠实粉丝来讲,我个人觉的不想让观众看懂得艺术作品的艺术作家,不是好作家。现如今的艺术家都说知音难觅,可能真的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问题了。


有些作品除了自己谁都不知道其中的意义,这样的作品最中只能走上被埋没的道路。在我所了解的电影领域的作者都希望观众能够看懂,原因主要有一下两点。

一、从电影作品本身的角度出发

电影作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人、传递文化信息,既然是传递文化信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观众能看的懂。观众看得懂这就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然而观众所看不懂的作品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可能。我不否认有些电影之前并没有人看得懂,经过人们的发掘,懂得欣赏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所以说想要实现电影的最主要的功能,还得让观众看得懂。

二、从投资方的角度出发

制作一部电影的成本非常的高,比如说演员费、场地费、道具费、化妆师的费用、后期制作、后期的电影宣传等等。


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一起,可以说是非常昂贵的开销。所以电影的拍摄需要有赞助商的赞助,投资方的投之等。无论是赞助方还是投资方,他们共同点都是商人。都说“不以赚钱为目的商人不是好商人”,所以说商人很定是希望越多人看懂越好。因为越多人看懂,他得到的回报也就越高。

无论是从电影作品本身出发还是从投资方出发,都不允许作品让观众看不懂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个人觉得影视作品是有让人看懂得义务的。


剧敢想


艺术若是叫所有人都看得懂,那叫通俗。

越往阳春白雪顶上走越是叫高雅,下里巴人之流的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媚俗。

高雅、通俗到媚俗都是艺术品展现的境界。

重点是艺术家的创作究竟是为何而做?

为了生存,必须舍弃高雅,趋于通俗和媚俗。

为了实现自我,肯定得选择高雅,或者也可以选择不拘一格,连高雅的边也不沾,只捣鼓自个喜欢的便可。

没高雅,没通俗,亦没媚俗。

这时候的艺术家作品就是完全为自已而创作。

有的是毕其功于一役,有的是量变到质变,涅槃重生。

把自已所有的才华,毫无顾忌的呈现,绽放,我想这才是艺术家最大的追求。

至于别人看得懂,看不懂,那真的不需要去考虑,没有那个义务。

一家之言,仅供交流。


鸿哥iouyh福小铺


要说义务就画好自己的画,要说责任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诚实。如果习惯了谎言自然看不懂真如,何须解释。



小猫长成了老猫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担当着传播生活生命中的真善美和感悟催化人们心灵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没有哪一个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没有人能够看懂。恰恰相反,艺术家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看懂的人越多越好。



诚然,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艺术触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的门类林林总总,艺术又受着地域、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艺术家表现艺术的形式各种各样,艺术家的造诣素养各有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存在一定差异,创作的作品千姿百态,一方面,欣赏艺术的人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不一样,不仅会出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也会出现对艺术作品看不懂的情况。



比如,对于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些作品如《星空》等,很多人就似懂非懂。对于抽象派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如《格尔尼卡》等,很多人就直言看不懂。而对于表现主义大师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如《救济金的保管员》等,很多人不理解画家为什么要把人画成肥硕无比奇丑无比的样子……。但是,看不懂或不理解并不是艺术家的本意,即便是有些“曲高”的艺术家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和寡”。



再则,很多艺术品并非一下子就能看懂的,从看不懂到看懂需要有一个理解认识的过程。比如过去很多人对西方的交响乐听不大懂,西方人对中国的民族器乐也不甚明白,但是经过中西方文化的日益交流,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的《二泉映月》在西方很受欢迎,西方的《今夜无人睡眠》在我们这里也广泛传唱。



可以这样理解,虽然不能绝对地说艺术家有让人看懂作品的义务,但没有哪一个艺术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们看懂。如果大部分的艺术作品不为人们看懂,也就无所谓艺术的传承发展了。让人看懂,也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内涵。


灯影书画


我个人认为,艺术家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和责任。

艺术创作不是打谜语,不是设置迷宫,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而去故意卖弄技巧和设置障碍。如果艺术家真这么做了,那么,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要打问号了。

为了证明我的这个观点,下面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人体油画能被中国人接受和赏识,与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大力普及分不开。

了解中国油画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油画特别是人体油画刚传入中国时,是受到抵制的。这种抵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统治阶级认为与国情不符;二是普通民众认为,人体油画有伤风化,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

面对这个局面。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没有只顾埋头搞创作,他们通过著书立说来向国人讲解油画的基本知识,如刘海粟就写有《米勒传》《塞尚传

》等著作来介绍西方艺术。他们进入高校美术系,宣传、讲解西方油画的基本知识;举办个人油画展,邀请社会名流和普通民众来参观展览,籍此来普及欣赏油画的基本知识。

二、《红楼梦》的判词和诗词。

由于曹雪芹写《红楼梦》时遇到了清朝严酷的文字狱,为了人生安全,曹公在写《红楼梦》时不得已留下了许多迷。但这些迷并非不可解,判词以及书中的大量诗词便是解开各种暗示和迷局的钥匙。

三、金庸小说的前言和写在后面的话。

金庸武侠小说是通俗读物,是最好理解的读本之一;但金庸先生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在他的许多武侠小说前面都会题上《金庸作品集》序;在书的末尾附上时代背景等资料。如《射雕英雄传》末尾便是附上《成吉思汗家族》《关于全真教》。金庸为什么这么做,一个直接的原因便是,他想借此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小说。

四、文化下基层。

建国以来,文化下乡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文化下乡,一是,为了让老百姓可以就近欣赏到高端艺术;二是,对提高国民的欣赏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创作出一流的艺术,还担负着普及、讲解艺术的义务和责任。


老梅寻梦


艺术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境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在人世间的体现与彰显。为此,作为个体的艺术人来说,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只要把自我的生命境界与自我的生命意识,通过艺术这种形式展现出来,至于读者读懂与否,那则是读者的事情了。


但在中国,大多数读者,都是喜欢庸俗艺术的。尤其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人人沉溺于手机,对手机强大的搜索功能而得心应手,还有各大门户网站,不断的在首页给人们推出色情、媚俗、血腥与洗脑的内容,使人沉溺其中,不得自拔。



而在我周围,认识或知道一大帮文艺青年或市井小民,在一些场合中,只要见面,只见他们都非常喜欢看手机上的那种玄幻、魔幻或神异的内容,看的津津有味。而许多文艺青年也喜欢那样的写作,而那样的写作,在中国有很多受众,但是对读者的生命境界没有很大的提升,反而有很大的危害,使许多读者沉溺于意淫之中,不能自已。


这些在复制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作者,内心之中大多只有欲望,只有贪婪,没有人的信任与爱心,因之,在写作上,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并在出卖灵魂的过程中,成为魔鬼的帮凶。而一个有着生命自觉的读者,是会用心看懂一些不予流俗的艺术作品的,他们的心灵是在与大师的对话中,以卓越的思考能力,独来独往的身心独立,才会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读出艺术家的心声。而只有对生命真正认知的人,才能写出让当下人觉醒的文字与艺术作品。


而大多数人喜欢的那些所谓的名人,实际上只是造粪机器。


所以,艺术是小众的,艺术家并不是为媚俗读者而来的,而是为自我的灵魂的提升而做出自我对生命的认知。为此,一个不予流俗的艺术家,才会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创作出真正启迪人灵魂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用户62081517873


首先需要明白一点,即——你理解的和作者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在哲学上有一种说法,任何思绪的传递都会因为现实材料的局限而失真。艺术创造者将自己的思绪通过现实世界物质媒介表现出来,别人理解的和作者本意已然不同。

比如《红楼梦》,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红学家给出的答案包罗万象,然而这一切都是人类对人生灵光,大感悟,不可道出的,因为一旦用语言描述就会被局限。

道可道,非常道。

所以艺术创作者并不需要在意观赏者是否理解作品,而是需要在意观赏者是否得到一个启发,一条评论,即使它看起来和作品没有多大关系。艺术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和观赏者一同思考问题的人。

所以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不在于艺术家,而是欣赏作品的我们自身的艺术素养。

欣赏一件作品不需要知道作者怎么想的,他也毫不在意,如果你没有在作品里看到作者意志的影子,那么他会倍感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这部作品成功了一半。

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画了一副人物肖像,她看起来在微笑,但又不是。作者没有刻意表达自己对物的喜好,对主人翁的看法,只是呈现。而她是不是微笑,只有作者知道了。但就是这种神秘未知无解,吸引着人们。

欣赏作品离不开相同的文化背景,这关系到对象征的理解。但又不需要刻意的学习他们的文化。因为在理解象征之前,是原始而纯粹的直观感受。得出的结论没有对错与好坏。

比如“红”在中国象征喜庆,在西方象征血腥。比较复杂点的是古典乐,离开了当时的时代,已经无法理解和感受它最初的意义,对大众来说只留下对古典乐这种高雅活动的无意义推崇。

真实地说出你的感受,这没有什么错误。

艺术没有高尚,高雅,严肃,低俗,媚俗等等的分别。最重要是在欣赏者的眼里是什么。比如《洛丽塔》,这部小说看起来就是与未成年少女的色情小说。而从另一方面看是爱情在伦理道德中的化学变化。

如“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又比如“网络小说”与“严肃小说”的两个极端,前者偏于大众,低俗,后者束之高阁,让人不明所以。但静下心来,敞开胸怀,都可以寻找某种价值和意义。

所以,当判断一个作品是低俗或高雅是否因为自己的偏见和自欺,而错过一次探索人生真谛的机会。

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如果是在表现形式上,有必要;而思想上,则没有。

但是因为艺术家也有高低之分。有的作品很直接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有的作品却如细水一样,自然而然地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前者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是艺术,可以看作是一种表达作者诉求的工具。

所以作为欣赏者的我们经常会被非艺术类的作品混淆感官。错失良机,找不到真正意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超脱的作品。

要知道,艺术是创造一种新的感官。

所以最最最重要就是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