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历代科举制度均崇文抑武,因此史料记载中,多为文科状元,对于武状元的比较少见。

据资料载,自唐代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开科取士,直到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甲辰科止,共产生了状元914人,其中能够考证真实姓名的有596名。这里面,山东籍文状元50名(又一说为36名),胶东一带,历经千年科举制度,只有宋代文状元蔡齐(宋代共计12名),清代武状元王元浩(清代共计6名),可见科举制度之难,磨尽天下世人心。

关于这位武状元王元浩,是咱们胶州本地人,祖籍丁家庄。关于他的记载,正史资料中几乎没有,他的故事和经历都来源于历代百姓的口口相传,其中或有夸大失实的成分,或许有些自相矛盾,但是当年这位胶州小伙子的奋斗历史,确实是胶州人的骄傲无疑。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胶州状元,其人其事

王元浩,字海如,祖籍山东胶州丁家庄。据说此人自幼聪慧,读书明理,擅于实践,通晓兵书阵法,精于弓马骑射。相传当年武科殿试时,他能举起360斤重的石锁,又能舞动六十斤关王大刀,雍正皇帝龙颜大悦,钦点为当年武科"头名状元"。

之后,王元浩初授御前一等侍卫,皇帝驾前钦随。作为能够亲近皇帝的少数人,升迁的机会要大好几倍,许多大臣想要得知皇帝的心情、行踪,都要通过送礼、吃花酒等拉关系,很多侍卫以此为乐,但是在王元浩这里却行不通。王元浩的忠诚可靠,让雍正皇帝很是喜欢,因为他最恨手下人结党营私。

王元浩深明兵法,又通晓武器制造,作了几年侍卫后,,雍正皇帝外放他出任洞庭水师副将,希望他在历练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贡献。在任职期间,他不负皇帝重望,着力提高水师作战能力,还发明了专门用于水战的火炮,亲自编制了《火器图说》一书,作为操作说明供官兵在实战中使用。

他的政绩被上报朝廷后,兵部对其嘉奖,在湖广总督特别推荐下,升任湖南总兵担任军事要职(类似今天的省级军区司令员)。

王元浩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又是朝廷武职大员,为官勤政,清正廉洁。对子女又能管束严格,敦促耕读习武,家风严谨。他没有留下傲人的产业,只有忠厚传家的祖训,他的儿子王守道,沿袭父亲传授,在乾隆二十一年中武举人,官至清江浦都司一职。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自幼喜武,从不间断

清代以前,汉族统治下的朝代,"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对崇文风气达到极致,严重抑制了武职的发展,国家军力也受到影响。清兵入关以后,满人崇尚武功,尤其精擅骑射,以武力夺取天下之后,一改宋明以文抑武的积弱,主张文武并重。

清代武科始于顺治二年(1645),终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历经二百余年,其中录取进士以上者九千余人,胶州习武有成者也在其列。据《胶州志》记载,首位武科进士是康熙六年丁未科王培,共产生武进士二十三人,进入一甲头两名的武科进士,只有雍正丁未科的状元王元浩和乾隆甲戌科的榜眼徐渭。

据说,王元浩从小允文允武,武科天分逐渐显现,武术功底扎实,在胶州城中颇有名气。据说王元浩身材魁梧过人,有后人曾经试穿过他遗留的盔甲,站在凳子上,袍边耷拉到地,戴上头盔,帽沿搭到肩膀上。虽无切实记载,也可见王元浩身材之一斑。

王元浩青年时期就有大志,发下宏愿,练好本领,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元浩赴武科康熙庚子年(1720)中武举。七年之后,在雍正丁未年(1727)赴京应试,得中头名武状元,朝廷授一等侍卫职。

关于王元浩的记载,文字很少,而且多为民间传说,没有正史佐证,来源一部分是基于史料的传说,一部分是添枝加叶的描绘,更有许多为了提高王元浩形象的神异之事,只能做为民间故事。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臂力惊人,殿试险胜

清代规定,武科考试三年举行一次。最高等级的殿试,分为三天进行,第一天测试马上功夫和骑射能力,第二天测试步射、舞刀和举重,第三天由皇帝钦此确定等级,发榜传胪。王元浩殿试的情况,民间的传说中,主要在"舞刀和举重"部分,也可推断王元浩的长处在于臂力。

相传,王元浩试举石锁时,不小心被自己的袍子绊了一下,抓起的石锁二次坠地,他不等考官判负,顺势又抓起另一枚石锁,两个同时举起,惊险过关。

接下来是六十斤的关王大刀,王元浩驾轻就熟,舞得虎虎生风,谁知刚才一惊之下手中有汗,大刀沉重,居然脱手。王元浩心道不妙,飞起一脚将刀踢起,顺手抓住刀柄,轻轻放下。皇帝称赞,问这是什么招数,王元浩急中生智说这是"珍珠倒卷帘"。

雍正大悦,当场御笔钦点,王元浩为今科头名武状元。想那六十斤的大刀砸在脚上,实际重量何止百斤。比试之后,王元浩回到住处,靴子竟然脱不下来,鞋筒里都是半干的血渍。(这个踢刀的情节出现在很多人的身上,可见其传说之广)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为人正直,研发火炮

王元浩虽然以武科获取功名,但是他并非传统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武艺精熟,更有一副好脑筋。他自幼喜好兵书,对历代兵事颇有研究,更难得的是,他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清代的火器虽然没有脱离传统,但在低端武器的使用方面已经炉火纯青。据说他在山西任参将的时候,曾经绘制了《火兽火车图》进献朝廷,受到雍正皇帝赞赏。后来王元浩调任洞庭水师副将,他到任后详细考察水军武器配备和使用情况,潜心研制改进武器性能,创制了专门用于水战的火炮,并编写《火器图说》一书,官兵依法操练,实战效果大有提升。

王元浩官声甚好,善待卒伍,卓越军事才能得到了雍正赏识,后升任湖南总兵官。据说,在任上遇到一名士卒母亲重病,家境贫寒无钱医治。王元浩听闻,慷慨捐助,帮助他渡过难关,后来这名兵卒在战场上立下大功。这段故事也成为军中佳话。

48岁时,王元浩病死在湖南总兵任上。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很多,2008年11月,胶州市在丁家庄村前王元浩故居旧址,专门设立了王元浩纪念碑,让胶州人都记得这里曾经出过一位武状元。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后嗣不绝,桃李芬芳

据传,王元浩有正妻、继室各一,共生五子。传嗣至今,已经是第十五世。但是后代对这位状元先祖的事情也不甚了了,都不是很具体,也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只是说王氏后人家中原先保存有王元浩状元匾额,后来被公社借走不知所踪。丁家村原先有状元府一座,如今也不原址

关于那件传说中的"状元袍",还是一桩谜团,据说战袍原件曾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地方博物馆展出,后来博物馆对此予以否认。另有说法是该文物转送至济南收藏,但是也没有相关的记录。虽然王元浩的相关事物,总是伴随着些许遗憾,无论怎样,清代唯一武状元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王元浩的曾孙王廷兰,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易学家,史料记载,王廷兰是道光乙酉科(1825)举人,在山东馆陶、莘县、桓台、汶上等地担任训导、教喻等教育职务。在任期间,王廷兰培养人才很多,杨际清、张金铭、王吉震等名士,均为他的门徒。王廷兰一生精于易理,著有《易经精义》八册,侄子王峙少年才俊,得到叔父王廷兰指授,成为胶州著名的教育家,杨际清、张金铭、王吉震等名士,均为他的门徒。

醉青岛|胶州唯一的武状元,正史记载很少,却是民间百姓的骄傲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