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凖,下場有多悽慘?

國聞雜談


寇凖是北宋名相,對宋朝功重如山,下場卻悲慘。

寇凖19歲當知縣,30歲升同知院事(二品),後因得罪宋太宗被趕出京城,由於宋太宗離不開他,又把他召回來。宋真宗即位6年後,42歲的寇凖任宰相,45歲被降級趕到陝州,58歲又被召回京,不久後又再次被罷相,逐出京城。寇凖最後屢次被貶,61歲被流放到雷州,雷州環境惡劣,居住條件差,寇凖抑鬱成疾,一年後客死他鄉,時年62歲。

最慘的是,死後因為朝廷給的銀子太少,靈柩在返鄉途中,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只能倉促葬在洛陽鞏縣,死後十年才遷回故鄉。

寇凖出生於公元961年,是北宋的大功臣,寇凖家世顯赫,因為他的老祖宗在西周武王時立過大功,賜寇姓,公元980年十九歲的寇凖考中進士,到歸州巴東任知縣,後來由於乾的不錯,升任鹽鐵判官。

公元989年,寇凖大膽向宋太宗進諫,宋太宗聽後非常生氣,便想離開。寇凖上前拉住宋太宗,勸他坐下,聽他把話說完。事後,寇凖得到宋太宗賞識,太宗說:“得寇凖猶如唐太宗得魏徵”,所以寇凖以剛直而出名。

宋太宗離不開寇凖

公元990年,朝廷處理兩樁賄賂案,王淮受賄千萬,罰杖刑並被撤職,但是不久後又恢復原職。而祖吉受賄情節並不嚴重,卻被判死刑。寇凖知道王淮走了後門,王淮的哥哥是參知政事王沔,心中憤怒不平。

公元991年,大天旱,宋太宗召群臣商討此事,寇凖卻說:“天旱是因為刑罰不公正導致的”,宋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宮。

後來宋太宗召寇凖詢問情況,寇凖說祖吉和王淮都受賄違反法律,懲罰卻不同,這不公平。於是太宗越來越賞識寇凖,升任寇凖為樞密副使,後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寇凖開始參與北宋軍國大事。

一次寇凖和溫仲舒外出遊玩,路上一瘋子追著他的馬喊萬歲,寇凖的死對頭張遜知道後,告知宋太宗,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張遜便添油加醋,最後寇凖被降級,趕到青州任知府。寇凖離開後,宋太宗非常想念他,於是第二年把寇凖召回京,任命為參知政事(二品)。

得罪奸臣王欽若

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後,遼軍前後兩次南下侵略北宋。公元1004年,邊境告急,說遼軍又要大規模入侵了,這時宋真宗聽取參知政事畢士安的意見,任寇凖為宰相。

同年九月遼軍率領20萬大軍向南進攻,這時奸臣王欽若提出遷都,建議逃跑。寇凖卻說提出遷都的人可以殺頭,於是王欽若對寇凖恨之入骨。

後來寇凖建議,讓真宗御駕親征,真宗膽怯。十月遼兵攻下祁州,繼續向南,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勸導下終於願意御駕親征,宋真宗在親征途中屢次打退堂鼓,寇凖堅持真宗親征。

宋真宗本來沒有抗敵的決心,於是與遼軍進行談判,遼軍要求宋方歸還“關南之地”,宋方不答應,願意給遼軍一些經濟補償,談判在兩軍對抗中進行,最終按照宋方的條件達成協議。於是宋真宗就派曹利用去和遼軍談判銀絹的數量,宋真宗對曹利用說:“萬不得已,一百萬也可以”,寇凖私底下對曹利用說如果銀絹超過30萬,就不要回來見他了。結果談判結束,宋朝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之後契丹人不敢發動戰爭,寇凖對北宋恩重如山,但是有功之臣卻沒有好的下場。

宋真宗御駕親征回宮後,王欽若就開始策劃扳倒寇凖,他說:“澶淵之盟”其實就是城下之盟,陛下怎麼會覺得寇凖有功,不覺得這是恥辱嗎?真宗聽了非常生氣,便開始對寇凖冷淡起來,

在奸臣王欽若多次的攻擊下,公元1006年,寇凖被降級,貶到陝州去做知州。

與丁謂結仇

宋真宗晚年臥病不起,對王欽若與丁謂這幫善於拍馬屁的人言聽計從,公元1019年,丁謂想拉攏寇凖為己用,於是向真宗請求寇凖回朝為相,寇凖的弟子識破丁謂的陰謀,勸他不要去,但是寇凖不聽再次入京。

入京後丁謂開始拉攏寇凖為同黨,一次宴會上,丁謂為寇凖擦沾了些菜湯的鬍子,被寇凖當場訓斥,於是丁謂惱羞成怒,發誓要報仇。

得罪劉皇后

宋真宗生病後,由劉皇后掌管朝中之事,劉皇后什麼事都問丁謂。於是寇凖、王旦、向敏上奏真宗,反對劉皇后干政,丁謂專權,要求太子監國,並與楊億一起輔政太子,得到真宗的批准。

劉皇后的孃家人犯法,宋真宗下詔赦免,寇凖堅決反對,認為必須按照法律處置,於是寇凖與劉皇后結下仇。

寇凖上奏太子監國一事被洩漏,劉皇后便立刻貶寇凖為太子太傅。太監周懷政一直和丁謂不和,所以聯絡同黨殺丁謂,復相寇凖,讓皇太子即位,結果被小人出賣。丁謂知道後喬裝打扮去找曹利用,曹利用帶兵將周懷政俘虜,然後誣陷寇凖企圖謀反,被逐出京城。

客死他鄉

據《宋史·寇凖傳》記載,寇凖被貶,真宗臥病不知,問左右的人為什麼多日沒見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實情。

寇凖被貶,據說真宗由於臥病在床不知道,問身邊的人寇凖在哪兒,由於害怕丁謂沒人敢說實情,人人畏懼丁謂,連寇凖離京那天,都沒有人去送行。寇凖被貶後,丁謂如願以償的當上宰相,丁謂為了報復寇凖,將他一貶再貶。

公元1022年忍受冤屈的寇凖被貶去雷州,雷州環境惡劣,住的地方簡陋無比,公元1023年,到雷州一年後,寇凖由於生活環境惡劣,加上抑鬱過度,一病不起。

公元1023年9月寇凖病故,時年62歲,由於朝廷給的錢太少,只能葬在洛陽,十年後才把靈柩遷回老家。


小龍談歷史


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確實是,同樣的性格即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寇準就是一個鐵證。

寇準出身名門,先祖世代為官,功勳卓越,其父在五代後晉朝受封國公,去世後被追贈太師、尚書令,可謂是位極人臣。寇準在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考中進士,入仕為官。寇準出身顯赫,也就養成了奢靡,豪爽的性格。奢靡,畢竟不是一個什麼優秀的品質,也就成了被人攻擊的把柄。

寇準性格剛直,勇於直諫,曾於殿中奏事時,氣的太宗要拂袖而去。結果,被寇準拽住衣角,重新給拖回了寶座之上,聽他把話講完。由此,太宗非常欣賞寇準,大讚:“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寇準也由此開始得到了太宗的重用。

太宗去世後,真宗趙恆繼位,寇準很快升任宰相。1004年冬天,遼軍南侵,包圍了瀛洲地區。宋朝廷內部立刻分為了兩派,以王欽若為首的主逃派,以及以寇準為首的主戰派。真宗聽從了寇準的意見,御駕親征,親自前往澶州(河南濮陽)督戰,在澶州城下宋遼訂立了“澶淵之盟”。寇準的聲譽與名望也從此達到了巔峰。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再加上澶淵之盟後,寇準頗受真宗厚待,不免有些飄飄然,顯出了驕矜之態,天天擺酒設宴,“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這就讓主張逃跑的王欽若憤恨至極,乘機挑撥離間,中傷寇準。寇準就被真宗給降了職,貶出了京城。

真宗希望重用寇準,但是非常擔心寇準的剛直,以及心胸狹窄,甚至是偏見。真宗曾數次說“準性剛褊”、“準剛忿如昔”,屢次貶黜寇準。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凡是被寇準所厭惡的人,那是一定會被百般刁難的,這才導致了寇準的結局非常慘。

我們熟知一個成語,叫做“溜鬚拍馬”,其中的“溜鬚”就出自寇準。雖然溜鬚拍馬之人,多數為人厭惡,但俗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面人”麼,沒必要當眾羞辱,樹立敵人。況且,有些逢迎之人,也是無奈之舉,不一定就是奸佞小人,做不出貢獻。通常情況下,都是逢場作戲,嘻嘻哈哈過去就好了。但是,寇準卻不這樣。

王欽若排擠了寇準之後,和丁謂一起把持了朝政。丁謂覺得自己資歷較淺,就想拉寇準入夥,借寇準的資歷、威望,幫他掌控朝廷。在丁謂的勸說下,真宗重新啟用寇準,並將寇準任命為了宰相。

其實,當時寇準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稱病不去,二是既然去了,那就借力打力,借丁謂之力,先除掉那些朝堂中和丁謂對立的佞臣贓官,然後再找機會除掉丁謂就是了。原本丁謂可以作為盟友,寇準甚至可以適當籠絡丁謂,加以約束,可是寇準偏偏不。

寇準喜歡飲宴做樂,丁謂就投寇準所好,經常請寇準大吃大喝。有一次,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一些菜湯,旁邊的丁謂見狀,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這就是“溜鬚”的來歷。如果常人受到如此待遇,肯定會客氣一下,結果呢,寇準卻嘲笑丁謂:“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邪?”這個羞辱就大了,宴會上都是朝廷重臣呀,丁謂惱羞成怒,從此與寇準結仇。

丁謂很快借助寇準與皇帝、皇后,以及朝臣之間的矛盾,排擠寇準。寇準從此連續被貶,從京城到安州,再到雷州,一路向南,越走離京城越遠。據說,寇準被貶出京時,僅有一位大臣為他送行,寇準的淒涼可見一斑了。

丁謂後來也因罪被貶出京,徙往崖州。丁謂路過雷州時,寇準派人送了一頭蒸羊給丁謂。丁謂想見寇準,被寇準拒絕。寇準最後在窮困憂憤中病死於雷州貶所,其妻宋氏上書仁宗,希望歸葬故里,仁宗準。但是因為費用有限,而寇準又未留下分文,棺木運到中途,錢就用盡了,只能暫時寄埋洛陽。直到十年後,仁宗為寇準昭雪,寇準才得以歸葬家鄉。

寇準的剛直成就了寇準的功績,最終也將寇準送入了萬劫不復的深遠,客死他鄉。不過呢,能夠名垂青史,也算值了。


奕天讀歷史


《宋史》記載,寇準(公元961年——1023年),字平仲,北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四年(979年),19歲的寇準登進士第,官授大理評事,後調任歸州巴東(今湖北巴東)知縣,因性格骨鯁鋼直,不擅趨奉,五年未獲升遷。寇準學識淵博,善辭賦,他將唐代詩人韋應物“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句,解析為“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題於小亭上,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寇準雖然官階低微,但仍然堅持上書不綴,屢屢痛陳時弊,終為宋太宗趙光義所器重,被其攫為樞密院直學士。

淳化二年(991),天降大旱,糧食歉收,饑民遍野,寇準藉機揭發參知政事王沔包庇其弟貪贓枉法劣跡,宋太宗對其膽氣大為賞識,特地將他升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

兩年後,寇準的倔脾氣又犯了,居然與樞密院事張遜在太宗面前唇槍舌劍,激烈爭論,惹惱了太宗,而被外放知青州(山東益都);次年被召還,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時年34歲。

史載,寇準生性剛直,敢於直諫,從不拐彎抹角,曾奏事殿中,觸怒了宋太宗,他不管不顧,神色不變,拉著太宗的衣袖,堅持把事情說完。宋太宗慍怒情緒平復後,讚揚直言不諱的寇準道:“真宰相也”!立太子是封建統治者最看重的大事,往往也成為後宮、宗親、內外大臣爭權奪利的矛盾焦點。宋太宗最忌臣屬在這個敏感家事上插一槓子,但卻主動徵求寇準的意見。寇準倒也率直,毫不隱晦的進言道:“

謀及婦人、中官(宦者)、近臣皆不可也,惟擇所以富天下望者”!宋太宗經過考察,遂立趙恆(宋真宗)為太子。

至道二年(996),寇準被人攻訐、彈劾,說他用人唯好惡,被貶為鄧州(今湖北襄樊)知府。

997年,真宗趙恆即位,召寇準入朝,任尚書工部侍郎;鹹平六年(1003),晉升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升為宰相,與畢士安並列。這年寇準44歲。

彼時,契丹人已建立遼國,經常有小股遊騎騷擾北宋邊境,打了就跑,好像只為劫掠,沒有鬥志。宋人視其為癬疥之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寇準卻窺破契丹人的動機,上疏道:“契丹故作姿態,使我方習以為常,無復警覺,宜命將練兵,加強武備”。

果然,同年秋天,遼國二十萬鐵騎傾巢南犯,滿朝文武驚慌失措,只有寇準鎮靜如常。

宋真宗召大臣商議對策,畢士安力主挑選名將,統軍禦敵,參知政事王欽若、王堯叟主張放棄汴京(開封),往南逃跑,以避遼軍鋒芒。

寇準因為早有準備,已經在河北邊境秣馬厲兵,組織起一支強勁的防禦抵抗力量,所以極力主戰。為了鼓舞士氣,他還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

至道二年(996)十月十日,剽悍的遼軍鐵騎狂飆突進,勢如破竹,已經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北城外,與北宋國都汴京僅一河之隔,形勢危殆異常。

在寇準的據理力爭與耐心說服下,宋真宗明白了南撤必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終於採納寇準建議,率大軍渡河親征。

防守澶州的宋軍將士遠遠望見皇帝冠蓋,歡聲雷動,士氣大振。真宗命寇準掌軍事。寇準臨危受命,倒也有章有法,他“承製專決”,號令嚴明。宋軍與遼軍對峙十餘日,設伏將遼國統軍蕭撻覽射殺。遼軍失去統帥,群龍無首,又覺得宋人有所準備,雙方旗鼓相當,勢均力敵,於是打算罷兵息戰。

宋軍本已扭轉頹勢,佔據上風,但真宗卻接受議和,派曹利用赴遼營與其談判,條件是不割地,歲幣在“百萬以下皆許可”。寇準卻感到賠款數額太大,私下交待曹利用道:“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後來,經激烈談判,數次交鋒,最終以歲幣三十萬兩 、絹段三十萬匹與遼達成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撇開戰爭輸贏、是非對錯不論,換一種歷史視角看,“澶淵之盟” 對維護宋朝北部邊境的安寧,營造和平環境,維護宋遼和睦邦交,促進漢族與契丹族的經濟、文化交流,都具有積極意義的。

況且每年用三十萬兩、匹換取和平,與龐大的軍費支出比,確實是筆劃算的買賣。

史載,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參知政事王欽若嫉賢妒能,於是謀劃排擠寇準。他挑唆真宗道:“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又說:“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磬所有出之,謂之孤注(一擲)。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景德三年(1006),真宗聽信讒言,寇準罷相,直到天禧元年(1017),方才復相。

次年,宋真宗趙恆病重,太后干政。寇準奏請去除奸佞丁謂,不能讓其輔佐少主,並請太子監國,真宗同意。寇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起草太子監國詔制,並擬定楊億為參政,以頂替奸人丁謂。第二天,他醉酒說昏話,不慎洩密,丁謂遂聯絡曹利用暗室密謀,以驅逐寇準。

在奸人的構陷下,寇準再次被罷相。先徙相州知府,後徙安州,不久被貶為道州司馬。從此,寇準再也沒能重返汴京。寇準罷相,丁謂出任宰相。但人心依舊向著剛直無私的寇準,“宋史”載,彼時童謠唱道:“欲時之好呼寇老,欲世事寧當去丁(謂)”。

天聖元年(1023),顛沛流離的寇準由雷州司馬內徙衡州司馬,然而還沒接到調令,就病死在雷州(今廣東湛江海康縣),死狀淒涼,時年63歲。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自古就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作為北宋第一明相,剛直不阿的寇凖雖然萬世留名,但是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很悲慘的

寇準乃北宋名相,為人豪宕而灑脫不拘,為官正派而氣量不俗,勇於犯顏直諫,不畏強權,為世人敬仰。寇準最大的貢獻就是在遼國大舉入侵北宋之時,力排眾議,堅持真宗親征,宋軍才得以士氣大振進而挫敗不可一世的遼軍銳氣,最後使其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百年後就有宋人讚歎,如果沒有寇準,那麼大宋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然而寇準對宋朝的大功在真宗皇帝看來確實對自己的忤逆之舉,這也是寇準失勢的伏筆

寇準雖然不為強權,但卻是個一根筋,在官場中就像個愣頭青是誰也得罪,這也是為何寇準失去真宗寵愛後到處被落井下石的原因,寇準在澶淵之盟後越發強勢,在朝中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斂,終於被真宗皇帝厭惡,於是罷相外放為官。

接下來的天書案雖然讓寇準再度拜相,卻透支了他的信用,後來的參知政事丁謂便是以此為理由,在加上寇準支持太子監國,與劉皇后不和,二人聯手將寇準貶出朝廷,後來更是發配到極邊雷州做一個小小的參軍,雷州半島自然環境相當惡劣,生活條件更是艱苦,將寇準這位六十餘歲的老人謫放此地,無疑是要將其置諸死地。越年,寇準便病歿於雷州。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簡單來說,晚年被貶,客死異鄉,就連歸葬故鄉都要等上十年。

寇凖即寇準,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直。不論對誰,他都是直來直去的,包括皇帝。

小學課本上有一首寇準寫的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這一年,寇準只有八歲,但卻養成了唯我獨尊型人格,並保持了一生。

上面這首詩足以證明寇準的神童特質,再加上他出身書香門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會出現傷仲永這樣的悲劇,而是一路綠燈,20歲便考上進士。

寇準考中進士是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這一年的進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稱之為“龍虎榜”。

蘇易簡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準、王旦,其為參預及兩禁以上者又數人,時亦號龍虎榜。——龔鼎臣《東原錄》

這些人中,寇準是最為年輕的幾個,本來年少有為,算是優勢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歡年長的,認為他們持重,年輕人則太浮躁,年齡反而成了寇準的劣勢。

有人勸寇準虛報年齡,寇準正色表示:“準方進取,可欺君邪”(我剛進門,怎麼能欺君呢?)

這番話除了表現寇準的正直以外,其實還有一條,那就是自矜。寇準後來在自己的詩集裡面就著重表現了這一點,他19歲前的詩作統統都標註了年齡,比如《寓居有懷》這首詩題目下的注是“時年十四歲”,19歲之後的就沒有,簡直是在坐等讀者誇獎。

這個動作表現出了寇準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對於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讓人知道呢,又怎會故意隱瞞。

或許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準的自信,選中寇準任大理評事,二十出頭的寇準就此踏入仕途。

年輕人朝氣蓬勃,自然胸懷大志,加上寇準也確實有才華,他的追求肯定是非常高遠的,有多高呢?皇帝做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當宰相吧。普通宰相又太普通了,那就當個左右皇帝的宰相吧。

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范仲淹

檀淵之役,的確是寇準一生中最為風光的時刻,他讓宋真宗往東,宋真宗就得無奈往東,不管哄著騙著乃至要挾著都不是事,只要皇帝聽話就好。看著比較反動,結果卻是好評(大忠)。

其實別說宋真宗這根軟蔥,就是他老爹宋太宗,對寇準也是又愛又恨的。

在經過九年打拼後,寇準幹了一件載入史冊的事——摁皇帝。

一次奏事過程中,寇準進諫,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了不爽,想走,寇準一看小樣兒,踏步上前就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他拉回來坐下,聽自己把話講完。更重要的是,宋太宗不怒反喜,誇讚寇準是自己的魏徵。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準傳》

誇讚歸誇讚,毛了也是會搞人的。寇準很快被升入樞密院,但他跟知院張遜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以至於當著皇帝的面大吵,宋太宗很生氣,兩方全部貶斥。

不過沒多久宋太宗就覺得滅了寇準感覺不對,又把他叫回來了。在寇準的建議下,宋太宗立趙桓為太子,也就是日後宋真宗。

從立儲這點來說,寇準是堅定站在宋真宗這邊的,宋真宗繼位後,也有心拜寇準為相。誰承想,拜相沒多久,寇準就“綁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線。

寇準在檀淵之役的表現可謂挽救北宋社稷於傾覆之中,要是任由宋真宗遷都,宋朝的未來可就是未知數了。哪怕在這個過程中寇準無數次強暴了皇帝的意志,但這個功勳還是永留史冊,讓他有了大忠之名。

可在大名之後,還有寇準自身的不足,他太過自信,或者說自負了。

通過對皇帝的氣場碾壓,寇準越發堅信“老子天下第一”,就連皇帝也得聽他的,更別說那些大臣了,這也使得他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一張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包括朝臣、後宮乃至皇帝在內,對他都頗為不喜,在這種情況下,寇準被貶,只是時間問題了。

寇準有一個宰相應有的膽識和氣魄,卻缺少一個宰相應有的氣度和雅量,他狹隘而且偏激,討厭的人他往死裡踩,喜歡的人就各種提攜。要命的是,寇準看人的眼光非常不準,他所親善的都屬於那種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對寇準打壓最狠的,就是丁謂了。

丁謂有才,卻缺少一個伯樂,寇準就充當了這個伯樂,一手把丁謂栽培起來,然後被這頭千里馬給踢死了。

寇準看不準人,有人看得準,那就是被尊稱為“聖相”的李沆,他當宰相時,寇準曾向他力薦丁謂。李沆沒聽寇準的,寇準追問原因,李沆認為丁謂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並笑著對寇準說:“以後後悔的時候,你會想起我的話的。”

寇準與丁謂善,屢以謂才薦於沆,不用。準問之,沆曰:"顧其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準曰:"如謂者,相公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後悔,當思吾言也。"準後為謂所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傳》

寇準器重丁謂,丁謂開始也很敬重寇準,但他的性格就是善於逢迎。為了迎合宋真宗簽訂檀淵之盟(宋朝在軍事優勢下籤訂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謂和王欽若一起大搞祥瑞,勸宋真宗天書封禪什麼的,每一次都是勞民傷財。

生性剛直的寇準對這種行為非常看不慣,還藉此調侃丁謂。因為丁謂給宋真宗上報祥瑞的時候特別喜歡用仙鶴,寇準把他當成了一個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烏鴉飛過,寇準大笑道:“幸虧丁謂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鶴飛過了。”從此,丁謂就多了一個“美稱”——鶴相。

丁謂資歷淺,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為進,推薦寇準為相,他當參政。在一次宴會中,寇準的鬍子上沾了點飯菜,丁謂見了,連忙上前幫寇準清理,寇準笑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這就是須拍馬之溜鬚。

好心獻殷勤卻反被嗆了一頓,丁副相瞬間黑化,開始為扳倒寇準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誣陷這方面,丁謂是遠勝寇準的,而且還懂得斬草除根。在把寇準和另一個宰相李迪排擠出朝廷後,丁謂還派使者給兩個人各送了一把劍,讓兩位自行聯繫歷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賢(自殺)。

李迪看到劍後,當場就崩潰了,真打算自殺,被兒子和門客們攔了下來。至於寇準,表現完全不同。

“中使承謂指,以錦囊貯劍揭於馬前,示將有所誅戮狀。至道州,準方與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見,問其所以來之故,不答。眾惶恐不知所為,準神色自若,使人謂之曰:‘朝廷若賜準死,願見敕書。’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準即從錄事參軍借綠衫著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階復宴,至暮乃罷。”——《續資治通鑑長編》

寇準不是那麼容易上當的,一看沒有賜死的聖旨,自然不會自殺,在這個鐵骨錚錚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無用。

寇準被貶的地點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廣東湛江的雷州市,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雖然在今天這裡算得上風光怡人,但在宋朝,這裡還是開發程度很低的蠻荒之地,寇準到任後連個住房都沒有。

苦日子還是有些樂子的,很快寇準在雷州迎來了死對頭丁謂,他被貶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涼,而前往崖州必須經過雷州。寇準沒去見丁謂,但給他送了一隻蒸羊,丁謂感動不已,請求跟寇準見一面,卻被寇準拒絕了。

不僅自己不跟丁謂見面,寇準還不準家僕跟丁謂見面,當時他的家僕商量著把丁謂揍一頓,寇準不許,把大門關了,算是為丁謂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總的來說,寇準晚年的悽慘在於居所簡陋、環境惡劣、沒什麼錢,尤其在跟寇準被貶前的奢華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準出身高門,20歲就中了進士,大半輩子都在當宰相、樞密使、節度使這種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祿,他就沒缺過錢,他也非常樂意顯擺自己的財力,生活過得非常奢侈,這方面,同時代許多詩人有作品描寫,史書也有記載。

結果晚年悲劇了,被貶雷州,俸祿少得可憐,死後連料理後事的錢都不夠。寇準於天聖元年 (1023年)九月病逝後,妻子宋氏帶著靈柩返回故里,運到洛陽的時候沒錢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陽。直到十年後的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將寇準靈柩歸葬華州下邽(在今陝西)。


平沙趣說歷史


悲慘的寇準。



1.寇準其人。

寇準是一位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就聰明過人,加上自己學習也非常刻苦,可以說是少年成名,在他十四歲的時候,他就能自己寫出非常漂亮的詩篇,公園980年,十九歲的寇準就金榜題名,考中了進士,但是當時的大宋人才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多傾向於年齡較大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人進入仕途,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官員不會十分重用,這個時候就有人慫恿他欺騙皇上謊報年齡,寇準則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表示:我這才剛剛考取功名即將走上仕途,怎麼可以為了年齡而欺騙皇上呢?這件事後來被皇帝知道了,大加讚賞。由此,寇準進入了皇帝的視野,一步步成為權傾一時的宰相。



2.寇準的悲慘下場。

寇準悲慘的下場可以說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寇準已直諫出名,看不慣的事就說,管你是誰,就是皇帝老子也一樣直言不諱,這就為他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剛開始的時候,這樣的性格還是很受皇帝的喜歡的,以至於宋太宗曾表揚寇準說,你就是我的魏徵,表揚寇準的同時,也把自己狠狠地誇了一下。但是,任何事都有個度,過了就變性質了。寇準最終死在了自己那張口無遮攔的嘴上。因為得罪了皇帝,從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準由正一品的宰相降到管賦稅民政的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要知道他19歲都當正七品的知縣了,他的人生就此徹底衰敗了。後來,皇帝還不解恨,把他流放到了南疆,作為一個北方人,南疆惡劣的環境怎麼能受得了,一代名相寇準,心情鬱悶,一年後客死異鄉!寇準去世後,靈柩原本想回到家鄉,無奈何朝廷給的銀子太少,根本不夠回鄉的路費,無奈只得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他死後10年後,他才得以平反,靈柩重新安葬於故里。



智者說歷史


他是北宋一代名相,更是猛人一枚,他拉著皇帝不讓退朝,更是逼著皇帝御駕親征,抵禦了強敵的入侵。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國之棟樑,卻被奸臣謀害,最後更是敗於一個女人之手,落得一個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他死後,家貧如洗,只能埋在半路,不能魂歸故里,令人不禁落淚!

他就是北宋一代名相寇凖,今陝西渭南人。他通過科舉制,走上仕途之路。寇凖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宋太宗重用,32歲成為北宋的丞相。寇凖剛入官場就是一個愣頭青,一次他在朝堂上大膽進諫,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要回宮,寇凖直接上去扯住皇帝衣角,將皇帝按到了龍座上,非要將話講完不可。萬萬沒想到事後,宋太宗十分讚賞寇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得虧他是遇到了好脾氣的皇帝,不僅沒有被砍頭,還受到了重用。

這還不是寇凖的巔峰,寇凖的巔峰是逼著皇帝御駕親征,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時,遼軍大軍壓境,宋真宗驚惶恐懼,無心抗敵,想要遷都金陵。寇凖一聽就暴走了,要請宋真宗直接斬了提議遷都之人。然後,又將宋真宗一頓猛誇,將了宋真宗一軍,逼得宋真宗不得不御駕親征。宋真宗好不容易北上御駕親征,但不敢渡過黃河,親臨第一線。寇凖一看這可不行,他就聯合太尉高瓊逼著宋真宗渡過黃河,駕臨澶州城。宋真宗的到來,大大鼓舞了士氣,再加上遼軍孤軍深入,前鋒受挫,最終決定與宋朝議和。

寇凖作為主戰派,堅決反對議和主張乘勢出兵、收復失地。但宋真宗不想再戰,助長了妥協派的囂張氣焰,他們汙衊寇凖擁兵自重,逼得寇凖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隨後,妥協派的策劃下,宋遼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在此戰中,從積極抗敵到澶淵之盟,寇凖功冠朝臣,但是有功之臣卻由此招來不測之禍。

宋真宗剛回到京城,妥協派首領王欽若就開始攻擊寇凖,汙衊寇凖不顧皇帝性命,拿皇帝作為賭注,孤注一擲。宋真宗聽了之後,就心存芥蒂,對寇凖日益冷淡。不久之後,寇凖就被免去相職。但隨後,寇凖又回到京城復職,再當宰相。此時,宋真宗生病,劉皇后鼓動讓太子輔政,寇凖堅決反對劉皇后干政,劉皇后與寇凖結下怨仇。隨後,太監周懷政企發動政變,但事情敗落,寇凖受到牽連,劉皇后等一夥誣告寇凖參與密謀。雖然寇凖沒被問成死罪,三卻再次罷相,被逐出京城。

這次,寇凖是被一貶再貶,被貶到千里之外的雷州。到任後,連個像樣的住房也沒有,條件極其艱苦。第二年,他就憂病交加,臥倒在床,不久就客死他鄉。他的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宋仁宗准奏。但因為費用不足,他的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只得寄埋在洛陽鞏縣。10年後,宋仁宗為其昭雪,寇凖才得以歸葬故里。


密探零零發


寇準,字平仲,先後任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是北宋一位敢於數次逆皇帝而不悔的骨鯁大臣。

寇準為人正直,絲毫不走歪門邪道。在當時宋太宗趙光義殿試時,經常將一些年紀太小的罷去,大概是因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而寇準當時參加科舉時年僅十九歲,所以有人就勸他虛報年齡,往大了說,不然容易被刷下來。可是寇準當場就駁斥道:“準方進取,可欺君邪?”最終憑藉著優秀表現還是入了趙光義的法眼。

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提到:“太宗時,寇準為員外郎,奏事忤上旨,上拂衣起,欲入禁中。準手引上衣,令上覆坐,決其事然後退。上由是嘉之。太宗器重準,嘗曰:‘朕得寇準,猶唐文皇之得魏鄭公也’。”什麼意思?寇準不僅和皇帝據理力爭,還拉著皇帝衣服不讓皇帝走,非要把事情說清楚才行。趙光義後來將寇準比作名臣魏徵,可見他對寇準的器重。

寇準這種事情辦了也不止這一次,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淳化二年(991年)二月,趙光義因為大旱召近臣問時政得失,寇準當時任樞密直學士,他就直言不諱的說祖吉和王淮都貪汙數萬,祖吉被處死,王淮卻還授予定遠縣主簿。表面上是說朝廷法度不公,但實際上卻對趙光義用人不淑的批評。祖吉沒背景,所以死了。王淮是宰相的胞弟,就能從輕處罰。趙光義聽罷就嚴厲的斥責了宰相,隨後罷了他的官。

當然,趙光義雖然將寇準比作魏徵,但寇準卻沒有魏徵那麼好的命。俗話說常年直言強柬,哪有不遭恨的。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幾十萬大軍大舉南侵,宋真宗趙恆問時任次相的寇準怎麼辦,寇準說這有何難,打回去就是了,五天時間足矣,只是需要陛下御駕親征,方能奏效。

此話一出,其他大臣都紛紛表示反對。皇帝趙恆也是慫的不行,亞聖孟子說過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何況他可是千金之軀。趙恆就想趕緊離開這,回後宮去躲著寇準。誰料到寇準竟然故技重施,再次一把將新皇帝趙恆抓住,勸說與他一起北征。

而且此前參知政事王欽若勸說趙恆躲到金陵,籤書樞密院陳堯叟則提議到成都避禍。趙恆就這事詢問寇準的意思,覺得哪個地方適合躲避。沒想到寇準絲毫不給同僚面子,當著皇帝的面說這是誰給陛下出的餿主意?其罪可誅!一旦陛下後退,那人心崩潰下江山就保不住了。所以這次北上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趙恆被逼著沒辦法,只好和寇準一起御駕親征,最終將契丹擊退,繼而訂立了澶淵之盟。這次意義非常重大,確實換回了宋朝近百年的安寧。可是作為始作俑者,寇準卻被王欽若惦記上了,並且在趙恆面前說他的壞話。趙恆就漸漸的疏遠了寇準。

後來趙恆晚年中風,大權旁落到劉後手中。寇準找機會和趙恆商量,要他趕緊將皇權交給太子,不能讓丁謂等一干小人當權。本來趙恆都答應了,密令太子監國。但是沒想到此事洩露了,丁謂搶先一步,還將寇準貶為道州司馬,之後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最終,寇準病逝在了雷州。


邯鄲醉


答:寇準有才學,有能力,有膽略,善斷大事,剛正不阿,忠心為國,堪稱人臣典範。

寇準的才學,乃是有目共睹的:8歲就寫出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這樣的詩句;19歲中進士。

而且,與寇準同榜中進士的,多為牛人,如李沆、向敏中、王旦等等,但這些人,年紀都遠遠大於寇準。龔鼎臣在《東原錄》稱該榜為“龍虎榜”,足見寇準才學含金量之高。

寇準的能力,表現在為官上,所在地方任職,政績優異,官聲很好,深得百姓愛戴。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輔助太宗、真宗兩朝天子處理政事,井井有條。

寇準的膽略,不但敢於和所有邪惡勢力作鬥爭,而且也不懼任何外來勢力的侵略,甚至敢批龍麟、逆聖聽。某次寇準向宋太宗進諫,宋太宗聽不進,想起身離開。寇準上前去拉住,並把他摁在椅子上,聽自己把話說完。事後,宋太宗感慨地說:“朕得寇準猶如唐太宗得魏徵。”

寇準善斷大事,還幹出過驚天動地的大事——“綁架”皇帝御駕親征。

范仲淹因此稱讚他說: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

寇準忠心為國,死後諡“忠愍”。宋仁宗於皇佑四年(1053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追贈中書令,宋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

不過,寇準的剛正不阿,也為他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寇準的剛正表現在哪兒呢?

寇準考進士那會兒,大家都知道宋太宗喜歡選年長的,有人勸他增報年齡,他不以為然地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呢?”

王淮和祖吉兩個貪官,因為貪汙腐敗被查處,兩人案情相同,祖吉被處以死刑,王淮因為擔任參知政事的哥哥王沔從中活動,僅被撤職仗責。這件事,與寇準關係不大。但寇準憤憤不平,大鬧朝堂,迫使宋太宗重新作了判罰。

……

寇準是倒在小人丁謂的槍口下的。

寇準為相時,丁謂當參政。丁謂才學很好,人品卻很差,喜歡溜鬚拍馬。

實際上,“溜鬚”一詞,就來源於寇準痛斥丁謂的話。

在一次宴會中,寇準的鬍子上沾了點飯菜,丁謂為討好和巴結寇準,就伸手替寇準清理。

寇準非常噁心,鄙夷地說:“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

丁謂後來也做了宰相,為了逢迎宋真宗,經常和王欽若等人一起大搞封建迷信活動,想著法子呈獻祥瑞,鼓動宋真宗搞封禪活動。

寇準眼中不容砂子,處處針對丁謂。

由於丁謂經常給宋真宗唸叨著有仙鶴呈祥,寇準就指著天空飛過的烏鴉故意大聲說,諾,這就是丁謂說的“玄鶴”了。

大家鬨笑之餘,給丁謂上了一個“雅號”:鶴相。

……

為此,丁謂恨死了寇準。

宋真宗病重,劉皇后劉皇后干政,丁謂專權。

寇準、王旦、向敏一起上奏真宗,要求太子監國。

劉皇后也因此恨上了寇準。

在這樣的背景下,丁謂誣陷寇準企圖謀反,矯旨將他逐出京城,然後一貶再貶,貶到了環境惡劣的雷州,即今天廣東湛江的雷州市。

年過花甲的寇準經不起折騰,在到雷州一年後,一病不起,於公元1023年9月辭世。

寇準的妻子宋氏帶著靈柩返回故里,運到洛陽的時候沒錢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陽鞏縣,過了十年,才在宋仁宗的主持下遷回故鄉。


覃仕勇說史


寇準是一個對北宋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人。

皇帝都喜歡殺功臣。當功臣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時候,皇帝忌憚功臣功高震主,往往會想辦法把功臣殺掉。不過,宋真宗雖然兩次貶謫寇準,但是並沒有殺他。宋真宗沒有殺寇準,但寇準的結局依然非常慘。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麼先來看看,寇準對北宋做出了怎樣卓越的貢獻。

(寇準劇照)

在我們的民間講述中,我們記得楊家將。楊家將一門忠烈,用了整整一個家族幾代人的犧牲,最終打敗遼國,換取了北宋的和平安寧。

但在真實歷史中,北宋的和平安寧,幾乎與楊家將沒有多大的關係。雖說楊家將確實曾和遼國奮戰過,但是他們的奮戰,對北宋的和平安寧,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北宋和平安寧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寇準。

當時遼國採用報復行動,在最高統帥蕭太后的帶領下,長驅直入,一舉打到澶州,直逼京師。住在京城的宋真宗驚慌不已,朝中大臣也慌作一團,有人勸宋真宗往江南跑,有人勸宋真宗往四川跑。這就像後來金國入侵時期的南宋,清軍入關時期的南明,以及之前五胡亂華時期的東晉一樣,形勢極為嚴峻。

如果宋真宗真的採信了這些大臣的建議,那麼,南宋小朝廷這樣的局面,有可能將會提前到來。甚至或許連這樣的小朝廷也保不住,北宋在那時候就被遼國橫掃出局了。

在這樣一個危急的時刻,是寇準力主宋真宗絕對不能逃走,而是要堅決抵抗。不但要堅決抵抗,還要御駕親征。至少要到澶州去將士們面前露個臉,讓澶州的軍民知道皇帝和他們在一起,以此來鼓舞將士們的士氣。

宋真宗雖然膽戰心驚,但最終還是聽了寇準的話,到澶州前線去露了個臉。而他這一露臉,果然起到了極大的振奮作用。北宋將士精神百倍,奮勇抗戰,在寇準臨危不懼的指揮下,打死了遼國的先鋒,有力挫敗了遼國繼續南下的勢頭,讓遼國不得不尋求與北宋講和。

(澶州之戰)

雖說後來北宋與遼國訂立的《澶淵之盟》,被有人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但實際上,由於當時寇準的積極主戰,此後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遼國知道北宋的厲害,再也不敢南下侵擾北宋了,北宋因此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安寧。

可以說,這一功勞,寇準是功不可沒的。

寇準為北宋立下了巨大功勞以後,宋真宗對寇準開始一直很信任,對他言聽計從。朝廷中的大事,每一件都會找他商量,聽取他的意見。他對寇準也很尊敬,每次寇準議事完,離去的時候,宋真宗都會畢恭畢敬送他。

雖然宋真宗後來把寇準貶謫了,但又一次啟用他宰相。兩度用他為宰相,可見宋真宗確實是沒有想過要殺功臣的。

皇帝並沒有想過要殺功臣,為什麼寇準的結局還是那麼慘,他最後不但客死他鄉,而且家人連把他的遺體運回來的錢也沒有。這是怎麼回事呢?

史書記載,寇準之所以最後的遭遇那麼慘,是因為他一生遇到了兩個小人。

第一個小人是王欽若。王欽若和寇準本來都是宋真宗極為信任的人。但由於遼宋戰爭爆發以後,王欽若積極主張逃跑,而寇準積極主張戰鬥,最後戰鬥打勝了,寇準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高。這讓王欽若很失落,因此他在宋真宗面前讒陷寇準,說寇準當初讓皇帝御駕親征是一種冒險,是一種賭博,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話讓宋真宗心裡不舒服,所以貶謫了寇準。

不過後來,宋真宗又決定把寇準重新迎回朝廷當宰相。當時有個宰相丁謂,為了扳倒王欽若,因此也積極促成此事,寇準得以回朝當宰相。

但是寇準當了宰相不久,丁謂又在宋真宗面前讒陷寇準,從而把寇準貶謫到了非常偏遠的雷州,讓他客死在那裡。

也就是說,寇準遭遇很慘,是因為遇到了兩個弄權的小人。

(宋真宗)

但其實事情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寇準最終的遭遇,其實也與他自身的性格不無關係。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證明。

第一個例子。當年寇準得知宋真宗準備南下逃跑的時候,曾問宋真宗這是誰出的主意?宋真宗說是王欽若。寇準直截了當就說,這樣的人應該拉出去砍了,搞得王欽若臉紅一陣白一陣的。

第二個例子。丁謂把寇準迎回朝廷以後,有一次請寇準吃飯,寇準鬍子上沾了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給寇準擦掉。可是寇準卻說,你堂堂的宰相,卻做出這種巴結別人的行為,成何體統!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寇準這個人,確實說話不太注意,不太能處好人際關係。因此他最終結局很悲慘,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