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欲强,如何让父母学会放手?

玩去咯有我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孩子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父母的血液,用的是父亲的姓氏并继承延续家族的使命;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母亲怀胎十月历经临产的阵痛才换回了一个小生命。所以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怎么保护也不过分同时怎么要求也不为过。

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儿童成长也有其阶段性,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时应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扶养方式。记住一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总有一天会离开家庭独自生活。

这就要求父母需要有针对孩子成长方面正确的认知,然后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其行为表现逐步放手。

当然,也有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以爱子女的名义要求子女按他们的意志行事。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容易成为凡事听妈的妈宝或对立违抗的哪吒。

作为子女,若希望不被父母控制,通常有几种手段:

一是保持距离。父母不懂得边界,做子女的可以在与他们谈心时着重划分边界,不带情绪地将边界沟通清楚,温馨提醒父母不要越界。

二是防御方式。当父母再次越界,侵入子女的领地,请莫要不过脑地用情绪应对,这种儿时的防御已经跟不上现实的需求。不带攻击性的幽默可以帮助你脱困,既让父母意识到你被入侵也不至驳了他们的面子。

三是以情动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所以他们认为对子女的管束也是必然的。在这种大前提下,晓之以理是行不通的。在家里能让父母不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最佳的办法是始终能与父母的意识形态产生共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的控制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希望在一朝一夕中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父母开始控制欲又开始爆棚时,请不断重复上述手段,陪伴父母一起改变。

我是滕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心理工作站站长,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首先要知道父母控制欲强的原因。


保护


学走路时,父母跟在后面,“慢点慢点,小心摔着”。


逛街时,父母总把你让到里侧,“看着点路,别绊一跤”。


跟隔壁家孩子一起玩,父母会悄悄告诫你,“他不爱学习,别受他影响啊”。


你长大了,但父母这么多年习惯于为你遮风挡雨,一下子没调整过来,所以你会感觉他们控制欲强。


价值观


父母出生、生活的年代与你所在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咱们现在在路边吃个烤串什么的,感觉根本不是事儿。可是我妈当年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了,有一次在路边吃了一碗凉粉,我姥爷回家就教训了她一顿,说女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吃东西有伤大雅。


这就是价值观的代沟。


我之前看了日本作家五百田达成和樱场江利子合著的《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里面介绍的方法对摆脱控制很有用。别被书名骗了,其实这本书对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都适用。看完书,我觉得想要摆脱父母控制的好办法就是——赋予父母新的角色身份。


把父母当朋友——平等是交往的前提


平常跟朋友交往时,丝毫不用担心对方给我们造成压力。英国小说家乔叟说得好,“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我们先要在心里把自己提升到和父母平等的地位,让自己面对父母时轻松自然一点。


把父母当亲戚——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控制欲强的父母管得太宽,把他们当做亲戚就能制造些距离感,不必事事听父母的,不必事事向父母汇报,在他们问起时给出比较笼统的回答就好。


把父母当上司——运用职场智慧,创建和谐关系


想想我们平时与上司相处时的样子吧,我们毫不介意上司委派给我们的任务,可以完成的任务就不折不扣地完成,存在困难的任务就要组织好语句,用谨慎的态度与上司沟通,寻求解决办法。如果你用吊儿郎当的语言或者直接说“我做不了,你找别人做吧”,你这份工作可能就到头了。如果领导正在气头上,你跑去说这项任务怎么怎么困难,那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慎重的态度,还要有察言观色的本领,才能与上司相互配合,做好工作。


父母在生活中也会像上司一样,要求我们做这做那,不如把父母当做上司,运用一些职场技巧,化解矛盾、交流情感、和谐相处。


人的年龄渐长,在某些方面就会变得顽固,题主说让父母放手不太容易办到,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对父母的角色认定,久而久之,父母也会随之改变的。加油!


青楚的小世界


控制欲强的父母,若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威严的形象,是很好的!以后对孩子十几年的教育就会比较有效。就是父母有底线,说到做到,该奖励的奖励,该罚的,决不心软!

父母也要和小孩一起成长! 别太焦虑!别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引导他往这个方向走是可以的。孩子长大后比父母上一个台阶是较实际的,可以追求的。世界冠军,明星,功成名就,大富大贵一般别想太多!就象中彩票头奖!三代人都往一个方向努力,实现伟大的目标的机率会大点。

对孩子的控制还是一个度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一项该控制?哪一项该放松?从这个孩子实际情况,全面考虑才好。

象孩子怎样穿衣服才好看,才不冷不热,这个真不该大骂孩子土不垃圾、寒狗不识热天,管得太多!吃饭时小孩掉了饭粒在地上,该骂吗?大人也会出现!

对于安全的问题,还是抓紧点好!千万别自己去水库、江河游泳。路上车辆猛于虎!

但对于路上交通安全,防拐骗,也要父母在路上多实践教育,三四年级后,要有机会放手锻炼,不然,孩子真长不大!家长陪不了孩子一生!

严师出高徒!适当的高标准高要求是好的。但有些孩子很难达到的高要求,往往会让孩子气馁,失去动力,只能应付。严师淘汰了很多徒弟,才带出高徒!你愿意淘汰你的孩子吗?

和谐、温暖、包容和留恋,我觉得是家庭的主旋律!偶尔打骂、惩罚,是要有的,太多了真不好! 亲情、身体健康比100分重要!


接送帮


控制欲强的父母都有一个特点,孩子做的事情必须符合父母的标准,他们忽略了,小孩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想法,说白了,就是父母缺少包容度,必须好好修炼自己。

1.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不听自己的话,按他的来做是有什么原因?这原因合理吗?只要是合理就可以被认可。就像到点吃饭了,他没来吃,他说不饿,你可以根据上一餐吃的时间与吃的量来判断是否先不吃。



2.控制欲强的父母还有一个特点是容易火爆,这个与身体也有关系,多点保养肝,疏理肝气。



3.多学点智慧父母的知识,用智慧来管理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来服从,不然这样子教出来的孩子的性格会偏激,要么内向,要么暴烈。


Polly070228


看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你可能有着控制欲比较强的父母,他们把你当小孩子,打着爱的旗号过度关心你, 甚至会入侵你的边界干涉你。你希望能让他们改变,不再这样对你。过度的干预和控制是令人非常窒息的,而且确实不利于个体独立的成长。那该如何是好?我们要先看到一个问题:父母是很难被改变的。我们拼命让父母去改变,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我们换一个思路,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怎么调整,会引起父母行为的改变呢?

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小林是一个公务员,他在体制内工作了很久,他最近决定要辞职了。辞职去做什么,他都已经想好了,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小林的父母在老家,眼光受到局限,就认为在体制内工作才是最稳妥的,不支持小林的决定。小林因此非常苦恼,为什么父母不能支持?为什么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控制他?好了,故事就到这里,小林的态度我们能够看到:他在等待父母的许可,他才要去做他想做的事。这其实是一个不独立的态度,因为他在等待父母允许。那为什么一定要等父母允许才可以呢?如果只是把父母的意见、父母的管制当做一个参考,最终做决定的人是你,会怎样呢?表面上是父母的控制,使你不能自由的去做你想做的事,但究其根本还是孩子在授权父母,给父母权利去管着自己。独立不是父母送给你的,不是管父母要来的,那是小孩子的态度,成年人的态度是:无论你支不支持我,是不是能允许我做,跟我要做的这件事关系不大。要想让父母放手,首先的你的态度要转变:无论父母允不允许,你要做什么还是照常做,就只是来通知父母一声。当父母看到你独立的态度,他们的管理已经不再奏效,他们的行为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刘瑾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我想这个问题一定是某个被父母在控制在压迫的孩子提出来的。对于大部分的父母来说都会想要去控制自己的孩子,这种控制是爱的一种表现,更是对孩子不放心的一种表现。不管孩子的年龄有多大父母的这种爱都会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一种牵绊或是温暖。

想要让父母主动的自觉、心甘情愿、自觉的放弃的一个孩子的管教和控制唯一的方法就是让父母放心。

如果你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那么把你的学习成绩搞好搞到父母所期望的成绩的高度,父母就会减少对你的控制。

如果你是因为爱玩游戏或者一些其他的让父母不放心的因素,那么改掉这些父母认为的陋习或者恶习父母就会减少对你的控制。

积极的尝试和父母去沟通,了解他们对你期望的高度,努力去做好自己可以达到他们所期望的高度这样父母就会放心,一个放心的父母才会真正的放手自己孩子的成长才会减少的自己孩子的控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长大以后当我们的父母渐渐老去,我们会发现父母的这种控制是爱是关心,是年少轻狂的我们无法理解的温暖。

做好自己让父母感觉到骄傲和欣慰,让父母感觉到放心,让父母感觉到你让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到那个时候父母才会真正的放手,减少对你的控制!

有一天当你长大,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也会去想要“控制”自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的吧!

虽然控制让我们不爽,但是如果我们把这控制理解为爱的一种表现,内心就会平和很多,不是吗?


九斗学生心理


.很多父母的控制欲强,喜欢干预孩子的判断和目标追求,大致是秉承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的心态,觉得子女在思想深度,执行能力,对大局的把控意识等等方面都不如他们自己。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控制是为了他们今后少走弯路。

所以,要想让父母学会放手,首先应当证明自己有能力让他们放手

1.干一件让他们骄傲的事

当然,这件事是在你自己做的决定下完成的,父母对过程并不知情,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让他们喜出望外的,这样的事情带给父母的惊喜值会比你在他们的要求下成功完成的事情带来的惊喜值高得多。

这时候,父母会对你的能力大小有一个全新的评估,久而久之,他们不再会觉得你是那个时刻需要他们照料的小鸟,而是可以独自翱翔蓝天的雄鹰。

大多数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根源在于父母希望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所处的环境,从而给出指令性的意见,希望让孩子过得更舒坦一些,其出发点是好的。

当他们发现孩子自己做决定也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觉得孩子是长大了,应当给他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2.与父母经常沟通

心理学研究表明,“控制”总是企图消除一种冲突,所谓冲突,就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意见不同的地方。

很多时候,父母希望通过对孩子强有力的控制来消除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殊不知这样强硬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厌恶。

因此,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主动选择与父母沟通,把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执行计划告诉他们,并在这样的交流中找到平衡点,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样一来,父母便会了解我们的思想,如果合理,便会同意我们;如果有偏差,也会在双方的想法中找到两者都比较满意的方案。

3.感恩父母,同时做好自己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是理所应当地事情。然而他们不太明白的是,自己虽然给了他们生命,但是孩子注定是要过自己的人生的。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感激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感受美好与欢乐,但是我们同样应该告诉他们,自己的路终究是要自己走。

如果早期父母对孩子的决定和做法干涉过多,那么孩子就会缺少对事物判断的能力,等到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手足无措,没有办法与这个世界抗衡。

而这种对世界万物深入思考的能力,是在孩子自己一次次的探索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是在父母的一次次放手中历练和成长起来的。


羹先生


1.现状:中国父母的确是以爱为名,喜欢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的确是有这样的错误想法,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颇有点我生你养你,你就必须听我的心理。“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配,却忽略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

2.还有一种状况是孩子到了独立思考阶段,会觉得自己所想的才是对的,但父母会以过来人的经验给孩子纠错。

很多时候,很多选择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的。这时候也不妨听一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看看有什么合理的地方,是不是自己也有些地方也是可以听一下父母的建议。

3.对抗从来不是解决的最佳方案

有句话说,如果山不过来,那么你就过去吧。如果你的父母因为自身的特点无法做到改变,那么自己不妨用方法改善父母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其他社会关系,对抗性是无法达成任何事情的,只会造成双输。这时候不妨自己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与父母形成良好沟通。


jason妈咪有办法


这位朋友或许把这个答案转给父母看,装作不经意地和他们分享交流,看完这篇文章,父母或许就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有时候,和父母沟通也要讲究主动,如果你不喜欢被父母控制,但又不主动提出来,那么父母是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
01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会有出息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如果父母缺位的话,孩子就会野蛮生长。而父母不肯放手,孩子所有的事都要插一脚,会更可怕。看看这世上越来越多的妈宝娃、啃老族就知道了。

电视剧《欢乐颂》里就有这样的两对父母。

关雎尔(关关)的妈妈,就是个舍不得放手的妈妈。

关关毕业,妈妈在老家给她找好工作,结果关关没去,自己在上海租了房找了工作;妈妈放假专程到上海,给关关洗床单、打扫卫生;

怕关关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妈妈又发动一切资源为她找对象、相亲……

虽然这世上没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可父母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好”。太多的父母不舍得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控制孩子,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剥夺了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

想一想,如果你不放手,孩子永远就学不会走路。放手了,即使他摔跤,也是正常的,只有这样他才知道怎么掌握平衡,怎么避免再摔跤,这也是他人生路上必须经历的成长。

还有一位妈妈,是赵医生的妈妈。

虽然赵妈妈只出场一次,可从小小的细节里就看出她给儿子空间,懂得放手。难怪赵医生这么优秀,年纪轻轻就是留洋博士,医院骨干,主治医生。有出息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舍得放手的父母。

第一次见儿子的女朋友小曲时,赵妈妈不像别的妈妈,对儿子女友特别关注、问东问西。她很自然很随意,像以往一样和儿子玩起了猜字游戏。

当赵医生发现自己的手机处于连线状态,原来是小曲在偷听他和妈妈的谈话,赵医生很生气,可赵妈妈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示意他要冷静。

赵妈妈从小就培养儿子独立的思想和品格,给儿子空间,信任他,从不过多干涉他的事情。儿子的交友、婚姻大事,自己做主好了,父母也不会给他设定条条框框。

放手的父母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做主,这样的孩子才有出息,也更幸福。

02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成长

曾经我就是个不舍得放手的妈妈。

女儿小的时候,我经常对她这么说:

“乖,听话!”

“这个你不会,还是我来吧!”

“我都说过了,你为什么不听?”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跟着我,别乱跑!”

“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其他事你就别操心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总是担心她。天冷担心她穿少了,下雨担心她没伞,吃饭怕她没吃饱,跑步怕她摔跤……即使出差,我也会“母行千里担忧儿”。

更何况现在社会复杂,骗子、人贩子、垃圾人越来越多,加上外界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不得不把孩子“攥在手心里”。

女儿上学的路上要穿过一条车流滚滚的马路,不放心她自己过马路,所以她姥爷每天接送她。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姥爷每天按时到校门口等着,一天四趟,一接送就是三年。

到了四年级,姥爷要外出一段时间,没人接送了。女儿说,“不用接,我会过马路。”开始还有点担心,后来看她自己上下学没什么问题,才彻底放心。

学校组织拓展训练,女儿要离家五天过集体生活。我们又纠结半天,因为女儿从未离开过我们,加上平时对她比较溺爱,担心她不习惯住集体宿舍,不会自己照顾自己。

女儿说:“我们学过一篇《桃花心木》的文章,如果种树人定时定量给桃花心木浇水,树苗就养成依赖的心,一旦停止浇水或遇到狂风暴雨,它就活不成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所以我要学会努力成长,你们就放心吧。”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雷电。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请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

03 努力,做放手的父母,让孩子飞得更高

猎豹妈妈在小猎豹长大后,自己会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找一块地方生活;狐狸妈妈在小狐狸长大后,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鹰妈妈在小鹰刚会爬行的时候,把它推下悬崖,逼它学会飞翔;狮妈妈在小狮子成年后,残忍地把它驱逐出领地,让它长成真正的雄狮。

在某些时候,父母狠心,才是对孩子特别的爱。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是这样。放手,让孩子可以独立生存、适应社会,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很多父母并不明白。

他们不肯放手,不舍得分离,甚至仗着“我是你爸(妈)”,继续干预着孩子的生活。他们打着爱的名义试图控制孩子的思想,最终双方碰得头破血流。

世界的路有千万条,你为孩子选的路,未必是他要的。就让他自己去思考、去选择。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即使摔跤了,也要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人生的酸甜苦辣,要自己品尝,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他,而不要用你认为对的方式。

父母的的视野是有局限性的。试问有多少父母真正认识这个时代,了解“共享经济”,顺应“互联网+”?只有放手,让孩子脱离“父母”这个舒适区,他才能见识更广阔的天空,才会有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

否则,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孩子的人生,不应该是重复父母的人生。

04 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跟其它的爱不一样,不是为了聚合,而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每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不断与父母分离的旅程-----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怀抱爬行、第一次离家去幼儿园、第一次和同学去旅行、第一次离家去上大学……直到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所有这一切,都在不停地分离。

龙应台曾经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是的,孩子大了,父母纵使万般不舍,最终也要放手。

真正的好父母,他们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若要孩子独立,父母必须适时退出。努力学会放手,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请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愿天下父母都能:无私地付出、适时地退出,而且在放手之后继续深爱着孩子。即使在漆黑的夜寒冷的天,也留着一盏灯,为他照亮回家的路。

专注孩子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和家庭亲子关系处理,关注头条号【爱飞亲子】,100万家庭的共同选择。


爱物志


把事情看淡一点,没必要抓的这么紧,这样很累的。可以考虑一下一件事情的阈值。比如说某件事情你把它的最坏打算先考虑好,如果它没有超过你紧张的范围就没必要抓那么紧,事情慢慢放。这样会比较轻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