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十大丞相,你覺得都有誰?

木劍溫不勝


歷史上的名相很多,從其政績和對社會發展進步的作用來講,丞相或相當於丞相的著名歷史人物有:

一、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為中國的獨立、富強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

二、姜子牙:為西岐的富強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作出了難以替代的作用,被後世尊為兵家鼻祖和百家宗師。

三、李斯:為秦國統一六國、制訂方略的功臣。

四、管仲:為齊國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功臣。

五、商鞅:為秦國富國強兵、逐鹿中原的功臣。

六、諸葛亮:為三分天下、治理國家的良相。

七、蕭何:為奠定漢朝統一和富強的開國元勳。

八、房玄齡: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九、王安石:宋朝改革家、著名丞相。

十、張居正:明朝著名丞相。


WILLSON39


十大丞相?應該是十大宰相吧。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啊,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是秦漢時期的宰相,而漢朝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宋的宰相,都不是叫丞相,有相國、侍中、中書令、尚書令、錄尚書事、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等不同稱呼。

李斯

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蕭何

蕭何,漢初三傑之一,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

秦末亂世,蕭何忠心耿耿追隨劉邦,擔任劉邦軍隊的總後勤部長,蕭何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勳。漢朝建立後,蕭何出任丞相。

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

霍光

霍光是漢武帝的託孤大臣,受命輔佐漢昭帝。漢昭帝在位時,霍光輔政後獨攬大權,他採取休養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勵農業,使得漢朝國力得到一定的恢復。對外也緩和了同匈奴的關係,恢復和親政策。

漢昭帝死後,他迎立劉賀繼位,可是劉賀太不爭氣,被霍光廢掉了。最後霍光又擁立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繼位,就是歷史的漢宣帝。

漢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歸政於帝。漢宣帝沒有接受,朝廷事務的決策仍先經過霍光過問再稟報皇帝。漢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內心十分忌憚,與之同車時“若有芒刺在背”。霍光本人功高震主,為後來的全家族滅埋下了禍根。

曹操

曹操是漢朝的最後一位丞相,也是曹魏帝國的奠基人。掃平了北方的割據勢力,平定了整個北方,為後來的西晉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

蜀漢帝國的丞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丞相,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完美典範,得到了後世的無數讚譽。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王導

王導是東晉開國功臣,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沒有琅琊王氏就沒有東晉,王導對助建東晉和穩定東晉初期的政局做出了重要貢獻,死後也極盡哀榮。

王導歷任侍中、司空、太尉、揚州牧等重要職務,是兩晉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他對東晉的貢獻,和諸葛亮對蜀漢的貢獻幾乎一樣。

謝安

謝安是陳郡謝氏的代表人物,東晉後期的一位著名宰相,和諸葛亮一樣也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完美典範。他和侄子謝玄一起打贏了淝水之戰,保全了華夏政權,功勳赫赫。謝安有大功於社稷,卻不居功自傲,甚至面對昏君的猜忌和堅持的構陷,謝安主動離開朝廷、出鎮廣陵。

以當時陳郡謝氏的實力,其實是可以和昏君、奸臣正面剛的,但謝安自己選擇了忍讓,功成身退,不帶走一片雲彩。


袁衛宇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1、才高其天 謀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 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 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出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后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閒遊。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4、一語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齡

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武門事變是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了王妃,如此功績,如此殊榮,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5、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徵

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魏徵沒,朕亡一鏡”!

6、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名相,他領導了一場轟烈而悲壯的熙寧變法,變法前被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徽宗對他推崇備至,欽宗卻把他作為北宋滅亡的魁首;朱熹斥之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堅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後補被奸臣與皇后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鬱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清正廉潔,為世代楷模。

8、北國臥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稱“神人”,元太宗時,上諫針砭時弊的十八條,保證了江山的初步穩定,後改革稅制,大力培養“治天之才”,終使“武功”盛極的蒙古統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時宰相--明朝宰相張居正

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諡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10、文膽武略 官場楷模--清朝名相曾國藩

一代名相,更是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澤東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縱觀其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各朝宰相的歷史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由於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臺,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莊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臺、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為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實施新政,仿日製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史上還有哪些名相:管仲、田單、魏冉、商鞅、呂不韋、李斯、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竇嬰、曹操、諸葛亮、陸遜、王猛、謝安、房玄齡、杜如晦、狄仁傑、張柬之、姚崇、趙普、寇準、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陸秀夫、李善長、于謙、張居正、李東陽、方孝孺、謝遷、劉統勳、索尼、張廷玉、納蘭明珠、索額圖、和珅等。


歷史非史


丞相,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輔佐皇帝處理軍政要務的百官之首。丞相權利之大,時常威脅到君權。所以,從丞相誕生之日起,君相權的博弈始終存在。即使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名,後世依舊會湧現出有丞相之實的權臣。

歷史上,能坐上丞相的位置,往往非平庸之輩,只不過有的名垂千古,有的遺臭萬年。

一、聰敏一世,糊塗一時的李斯

李斯原本是微末小吏,後拜荀子為師,學成後去秦國工作。在秦國,李斯開始大展宏圖,協助秦始皇兼併六國。

秦國統一天下後,李斯成為丞相,他主張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制度吸取了周王朝的教訓,避免了諸侯國的混戰,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在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文字等方面,李斯同樣功不可沒。

秦始皇去世後,李斯夥同趙高發動“沙丘之變”,擁立胡亥。最後,李斯在權鬥中敗給趙高,被滅三族。

二、指鹿為馬的趙高

趙高出生卑微,但精通秦國律法,又會察言觀色,很快受到秦始皇的賞識。秦始皇去世後,趙高開始嶄露頭角。他先篡改遺詔,逼迫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然後又用計扳倒李斯,接替秦國丞相。

小人得志變猖狂,趙高當丞相後也不例外。為了大權獨攬,趙高陷害忠良,排除異己,還導演一出指鹿為馬。秦國在他的治理下,風雨飄搖,各地揭竿而起。

天欲讓其亡,必先讓其狂,趙高連秦二世也殺害了。最後,趙高被在扶持的子嬰殺害。

趙高是歷史上唯一名正言順的宦官丞相,開了宦官專權的先河。他倒行逆施的行為加速了秦國的滅亡,也導致自己的覆滅。

三、西漢開國功臣——蕭何

蕭何年輕時是沛縣的主吏掾,後追隨劉邦起義。劉邦攻克咸陽後,其他人都紫醉金迷,只有蕭何頭腦冷靜,趕緊接管了秦國的藏書、法令、地圖、戶籍,為以後的楚漢之爭與規則制定打下基礎。劉邦與項羽交戰時,蕭何坐鎮關中,讓前線的糧草源源不絕。

劉邦能建立大漢帝國,蕭何居功至偉,後又協助劉邦剷除異性王,還制定著名的《九章律》。

四、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諸葛亮

諸葛亮少年時就自比管仲樂毅,提出的《隆中對》方案被劉備所採納,出仕後把劉備的事業推向一個高峰。年紀輕輕,臥龍就出使東吳,聯吳抗曹。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擒孟獲,出祁山,北伐中原。因實力差距,每次都無功而返,最後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在踐行一個“忠”字,即使後來大權獨攬也沒有為自己謀一份福利、生一點異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了後世臣子的榜樣。

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曹操文能吟詩作賦,武能行軍打仗,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之人。年輕時,曹操對漢朝抱有一絲希望,後因看透朝廷的黑暗對漢朝失望透頂。

在黃巾起義中,曹操開始崛起,逐漸成了一方諸侯。在兼併佔中,曹操滅掉袁術、呂布、袁紹等勢力,統一北方,為魏國的建立打下基礎。兵敗赤壁,讓其統一事業受阻。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實行屯田制,發展生產。

曹操是舊秩序的破壞者,也是新秩序的開創者。

六、財政專家——楊炎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原有的財政制度——租庸調製難以為繼。楊炎被唐德宗啟用後,迅速在全國推行兩稅法。

兩稅法的實施,不僅在當時收到成效,增加財政收入;在歷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人丁為徵收依據的稅制逐漸扭轉為按資產和田畝徵收,便利了收稅程序,抑制了貧富不均的現象。

七、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有出色的文學才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一位有才能、有魄力的改革家。

1070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全國推行“新法”。財政上:均輸法、青畝法、方田均稅法、免役法等;軍事上:保馬法、保甲法、置將法等;科舉上:廢除詩賦取士,改為考察讀書人對《春秋》的熟練度,並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的變法,抑制豪強的壯大,減輕普通百姓的負擔,一定程度上改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八、遼國於越——耶律屋質

大遼剛剛建國的幾十年,政權不穩定,尤其是皇權更替時,總會發生內鬥。在這期間,有一個人每次都能橫空出世,保持局面平穩。他就是耶律屋質,契丹皇室宗親,遼國的五朝元老,擁立過遼世宗和遼穆宗。

耶律屋質能征善戰,多次擊退宋兵的進攻。不管對內還是對外,耶律屋質如同遼國的定海神針。

九、元朝“賢相”——脫脫帖木兒

脫脫是《遼史》、《宋史》、《金史》的主編,看上去更像是一位知識分子。

當了丞相後的脫脫,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重拾了元朝的政府信用;治理黃河水患,解決了災民的安置問題,被老百姓贊為“賢相”。

十、萬曆首輔張居正

在明神宗時期,張居正先丈量全國土地,然後推行“一條鞭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稅制改革,簡化手續,將實物徵收改為貨幣徵收,確立了銀本位制度。既減輕了普通人負擔,也增加財政收入。


張居正一改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反對徵收商人重稅,這些做法為明末資本主義萌芽誕生創造了商業環境。

在對外的軍事上,張居正支持戚繼光抗倭。

張居正執政的十年,大權獨攬,完全架空年幼的宋神宗,君相之間已經由合作轉變為對立。所以,張居正去世後,宋神宗秋後算賬。

丞相會做人,懂得收斂自己,相權就是軍權的補充,君臣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丞相飛揚跋扈,相權就是軍權的威脅,君相之間必有一傷。


秋媚讀史


歷史上十大丞相(排名不分先後,僅包括秦武王設立丞相之位之後人選):

1、呂不韋。呂不韋之所以入列,關鍵是因為他所編著的《呂氏春秋》——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融合不同流派思想(兼儒墨、合名法)、首次探索大一統治國模式(秦始皇建立秦國後,也部分採納了《呂氏春秋》中的“行秦法,兼王道”的治理模式);

2、李斯。作為2000年帝制大一統框架的設計者,李斯有什麼理由不入列呢?另外李斯著名的皇帝管理大臣方法:督責之術,也是2000年帝制中皇帝經常使用的基本管理方法。

大一統框架提供了帝國的架構形態,督責之術提供了帝國治理的實現方法,這就是李斯的貢獻。

3、蕭何。蕭何最大的功績就在於:漢承秦制。秦朝雖然在名義上被推翻了,但秦法基本上流傳下來,從西漢到東漢,直到三國兩晉時期才開始慢慢因為五胡的進入而被改變。

秦朝是滅亡了,但秦法依然流傳,這就是蕭何的功績。

4、李林甫。雖然李林甫因為和唐肅宗不和而黑為以口蜜腹劍的壞名聲(哪個丞相不權鬥,只不過李林甫能力更強而已),但

李林甫的一個建議道出了唐朝藩鎮割據、宋明軍事無能的本質:

“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

唐玄宗採納了李林甫的這條建議,重用安祿山、史思明等胡人、寒族來對抗世族,但因為沒有處理好胡人、寒族和世族兩大派系(表現為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爭鬥)的利益平衡而導致安史之亂,出現藩鎮割據。

宋朝、明朝吸取唐朝教訓,拒絕採納李林甫的建議,堅持用文人領兵,結果是:北宋打不過契丹、西夏,南宋打不過金朝、蒙古,明朝對蒙古無可奈何,對滿洲是步步後退。

用文人打不過,但是忠誠不會謀反;用胡人、寒族打得過,但會謀反——這就是李林甫以這條建議在歷史上的貢獻。

5、楊炎。楊炎的兩稅法,一改實物稅收為金錢稅收,改變自古以來以人口為稅基的人丁稅傳統,為以土地、財產為稅基的資產稅傳統,促進了商品社會的出現和發展。

兩稅法,讓帝國社會從實物社會轉型為商品社會,這就是楊炎的貢獻。

6、王安石。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一改西漢以來所形成的定性不定量管理慣例,重回秦朝法治時期的技術流派。王安石注重定量,重回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的量化管理模式,重視理財技術在財政危機中的解決作用。

“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

王安石作為量化管理的技術流,和商鞅(商鞅沒有任職丞相,所以不能列入)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的亮點!

7、司馬光。司馬光以守舊派形象出現在教科書裡,但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漸進改革派。在改革人選上,堅持漸進改革的司馬光,比起激進改革的王安石,更合適,更足有效果。激進改革從來只能在小國或無歷史負擔的國家進行,大國或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只能選擇漸進改革。英國是漸進改革的典型,法國、德國、大清都是激進改革失敗的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小國激進改革的典型。

因此,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具有清醒認識的漸進改革代表司馬光,難能可貴。

司馬光的漸進改革+王安石的技術流派,就是最佳組合!只是北宋走偏了,讓熙寧變法流產。

8、蔡京。貪官蔡京,最大的功績是創立了元明清都在沿用的茶引法、鹽引法,保障了帝國在茶葉貿易、食鹽貿易上獲取了最大的利益,改變帝國財政僅僅依靠農民田賦的傳統。

9、阿合臺。出生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色目人阿合臺是元朝時著名的理財專家,但阿合臺能夠入列並非因此,而是他在面對忽必烈質疑他都選用自己人時的一句話:

“事無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擇。”

今天的美國總統,內閣首相、內閣總理,採用的都是阿合臺的這個建議。這就是阿合臺能夠入選的資格。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一個人敢如此直白的說出淺顯的施政道理,也沒有一個丞相或者和丞相類似的最高文官首領能夠說出或者實行選用自己信任之人為職。

所謂的舉賢不避親,只有1、2個人選而已,不能和阿合臺大量任用親信之人的組閣相比。

10、最後一名,暫時想不出,大家說說。

綜述

以上所選取的9個人,他們的功績都具有穿越當朝當代,具有穿越性,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

呂不韋首次探索大一統治國方法;李斯給出大一統框架和管理辦法;蕭何讓秦法不亡;李林甫道出了道出了文官領軍根本;楊炎促進商品社會;王安石重現技術流派;司馬光堅持漸變改革;蔡京讓帝國財政找到田賦以外的稅收來源;阿和臺高喊組閣。

秦朝算2個人、漢朝1個人、唐朝2個人、宋朝3個人、元朝1個人。最後一個人,大家來湊數吧!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歷史上的丞相還是有很多個是都不錯的,一般在有明君的情況下,才會有明相。只有明君和明相在一起才能夠開創一片偉大的基業。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齊桓公和管仲,還有唐太宗與李世民,這都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那麼有哪些人可以入選十大丞相呢?

我們選最為代表的來說一下吧。

諸葛亮

諸葛亮的事蹟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他對後主劉禪的忠心,在古代是能夠和周公相媲美了。儘管諸葛亮當丞相之後,再開疆拓土方面,取得的成果沒有那麼大。

但是,他對蜀國的治理,以及和鄰國之間保持的關係,還是讓蜀國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國度裡,有了一席之地的。

諸葛亮絕對是典範合格的一個丞相。

李斯

李斯有千古一相之稱,他和千古一帝秦始皇一起,統一了六國。

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國家很多的策略,都是李斯提出來的,比如說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這些便於秦朝統一管理的法度,都是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還建議秦始皇,減少人民的負擔,在全國修理高速公路。

還有,健全法制,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當初李斯提出的這些制度,對中國後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所以李斯絕對能名列其中。

管仲

管仲是齊國名相,齊國的強大是和管仲分不開的。

齊桓公在春秋的時候,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因為管仲輔佐的原因。

齊桓公剛開始當齊王的時候,他也就是滿足於一個小小的齊王。

是管仲告訴他,要做就做霸主,若是齊桓公不做霸主,他就不輔佐他了。

就是這個激烈,讓齊桓公不敢墮落。而且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個霸主的。齊桓公成為霸主之後,多次號令天下,對抗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發動的侵略。

這些功勞對於中原民族來說是利好的一件大事。

房玄齡和杜如晦

這兩個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們兩個人,一個擅謀,一個擅斷。兩個人的意見結合在一起,正好是李世民想要的結果。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開創貞觀之治,可以說和他們兩個人的輔佐有關。

協助李世民治理國家,是他們擅長的,為李世民穩固江山,也是他們擅長的,當初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政變,他們兩個功不可沒。

大唐能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和他們兩個人的才能也是密不可分的。

呂不韋

呂不韋能從最底層的商人,當上秦國的宰相,絕對是有幾把刷子的。不說別的,就看他的營銷手段,就可以知道他的厲害。

秦莊襄王異人,之所以能從一個落魄公子,變成秦國的王。都是呂不韋一手操作的結果,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不會有秦莊襄王,沒有秦莊襄王,就不會有後來的秦始皇嬴政。

畢竟沒有異人這個老爹當秦王,就不會有兒子嬴政繼承秦國的王位。

若是嬴政連秦王都不是的話,他肯定就統一不了天下了。

所以,說中國之所以,能出現秦始皇,之所以能實現大一統,呂不韋功不可沒。

呂不韋當了宰相之後,他也是很有作為的一個人。那時候的大秦帝國,依然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呂不韋還編纂了一部著名的書籍《呂氏春秋》。

蕭何

蕭何是劉邦時期的宰相,雖然蕭何是和劉邦搭班,一起治理大漢江山。

但是,劉邦這個人比較注重於享受,所以,大漢的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有蕭何獨自來完成的。

大漢在蕭何的治理下,國力逐步上升了起來。

國家漸漸的穩定了起來,百姓也開始安居樂業了,大漢能夠延續四百多年的時間,這說明他們的統治,是很得人心的。

所以,蕭何治理的漢朝的前期,絕對起到了一個好的示範作用。

當然了歷史上的名相還是有很多的,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才講史


華夏大地,自古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既有無數帥才猛將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又有歷代賢臣良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不不乏傳奇人物,如群星般照亮著那個時代。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官員,丞相制度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明朝時罷中書省、廢丞相。接下來,我將為大家介紹中國古代十位不可不知的賢相。



①管仲,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②李斯,河南上蔡人。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③蕭何,江蘇豐縣人。最初是秦末小官,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圖謀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王。



④諸葛亮,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自幼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諡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做為智慧的化身,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⑤房玄齡,山東淄博人。唐朝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武門事變是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了王妃,如此功績,如此殊榮,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⑥魏徵,河北晉州人。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⑦王安石,江西撫州人。北宋神宗時名相,他領導了一場轟烈而悲壯的熙寧變法,變法前被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徽宗對他推崇備至,欽宗卻把他作為北宋滅亡的魁首;朱熹斥之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⑧寇準,陝西渭南人。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堅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後補被奸臣與皇后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鬱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清正廉潔,為世代楷模。



⑨耶律楚材。人稱“神人”,元太宗時,上諫針砭時弊的十八條,保證了江山的初步穩定,後改革稅制,大力培養“治天之才”,終使“武功”盛極的蒙古統治者收到“文治”之效。遼朝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國之道並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⑩張居正,湖北荊州人。字叔大,號太嶽,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促使政治變得清廉嚴明。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諡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龍舒翰墨俠客行


中華數千年曆史,在古時候國家林立,朝代更迭不斷,自然也出現了不計其數的名相,我們今日便來說說,若是後人評選歷史上的十大丞相,都會有誰上榜呢?

管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齊桓公即位後,急需人才輔佐,便想找鮑叔牙擔任齊相,可鮑叔牙卻稱管仲才能在他之上,後來管仲擔任了齊國相國,與齊恆公堪稱明君賢臣的典範。管仲在四十年間通過不斷的改革,使得國家富強,軍事實力大幅提升,輔佐齊桓公使得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他則被後世成為“華夏第一相”。

商鞅,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輔佐秦孝公,主持了著名的“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變得強大富裕。商鞅在政治上改革戶籍、軍功爵位、土地等制度,並制定了嚴刑峻法,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秦國走向強大,併為後來秦始皇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李斯,秦朝丞相,亦是法家代表人物,早年師從荀子,學習的是帝王之術,輔佐秦王嬴政,為其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李斯為相期間協助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蕭何,漢初宰相、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劉邦打下了江山,早期就追隨他的蕭何可謂是出力奇多,在楚漢爭霸時期,蕭何留守和鞏固後方,為劉邦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士卒和糧餉支援。後來劉邦打入咸陽後,蕭何獨取秦國文獻、檔案和律法等,並在秦律的基礎上,制定了漢律,為延續秦朝大統一局面其到重要作用,奠定了之後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基礎。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陳平足智多謀,為人銳意進取,他的“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後來當了丞相併且善始善終,死後諡獻侯。

諸葛亮,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諸葛亮自不必多說了,他和劉備也算是君明臣賢了,在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後,本來最為弱小的蜀國之所以能和魏、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諸葛亮居功至偉,他為了蜀國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房玄齡,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房玄齡年少聰穎,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能文,尤擅謀劃,投靠李世民後積極為其出謀劃策,更是助李世民謀劃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可謂是一策定乾坤,使得李世民登上了皇位,而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

杜如晦,亦是唐朝初年名相,與房玄齡同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杜如晦也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與房玄齡等五人同居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是擅長謀劃,而杜如晦則是擅長於決斷,所以與房玄齡併成為“房謀杜斷”,列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關於王安石,歷史上爭議極大,有人贊其為聖人,有人斥之為奸臣,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那些新法皆有其可取之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增加了朝廷收入、加強了朝廷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只是可惜改革觸動了貴族的利益,最終使得變法失敗,不管怎麼說,王安石都是一代名相,勇於改革和創新。

寇準,北宋政治家,詩人。

寇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屢屢直諫,為宋太宗所重用,於景德元年(1004)出任宰相,在遼軍圍困之時力勸太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後來寇準積極負責澶州北城的作戰指揮,迫使遼國停戰求和。並且寇準之後被貶雷州期間,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傳授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對雷州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以上列舉的十人無一不是歷史上為相中的佼佼者,雖未必相同,卻各有其出彩卓眾之處,堪稱名相。當然,除此之外也還有許多名相,也有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的明朝內閣首輔,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不管如何說,他們都是歷史上的名相,名士風流,各有千秋。


鄧海春


🌹十大丞相,從遠及近依次列寫,無大小之分,兔得倔人來了“倔勁”,把手機摔了!

📒姜尚(姜子牙):周文王在岐山偶遇的貧困釣魚人。協助文王和武王打天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足智多謀,周朝開朝功臣。

📔管仲:協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組建強大軍隊,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李斯:原本楚國布衣,被秦王拜為客卿。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秦朝第一位丞相,參與制定了:秦律、各項統一措施及制度。秦始皇死後,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圖片①)

📔張良(子房):劉邦麾下軍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西漢開朝謀臣。協助劉盈保太子之位。

📒諸葛亮(孔明):三顧茅廬出山,協助劉備建立大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力鼎劉禪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世代楷模。(圖片②)

📔房玄齡:跟隨李世民打天下,開朝名相,執掌20餘年,忠心耿耿。參與典章制度、律令、監修國史等制定工作。有謀略,史稱“房謀杜斷”。輔佐唐太宗迎來了“貞觀之治”局面。

📒姚崇:武則天時發現重用的名臣,輔佐四代皇帝。協助唐玄宗迎來了“開元盛世”,垂青史冊的名臣。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詩(詞)人。為挽救危機,倡導推行了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張居正:明朝文臣,內閣首輔。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大學士,明朝偉大的政治家。在嘉靖朝廷奄奄一息之危難之時,力主萬曆皇帝整頓吏治,鞏固邊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大明王朝恢復了生機,建有重大歷史功績。(圖片③)

📔個人之見,難免偏頗,期待朋友們的交流和指教!





笑看東籬


丞相是中國古代王朝中最高行政長官一層,其職務和權力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秦朝時,宰相的官名正式為丞相,但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是統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這個大家一定要區分清楚。

中國朝代更別頻繁,歷史上的丞相也有扶大廈之將傾的睿智偉人,也有尸位素餐謀害忠臣的奸惡小人。我個人覺得十大丞相的排名不夠用,因為歷史上厲害的丞相太多了。

  • 齊國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年幼喪父,生活困戶,後來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後幾經挫折,經鮑叔牙力薦成為丞相。齊桓公受到管仲輔佐後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 秦國名相商鞅

戰國時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裔,公孫氏,故稱衛鞅。商鞅在位十九年,秦國大治,國力持續上升,史稱“商鞅變法”。

  • 秦國名相李斯

戰國時楚國上蔡人,思想家苟卿弟子,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為秦始皇定郡縣制,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

  • 西漢名相蕭何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後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曉民間疾苦,這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有著關鍵作用。

劉邦為王,蕭何為相,楚漢相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奉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韓軍牢固後方,不斷輸送士兵和糧草支援前線。

漢朝成立後,他的功勞最高,他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後有協助劉邦消滅韓信以及異性諸侯王,被封為相國。

  • 漢初名相陳平

西漢陽武人,此人足智多謀,屢次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被封為曲逆候。漢初三傑中,韓信受謗,被擒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造汙,曾械於牢獄;張良患禍,藉故閒遊。唯有陳平久居高位,並得善終,足見其官場權謀之厲害。

  • 蜀國名相諸葛亮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短,輔佐劉備封王,使蜀國國力蒸蒸日上,他是千百年來被人稱為智慧化身之人,其精彩的故事一直被世人歌頌。

  • 初唐名相房玄齡

房玄齡博覽經史,能書善文,先後被授予羽騎尉。隋末打亂,李淵入關,他投身李世民,屢次隨秦王出征,出謀劃策。每打下一個地方,別人搶錢搶女人,而他卻勸李世民收羅人才。

貞觀三年,被分為尚書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同時期與杜如晦、魏徵為唐太宗重要助手。

  • 大唐名相魏徵

從小喪父,家境貧寒,曾當過道士。魏徵有膽量,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並且不達目的不罷休,他的行為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

魏徵曾想太宗面諫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諫言多大數十萬言,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魏徵死後,太宗哭暈多次,並感慨“魏徵去世,朕亡一鏡也!”

  • 北宋名相王安石

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自從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後,他便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渦流,成了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

在其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被稱為想謀朝篡位的建成,但他的事蹟也是眾人有目共睹的。

  • 北宋名相寇準

景德元年,遼兵進攻,寇準力排眾議堅持抵抗,促使珍重前往督戰,與遼定“澶淵之盟”,后王欽若陷害寇準,被罷相。

寇準為官親臉,為世代之楷模,他不蓄財,無歌姬,世人皆為稱頌。

  • 明代名相張居正

張居正在位期間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效果顯著。他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財政大為改觀。善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加強北部防禦,使得大明王朝固落金湯。

張居正在位期間,國庫充盈,大明兵強馬壯,百姓安居樂業,唯有他才有這樣的能力,不愧為千古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