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而死,还是凶手另有其人?

手机用户51514528797


历史上的杨业本为北汉将领,宋太宗攻灭北汉之后,杨业归附北宋,并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大举北伐,杨业隶属于潘美统帅的西路军,然而最终却在撤退途中力战而亡。那么,杨业真的是被潘美害死的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杨业撤退途中力战而亡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赵光义意图趁辽景宗新逝,新帝年幼、朝中不稳的机会,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兵分三路大举伐辽,其中东路以曹彬为主帅,向向雄州、霸州方向进军;中路一田重进为主帅,由由飞狐(河北涞源)向北推进;西路则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帅,兵出雁门关。宋太宗汲取历次北伐经验,意图先攻克其他诸州,再合围幽州。

这次北伐初期进展极为顺利,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于飞狐北破辽兵,潘美在西陉痛击辽军,克辽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应州,破云州。然而,辽军却在萧太后的指挥下迅速展开反扑,结果东路曹彬因轻敌冒进而惨遭战败,合围幽州战略就此失败。

眼看计划受阻,西路军也已经陷入危局,赵光义便下令潘美裹挟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百姓回军。于是,杨业便与潘美围绕如何带领四州百姓安然撤军制定计划,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

然而,监军王侁却对这个计划嗤之以鼻,他认为潘美和杨业此举乃是临阵退缩,认为应该率军直奔雁门北川,监军刘文裕也表示支持王侁的计划

杨业对王侁的建议予以反驳,结果王侁却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这句话的分量可就太重了,尤其是对于杨业这个降将来说,这几乎就是个掉脑袋的问题。

结局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意见冲突,潘美和杨业只能妥协,尤其是杨业,他甚至必须表现出对宋廷的忠诚,而从杨业的“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这句话,便不难看出他当时的无奈。然而,即使如此,他在出征前仍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潘美和王侁率兵在陈家谷口布阵作为援军。

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眺望战场,见杨业还未率军返回,以为是打败了契丹军队,便打算争取战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追击,潘美根本制止不住。然而不久后听说杨业战败,便又立即带兵后退。

可怜杨业带兵出朔州,途中遇辽军伏击兵败,一路且战且走、从中午战至傍晚,等到到达谷口后,却又哪里还有救兵,无奈之下只能率领部下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为辽军所擒,绝食三日而亡

潘美并非主要责任人,但却被骂了上千年

如上所述,潘美显然并非害死杨业的元凶,监军王侁才是罪魁祸首,这点其实从赵光义事后对几人的处置也不难看出,事后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监军王侁则被“除名,隶金州”,刘文裕也被“除名,隶登州”。

那么,既然潘美不是元凶,为何会被骂上千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虽非主谋但并非没有责任。我们知道,从宋初开始就对武将限制极为严格,监军这个职位太过重要,而杨业和潘美此时的身份却是极为尴尬的,杨业是北汉降将,而潘美则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深厚,并不属于赵光义一派。那么潘美是否没有一点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他虽非始作俑者,但作为西路军主帅却无法约束部队,最终酿成如此悲剧,他必须负有一定责任,而这也是潘美最终会被贬官三级的原因。

2、艺术创作的需要。将潘美列为害死杨业的主谋,其实是“忠义杨家将”等艺术作品的处理结果,而这则源于艺术创作的需要。要在艺术作品中塑造杨家将的忠义形象,必然要为其树立一个对立面,监军王侁虽是害死杨业的元凶,但就他的身份地位来说,根本无法承担这么一个“大奸臣”的形象,而将身为统帅的潘美设在对立面,无疑更加具有戏剧冲突,且更能突出杨家将的悲壮。

3、文艺作品影响力太强

。潘美奸臣的形象之所以会深入人心,文艺作品可谓功不可没,相较于正史来说,文艺作品的流传度、话题度等等无疑极具优势,也正是由于“忠义杨家将”等作品的流传,使得“杨家将”忠义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潘美这个“大奸臣”的形象自然也就被人们所铭记了。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广泛影响之下,潘美想要彻底摆脱奸臣的形象,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作为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在历史上的形象还是相当正面的。与此同时,与大家所熟知的“杨家将”比起来,曹彬的曹家将、折德扆的折家将、种世衡的种家将和李处耘的李家将,无论在贡献还是名将数量方面,其实更要突出。


香茗史馆


杨业之死也可以说是个意外。就在杨业被逼出兵之前,曾和潘美等相约,让潘美率兵在相约之日去陈家谷口接应杨业,但是等到了相约之日,潘美依约而至陈兵陈家谷口两侧,但苦等一天之后不见杨业踪影,潘美此时可能有些预判错误:一则可能杨业全军覆没;二则可能杨业已从另外的路上撤回了。有此考量的潘美担心自己久等之后出现意外,再加上监军王侁的撺掇,潘美不得不撤兵。

等到杨业苦战之后,于相约之日的第二天撤至陈家谷时已不见一兵一卒的接应人员,无奈之下只能奋勇一战,在命令手下突围无果之后,杨业被擒绝食而亡。

在这里如果说是潘美陷害杨业,估计是受《杨家将》等演义作品的“洗脑”,这些作品中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忠义,硬生生的将抗辽名将潘美丑化成为一个十恶不赦奸臣。

在《宋史》中记录,对潘美陈家谷一战中的失误只是降级使用,次年即复职检校太师。如果他有陷害杨业之举,以太宗之精明,焉能不惩戒于他?还将他升职而用,死后配享太庙之恩能随便给了陷害忠良之人?如果以以往的功绩来看,潘美堪称北宋抗辽第一战将,这样一位名将有什么理由去陷害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僚?

所以完全可以说杨业之死就是个意外。






新不二说


导语

据《宋史》记载,杨业及部下全部壮烈战死以后,太宗对当时的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而统帅潘美仅仅是“降三官”,且降的全是检校太师之类的虚衔。从太宗这一暧昧的处理方式不得而知,谁才是真正希望杨业死的人!唯太宗也!

01杨业是谁

  • 后晋末年,杨业的杨氏家族在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一代)起家,以武力称雄一方。杨业原名杨重贵,在北汉建立之初投靠了刘旻,赐名刘继业,而此时他的父亲杨宏信却效忠于后周。
  • 杨业夷夏之防观念较为严重。当时杨业效忠北汉与契丹结盟,但他始终对契丹持抵抗态度。在宋太祖赵匡胤攻击契丹之时,杨业竟然提议北汉主动攻击契丹,且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
  • 也许是因为他对契丹有如此强烈的抵抗之心,在宋灭北汉以后便招降杨业。此时北汉国主刘继元也已投降。太宗为笼络人心,让他恢复原姓,从刘继业又叫回了杨业。

02杨业在北宋

  • 早已在北宋出名的杨业投降被太宗委以重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这正是这个时候杨业成了潘美的下属。
  • 潘美在后周时代就跟着宋太祖,南征北战,真是统帅级的大将。而且他的女儿嫁给了太宗的儿子赵恒(宋真宗)。
  • 杨业在北宋可谓战绩辉煌!太平兴国五年,辽十万大军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骑军与潘美的大部队联合击退辽军,杀死辽军主将萧多啰;兴国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退辽军,斩首三千,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杨业至此获名“杨无敌”!

03杨业与潘美

  • 可以说在杨业降宋的初期,杨业的军事实力和潘美在大宋的威望,确实让宋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但是随着“杨无敌”名声在外,太宗心里对这位降将有点不放心了。

《续资治通鉴长篇》: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

这里就很明显了,太宗在告诉杨业,你的举动都在我的监控之下!

  • 雍熙北伐中,明明在形势对大宋非常不利的情况下,监军王侁、主帅潘美仍逼迫杨业出兵,且在约定的埋伏之地提前撤兵,置杨业于孤军奋战之境,导致杨业全军覆没!

总结

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太宗,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的皇权。在平衡君臣、臣臣之间关系的时候倾向肯定是随时调整的。正所谓“行不测之威服以固天位!”所以才出现了潘美、王侁有恃无恐的诬陷、迫害杨业!

害死杨业的乃太宗也!


活着就是一种情怀


杨业,1000多年前的宋朝,潘家出了个名将,叫潘美,因战功卓著,屡受皇封。死后的牌位,还跟皇帝的放在一起供后人祭祀。

后来的《杨家将演义》小说中,却把潘美写成谋害杨家将的“大奸臣”,导致潘姓族人遭人追杀,还被杨家列为“永远仇人”,世代不通婚。

1000多年来,潘姓后人一直对此不爽,希望为潘美“平反”,恢复名誉。

千年毁誉

历史上的潘美,其实不是奸臣

在不少影视作品和地方戏曲中,潘仁美都是作为一个奸臣形象出现,脸上永远涂着白色的油彩,与杨家势不两立。“潘仁美”在历史上确有原型,这便是北宋的开国大臣潘美。历史上的潘美,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从潘氏宗谱上查到: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出生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卒于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是潘姓始祖季孙公的第69世孙。

潘美是将门之后,在后周朝廷任官客省使。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潘美随他南征北战,屡立大功,累官至同平章事,死后被追封为郑王,配享太宗庙庭。

潘美的五个儿子,后来都做过显官,女儿更是做过皇后。北宋开宝年间,汉中发生叛乱,皇帝命令潘美的弟弟潘骞率兵10万镇守九江,其子潘惟文(潘美幼子,后过继给潘骞)选择在九江湓浦安家。

《潘杨讼》中的‘奸贼’潘仁美,原型就是潘美。其实,他既没有陷害过杨业,也没有射死杨七郎,更没有投降辽国。恰恰相反,北宋初年,无论是在统一战争中,还是在抗击辽兵的战争中,潘美都立过很多战功,是一位应当受到尊敬的历史人物。死后配享太宗庙庭,是一种极大的荣誉,说明他是朝廷的宰辅之臣。

杨业之死

“陷害忠良”的历史真相

小说中,潘仁美“陷害忠良”,使杨令公在陈家谷战败后,一头撞死在李陵碑上。历史上的“陈家谷之战”,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北宋雍熙三年,辽军来犯,潘美、曹彬、田重进御敌,杨业是潘美的副将。宋军连败,潘美召集副将杨业、监军使王侁商量对策,商定在陈家谷设伏,杨业率兵诱敌,潘美、王侁埋伏在谷口东西两侧。

杨业向耶律斜轸挑战,然后佯装败退,辽军一路追赶到陈家谷,而谷口却不见任何动静。原来,王侁等得不耐烦了,率军奔往朔州,潘美制止无果,只好也率部下离开。杨业孤立无援,部下死伤殆尽,他自己在手刃百余人后坠马被擒,其子杨延玉被敌军射死。

杨业被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死,潘美和王侁则逃回太原。潘美因战败被降职,王侁被发配为役。

文学形象

潘美被后人写的小说害惨了

陈家谷战败,潘美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他是不是真的故意陷害了杨业?

《宋史》中,并没有“潘美与杨业不睦”之类的记载。陈家谷一战中,潘美的责任其实只是指挥失误。而他用兵犹豫,或许是对皇帝派来的监军使王侁有所顾忌。

潘美这次的“没主见”,害得自己在小说、戏曲中成了永远的反派。小说《杨家将演义》,最早编述“潘仁美陷害了杨业”。“潘美之冤,是典型的小说改变历史。小说中很多情节明显不真实。京剧《李陵碑》更玄乎:杨业被潘仁美陷害,在两狼山被围,又冻又饿,不得不烧帐篷取暖。这更是无中生有,陈家谷之战发生在夏天,当时天气正热哩……”

世代恩怨

杨家后人曾派杀手向潘家后人寻仇

因小说《杨家将演义》的传播,民间开始有了“潘杨不通婚”的说法。

潘杨不通婚,其实只是传说。

开封的潘杨湖,也有“潘湖水浑,杨湖水清”的说法。其实真实的潘湖、杨湖湖水都很清澈,水色并无二致。

“潘仁美陷害杨业”的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元、明时期,杨家后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杀潘家后人。如果回答自己姓潘,可能会当场身首异处。

有一次,一位潘姓人被逼问“是不是姓潘”时,连声说“不、不、不”,才逃过一劫。此后,他便真的改姓为“不”。有人被追杀时趴在牲口槽躲过一劫,便改姓曹。有人因被逼问“姓什么”时锅里的饭淤了,忙说“淤、淤……”躲过一刀,后来便改姓为“于”。如今,开封市附近,有很多曹姓和于姓居民。



夜泊湖口


我是史学长空,来回答此问题。杨业是“中贵”侯莫陈利用所陷害

杨业是北汉抗辽名将,戏曲中他叫杨继业,佘太君的丈夫。在宋太宗灭北汉后,任杨业为郑州刺吏,后因屡次为北宋抗辽立功,被升为建雄军节度史使。

首先说潘美,他与杨业一起并肩作战,是战友,他们之间没有仇怨,没有理由去陷害杨业。民间误以为潘美是陷害杨业的理由是,当时征辽大军有四位监军分别是王侁、刘文裕、郭超和侯莫陈利用。而潘美没有到陈家谷与杨业汇合,导致杨业被擒,最后饿死。才会被世人误会。

原来按照史料分析考究后,认为王侁是陷害杨业的凶手,现在根据《张乖崖集》记载的材料,分析后,得到最新的结果是侯莫陈利用是陷害杨业的幕后黑手。

宋辽的有史料记载此战的经过与杨业的气节,两国的记载惊人的相同,那么杨业的死因,是肯定的,不需质疑。

《宋史》记载:“命田重进屯定州,潘症状还代州。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会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擒,守节而死。”《辽史》记载:“统和四年,宋杨继业率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推而广之挞凛以诸军副部署,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败之,擒继业于朔州。”

杨业是北汉的降将,最后为了自己的气节而饿死。宋太宗公布杨业的死因后,根据事情的经过,下诏处罚了潘美、王侁和刘文裕三人,而莫侯陈利用却没有事,身为监军其中之一,他一点事情都没有。这其中的猫腻,只要是明眼人,细想就知道了。

太宗诏书:“上闻业死,甚痛惜。辛亥,诏削美三任,王除名,配金州,文裕,登州。赠业太尉、大同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硕,录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及贵子二人。”

在出兵之前,杨业虽然与王侁、刘文裕在战略方面观点不同,发生过争执,但没有疾妒、陷害的意思。他们的主张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抵御辽军。

四位监军,王侁处罚最重,莫侯陈利用一点事都不没,而在第二年,潘美和刘文裕官复原职。只有王侁从流放之地,回到京师,但没有再启用。

王侁本人和家族跟太宗的关系并不亲密。王侁是王朴的儿子,赵匡胤与王朴在后周为官时,他们之间有仇怨。 太宗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打压王侁与其家族

北宋治蜀名臣张咏,在被贬时,赠送刘吉诗句:“天地有至私,刘生与英气。….冒死雪忠臣,谠言警贵侍。”

此诗句重点说明贵侍,忠臣被奸臣所害的事情。后来刘吉上疏,说明杨业被害的事情。张咏在雍熙北伐时,任职麟州通判,他对当时杨业战死朔州的事情比较清楚。

这位中贵是何方神圣呢?莫侯陈利用,是鲜卑族人,懂得玄幻变化之术,深得太宗宠幸,为祸朝廷,后莫侯陈利用被赵谱诛杀。可是杨业已死多年了,只是为杨业昭雪了。

根据张咏提供的线索,杨业并不是潘美陷害而死,真是凶手是莫侯陈利用。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留言评论,一起探讨这位抗辽英雄。


史学长空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

导语:北宋雍熙三年,即986年6月18日,寡不敌众被俘三天的大宋老将军杨业,在敌方辽军的营帐里,以水米不进的决绝方式,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位从此后荣耀千年的铁血抗辽英雄,野史里忠勇无敌的“杨老令公”,临终前的平静叹息,更不知惹了多少英雄泪: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

如此虐心桥段,也叫此事的另一当事人,杨家将评书里公报私仇,害杨业身陷重围殉国的“奸臣”——大宋名将潘美,从此也被牢牢钉在耻辱柱上,甚至在今天好些旅游景点,都享受起了“秦桧”的待遇——被做成跪像跪在杨业塑像跟前,专供围观群众狠踩,常见场面热闹。

那么真实历史上,客死敌营的杨业,真有传说中那般强大?害死他的真凶,是否又真是这位据说嫉贤妒能的潘美?这个,就得从杨业其人说起。

一:抗辽“杨无敌”

比起野史评书里,杨业大杀四方的神级形象,正史上的杨业,也早早被凶猛彪悍的辽国军汉们,奉送了一个神一般的荣耀称号:

杨无敌

有多早?早到五代十国年间,出身太原武将世家的杨业,还是北汉的忠诚战将时。别看北汉只是个抱辽国粗腿的滑头政权,杨业却是老实人,镇守代州时,每次辽国军队跑来烧杀抢掠充大爷,必然会被杨业暴打。挨揍次数多了,也就心服口服送上这无敌名号。

待到北宋王朝灭亡北汉时,杨业这“无敌”的老实人,也是当场叫御驾亲征的宋太宗吃一吓: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的太原大战,北汉皇帝刘继元扯了白旗,杨业却依然浴血死战。直到刘继元尴尬的跑出来劝降。杨业这才面对面跪下嚎哭一场,颓然放下了武器。

吃惊过后的宋太宗,从此瞧杨业像瞧见了大宝贝。自从杨业归降后,就不停给封赏。太原大战几个月后,征讨辽国的宋军,在幽州高粱河遭受惨败,气得宋太宗把一群兵将们征讨北汉的赏赐都取消掉。唯独北汉降将杨业,反而在众人满满妒忌里,官升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镇守大宋北方的咽喉要冲——雁门关!

照评书演义的说法,正是这个意外任命,导致杨业惹得大宋名将潘美妒火中烧,可在真实的历史上,野史里“妒火中烧”的潘美,却也来到雁门关,就职三交行营都部署,成为杨业的顶头上司。“妒火”还没烧,就摊上件火烧眉毛的大战——辽军进犯雁门关!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辽国皇帝辽景宗亲率十万精锐高调南下,兵锋直指雁门关。这不单是来的凶猛,更是来得极“巧”:经过高粱河惨败,宋军精锐伤亡惨重,所谓国防重地雁门关,也只剩了两万疲弱残兵。正当潘美带着一干宋军老兵老将,打算严防死守到底时,平日遭嫉妒的老实人杨业,却是语出惊人:十万人又怎样?就在野战里解决他!

以手头里的残兵,出去死磕刚在高粱河吊打过宋军的契丹精锐?就在宋军将领们纷纷咋舌时,短暂思考后的潘美,却是重重点了下头:打!

于是,就有了几天以后,潘美原原本本写在奏折上的,大宋“杨无敌”杨业一场近乎逆天的战场奇迹:他只带几百骑兵,沿小路高速抵达雁门北关,然后仿佛背后呼啸而出的飞刀,一个迅烈冲锋扎得辽军满身血,几百人竟将辽军后队冲得大乱。随后潘美率主力正面冲击。雁门关下御驾亲征的辽景宗,尝到了上一年宋太宗在高粱河畔的惊魂滋味:全线崩溃!

这场雁门关大捷,是杨业戎马生涯中将智慧勇气融合到水乳交融的胜利。更见证了宋太宗指挥能力的低下,但不得不说,他的用人眼光还算说得过去:在抗辽这件事上,杨业就是大宋最缺的专业人才!

二:“奸臣”另有其人

自从雁门关大捷起,杨业与潘美,成了战场上大杀四方的梦幻组合,雁门关大捷两年后,辽军再度卷土重来,却被潘美杨业的联手组合拳打得更惨,几乎是被追着揍出宋境。那几年的宋辽战争里,宋军虽说胜仗不少,但能在硬碰硬的野战里给辽军毁灭打击的,首推杨业!如果他与潘美的关系能够维持在这时,

这对野史里有三江四海恨的冤家,该是多么血浓于水的战友情。

而在雍熙三年(986),在宋太宗集倾国之力的北伐战场上,潘美杨业统帅的西路军,出手更是快打旋风,尤其是担当先锋的杨业,陆续拿下了寰州,朔州和应州等地,眼看辽国西京云州就要成了杨业的囊中之物,却突然一声晴天霹雳:中路军惨败!

这下潘美杨业被坑惨,转眼成了孤军,辽国十数万精锐,包括辽国压箱底的王牌骑兵皮室军,全都恶狠狠地咬过来。而西路军不但要撤退,更要掩护追随宋军的数万当地百姓。这是他们自从军以来前所未有的残酷任务!

但身经百战的杨业还是信心十足,按照他给潘美的分析,只要把担子交给他,照他的筹划交替掩护,保证百分百安全撤退。他与潘美已搭档多年,一直都很默契:杨业出主意,潘美拍板,然后密切配合执行。但这次却出了变故,杨业潘美间还夹了一个“小三”——监军王侁。

比起评书里名声臭大街的潘美,王侁知名度不高,但话语权却十分大,身为西路军监军,潘美在他面前都没脾气。可他偏偏又是个毒舌人物,听完杨业辛苦设计的计划,却是直接三句恶毒吐槽:杨业将军不是号称杨无敌吗?这次怎么如此窝囊了?难不成你有二心?

只要联想下杨业的降将身份,就知道这话简直是连环扎心!杨业当场暴怒了,立刻愤然拍板:不用交替掩护了,我自己带五千战士阻击辽军,掩护大部队撤退,这下你们满意了吧!

王侁没话说了,确切地说,是满意了。

如此瞎指挥,悲壮上阵的杨业也在临行前对老搭档潘美说了最后掏心窝的话:我本来是个降将,为国战死是本分,但带的却是大宋的兵,为了将士们的身家性命,请你一定要在陈家谷谷口接应我们啊。说罢,泪如雨下。

在正史记录下,杨业流泪的次数不多,除了北汉灭亡那次,就是镇守雁门关时,当时好些人妒忌杨业,诬陷他造反的奏折雪片般乱飞,宋太宗却毫不声张,整理后全给杨业送去。杨业,这位在雁门关前杀得满身伤都未曾流泪的铁汉,当场抱着一堆奏折,委屈地嚎啕大哭。

然后,就是这一次,踏上生死之战前在潘美面前流泪哀求。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流泪!

而当杨业慷慨出击,与数万辽军精锐浴血厮杀时,那位毒舌男王侁,可耻的表现却继续上演:立刻扣住兵马,不顾潘美的阻拦擅自撤退。最终令杨业与五千宋军壮烈殉国!尽管潘美也逃不过责任,

但害死杨业的真正“奸臣”,百分百就是这位野史评书里毫无存在感的王侁。

然而,比起被野史评书无视的真凶王侁,害死杨业的幕后元凶,却更在野史里被各种洗白的宋太宗赵光义!

三:逃过谴责的元凶

一直到被辽军俘虏后,绝食中的杨业也一直念念不忘宋太宗的知遇之恩。可要刨根追底,真正把杨业害到这番境地的,却正是宋太宗亲手设计的坑爹军事制度:监军制度!

自从登上皇位后,宋太宗对于北宋军事制度的改革就一直不遗余力,他一直得意洋洋的大成就就是强化了对军队将领的职权监督。特别是在雍熙北伐这类重大战事中,王侁这样的监军文官话语权非常大,哪怕功勋卓著如潘美,也被管得缩手缩脚。王侁前线撒丫子跑路,潘美身为主帅,却是拦都拦不住!

而杨业事件的后果更证明,这样的瞎指挥会有怎样的追责结果?杨业壮烈殉国后,

王侁起初遭到严惩,发配到金州充军。可没几年就得到赦免,照样回到汴京高官厚禄。至于蒙冤的杨业?屈死陈家谷的五千将士?恐怕那时也没人记得了。

结语:北宋军队的瞎指挥风气,非但没有因为杨业的殉难而刹住,反而越演越烈。北宋晚期,靖康年间,在赌国运的太原血战上,也是枢密使许翰瞎指挥,硬说宋军主帅种师中有二心,气得种师中只得在准备不足的困境下悲壮进军,最终全军覆没。痛失好局的北宋,也就惨遭靖康之耻


历史的影子


对于杨业这个人,绝大多数人不陌生,他是北宋年间的一名大将,因对辽战争多次胜出,时人称其为“杨无敌”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所获得的信息,例如《杨门虎将》、《忠烈杨家将》等等,杨业之死都与北宋初年的著名大将潘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影视作品中,潘美又称潘仁美,因一次擂台比武,杨家七子杨延嗣失手打死潘仁美之子潘豹,潘仁美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后来在对辽战争中成功坑死杨业。而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十世纪末,宋太宗赵光义认为必须收复在五代十国中丢失的燕云地区,于是在接连消灭南唐,吴越,北汉之后,就开始了收复燕云地区的军事行动,东路军由北宋初年著名大将曹彬出任主帅,西路由大将潘美出任主帅,从山西中部出发,进攻山西北部,收复山西北部长城,而杨业则为西路军副统帅。

战争开始,史书记载:一手攻灭南唐的大将曹彬率领的十万精锐宋军却在北京南边的白沟河一带被萧太后所帅的南北两院奚族骑兵全歼,仅曹彬一人一马逃回。

辽军歼灭宋军之后,立即移师山西,此时,西路军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此时最明智的办法是立刻撤军至山西中部的险关据守,以避其锋芒,而主将潘美也是这样做的。可就在这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镇的宋帝赵光义越过西路军正统帅潘美而对副统帅杨业直接下达了一道命令,命令已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且慢撤退, 在撤退的同时必须把山西北部四个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那么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为何要这样做呢?我认为这是一场阴谋论,是赵光义要借辽军清除异已。杨业原来是北汉大将,在宋灭北汉时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复长城,杨业的北汉降军集团熟地熟路,正好做为开路先锋,让降宋的杨业做宋军伐辽西路军的副统帅就是这个意思,而没想到的是作为宋朝全盛时期军事第一人的大将曹彬却以这样的方式失败,赵光义明白燕云地区收复是不可能实现的了,而这个时候的杨业集团投降还不到一年,在宋危难之时会不会动摇?如果杨业联辽复汉怎么办?如果宋军稳不住阵脚一败再败怎么办?如果这一切果然发生就太可怕了,杨业能反水一次就有可能有第二次,此时“杨业反水”一定是赵光义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下了这道命令,《宋史》记载,在导致杨业战死的陈家谷之战中,是监军王铣逼迫杨业孤军出战,他多次申斥杨业,“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被迫出战后,又是王铣“领兵离谷口”,抛弃杨业扬长而去,而杨业血战至最后一刻,在北宋时期,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所以对武将不信任,重文抑武,采取监军政策,而监军一般由皇帝亲近的人担任,身为皇帝代言人,具有“如朕亲临”的崇高地位,随时对武将进行监督控制,并可以任意干涉武将的指挥权。武将对监军的颐指气使,只能俯首帖耳,毫无讨价还价余地,否则可能会招致皇帝的疑心甚至严惩,所以潘美名义上为统帅,实际受到监军节制。

总之,杨业之死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杨业作为一名降将,并不能完全得到皇帝的信任,让他参与军事行动也是利用他的剩余价值,所以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百姓撤退,基本上被皇帝赵光义推入死地,而监军王铣则是具体的实施者,根据《宋史•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三•王铣》记载侁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会赦,移均州团练副使。淳化五年召还,道病,至京师卒,而刘文裕,雍熙三年(986年)从潘美北征,坐陷失骁将杨业,削籍,配隶登州。岁余,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还。俄起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领端州团练使。月余,迁容州观察使,出为镇州兵马部署。端拱元年(988年),卒于屯所,年四十五,赠宁远军节度,主帅潘美被削去了三个官职,但是由于他本身身兼数职,所以处罚不能算轻也不能算重,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所以从潘美的结局来讲,潘美并不是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而是另有其人。




弦间映月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新青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北宋中业就已流传民间家喻户晓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业带领着儿子保家卫国的故事。

杨家将的老令公杨业本名叫杨崇贵,他是北汉的降将,最初为北汉驻守边关,一直跟辽军作战,从来没有过败绩。

后面归降大宋,因为有着和辽国作战的经验,所以被委任掌管代州,在雁门关战役中仅仅用了几千人就打败了辽军的10万铁骑,从此名扬天下!

在戏曲和影视的剧情中,杨家将的第二代中有七郎八虎,八姐九妹等,而现实中杨业只有六个儿子,最有名的是六郎杨延昭,其他的儿子都是小官,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第三代中也就只有杨文广有那么一丢丢的名气,自此以后杨家将就没有任何名人了,等到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的实力早就不存在了。

在戏曲和影视剧中,杨业是被潘仁美给陷害致死的,而实际历史是两个人的关系是不错的,甚至一块抵抗过辽军!

而真正害死杨业的是王侁(shen),王侁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因为嫉妒杨业的威名业绩,所以在杨业攻打辽军的时候故意撤军造成老令公杨业孤军无缘,最终被辽军俘获。老令公杨业绝食三天而死,由于王侁的名气和官职太小,不能突出杨家将,所以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就躺枪做了反派,无缘无故的当了冤大头


新青年历史


我是鉴古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杨业当然不是被潘美害死的,害死杨业的是北宋的监军王侁

杨业其人

北宋名将杨业,其实原是北汉名将。杨业生于并州太原,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北汉建立后,他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建雄军节度使,绰号

“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因此归宋,并得到宋太宗赵光义重用,仍旧安排他在边关驻扎,只是对手从宋军变成了辽军。

归宋后的杨业同样表现不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出奇兵绕到进攻雁门的辽国大军背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阵斩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解了雁门之围,一战威震敌胆。

杨业虽有战功,但是他和潘美比,还是差了一截。

潘美其人

出生于大名的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之一,与曹彬齐名。当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唯独没有动潘美的任职地和官职。为何?一方面宋太祖和潘美感情深厚,重点是潘美行事谨慎,擅表衷心,每次外出带兵,都会把家属留在京城当人质,宋太祖对他很放心。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对潘美同样恩宠有加,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随后又被封为韩国公、忠武军节度使。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心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20万大军倾国而出,兵分三路伐辽。

潘美担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任副将。之前二人在边关配合作战,已经很有默契。

西路军势如破竹,直接攻下了十六州中的寰州、应州、朔州、云州四个州。

就在西路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东路军主帅曹彬却遭到了辽军的致命一击:被辽国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截了粮道。大军面临崩溃的危险,曹彬只得下令迅速后撤,直接撤回了宋境。

赵光义大惊失色,三路大军的战略目的是最终合围幽州,完成最后一击。他最重视的东路军溃败至此,权衡再三后,赵光义下令中路军田重进和西路军潘美紧急撤退。

中路军安然撤回宋境,可是西路军出事了,事就坏在监军王侁手里。

王侁的错误决定

西路军副将杨业建议先护送百姓撤退,再在路上安排接应,设下伏兵,可保万无一失。可好大喜功的王侁却出言讥讽杨业:“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要求杨业出兵与辽军交战,另一名监军刘文裕也支持王侁的决定。

杨业本为降将,此时唯有听命迎战,才能表明心志。可面对强大的对手,杨业深知此行有去难回。

出发前,杨业向潘美请求,在陈家谷口埋伏下弓弩手,一旦自己退回这里,可以接应,否则必死无疑。

王侁和潘美也的确设了伏兵,可只等了半天,没等到杨业的王侁,竟以为杨业已击败辽军。为了抢功,他率谷口伏兵前进迎敌,可走了不到20里,杨业兵败的消息就传来了,王侁当即率兵撤退,置杨业生死于不顾。

傍晚时分,厮杀了一天的杨业终于撤到了陈家谷口,可这里再也见不到援兵的踪影。面对追来的辽军,杨业拼死力战,全军覆没,最终力尽被擒。他宁死不降,绝食三天,以身殉国。

杨业之死,赵光义十分痛惜,把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监军刘文裕“除名,隶登州”,主将潘美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

这就是正史记载的杨业的英雄事迹和殉国经过。

不过,经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化,杨业祖孙三代尽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悲剧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杨家将”受到后人的敬仰,长盛不衰。


鉴古君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再次北伐,分三路攻契丹,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与西路军统帅潘美、监军王侁率军出雁门关,后因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契丹军乘胜西进复占寰州。太宗命杨业与潘美掩护四州民众南撤。杨业力主避敌锋锐,分兵诱其向东,设伏阻扼契丹军南下,保障民众转移。潘美、王侁不纳其策,王侁强令杨业迎战契丹军。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约潘美在陈家谷口接应。遂挥军奋进,在狼牙村陷入重围,苦战终日,退至陈家谷口,潘美王侁大军已去,孤立无援下,杨业与所部全部战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谁该对杨业之死负责?

第一,宋太宗赵光义,作为大宋最高军事统帅,为了自己的面子,在战争失败的情况下命令西路军掩护四州百姓南撤,这是决策上的失误。如果不下这道命令,西路军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保存了军事实力,杨业就不会战死。所以宋太宗应该负指挥上的责任。

第二,监军王侁应负主要责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听从杨业的正确建议,还逼其正面与敌军交战,见死不救,令接应军队撤出陈家谷口。

第三,潘美应负次要责任,作为军事统帅,没有及时阻止监军王侁的错误决定。虽说监军王侁有很大的权力,但作为西路军总指挥,潘美难辞其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