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受儒家思想影響甚深,歷代科舉制度均崇文抑武,因此史料記載中,多為文科狀元,對於武狀元的比較少見。

據資料載,自唐代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開科取士,直到清末光緒三十年(1905)甲辰科止,共產生了狀元914人,其中能夠考證真實姓名的有596名。這裡面,山東籍文狀元50名(又一說為36名),膠東一帶,歷經千年科舉制度,只有宋代文狀元蔡齊(宋代共計12名),清代武狀元王元浩(清代共計6名),可見科舉制度之難,磨盡天下世人心。

關於這位武狀元王元浩,是咱們膠州本地人,祖籍丁家莊。關於他的記載,正史資料中幾乎沒有,他的故事和經歷都來源於歷代百姓的口口相傳,其中或有誇大失實的成分,或許有些自相矛盾,但是當年這位膠州小夥子的奮鬥歷史,確實是膠州人的驕傲無疑。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膠州狀元,其人其事

王元浩,字海如,祖籍山東膠州丁家莊。據說此人自幼聰慧,讀書明理,擅於實踐,通曉兵書陣法,精於弓馬騎射。相傳當年武科殿試時,他能舉起360斤重的石鎖,又能舞動六十斤關王大刀,雍正皇帝龍顏大悅,欽點為當年武科"頭名狀元"。

之後,王元浩初授御前一等侍衛,皇帝駕前欽隨。作為能夠親近皇帝的少數人,升遷的機會要大好幾倍,許多大臣想要得知皇帝的心情、行蹤,都要通過送禮、吃花酒等拉關係,很多侍衛以此為樂,但是在王元浩這裡卻行不通。王元浩的忠誠可靠,讓雍正皇帝很是喜歡,因為他最恨手下人結黨營私。

王元浩深明兵法,又通曉武器製造,作了幾年侍衛後,,雍正皇帝外放他出任洞庭水師副將,希望他在歷練中不斷提升自己,為國家做出更多更大貢獻。在任職期間,他不負皇帝重望,著力提高水師作戰能力,還發明瞭專門用於水戰的火炮,親自編制了《火器圖說》一書,作為操作說明供官兵在實戰中使用。

他的政績被上報朝廷後,兵部對其嘉獎,在湖廣總督特別推薦下,升任湖南總兵擔任軍事要職(類似今天的省級軍區司令員)。

王元浩作為皇帝身邊的貼身侍衛,又是朝廷武職大員,為官勤政,清正廉潔。對子女又能管束嚴格,敦促耕讀習武,家風嚴謹。他沒有留下傲人的產業,只有忠厚傳家的祖訓,他的兒子王守道,沿襲父親傳授,在乾隆二十一年中武舉人,官至清江浦都司一職。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自幼喜武,從不間斷

清代以前,漢族統治下的朝代,"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對崇文風氣達到極致,嚴重抑制了武職的發展,國家軍力也受到影響。清兵入關以後,滿人崇尚武功,尤其精擅騎射,以武力奪取天下之後,一改宋明以文抑武的積弱,主張文武並重。

清代武科始於順治二年(1645),終止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歷經二百餘年,其中錄取進士以上者九千餘人,膠州習武有成者也在其列。據《膠州志》記載,首位武科進士是康熙六年丁未科王培,共產生武進士二十三人,進入一甲頭兩名的武科進士,只有雍正丁未科的狀元王元浩和乾隆甲戌科的榜眼徐渭。

據說,王元浩從小允文允武,武科天分逐漸顯現,武術功底紮實,在膠州城中頗有名氣。據說王元浩身材魁梧過人,有後人曾經試穿過他遺留的盔甲,站在凳子上,袍邊耷拉到地,戴上頭盔,帽沿搭到肩膀上。雖無切實記載,也可見王元浩身材之一斑。

王元浩青年時期就有大志,發下宏願,練好本領,為國出力,為民造福。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元浩赴武科康熙庚子年(1720)中武舉。七年之後,在雍正丁未年(1727)赴京應試,得中頭名武狀元,朝廷授一等侍衛職。

關於王元浩的記載,文字很少,而且多為民間傳說,沒有正史佐證,來源一部分是基於史料的傳說,一部分是添枝加葉的描繪,更有許多為了提高王元浩形象的神異之事,只能做為民間故事。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臂力驚人,殿試險勝

清代規定,武科考試三年舉行一次。最高等級的殿試,分為三天進行,第一天測試馬上功夫和騎射能力,第二天測試步射、舞刀和舉重,第三天由皇帝欽此確定等級,發榜傳臚。王元浩殿試的情況,民間的傳說中,主要在"舞刀和舉重"部分,也可推斷王元浩的長處在於臂力。

相傳,王元浩試舉石鎖時,不小心被自己的袍子絆了一下,抓起的石鎖二次墜地,他不等考官判負,順勢又抓起另一枚石鎖,兩個同時舉起,驚險過關。

接下來是六十斤的關王大刀,王元浩駕輕就熟,舞得虎虎生風,誰知剛才一驚之下手中有汗,大刀沉重,居然脫手。王元浩心道不妙,飛起一腳將刀踢起,順手抓住刀柄,輕輕放下。皇帝稱讚,問這是什麼招數,王元浩急中生智說這是"珍珠倒捲簾"。

雍正大悅,當場御筆欽點,王元浩為今科頭名武狀元。想那六十斤的大刀砸在腳上,實際重量何止百斤。比試之後,王元浩回到住處,靴子竟然脫不下來,鞋筒裡都是半乾的血漬。(這個踢刀的情節出現在很多人的身上,可見其傳說之廣)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為人正直,研發火炮

王元浩雖然以武科獲取功名,但是他並非傳統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他武藝精熟,更有一副好腦筋。他自幼喜好兵書,對歷代兵事頗有研究,更難得的是,他能夠把所學的理論知識用於實踐。

清代的火器雖然沒有脫離傳統,但在低端武器的使用方面已經爐火純青。據說他在山西任參將的時候,曾經繪製了《火獸火車圖》進獻朝廷,受到雍正皇帝讚賞。後來王元浩調任洞庭水師副將,他到任後詳細考察水軍武器配備和使用情況,潛心研製改進武器性能,創制了專門用於水戰的火炮,並編寫《火器圖說》一書,官兵依法操練,實戰效果大有提升。

王元浩官聲甚好,善待卒伍,卓越軍事才能得到了雍正賞識,後升任湖南總兵官。據說,在任上遇到一名士卒母親重病,家境貧寒無錢醫治。王元浩聽聞,慷慨捐助,幫助他渡過難關,後來這名兵卒在戰場上立下大功。這段故事也成為軍中佳話。

48歲時,王元浩病死在湖南總兵任上。關於他的故事還有很多,2008年11月,膠州市在丁家莊村前王元浩故居舊址,專門設立了王元浩紀念碑,讓膠州人都記得這裡曾經出過一位武狀元。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後嗣不絕,桃李芬芳

據傳,王元浩有正妻、繼室各一,共生五子。傳嗣至今,已經是第十五世。但是後代對這位狀元先祖的事情也不甚了了,都不是很具體,也沒有相關的文獻資料。只是說王氏後人家中原先保存有王元浩狀元匾額,後來被公社借走不知所蹤。丁家村原先有狀元府一座,如今也不原址

關於那件傳說中的"狀元袍",還是一樁謎團,據說戰袍原件曾經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地方博物館展出,後來博物館對此予以否認。另有說法是該文物轉送至濟南收藏,但是也沒有相關的記錄。雖然王元浩的相關事物,總是伴隨著些許遺憾,無論怎樣,清代唯一武狀元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

王元浩的曾孫王廷蘭,是清代道光年間的易學家,史料記載,王廷蘭是道光乙酉科(1825)舉人,在山東館陶、莘縣、桓臺、汶上等地擔任訓導、教喻等教育職務。在任期間,王廷蘭培養人才很多,楊際清、張金銘、王吉震等名士,均為他的門徒。王廷蘭一生精於易理,著有《易經精義》八冊,侄子王峙少年才俊,得到叔父王廷蘭指授,成為膠州著名的教育家,楊際清、張金銘、王吉震等名士,均為他的門徒。

醉青島|膠州唯一的武狀元,正史記載很少,卻是民間百姓的驕傲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