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你現在種水稻的方法科學嗎?每年都在學習應用新技術嗎?

龍兵過


現在大農業採用溫室育秧,機械插秧,無人機噴藥,科學程度逐年提高。而我們小農村,面對勞動力短缺,和為減少勞動強度不斷的想偷工減料,直播已經在稻區形成趨勢。我和我們一個叫馬想春的同學又試驗了一個新方法,可稱無水育秧法:

借鑑旱秧的啟示,先把水田無水整理出來,直接把浸種拌藥的稻種撒在田裡,待它生出二三毫米白芽,立即放水漫田,過半天便把水放乾淨,幼苗期全按旱秧操作辦法操作。

此法在無水田裡操作,省工省時,在旱地行走好操作,出苗齊,早期樣樣好管理,當然也有缺點,用種量稍微大點。

我們把這種方法介紹到真正的稻區,有不少人採納,可能要顛覆直播稻的種植方式,向育秧旱秧化的方向發展。


六點山泉


答,怎麼說呢?是的,目前我的種植水稻方法也算可以,但我不認為我現在種植水稻方法科學,每年還是要鑽研新的發現新的農業科學方法,相信農科站新技術。

先是老輩們那一套,簡單易懂種水稻古老技術。谷種也都叫本地谷種,記得有叫丶長沙谷,大糯谷,小糯谷,紅米穀,麻谷,就這幾種水稻種,產量不高,一畝,出田穀六百斤,所以就使農民再怎麼努力肯幹也是不增產,加上交公糧,也就所剩無幾,就因為沒有科技興農的技術,也因多數農民沒有文化,又沒農業科學技術指導,種植水稻方法照本宣科,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即累的不堪,產量單一,才使溫飽難以解決。

在我們這一代正趕上有農業科學技術學習,品種繁多,種植水稻方法也曰益更新,加上優良品種,多種多樣種植方法,大量減輕體力負荷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巧施肥,妙用藥,就能生產更多糧食,產量翻幾翻,家家戶戶有餘糧,也帶動農村農產品,土特產,雞鴨鵝一大群,要多少有多少。😊!總之是,現在與將來在農業種植水稻方法都是要應用科學技術才有進步,才能向人類作更多貢獻。





吳玉香


到底要達怎樣的水平才叫發達?原始社會從有了水稻就認為發這了,然後到了人民公社搞集體這時更發達了。再後來分田到戶又一大改進越發達了,現在農業機械化還說不發達。真正要做到人不下地才叫發達了嘛!再要發達就像美國一樣一人種幾百畝上千畝才叫發達了。就算髮達了又怎麼樣,糧食多了又會出現怎麼樣的後果呢?但我相信以後科技越來越發達,但是就不道發達到怎麼程度。


專長古玩


當前水稻種植方法有很多,水稻育秧有水育秧、旱育秧、工廠化育秧,播栽方式有直播、拋秧、移栽及機插,施肥方法有三控施肥技術、機插側深施肥技術等,防治病蟲害可用噴霧器、無人機噴藥,水稻品種不同其栽培管理也有差異,如優質稻需掌握抗倒栽培方法。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栽培技術種水稻是科學的方法呢?

近兩年糧價低迷,水稻種植趨於輕簡化栽培,採用人工移栽的越來越少,大多采取拋秧、直播,甚至機插,未來幾年機插的面積會越來越多,雖然直播水稻更輕鬆,但除草、不抗倒是兩個難題,特別是近幾年在水稻直播地區出現嚴重的草害。科學種植水稻的方法,是能讓種植戶操作簡單,減少用工成本,同時使水稻能獲得優質、高產,如機插側深施肥技術,可減少施肥次數,或者水稻健康栽培綠色防控技術,重視種子處理及秧苗施“送嫁藥”,減少施藥次數。

每年各水稻主產省區均會發布主推技術,2019年農業部主推的技術有:稻田綠色種養技術、水稻疊盤出苗育秧技術、雜交稻單本密植大苗機插栽培技術等,廣東主推水稻技術有: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水稻一次性施肥技術、香稻增香栽培技術等,江西省主推的水稻技術有:優質稻“兩優一增”壯稈保優栽培技術、優質稻“三控”抗倒綠色節本增效技術等。

水稻科學種植方法每年都會取得一定的進步,水稻種植再也不能按傳統方法栽培,特別是近年來重點發展優質稻,在栽培方法上與以往種高產普通稻有些差異,每個品種在用種量、施肥、病蟲害防治上也有差異,要想獲得豐產高產,不斷學習很重要。同時,還要多瞭解水稻市場變化、水稻品種更新,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品種,以此保證能夠獲得較好的效益。

雲眾地服務宗旨: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雲眾地


目前農村很少有人種植水稻,基本上種植水稻不賺錢,還比較辛苦,分田到戶以來,農戶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想單純依靠種植水稻這種直接經濟作物發財致富比較困難,流轉費用加上整田、培苗、日常管水、施肥、打藥、除草、收割、稻穀加工等成本外,一般畝產純收益在600元左右。只有自己使用機械,大面積整體種植,家庭農場化管理才能使收益更大化。\r

現在種植水稻的方法較為科學,最起碼實現了從全人工到機械半自動化的轉變。載秧有插秧機、打藥可用無人機、收割有脫粒機。\r

新技術無非是整田、育苗、種田、本田管理、日常管理、收割這幾個方面的技術。\r

在這些管理中無非選種育苗、日常管理有些技術含量。\r

我出生在湖北這個魚米之鄉,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氣候只適宜早稻和中晚稻一年兩季水稻的種植。\r

我父母都是農民,我很小就在家幫父親耕田(水牛)、幫忙施肥、浸谷(育種)、栽秧、提稗子(除草)、做堤(管水)、割谷、挑草頭、打場(脫粒)、加谷(加工)。\r

我認為水稻種植的技術要點是:選種苗育苗很關鍵,日常管理(科學管水、施肥、打藥、除草)是基礎,農業機械是工具,然後就靠老天爺賞臉了。





一個小狠人


水稻種植肯定越來越科學。上世紀70-80年代前期大多是常規品種,那時強調密植,畝插2萬叢每叢8粒谷以保證基本苗。80年代中後期推廣雜交稻,因其分櫱強,就要求叢插2粒谷了。現在種植的基本都是超級稻,畝插1.2萬叢左右就基本夠了,另外,現在各種肥料也充足,可保證生長需要,產量也高了,除草劑的使用,人工工資大漲,所以也沒人去中耕除草了,現代技術的應用,不就是科學的表現嗎?當然,現在農業農村部在實施化肥減量、農藥減量行動計劃,就是要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提高其利用率,一是減少投入成本,二是減少環境汙染,三是保證食品安全。

農業新技術很多,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一是要進行生態調控,使害蟲數量保持在一定水平,而不是全消滅破壞生態,二是理化誘控,如用燈光誘殺、色板誘殺、免疫誘控等,三是在育秧期用防蟲網進行物理阻隔,四是適當時期釋放害蟲的天敵昆蟲,五是必要時噴施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首先選用生物農藥。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春不老聊三農


我認為現在種植水稻方法是科學的。除了科學之外,更傾向於像環境保護、土壤保護等方面來靠攏。而且,每年都會有一些新興的技術在進行試驗和推廣。

可能在大部分人的眼裡,種植水稻就是移栽、施用化肥以及防病的過程。的確如此,而且在這幾個過程中由於農藥、化肥的參與,也會對環境、土壤造成一些損傷,比如說土壤板結、營養土層流失、水體汙染等情況。現在通過一些新的技術手段,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類情況對土壤和環境的影響。

1、機插可變量側深施肥技術。傳統的水稻種植是整塊地或者整片地都使用同一種用肥量,不會人為的去根據這塊地的肥力不均的情況而調節不同區域的用肥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肥料施用效果以及造成了肥料的浪費。即便是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或者側深施肥技術也不能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但是,通過機插可變量側深施肥技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類情況的發生,通過側深施肥插秧機上改裝土壤肥力探測系統,通過數據傳遞到施肥箱,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肥力程度來自動調節施肥量。而且,這個過程在調試好之後是不需要人工操作的,全靠電腦控制。但是,這個系統對於增產來說,沒什麼實際的作用。對科學合理用肥、減少肥料浪費有著一定的效果。

2、免提漿種植技術。傳統水稻種植需要水整地的過程,在我們黑龍江地區是使用攪漿機把稻田的田面攪成均勻的泥漿狀,也便於移栽秧苗的生根、生長。但是這種方式對土壤結構的破壞較為嚴重,土壤不透氣、黏重、土壤顆粒間空隙降低,都是水整地的不良後果。但是免提漿就能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既進行旱平地之後經過2-3次的旋耕作業,直接放水泡田,在不攪漿或者沒有水整地過程的前提下直接移栽。由於缺少對土壤的破壞過程,土壤相對疏鬆、土壤團粒結構未被破壞,即便在泡水的情況下,土壤顆粒間的空隙也比較大,更有利於水稻根系的生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用水量。現在我們黑龍江墾區也在進一步探討這個技術。

3、水稻直播技術。水稻直播分旱直播和水直播兩種,但是這兩種方式與常規的移栽種植來說,節本的效果更加的明顯,在節約用水量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水稻的旱直播技術,抵抗不利氣候條件的能力更強。現在,這兩種直播技術在我們黑龍江地區已經有了一定的推廣面積。但是在一些技術細節問題還需解決,仍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4、免催芽技術。我們東北地區的水稻栽培是需要浸種催芽之後播種到大棚進行育秧。浸種催芽的成本比較高,農戶自主作業也有一定的風險性。如果是集中浸種催芽的話,投資也比較大。而且,催芽的種子自身的養分消耗大,對秧苗在大棚期間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低溫條件下也易出現粉種的情況。通過免催芽技術,對水稻種子進行一定的藥劑處理之後,可以直接在大棚內播幹種,秧苗素質也是比較突出的。而且還能減少浸種催芽的費用,現在也在逐步推廣的階段,也能減少浸種催芽對環境、水源的影響。

所以,現在的水稻種植技術越來越科學、新興的高科技機械也越來越多、更傾向於環保和土壤保護。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種水稻不是什麼不是什麼科學,而是改進方式而已,也不是什麼:科技而是肥作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f050000c73583de45a2\

冼容均


不科學,農場請的專家在會上一吹,下邊的幹部就要求照著作,也不管能不能是應,反正要的是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