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张达刺死张飞,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

田長旺


张飞一生勇武过人,被称为万人敌,曾率二十余骑吓退曹操五千大军。这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没有死于战场,却被范强张达这等宵小之辈刺杀而亡,实在让人惋惜。

张飞位高权重,按理说应有人护卫,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

将军乃是军队的重中之重,帐中有士兵左右侍奉是理所应当的,张飞也不例外。刘备曾告诫张飞,他鞭打部下,却仍让他们侍奉,这是取祸之道。刘备此言表明张飞是有帐中侍卫的,但这同时也隐含了张飞的死因,那就是张飞不得军心。张飞此人敬重君子却轻视士卒,而他作为一军之将,整日与士兵相处,得罪士兵便失其忠心。在张飞遇险时,他们更容易袖手旁观,甚至助纣为虐。

张飞嗜酒如命,还喜欢同他人共饮,这也为张飞之死埋下了伏笔。在《三国演义》中,张飞首次酗酒酿成大祸乃是在徐州。当时张飞留守徐州宴请众人,席中唯曹豹不会饮酒,张飞却非要强人所难。甚至因为曹豹拂了他的面子而对他军棍伺候,这让曹豹怀恨在心。他同女婿吕布里应外合,拿下了徐州。张飞铸成如此大错,却并不引以为戒。

关羽死后张飞酗酒更加变本加厉,他经常醉后鞭打部下,范强张达就是因此而记恨张飞。而张飞喜欢劝人喝酒,所以其帐中侍卫很有可能与他一起喝醉。此时他们的警惕心极小,就很容易让范强张达得手。

范强张达虽然被张飞鞭打过,但显而易见他们的地位不会太低,否则不可能接触到张飞,很有可能是张飞的心腹。他们不敢得罪张飞,一直忍气吞声,所以张飞并不知道他们有不臣之心。张飞因关羽之死而伤心,他本人又非心细之辈,对手下人也并未过多防范。范强和张达的异常也就被忽视了,所以范强张达跟张飞关系应该还是较好的,出入张飞营帐也是常事。此时帐中侍卫对他们也不会过多防范,这就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张飞武力高强,有万人不挡之勇。他曾击败过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将他逼得不得不爬山逃走,可见张飞之勇武。张飞生就横眉怒目、魁梧粗壮,看起来就不是好惹的人物,否则也不会有万人敌之称。他本人既然如此能征善战,帐中侍卫大多时间也只是沦为摆设而已,顶多平时为张飞端茶倒水。对保卫张飞这样的大事,实在是难当大任,因而平时也不会有警惕之心。当然也有人推测,范强张达地位不低,武力值应该也不低,将帐中卫士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也不在话下,醉酒的张飞并不会因此察觉。

虽然张飞之死看似是小人作祟,他们为功名利禄而出卖长官。但是究其根本,却是张飞酗酒之过。若是张飞善待部下,也不会逼得部下背叛,毕竟叛变失败,就是万劫不复。是张飞的醉后失德将其逼到了敌军的阵营,就算这次帐中卫士保住了张飞,也难免会有下次。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历史书只说张达、范强刺杀了张飞,割了头去向孙权邀功,并没有说用什么方法刺杀。

而且,历史书只说张达、范强投靠孙权,并没有说孙权将他们交给刘备,最终被刘备处死。

其实,张达、范强刺杀张飞成功,并不难理解。

原因如下:

第一,张飞是在自己地盘遇刺的。

刘备让张飞出兵从阆中(今天四川南充)出兵江州。

但张飞大军还没有出发,他就被刺杀了。

那么,张飞其实是在自己防区遇刺。正常来说,在自己地盘的张飞不会太多戒备,最多在营房外布置几个哨兵而已。

张达、范强只要搞定这几个哨兵,杀死张飞就没有问题。

第二,张达、范强很可能早就和孙权勾结。

历史上,张飞对部下严格,经常重罚,导致部下不满。

但史书上没说张飞要求制造白盔白甲,张达、范强却不能及时完工,张飞就要杀他们。

张达、范强无奈之下,才杀死张飞自保。

实际上,张达、范强刺杀张飞,很可能是孙权使用的计谋。

张达、范强可能就是孙权长期潜伏在张飞身边的卧底。此次张飞率领万人大军要攻打孙权,孙就下令让他们行刺主帅。

大家注意,张达、范强杀往张飞以后,并不是自己跑路(其实当年有很多地方可以躲避),而是直接带着人头去东吴邀功。而孙权也保护了张达、范强,并没有把他们交出来。

很可能,张达、范强就是孙权的卧底。

第三,张达、范强搞定张飞几个哨兵没有问题。

张达、范强在张飞部下卧底多年,既然行刺决定已经准备完善,当然不会在乎几个哨兵。

张飞营帐外面区区几个哨兵,哪里能够挡住他们。

张达、范强或者收买,或者暗算,或者直接出手杀死,总之搞定他们并不费事。

而且,史书并没有说张飞是睡着以后被刺杀的,可能就是张达、范强带着一群人杀进去,将张飞杀死。

总之,这还是张飞比较粗鲁,对部下没有什么察觉。

既然已经决定出兵了,就应该考虑到孙权可能派人暗算行刺,应该按照打仗的规则设置大量卫兵保护营帐。

如果张飞安排四五十人保护大帐,张达、范强就没这么容易得手。


萨沙


张飞和关羽这哥俩,都有明显的性格缺陷,陈寿在《三国志》中写的很清楚: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翻译过来就是,关羽爱惜士兵,但看不起士大夫;张飞尊敬士大夫,但不体恤士兵。


这其实与二人的出身有关,关羽乃贫寒子弟,祖上三代务农为生,因为看不惯当地土豪仗势欺人,关羽杀了土豪,之后潜逃到了河北涿县,并在此地遇到了一生的贵人刘备。

可见,穷人关羽对上层人士有极深的偏见,这种偏见深入到了骨髓,以至于动刀杀土豪,但关羽对同样出身寒微的底层人士,有一种不自觉的同情和怜惜。

PS:穷人对富人大抵是羡慕嫉妒恨的!

而张飞与关羽不同,张飞是个土豪,他家里有猪肉连锁店,垄断了涿县的猪肉市场,还有一个大庄园,光仆人就有一百多个,他是涿县数一数二的大富翁。

想在涿县做生意,必须白道黑道通吃才行,黑道不用问了,张飞一身好武艺,没人敢惹他,因为他自己就是个黑道


张飞也是个会来事之人,与官场的大老爷们关系很融洽,平日里经常走上走下,上下打点,在官老爷的照顾之下,生意自然越发兴隆。

张飞眼睛是朝上看的,他看得起比他强的人,所以才有义释严颜,巴结刘巴等“不可思议”的举动,但张飞瞧不起不如他的人,特别是下层人士,更是难入其法眼,对他们非打即骂。

关羽轻视士大夫,张飞轻视下层人士,最终都带来了恶果。

关羽轻视士大夫糜芳、傅士仁,还威胁杀了二人,二人被逼无奈,转而投降了东吴,将荆州军事机密和盘托出,东吴趁机袭了荆州,杀掉了关羽。


张飞轻视下属,把下属不当人看,特别是喝酒之后,经常鞭打士兵,活活打死了不少人,下属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之前,刘备曾多次劝说张飞少喝酒,要爱惜士兵,否则必受其祸,但张飞表面上答应了,但回到驻地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真如刘备所言,招致大祸。

张飞被杀那晚,喝多了酒,在大营之内呼呼大睡,白天他鞭打了范疆、张达,把他们打得半死,还威胁他们,倘若三日之内,白衣白甲制办不成,就杀了他们。

范疆、张达一合计,与其被你弄死,不如我们弄死你,他俩趁夜抹黑来到了张飞大帐,见张飞呼呼大睡,就用利刃割掉了张飞的脑袋,之后提着张飞的脑袋,连夜顺江逃到了孙权那。


那么,问题来了,张飞被害当晚,侍卫在哪?他们瞎了啊?

有人说,侍卫被范疆、张达杀害了,还有人说侍卫被范疆、张达策反了,还有人说张飞艺高人胆大,没有侍卫。

其实上述说法都不对,侍卫一直都在,他们既没被范疆、张达杀掉,也没有被策反,因为范疆、张达就是张飞的贴身侍卫。

《三国演义》交待的很清楚,范疆、张达是张飞“帐下将”,啥是“帐下将”?说白了,就是张飞的侍卫官,但同时还负责一些后勤杂事。

当然,范疆、张达不是两个人作案,而是一群人作案,这是一起多人参与的暗杀,范疆、张达杀掉了张飞之后,带着十多个亲随,连夜逃到了东吴。


一半秋色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张飞是三国时期最没有争议的“万人敌”,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还是小说之中,张飞的实力这一块,没有争议。

但是张飞的死却窝囊,被他的下属给弄死了,这两个下属就是范强、张达,这两位历史中的小人物干出了留名历史的事情,可能要比很多将军的名气都大了。那么勇猛无敌的万人敌张飞,是如何被这两小子给弄死的呢?下面我来给大伙说一说。

张飞的缺陷

张飞的死和张飞的一个缺陷不无关系,那就是嗜酒。张飞嗜酒如命,离开酒就活不了,当年在徐州的时候,因为醉酒给吕布的老丈人一顿骂,导致吕布带人把徐州夺了,把张飞一顿干。

据我了解,这张飞本来脾气就爆,每次喝完酒就控制不住自己,一不顺心就抽打手下部将。刘备就曾经劝过张飞,老弟呀,你这样不行啊,经常鞭打手下,打完了你还让他们跟着你干,你不记仇,人家记仇啊。展飞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但是喝酒有点收敛。

在死之前,张飞再度重度酗酒,原因是关羽的死,让张飞这个实心眼很难受,他每天借酒浇愁,对关羽的死始终无法释怀

范疆、张达

据我所知,张飞每天都盼着要干掉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是刘备的来信,内容很简单,但是让张飞很兴奋,刘备要攻打东吴,让他带兵与自己回合一处,然后一起伐吴。

张飞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开心的不得了,张飞闹心的时候借酒浇愁,开心的时候当然是把酒当歌,总之理由任你想,只要能喝酒。

这一天张飞喝多了,他很开心,就叫来了范疆、张达,命令他们三天内制作白旗、白甲,为关羽报仇,让伐吴的军队穿上。

范疆、张达一听张飞的命令,心里有点不得劲,你这不是扯犊子呢么?三天咋准备啊?于是二人对视一眼,唯唯诺诺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说时间有点紧张,能不能宽限宽限?

张飞报仇心切,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这一刻,他着急啊,一听这俩人说办不了事,他肯定急眼啊。于是眼睛一瞪,让手底下人给他们二人绑柱子上抽了五十鞭子。

范疆、张达被抽了鞭子,郁闷啊,但是不解决问题啊,要是抽打完鞭子,能宽限几天也行啊,这三天期限没变,俩人还被抽一身伤痕。

两个人长吁短叹,不知道咋办是好,就这样,二人达成了共识,反正是个死,与其被张飞弄死,还不如他们弄死张飞呢。

于是二人来到张飞的大帐,他们在外边很久,听到张飞的呼噜声均匀了这才摸了进去,刚要动手,发现张飞睁着眼睛,吓得二人跪地求饶,不一会儿,他们发现张飞好像没反应,这才再一次起来把张飞给宰了,割了首级去东吴邀功去了。

张飞的侍卫呢?

张飞在大帐睡觉,门口应该有侍卫才对啊,如果有侍卫,范疆、张达是如何得手还能远逃东吴的呢?

根据我的分析,下面给大家讲讲。

  • 侍卫被“解决”了

前文我说了,张飞让范疆、张达负责制作白衣、白甲。说明范疆、张达二位是主管后勤保障的官吏。这样的后勤官吏,平时大家都是不愿意得罪的,比如衣服肯定有好有坏,有大有小,如果你和后勤的相处好了,给你一个厚实的铠甲,再给你发一把好刀,那实惠肯定不一样啊。

所以我分析,当时的侍卫和他们的关系都不错,加上这二人也经常出入张飞的大帐,大家都熟悉,这么多年的熟人,很可能侍卫没有防范他们二人,当时的侍卫可能是被他们支开了。至少会放他们进去,理由就是商量一下白衣、白甲的制作方案。二人以刀杀之,按照道理,张飞应该会有声音发出的,所以侍卫被支走的概率大点,支走也很容易,例如:让他们去领两套白衣白甲,拿来给张飞看看样品。

再或者,是被二人解决了,侍卫对这二人没什么防范,他们在背后捂嘴杀死二人也是极为可能的事情。

  • 侍卫配合了

张飞伐吴,刘备愿意、张飞愿意,但是当时的其实时机不成熟,诸葛亮又不好直接说,没办法劝刘备,当时益州的一个大儒秦宓倒是劝过刘备,说时机不成熟,还说东吴的水军强大,他们去了也是白去啊,忘了赤壁之战嘛。

刘备哪听得进去呢,他一心想为关羽报仇,也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再拖下去他就看不到那一天了不是嘛。

张飞实心眼,就是要为关羽报仇,相信他开战前动员大会的时候,益州的部将也肯定有不同意的人,但是他们肯定不敢说,大家都知道张飞的脾气,但是大伙也不愿意去东吴送死啊,这时候范疆、张达有此心,那些官员肯定也能看得出来,白天被鞭打了,晚上就去张飞大帐,这很可疑。

当时张飞被刺,就算没有叫喊声,也会有打斗声音,为什么范疆、张达能顺利割下首级还能远逃成功?

据我了解,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有负责安保的益州官员对范疆、张达的行为有了暗中支持。范疆、张达这才能顺利得手,又逃跑到了东吴。



野史日记


范姜张达刺死张飞,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其实,张飞的死,刘备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在刘备看来,张飞有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刘备已经警告过他多次了

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经常因为一点小过失就鞭挞部下,随意杀人,处置完之后,还让他们侍奉左右,这不是找死吗?

果然让刘备猜中了,张飞被属下范强、张达杀死。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的:飞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两者的出入不大,《三国演义》描写的更加详细罢了!

当阆中军营都督给刘备报信时,刘备基本上已经猜到了,说了一句争议非常大的话:噫!飞死矣!

刘备的话似是轻描淡写,对张飞的死毫不关心,其实是对张飞的死早有思想准备,并且满满都是抱怨之情,已经多次警告过你,就是不听劝,本来还指望你给关羽报仇呢,真是让我失望呀!

堂堂的车骑将军、西乡侯,在军营里轻易被部属取了首级,还扬长而去,张飞帐前无人把守吗?防范怎会如此松懈呢?

应该不难看出,张飞的死绝对是咎由自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作死的!

当天晚上,张飞和往常一样,喝得酩酊大醉,这才给刺客下手的机会。如果不是喝醉,像这样久经沙场的战将,绝对是枕戈待旦,非常惊醒,随时准备出击的,再说,张飞醉酒误事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当年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对付袁绍,留张飞守徐州,张飞就醉酒杀人,结果被吕布给捡漏了,丢了徐州,刘备、诸葛亮已经多次劝张飞戒酒戒躁,从这儿看来没有什么效果,这回,把自己给喝死了。

其次,张达、范强和张飞应该非常熟悉,从《三国演义》上来看,二个人是因为准备寿衣不及时被张飞暴打一顿,无论哪个朝代,领导和后勤人员都比较熟悉,后勤人员负责领导的吃喝拉撒,对领导的爱好、生活规律都十分清楚,所以,张达、范强才能顺利摸进张飞的帐篷,而没有惊动警卫,就算有警卫,凭借两个人和张飞的熟悉程度,骗过警卫也不是一件难事儿,所以,张飞的警卫工作做得不够严密,死在疏忽大意上。

第三,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飞喜欢鞭打身边人,然后还让他们继续留在身边,我想,这些大帐警卫平时没少被张飞收拾,也是敢怒不敢言,再说,现在是出征时间,大营里到处都是巡逻的,况且主帅的帐篷,应该是整个军营里面最安全的地方,难免会放松警惕,跑出去撒泡长尿或者喝个小酒,都不稀奇,正好这样的机会被张达、范强利用,要了张飞的命,然后提着张飞的大脑袋直奔东吴而去。

《三国志》中并没有交代两个人的最终结局,但是《三国演义》中,却有一个让读者满意的结果,孙权把张达、范强绑了,送还给蜀国,张飞之子张苞将二人剖腹挖心,为张飞报了仇,读者对这个圆满的结局都比较满意。

张达、范强究竟是死是活,成为了历史谜案!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首先纠正下,不是叫范姜,演义中叫范疆,正史里叫范强,演义中也是作者不小心误写成范疆的。

在三国中张飞可以说是死的憋屈的名将之一了,作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的他,在伐吴前夕,居然被手下将领给刺杀了,脑袋则被砍下送到了孙权那去了!

这确实让人好奇,范强、张达难道这么容易就进入张飞营帐将张飞杀了吗?难道张飞就没有护卫吗?

对于张飞之死的细节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我只能凭借正史为依据,自己来强行猜测一波。

当时刘备要讨伐东吴,张飞则受刘备之命率领上万士兵从阆中打算前往江州与刘备大军会合。

在出发之前,他肯定要休息好,毕竟要再出征打仗了,以后的军旅生活注定劳累,他要歇息好,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所以他这时候警惕性应该是很低的,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睡的相当死!

而范强、张达则是抓住张飞在这个完全放松警惕的时候将其杀害的,这难度就小了很多。《三国志》也记载了张飞遇害的时间点“临发”,就是发兵之前。

其实他们两要进张飞营帐也应该是不难的。《三国志》记载范强、张达是张飞帐下将,也就是说这两人可能是将领级别的。这两人只要说是有紧急军情相告,我猜想凭借将的地位,应该没人敢堵住这两人吧!

而且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经常喜欢鞭打部下,而且鞭打完还依旧肆无忌惮的将其继续留在身旁。因为这种事张飞经常做,因此刘备还特意提醒了他,这样继续下去以后会惹出祸端,但张飞听了依旧不放在心上。


也就是说范强、张达可能被张飞鞭打了,张飞也没将他们两放在心上,并没有太注意两人的情绪,依然把他们两人安放到了自己身边做事。

而范强、张达被张飞鞭打后,十分怨恨,看到张飞把他们放在了自己身旁,于是寻思机会杀了“这厮”报被辱之仇,于是找到了张飞出征前这个他放松警惕的时间点,很轻松的将他杀害了。

张飞算是死于自己的坏毛病了,打骂了部下,引得了部下不满,还依旧把他们放在身边用,其实这就是作死!


夏目历史君


说起张飞之死,就想起三国名将里死于刺客之手的还有小霸王孙策和后来官至蜀国大将军的费祎。另外董卓,曹操,刘备也都被刺杀过,由此可见三国里的刺杀事件绝对不少,所以像张飞这样的大将的安保工作绝对是非常严密的。


范疆张达二人能够杀死权高位重的蜀国大将张飞,而且还能带着他的头颅毫发无损的逃到东吴。说明此次的刺杀绝对是有周密安排并且有人沿途接应的。

在古代能够守卫将军营帐的都是亲兵,也就是近卫或者侍卫,专门负责保卫将军的安全。这些人一般多为同乡,同宗亲属,特点就是忠诚可靠。古代打仗军规中一般都会有,“主将死,亲卫无故而存者皆斩”的铁律。所以说在刺杀张飞之前一定是有周密的谋划,调离亲兵,然后行凶。


另外,张飞被刺的时机正好赶上准备伐吴之时,而且范疆张达二人杀死张飞之后能够顺利逃到东吴。这说明张飞之死很可能就是东吴谋划的,而且范疆张达二人就是埋伏在张飞身边的棋子,伺机而动。在东吴接到刘备准备进兵的消息之后,孙权一面求和,一面备战。再求和无果之后,孙权果断的发动了范疆张达这步暗棋,顺利的刺死张飞,先断了刘备一臂。还未进兵,先损大将,反映出吴国作战前做了相当的多的准备工作,刘备夷陵之战的惨败也就说的通了。


---------关于张飞之死三国志是这样记录的:“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

《三国志》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张飞的死因,也没说是不是死于大营之中。不过通过刘备听闻张飞死讯的反应与陈寿对张飞的评价:暴而无恩,可知张飞的死与其对兵士的暴虐也脱不了干系。也许就是因为范疆张达受过张飞的气或者打骂,怀恨在心,才被东吴钻了孔子,成为埋在张飞身边的催命符,最终要了他的小命。


雪满刀弓


指正一下,题主说的应该是范强(《三国演义》叫范疆),范强张达二人刺杀了张飞。



范强张达二人因为小违军规,被醉酒的张飞暴打一顿,二人因此怀恨于心,于是就趁张飞在帐中罪卧杀死了张飞,携带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而去。据说两人途经重庆云阳时,把张飞的头投入长江,后被子渔夫打捞上来,并在长江边上凤凰山下建了一座张恒候庙,至今还在,世受香火。



问题如题主所说,为什么范强张达二人能在警戒深严的蜀军军营里刺杀了主帅,而且还能从容的带着主帅的首级离开,投奔东吴。这就不得不说到范强张达二人在军中的身份了。

范强张达为什么会被张飞责罚呢?原来关羽在荆州被东吴所擒并杀,张飞急于报仇,听闻刘备将亲自领兵东征孙吴,张飞此时正镇守阆中,刘备出川肯定会以张飞为前锋的。张飞急令范强张达二人限时打造白色盔甲和旌旗,结果二人没有如期完成,就被张飞捆于树上鞭打五十。二人受罚后,深知任务依然不能完成,并明白张飞还会责罚于他们,甚至会有更严重的责罚,于是他们才连夜刺杀了张飞。



从范强张达所受的任务来看,肯定是张飞军营中比较重要的人物,至少是管军需的偏将,他们是可以相对自由的接近张飞的。而张飞的性格又“少恩于属”,说对下属不是很好,经常迁怒于他们,甚至醉酒后任意打骂,也间接的造成了张飞与下属士兵的疏远,所以范强张达能利用自己将军的身份从容的刺杀张飞并带走了他的首级投降东吴而去。

顺便说说范强张达的下场,刘备领兵征东吴,孙权很害怕,于是令人绑了范强张达二人送刘备营中,被张飞儿子张苞亲手挖心祭奠张飞。


沉墨I方之城


历史上张飞之死由于史料匮乏以至疑点重重,不光是范疆张达的行刺过程如此轻而易举,其刺杀动机以及刺杀后能够逃窜千余里未被蜀军擒获都显得不可思议,最为后世诟病和怀疑的是刘备得知张飞被杀后的平淡反应。那么就题论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张飞遇刺的疑点。


动机分析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范疆)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三国志.张飞传》

在正史中,张飞是在刘备东征前被部下范疆、张达刺杀。至于杀人动机和过程并没有细致交代。此时的张飞官至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还享有假节钺的特权,领军万人驻守阆中,有名有实,是蜀汉政权名副其实的武将第一人。而范疆、张达在历史上并未记载官职,但在车骑将军帐下为将,混个先锋校尉是没问题的。夷陵大战之前,蜀国刘备称帝,所发蜀国的“一号令”就是择日伐吴,这样的背景下,范疆、张达跟着张飞立下战功,得以升迁,岂不美哉?此时刺杀张飞的动机并不合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张飞令此二人置办白衣白甲,因办事不利被张飞毒打,并限定期限下了死命令,所以二人才一不做二不休的杀了醉酒的张飞。这里很佩服罗贯中先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如果按照罗贯中先生的描写,置办军需的差事能够交给此二将,油水暂且不说,张飞对二人的信任是有的,那么跟随张飞建功立业就更有机会得到提拔。再者是张飞醉酒之时给二将下了死命令,二将竭力置办就是了,即使完不成任务,再挨两扳子军棍也比造反要强,大战在即,张飞虽治军严厉,也不至于战前斩将吧,所以从演义来看杀张飞的动机也非常可疑。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三国志.张飞传》

其实史料中记载张飞是一位敬士大夫,轻部卒的将领,所以刘备也常告诫张飞量度而行,善待部卒,这也是罗贯中加以发挥想象的理论支持。而在《三国志》中,将张飞的这一秉性写在范疆、张达行刺之前,在逻辑上也支持了罗贯中的这一大胆构想。所以在杀人动机上,白衣白甲之事不一定可信,但范疆、张达受到了张飞的严厉惩罚是有很大可能的。

过程分析

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三国志.先主传》

如题所说,范疆、张达虽有杀人动机,但有没有作案条件呢?张飞身为车骑将军、阆中牧,警卫安保工作理应相当精密,怎么会轻而易举的被军中小将杀死?这也许是演义中所刻画的张飞之死给予我们的误解,演义中的张飞是被范疆、张达刺杀于军帐之中。所以就产生了对张飞营帐警卫能力的质疑,倘若张飞不是被杀于营帐呢?毕竟史料中张飞遇刺身亡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记载。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汉书.百官公卿表》

秦汉时期的宫殿和军营大帐里的警卫和安保是比较严格的,汉末三国也大都是采用汉制,安保方面也一样,曹操身边的保镖队长典韦、许褚都是寸步不离,刘备身边有陈到、赵云,孙权身边则是周泰。虽然张飞不是主公,但军营大帐外边的警卫队是少不了,最起码也得有几个“执戟郎中”。而根据汉制,没有得到主帅的召唤,谁也无法擅自进入主帅军帐,执戟郎中分班守卫,二十四小时执勤,别说范疆和张达二将,就是诸葛亮来了也得通报了才能进帐,即使张飞醉酒休息,在其未醒之前,若不是刘备遣使传令,侍卫绝不会不经通报允许就放人进帐。而说张飞喜欢与部下同醉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军营就是军营,张飞宿醉也不会拉着侍卫一起。何况刘备已下了会师江州的命令,战前宿醉不是名将所为,因此,张飞被杀于中军大帐的可能性不大。


逃亡分析

范疆、张达能够“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一点更说明了张飞不可能死于中军大帐。阆中是今天四川省的南充市境内、嘉陵江中游,孙权所在的建康,是今天的南京,两地相隔一千五百公里,一刀了结张飞性命容易,而带出军帐献给千里之外的孙权就难了。毕竟古代的交通条件有限,如果张飞死在大帐,则很容易被人发现,那么在范疆、张达逃往建康之前,蜀国完全有能力追捕二人。二将能够顺利跑到建康,就说明了从张飞死亡被发现,到二将逃窜被察觉,这中间的时间差是足够的。



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张飞死于军帐之外也并不是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死于范疆、张达的军帐之中。作为一军统帅,走访各营将军校尉的营房是很平常的事情,查勘军营情况,交流战术思想,在此之余就是与军士部将同食同寝,从而提高凝聚力,大战之前更需要这种动员和探视。倘若张飞在范疆、张达军营留下,吃饭饮酒之后小憩片刻也属正常。而在下属军营,张飞所带侍卫也不可能太多,都能轻松解决,何况周边全是与范疆、张达出生入死的嫡系士兵,不知不觉的杀掉“暴虐”的张飞,再轻而易举的走出军营是有条件做到的。

综上所述,我并不认为张飞之死是死于中军大帐,所以也就不会质疑中军大帐的警卫能力,史料中对于张飞遇刺一事记录并不详细,所以也无法破解其中的疑点。而范疆、张达二将是否为东吴或者曹魏的间谍棋子也不好推测,但从战局最终走向来看,东吴成了最大的利益获得者,而范疆、张达也并没有记载结局如何,只是罗贯中一厢情愿的将此二将绳之以法。


棍哥观史


刺死张飞的人是范强(演义中为范疆),而不是范姜,罗贯中估计是眼花把他的名字写错了。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准备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命车骑将军张飞领本部兵马从阆中至江州汇合。不想张飞却在临行前被部将范强和张达杀害,两人带着张飞的头颅投奔孙权去了。

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张飞帐外肯定有侍卫把守,想行刺张飞谈何容易?两人还能带着张飞的头颅出逃,这更是匪夷所思。

其实这并不意外。张飞死后,帐下都督上表刘备告之张飞死讯,刘备得知后只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唉,这张飞最终还是死了!”

从刘备的反应可以看出,其实对于张飞的死,刘备早有预料。张飞虽然勇猛,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他性格刚烈,滥用刑罚,经常鞭笞士卒。而张飞打过他们之后还让这些人待在自己的身边,以为没啥大不了的事情,他们根本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刘备曾多次提醒他不要这样做,尤其是把打骂过的人留在身边,难免这些人心存报复,迟早会生出祸端。

可张飞这脾气根本听不进去。关羽被东吴擒杀后,张飞痛心疾首,日日思念为其报仇。得知刘备要出征伐吴,张飞更是迫不及待,肯定会催促部队加速前行。

事情这么仓促,所以难免有人不合张飞的心意,被张飞吊打一顿,这范强和张达两人可能就是这样得罪了张飞。

范强和张达并不是普通小兵,而是张飞的部将。按张飞的习惯,两人被打之后并没有受到降职处分,还和原来一样。张飞则喝酒消愁,很快烂醉如泥,入帐歇息去了。

范强张达此前肯定没少挨打,再加上今天出征前又被一顿,心里肯定早就不爽张飞了。于是两人就寻思着干脆刺杀张飞,投奔东吴算了。

可张飞帐外有侍卫把守,如何下手?这好办,毕竟两人还是部将,以禀报军情为由进入张飞帐中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进入帐内后,张飞已经烂醉如泥,两人下手杀死张飞是很容易的。然后割下头颅,带出帐外,骑上早已准备好的军马,以奉张飞军令外出为由逃奔东吴去了。

所以张飞的死和他的性格缺陷有很大关系,而关羽也是因为看不起士大夫,处处结怨以至败亡。

张飞和关羽恩同兄弟,两人的结局也都是身首异处,真是让人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