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拜孟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

從魏晉時期起,中國的世襲制度又被進一步區分為世襲罔替和普通罔替。

簡單來說,如果是普通罔替,不僅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代,爵位就會被降低一級。而世襲罔替就不用被降爵。在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就是鐵帽子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有12位,他們除了享受隔代不降爵的特權,得到的俸祿也更加豐厚。但清末的12位鐵帽子王,大部分對當時的局勢都沒有任何影響,所以溥儀退位時,自然也就不用考慮這12位鐵帽子王的態度了。

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中,八位是功封,也就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赫赫戰功,被賜予了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還有四位是恩封,他們是在清中後期因為某些貢獻而受封的。


先來說說八位功封的鐵帽子王吧。

1.和碩禮親王:世鐸

清朝滅亡時,禮親王是世鐸,擔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但對時局沒啥影響。

2.和碩鄭親王:昭喣

昭喣是清朝最後一位鄭親王,也是當時一個很純粹的敗家子,此人對清朝沒啥貢獻,對於國家大事更是沒有話語權。

最奇葩的是,清朝滅亡後,這個人將家產揮霍一空後,竟然打起了自家祖墳的注意。

3.和碩睿親王:魁斌

溥儀退位時,睿親王是魁斌,但這個人沒有實權,只是掛了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職務,對於當時的局勢也沒有什麼影響。

4.和碩肅親王:善耆


善耆是清朝最後一位肅親王,他的態度倒是很明確,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清朝滅亡後,善耆逃往旅順,之後,善耆還發起了兩次蒙滿獨立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

日軍侵華時,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女漢奸叫川島芳子,她是善耆的第14個女兒。

5.和碩莊親王:載功

6.和碩豫親王:懋林

7.多羅克勤郡王:晏森

8.多羅順承郡王:訥勒赫

這四位親王、郡王,對時局都沒啥影響。

再說說四位恩封的鐵帽子王吧。

9.和碩怡親王:毓麒

怡親王的爵位是清雍正時期獲封的,而傳到毓麒時,怡親王已經沒什麼權勢了。

10.和碩恭親王:溥偉


溥偉和前文提到的善耆一樣,都是宗社黨的成員,所謂宗社黨,就是反對清帝退位、反對南北議和,企圖保存滿清統治的組織。

所以溥偉也是反對溥儀退位的。

11.和碩慶親王:奕劻

12.和碩醇親王:載灃

由於慶親王的封爵時間較晚,載灃是溥儀的父親,所以在清末,這兩人的地位很高,辛亥革命後,他們也都支持溥儀退位。


金兔歷史


清朝的十二個鐵帽子王,有8個是宗室近支的開國功臣,有4個是後來添加的,其中雍正添了一個,慈禧添了仨。

但不管是老的鐵帽子王,還是後來新加的。到了晚清時,都歇菜了。八旗子弟整體墮落,這些小王爺們也不例外。

當然,溥儀要退位時,這些小王爺都是堅決反對的。當然要反對啊,皇帝退位後,他們頭頂的王爺的帽子就丟了。

可是,反對歸反對。也只能是口頭上而已。論實力,這些紈絝子弟早就沒了他們祖宗的那點能耐。

眾所周知,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凱。而袁世凱之所以逼迫清帝退位,是與南方的革命黨早就暗度陳倉,達成了共識:袁世凱結束滿清,開啟共和,大家就推舉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

革命黨為什麼要假借袁世凱之手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很簡單,因為當時的整個天下,只有袁世凱擁有這個實力。袁世凱的實力,就是他手中緊握的六鎮北洋兵。

這些北洋兵,是袁世凱用德式的方法訓練而成的,配備的裝備也先進,戰鬥力很強。

在清廷八旗兵、綠營兵都已變成廢物的情況下,袁世凱的這六鎮北洋兵,是唯一能打的。

但儘管如此,清廷的小王爺們還是不同意溥儀退位。

於是,袁世凱就使用了一點手段。他讓心腹大將段祺瑞牽頭,聯合正在武昌前線鎮壓革命軍的那些將領們,發了一個聲明,告訴清廷:如果皇帝不退位,將士們就難以管束了,隨時面臨兵變的危險。

這是明目張膽的威脅。

順便,革命黨也推波助瀾,派出了刺客,專門刺殺那些阻止清帝退位的老頑固。有人出門就被炸彈炸死了。

大家知道,那些清廷的小王爺們過慣了富貴日子,貪生怕死,膽小如鼠,前有段祺瑞的恫嚇,後來又有革命黨暗殺的恐嚇。他們就屈服了,不敢再反對溥儀退位。

而在此之前,袁世凱早就說服了隆裕太后同意再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於是,溥儀因此順利退位。


趣談國史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王爵享有更優的待遇和特權,其特點是隔代不降爵,歲銀一萬兩,可獲賜鐵帽子王府。

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中,有八位是功封(立有戰功),可配饗太廟。分別如下: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剩餘的四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中後期恩封(和平時期立有大功),分別如下: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溥儀退位時(1912年),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早已名存實亡。在宣統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發的當年,最有權勢的醇親王載灃辭職,僅有兩位反對退位。

溥儀退位時,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情況如下:

禮恪親王:愛新覺羅·世鐸

第一代禮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他在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和碩禮親王。清帝遜位時,禮親王已傳至第十二任,即代善的九世孫世鐸。

世鐸,正紅旗人,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襲禮親王爵位。世鐸是清末後黨的主要成員,1901年被罷去軍機大臣,後主管宗人府,1911年任弼德院顧問。

這時的世鐸一直抱病在床,早已不管皇室事務。清帝遜位兩年後,世鐸因病去世,其爵位又世襲了兩代三人,分別是其子誠厚、誠堃和孫子毓鋆(誠厚之子)。

睿敬親王:愛新覺羅·魁斌

第一代睿親王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和碩睿親王。由於多爾袞無後,第二代睿親王由其養子多爾博(豫親王多鐸五子)承襲。

清帝遜位時,睿親王已傳至第十二任,即睿敬親王魁斌。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承襲爵位,時任管宴大臣,後任資政院議員,於民國四年(1915年)病逝。

清末時的魁斌沒有什麼實權,末代睿親王是其子中銓。

豫親王:愛新覺羅·懋林

第一代豫親王是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豫親王。清末時的豫親王是多鐸的八世孫懋林,他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承襲睿親王位。

清帝遜位時,懋林才二十歲,在清室既無實權又沒有什麼影響力。在民國二年(1913年),懋林病逝,其子端鎮為末代豫親王。

肅忠親王:愛新覺羅·善耆

第一代肅親王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為肅親王。清末時的肅親王是豪格的十世孫善耆,他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承襲爵位。

善耆歷任乾清門統領、民政大臣、理藩大臣,贊成清末立憲運動。辛亥革命爆發後,善耆等人成立君主立憲維持會,反對議和與清帝遜位,主張罷黜袁世凱。

革命黨暗殺活動此起彼伏,善耆一黨各自逃亡。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在清帝遜位後,善耆逃亡並多次組織復辟活動未果,於1922年抑鬱而終,其子憲章襲爵。

莊恭親王:愛新覺羅·載功

第一代莊親王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他在順治八年(1651年)被封為和碩承澤親王。清末時的莊親王已傳至第五代,即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祿五世孫載功。

載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承襲莊親王爵位,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在清帝遜位之時,載功退避三舍,沒有什麼政治意圖,於1916年病逝,後其子襲爵。

鄭親王:愛新覺羅·照煦

第一代鄭親王是努爾哈赤侄子、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他在崇德元年因軍功被封為和碩鄭親王。清末時的鄭親王末代親王照煦,他兩歲時襲爵。

清帝遜位時,照煦才十二歲,沒有參與清末的政治活動。

克勤郡王:愛新覺羅·晏森

第一代克勤郡王是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被因戰功被追封為克勤郡王。最後一任克勤郡王是晏森,他14歲時承襲爵位。

兩年後,清帝遜位,當時晏森16歲,還沒有參與到政治活動中。

順承郡王:愛新覺羅·訥勒赫

第一代順承郡王是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次子勒克德渾,他在順治五年因戰功被封為順承郡王。清末時順承郡王傳至第十五代,即質郡王訥勒赫。

訥勒赫於光緒七年(1881年)承襲順承郡王,先後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清帝遜位時訥勒赫31歲,任正白旗都統,未參與政事。五年後病逝,侄子襲爵。

怡親王:愛新覺羅·毓麒

第一代怡親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的異母弟胤祥,他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雍正封為和碩怡親王,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八年後病逝,配享太廟。

清末時的怡親王是胤祥七世孫毓麒,他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承襲爵位,時年才兩歲。清帝遜位時,毓麒才12歲。1948年,毓麒病逝,終年48歲。

恭賢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第一代恭親王是道光第六子、咸豐異母弟奕訢,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為恭親王。第二任恭親王是奕訢之孫溥偉,他在1898年承襲王爵,時年十八歲。

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偉、善耆和良弼反對袁世凱復出與清帝遜位,阻止南北和談。清朝滅亡後,溥偉裡通外國,意欲恢復清室統治,並極力發起滿蒙獨立運動。

1936年,溥偉在飢寒交迫中猝逝,時年56歲,其子毓嶦承襲爵位。

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

第一代醇親王是道光第七子、咸豐異母弟奕譞,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為醇郡王。末代醇親王是奕譞第五子、光緒異母弟、溥儀生父載灃。

載灃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末代)醇親王。溥儀即位後,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武昌起義後,載灃辭職回家,不問政事,次年溥儀退位。

載灃看清形勢後急流勇退,沒有阻止清帝遜位進程。1951年,載灃風寒病逝。

慶貞親王:愛新覺羅·載振

第一代慶親王是乾隆第十七子、嘉慶同母弟永璘,他在嘉慶五年(1800年)被封為慶郡王。清末時的慶親王是永璘之孫奕劻,他在光緒二十年被封慶親王。

宣統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復出後,奕劻讓出首相職位改任弼德院總裁。次年,奕劻支持清帝退位,實行共和。五年後病逝。

奕劻之子載振於民國六年承襲爵位,1947年病逝天津,時年71歲。

綜上,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中,僅有肅親王善耆和恭親王溥偉極力反對清帝遜位,並裡通外國企圖恢復清室統治,但歷史潮流不可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野史也是史


鐵帽子王應該是清代最出名的爵位了,按照清代的制度,皇族宗室子弟的爵位需要逐代降爵,就是每過一代就降爵一級,不能代代相傳。

但是鐵帽子王是不用降爵的,其爵位世襲罔替,並且即便是後代襲爵之人犯罪,也只是治個人之罪,該爵位是不會被廢除,而是交由其他兄弟或侄子襲爵。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的爵位制度並不是特別的完善和清楚,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藉著給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才正式在制度上明確了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共計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前八個是功封,後四個是恩封。

功封的八個親王和郡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在努爾哈赤長在褚英被賜死後,代善成為努爾哈赤默認的首選繼承人。

但是由於代善虐待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再加之代善與父親努爾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有私情,最後被努爾哈赤廢除了儲君之位。

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立皇八子皇太極即位,因有擁戴之功,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便晉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不過由於代善貴為長兄,皇太極後期對他非常壓制,代善只能長期賦閒在家。

皇太極死後,豪格與與多爾袞爭帝位,最後在代善的主持下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為清朝和平完成政權交接立下了悍馬公里。

順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死後,他的兒子滿達海被改封為和碩巽親王,後來傳到代善的孫子傑書手中時又變成了和碩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其後人禮親王封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共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禮親王叫世鐸,擔任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對時局沒啥大影響,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所有親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舒爾哈齊因謀反被努爾哈赤處死,但濟爾哈朗沒有受到牽連)。

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他與多爾袞共同被稱為“叔王”,順治十二年去世。其後人曾該封為”和碩簡親王,乾隆年間四十三年恢復鄭親王封號。

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人襲爵,其中5人被奪爵。清朝最後一位鄭親王叫昭煦,這時一個純粹的敗家子,他對於大清的貢獻一點都沒有,反而還將家產揮霍一空後去盜挖自家祖墳,真是奇葩至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皇太極稱帝后晉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與侄子豪格爭帝位,最後同意擁立福臨即位。

清兵入關後,他的成為從“叔父攝政王”一路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最後乃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獵時死於喀剌城,死後追封清成宗。由於多爾袞無子,清廷就將多爾袞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爵。

不過多爾袞死後不久就被清算,多爾博也被廢爵歸宗。到乾隆四十三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爵位,繼續讓多爾博後人襲爵。

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人襲爵。清廷滅亡時,當時的睿親王是魁斌,此人也是沒有實權,只掛著個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職務,對局勢沒啥影響。

和碩豫親王:多鐸

多鐸是努爾哈赤十五子,也是多爾袞同胞幼弟,皇太極稱帝后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南下,滅南明弘光政權。順治六年多鐸因天花病逝,在多爾袞死後,他的後人被降封為信郡王。

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封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豫親王是懋林,對時局沒啥影響。

和碩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在父親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後因與多爾袞爭帝位而被陷害,削官奪爵,死於獄中。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後為長兄昭雪,恢復豪格肅親王封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人襲爵。

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肅親王是善耆,他是宗社黨骨幹成員,曾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清亡後他逃至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日本侵華時臭名昭著的漢奸川島芳子就是她的女兒。

(善耆)

和碩莊親王:碩塞

碩塞皇太極五子,最初的封號是和碩承澤親王,死後其後人被改封為莊親王。但是莊親王爵位只在碩塞後人中傳遞了一代人,碩塞長子博果鐸襲爵,但是博果鐸死後,由於膝下無子,雍正皇帝就命自己的兄弟胤祿過繼襲爵。

不過雖然博果鐸無子,但他還有兄弟,可雍正皇帝偏偏讓自己的兄弟襲爵。有人說這可能是康熙的想法,但最後莊親王爵位被收歸到康熙皇帝一脈。

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亡時,當時的莊親王是載功,對時局無影響。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成親王,但因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

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克勤郡王叫晏森,對政局無影響。在清亡後他迅速把家底敗光,甚至當起了人力車伕。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努爾哈赤曾孫,代善之孫,善第三子薩哈璘之子。他一生屢建戰功,追封穎親王。順治五年改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在位的順承郡王是訥勒赫,任正白旗滿洲都統,對時局無影響。

除了上述這八位功封鐵帽子王以外,在雍正朝、同治朝、光緒朝,清廷又恩封了四位親王,分別是: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在這四位恩封鐵帽子王中,怡親王爵位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年間)獲封的,傳到清末時,當時的怡親王毓麒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

而當時的恭親王溥偉、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由於封爵交晚,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其中恭親王溥偉與肅親王善耆都是總社黨員,反對南北議和,拒絕清帝退位,清亡後也都與日本人勾結,從事了許多賣國行為。(溥偉)

載灃則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正擔任攝政王,最初時他也是反對與南方議和,後來由於指揮不動新軍,被迫辭去了攝政王一職。

清亡後,載灃先是遷居天津閉門不出,九一八事變後他曾短暫前往東北,但在拒絕日本人勸降後返回關內。

1949年1月,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北平和平解放,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到1951年初,載灃病故。

(載灃)

至於慶親王奕劻,作為最晚一個獲封鐵帽子王的人,他在清末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直接表示同意清帝退位,只要能夠保住自己家產就行。

清亡後奕劻遷居天津,到1917年他在天津病逝。

(奕劻)


千佛山車神


禮親王世鐸:


1911年,禮親王世鐸已經被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清廷“少壯派”趕到弼德院當顧問去了,對醇親王一系一肚子意見,什麼都沒說,他說了也不算,就這麼看著隆裕皇太后宣佈宣統帝退位。

鄭親王昭煦:

自從鄭親王端華和胞弟肅順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處死後,鄭親王一系雖然“鐵帽子”沒有丟,但是已經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親王,除了領親王俸祿什麼差使也沒有。

1911年時,第十代鄭親王昭煦只有11歲,他能有什麼意見?他就算有意見,又有誰會聽他的呢?

睿親王魁斌:


睿親王這一系承襲的是多爾袞的血脈,大家也都知道多爾袞和順治帝的關係,所以多爾袞死後他兒子(多鐸之子過繼)就被革除了睿親王爵位,降為貝勒。

之後睿親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時期,乾隆帝覺得多爾袞畢竟有大功於清朝,於是就恢復了多爾袞這一支睿親王的爵位,依舊是世襲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親王這一系從順治帝開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睿親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關係不親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復了睿親王世職,睿親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擔任禮儀性質的職務。

比如魁斌在光緒二年襲爵後一直擔任什麼管宴大臣、鑲白旗都統這樣的職務,後來乾脆做了資政院議員,睿親王這一系本來和皇室主脈仁宣系就不親密,辛亥時更不可能找睿親王來商量,睿親王也就是聽從旨意的份兒。

豫親王懋林:

多爾袞、多鐸兩兄弟在順治帝親政後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復了多爾袞睿親王、多鐸豫親王世職。

所以豫親王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親密,豫親王懋林於1892年才襲爵,基本上和睿親王魁斌、鄭親王昭煦一樣,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爺,除了王爺俸祿以外,沒有什麼實際職務。自然,溥儀退位這件事情上,豫親王懋林也沒有任何發言權。

肅親王善耆:


肅親王和睿親王、豫親王不一樣,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血脈,而且豪格又被多爾袞整的“自盡”,所以肅親王這一支很受皇室重視。

肅親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壯派”一支,而且也比較開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偉、鐵良等人還組織了“宗社黨”,屬於滿清強硬派。在隆裕太后召開宗室會議上,善耆也極力表示要和同盟會戰鬥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張並沒有被採納,1912年2月,善耆帶著子女離開京師,發誓要恢復“清朝”。

莊親王載功:

莊親王這一系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的血脈,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莊親王博果鐸無嫡子為藉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祿過繼給了莊親王。

從此,莊親王這一支就從皇太極第五子血脈傳承變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脈傳承。莊親王這一系在雍正、乾隆兩朝都非常顯赫。

1900年庚子國變時,慈禧重用幾個載字輩皇親,其中就有莊親王載勳,慈禧還任命他為九門提督,主管京師治安,但是他卻非常信服義和團,極端排外,結果八國聯軍事變後,列強把載勳列為“禍首”,一定要懲辦,慈禧只能讓載勳自盡。

莊親王爵位也由載勳弟弟載功繼承,因為莊親王這一脈和義和團牽涉太深,又是列強點名要殺的“禍首”,所以莊親王載功在1900—1911這最後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他也毫無發言權。

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的血脈。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稱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讀,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親是江南織造曹寅的女兒。

1910年的時候,十四歲的晏森承襲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計他有什麼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會有人聽他的。

順承郡王訥勒赫:


順郡王傳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薩哈璘的血脈。

1911年時順郡王是訥勒赫,訥勒赫先後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禁菸大臣、鑲黃旗都統這些閒職,並不是清廷“少壯派”核心,雖然比之前幾個“空桶子”王爺要強,但是強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估計也是“隨大流”,順便說一句,順郡王王府是現在全國政協辦公地點。

怡親王毓麒:


(左六·怡親王毓麒)

怡親王就不說了,實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爺”胤祥的血脈。

可能是因為胤祥實在太顯赫了,乾隆帝繼位後比較忌憚怡親王這一支,所以很快就藉著收拾康熙帝廢太子長子弘晳的機會,把弘曉也捎帶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曉的俸祿,還讓他擔任乾清門侍衛。就這樣,怡親王這一支在乾隆帝時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咸豐時期,第六任怡親王載垣深得咸豐帝信任,最後竟然成了顧命大臣,可倒黴催的遇到了辛酉政變,被慈禧賜死了。

到了1900年,怡親王溥靜又跟著端郡王、莊親王等勳貴支持義和團,結果事後被革爵。怡親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歲的毓麒頭上。

1911年毓麒才13歲,宣統帝退位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見重要嗎?

恭親王溥偉:


恭親王溥偉當時和肅親王善耆一樣,是宗室裡的強硬派,但是悲劇的是從載灃開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備著溥偉,所以溥偉雖然是恭親王,但是沒有什麼實權。他雖然極力反對宣統帝退位的決定,但沒有任何作用。

不過1911年後,溥偉和善耆一樣,成了一心想復辟清朝的“強硬派”。

溥偉最好玩的事情是張勳復辟時,溥偉根本不管張勳手握重兵,而且才復辟了清朝,居然公開責怪張勳一個“直隸總督”居然敢不和他這個鐵帽子王商量就倉促復辟,擅斷國事,結果直接被張勳扇了兩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說的事情是溥偉很長一段時間被日本人當做了溥儀的備胎,日本人在鼓動溥儀逃去關外時經常拿溥偉嚇唬他,說溥儀要是不去關外,他們就擁立溥偉

慶親王奕劻:


慶王一脈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脈,到了光緒二十四年,慈禧才獎賞慶親王奕劻聽話,而授予慶親王奕劻“世襲罔替”的殊榮。

在1911年的時候,慶親王奕劻正和以載灃為首的少壯派斗的不可開交,在慶親王奕劻看來,只要能打擊到載灃,哪怕是拖著整個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發後慶親王奕劻強烈要求袁世凱復出主持大局,並且要求隆裕太后趕走載灃。

如果不是慶親王奕劻有寧願便宜袁世凱,也不願意載灃兄弟得勢的心態,袁世凱還沒那麼容易出山。

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慶親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凱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統帝復辟。

醇親王載灃:


載灃這個人,很複雜,他的生平經歷我就不介紹了,在1911年的時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凱鬥爭中輸得乾乾淨淨,被迫“歸政太后”,辭掉了攝政王的職務。所以,在宣統帝退位與否的問題上,就算他持反對意見,也不好意思明說了。

以上就是宣統帝退位時清朝鐵帽子王們的反應。


蘭臺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俗稱,清朝300年曆史,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那麼這12位鐵帽子王在晚清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1、清朝王爵制度

自劉邦之後,異姓不能封王便成了各個王朝的鐵律,清朝同樣如此,只有愛新覺羅子孫才能封王爵(蒙古諸王除外)。

清朝最高王爵為和碩親王,第二等王爵為多羅郡王,第三等為貝勒,第四等為貝子。

不像以前王朝,皇子出生幾個月就會被封王,清朝對爵位的授予非常嚴格。親王爵位只有作出重大貢獻的皇子才會被授予,而做出重大貢獻的愛新覺羅其他子孫最高被封為多羅郡王。其他的愛新覺羅子孫多為貝勒或者貝子,有很多人並沒有爵位。

另外是否世襲罔替關係到王爵的含金量,何謂世襲罔替,也就是說這一脈只要不絕嗣,就會有一個人承襲王爵,如果不是世襲罔替,那麼親王的兒子只能繼承郡王爵位,郡王的兒子只能繼承貝勒的爵位,以此類推,爵位越來越低,直至沒有爵位。

2、清朝的鐵帽子王

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清朝開國功臣,另外4位是在清朝幾百年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恩封的。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把皇位讓給了皇太極,後來也擁立順治登基;

鄭親王:濟爾哈朗,唯一一個非皇帝直系的親王,正藍旗旗主,順治登基時和多爾袞一起攝政;

睿親王: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對清朝功勞甚大,雖然中間經歷了曲折,但是最終被封為鐵帽子王還是實至名歸;

豫親王:多鐸,多爾袞的胞弟,立下赫赫戰功;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的長子,和多爾袞爭皇位,便宜了順治,同樣立下了赫赫戰功;

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的五子,消滅李自成和南明政權。

克勤郡王:嶽託,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戰功赫赫好;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的孫子,屢建戰功。

所以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其中6位是親王,2位是郡王,而代善一脈佔了3個,算是沒有搶到皇位的補償吧。

另外四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怡親王:胤祥,即十三爺,幫助雍正奪嫡成功,雍正繼位之後便被封為鐵帽子王;

恭親王:奕訢,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從8位顧命大臣手中奪回了大權,所以被慈禧封為鐵帽子王;

醇親王:奕譞,同樣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但是隻是被封為親王,並不是鐵帽子王,但是他兒子載湉成為光緒皇帝后,他晉封為鐵帽子王;

慶親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貪官,操辦慈禧60大壽有功,被封為親王,慈禧去世後,載灃執政,為了拉攏他封為鐵帽子王。

整體來看,後面4位鐵帽子王的質量遠遠不如清初八大王,特別是最後面的三位,均是因為慈禧被封為親王,而且處於清朝末年,恭親王和醇親王的王爵只傳了2代,慶親王更是隻傳了奕劻一人,清朝便滅亡了。

3、清朝滅亡時12位鐵帽子王的情況

1912年,宣統皇帝頒佈退位詔書,清朝滅亡,在這個時間點前後,有影響力的鐵帽子王只有四位,分別是:
醇親王載灃,時任攝政王,溥儀的親生父親,清朝實際統治者;

慶親王奕劻,時任領班軍機大臣;

恭親王溥偉,時任正紅旗滿洲都統等,手握軍權;

肅親王善耆,時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等,是滿清重臣。

其他的鐵帽子王要不就是政治話語權太低,要不就是無職無權。

那麼這四位鐵帽子王對宣統退位有什麼看法呢?

恭親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極力反對退位,甚至想要重現大清榮光。清朝滅亡之後,兩人都選擇和日本人合作,在東北搞滿族獨立運動,溥儀擔任日偽滿洲國皇帝也是溥偉在其中穿針引線;肅親王善耆作為理藩大臣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可以看看退位詔書,理藩大臣那一欄簽字是空白)。

醇親王載灃

,溥儀的親生父親,清朝實際統治者,辛亥革命之後,在袁世凱等一眾人等的逼迫下,同意宣統皇帝退位。雖然本人能力不咋樣,但是還是有著民族大義的,當初德國大使在北京被殺,他前往德國向徳皇道歉,拒絕給徳皇下跪,清朝滅亡後他多次拒絕日本人的招攬,後來還痛斥兒子溥儀做日本人的走狗。

慶親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貪官,危害程度遠超和珅,對於他來說,只要銀子到手了,管他清朝滅亡與否。他在做領班軍機大臣時,公然賣官鬻爵,將清朝一步步推向深淵,所以他死後,溥儀給的諡號是“謬、醜、幽、厲”等惡諡,讓其家人自己選一個,足見溥儀對他的厭惡。

清朝末年,泥沙俱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已經不是一兩個人能改變的了。


榮耀歷史


大清王朝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算是清朝最大的既得利益家族,只要大清朝還在,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夠繼承王位,地位永遠不下降。現在溥儀要退位,大清朝沒了,那他們的利益也就沒了,他們當然應該是強烈反對,可事實上這12個鐵帽子王的表現卻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鐵帽子王是大清特有的爵位,相比起其他親王,

多享有三大特權:“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鐵帽子王的特權,雖然可以世襲罔替,但畢竟要大清朝還在才行。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都是強烈反對溥儀退位的。

為了阻止溥儀退位,以鐵帽子王溥偉等為代表的滿清皇族,組建了宗社黨,其宗旨就是反對溥儀退位,要求隆裕太后主持君主政權。

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他們密謀罷免袁世凱的內閣總理職務,並策劃刺殺袁世凱,讓毓朗、載澤等擔任內閣職務,由鐵良擔任軍隊總司令,繼續和革命軍交戰以奪回政權。

另一個強烈反對清帝退位的就是肅親王善耆。這個人在當時的鐵帽子王裡面是權勢比較高的,他當時就不在退位的詔書上簽字。
後來,清朝滅亡後,他一直和日本人勾結在一起,想依靠日本人的勢力來恢得清王朝的統治。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也是花費了巨大的心思,一方面傾家蕩產的組織併發起了兩次滿蒙獨立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另一方面,他將女兒金碧輝送給日本人川島速浪做女兒,妄想以此來獲得日本人的支持。

說到善耆送給日本人川島速浪的那個女兒金碧輝,我們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要是說到川島芳子,相信大家就不陌生了,對,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日本女特務。

很顯然,在歷史的大勢面前,他們的計劃都沒有實現,形勢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滿清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的態度就開始鬆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慶親王奕劻。他是滿清最後一個鐵帽子王,是慈禧太后親封的。按說他也是愛新覺羅皇族的人,理應為滿清皇朝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但是他在清末很多時候站在袁世凱這邊。雖然他是如假包換的滿人,但是很多人甚至懷疑他是打入滿清內部的奸細。因為袁世凱幾次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是他在保護袁世凱,而袁世凱逼宮的時候,他卻最先贊成清帝退位。

他當時可謂是位高權重,但是對滿清皇室來講,他卻是個損害清朝利益的人,以至於他死的時候,溥儀都不肯給他諡號。

至於其他那些鐵帽子王,經過清朝幾百年的發展,基本上在朝廷中的位置都不太高,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在革命的浪潮中,他們都被嚇破了膽,特別是良弼被革命黨人給炸死了後,他們更是不敢言語了。

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時,給了滿清皇室非常優厚的條件,承諾的“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等待遇,也讓這些鐵帽子王的既得利益在清帝退位後,也得到了保障,而如果繼續反抗下去,說不定連命都保不住。所以,除了溥偉和善耆兩個人,其他人都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大清皇帝溥儀的退位現實。

1912年2月12日,由於當時溥儀僅有6歲,臨朝稱制隆裕太后頒下退位詔書,清王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同時,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也正式成為歷史。


摯守靜篤


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頒佈遜位詔書,標誌著大清王朝正式結束,也標誌著兩千年封建史結束


當時的大清12位鐵帽子王爺,(僅僅是爵位,有些並無實權,而且有的年紀很小,並不能有什麼意見可以發表)主要成年的有權利的王爺:有主戰派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消極避世派醇親王載灃,和平遜位派慶親王奕劻(主和派

主戰派:以恭親王嫡孫溥偉為代表。


公元1880生於恭親王府,18歲時即公元1898年繼承王位。說到清末的這麼多皇子黃孫中,這個溥偉絕對是比年僅三歲的溥儀更適合做皇帝的,當時也是候選人,可是慈禧最後一次的選擇依舊是錯誤的。

溥偉這個王爺還是名副其實的,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要職,而且辦事幹練,頗有當年清朝先祖的一絲絲味道。當時的溥偉在京城與良弼、鐵良等人成立宗社黨,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當朝廷就退位討論時,溥偉曾要求領兵再戰一次,但是遭到了朝廷內外的一致反對,無奈而退。1912年,溥儀頒發《退位詔書》後,溥偉大怒,叫嚷道:“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不過溥偉也是識時務之人,大勢已去,黯然離開了北京。

肅親王善耆: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無疾而終因為日本人反對)

消極避世派:醇親王載灃


載灃,溥儀的親爹。當溥儀繼位以後也是父憑子貴,當上了攝政王。不過載灃的能力顯然不夠,而且為人謹慎,行事頗為低調。當辛亥革命發生以後,已經預感到大清時日無多的載灃也主動退出了權力的舞臺,一邊養老去了。當然作為大清王朝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溥儀退位他也是同意的,一種無奈的同意。

和平遜位派:慶親王奕劻

這個王爺呢,就是一手推動溥儀退位的主力,也是當時清朝權力最大的王爺。可惜了,權力有時候大了禍害也大(僅限於針對清朝江山)。沒本事,還特別愛財(受了袁世凱200萬勸溥儀退位),沒能力,卻又世襲了王位。(但是死後也是比較慘的,據說屍體都臭了,而且溥儀只給出了諡號只有“謬、醜、幽、厲、密等五個最貶低的諡號讓其家人選擇)

276年的國祚也隨著王爺們各自的選擇一同流進歷史的長河,“鐵帽子王”的發展歷程也就大概是大清王朝的興衰史了。鐵帽子”隨著大清王朝的落幕,也變成了“泥帽子”,終被歷史的淘沙大浪衝刷而盡。沒有假如,沒有奇蹟,六歲的溥儀成為了末代皇帝。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清朝滅亡時,12個鐵帽子王為何不出來拯救?

在很多人看來,每個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帝王將相們不稱職,被人拱翻了了。每個王朝的滅亡,背後一定會有一個靠山王楊林一樣的人物出來擒王保駕。可是,事實卻往往是,一個王朝的覆亡,背後一定有一群極其不負責,極其愚蠢的皇親國戚。沒有這些皇親國戚當蛀蟲,王朝都沒有那麼容易覆亡。

清朝滅亡時,12個鐵帽子王,大都和其他滿洲貴族一樣,更關心自己在新朝的地位如何,根本沒有人為清王朝殉葬,奮起反擊的,更是沒有。

我們來看看12個末代鐵帽子王都是什麼貨色。

1,禮親王——世鐸。

第一代禮親王,是皇太極的次子代善。此人勞苦功高,長期掌握兩紅旗,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至於八大開國鐵帽子王,代善家就有3個。

可是,末代鐵帽子王世鐸,是個徹頭徹尾的草包。

中法戰爭中,慈禧藉口前方戰敗罷免了領班軍機大臣奕忻,任用了光緒皇帝的親爹醇親王奕譞(讀軒)主持軍機處,任用了慈禧弟弟桂祥的鐵哥們奕劻主持總理衙門。此時的41歲的禮親王世鐸,也搭便車進入軍機處,成了軍機大臣。

世鐸這個人,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白痴一個,也不給人添堵。李蓮英在慈禧面前紅的發紫,世鐸作為首席鐵帽子王,居然還要向他行禮。因為對慈禧忠誠,世鐸居然當了17年的領班軍機大臣,慈禧還給他雙份薪俸以示恩寵。

然而,五大臣出洋考察立憲制度回國後,世鐸十分熱心的問,“洋人的國家也下雪嗎?”眾人竟無言以對。

像世鐸這樣的徹頭徹尾的草包也能當17年首席宰相,清朝不滅亡才是見了鬼呢!

2,鄭親王——昭煦。

首任鄭親王是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輔佐順治皇帝的兩位攝政王之一。末代鄭親王是昭煦,此人是徹頭徹尾的敗家子。昭煦花光了祖上留下的積蓄,還把鄭親王府給賣了。賣完府邸,昭煦還從事盜墓工作,偷挖了自己家的祖墳。後來,有個鬼片說鄭親王府是鬼屋,昭煦是大惡人,昭煦把他告上法庭,還獲得了13億元法幣的賠償。不過這個錢,還是被他花光了。

3,睿親王——魁斌。

首任睿親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此人其實應該算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因為清朝的江山基本上江山基本上都是多爾袞打下來的。可惜,多爾袞死後沒有兒子,只好過繼了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所以,睿親王系,其實是多鐸的後人。

末代睿親王是魁斌,此人沒啥本事,也沒能巴結上慈禧和載灃,於是只當了一個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虛職。魁斌當了20多年的睿親王,啥業績也沒有,純屬混吃等死的樣子。

4,豫親王——多鐸。

多鐸在建立清朝過程中,差不多算是清朝第一名將,只可惜30歲就死了。末代豫親王是懋林,沒啥本事,也不出名。

5,肅親王——善耆。

首任肅親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年齡比叔叔多爾袞還大。順治年間,豪格被多爾袞排擠壓迫而死,實在是慘。到了清朝末年,末代肅親王善耆,卻比豪格強多了。

善耆1899年世襲肅親王,據說武功相當高。善耆跟著奕劻和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談判過程中,善耆和日本翻譯川島浪速關係特好,兩人直接結拜為異姓兄弟。善耆還把自己的女兒給川島浪速當乾女。川島浪速後來成了日本特務,善耆的女兒金碧輝也成了大漢奸。

利用川島浪速的關係,善耆成功組織了復興清朝的宗社黨,發起了兩次滿蒙獨立運動,都被張作霖扼殺在搖籃裡。

作為清朝王爺,善耆很有血性,可是賣國求榮充當日寇走狗,還把女兒送給日寇糟蹋,實在是令人不齒。

6,莊親王——載功。

首任莊親王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末代莊親王載功沒啥功勞沒啥世紀,不多說。

7,克勤郡王——晏森。

首任克勤郡王是代善長子嶽託,到了清朝末年,克勤郡王晏森不僅沒能挽救清朝危亡,最後自己練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最後晏森買了一輛黃包車,成了出租車司機,人送綽號“車王”。這樣自力更生,也算難得。

8,順承郡王——訥勒赫。

首任順承郡王是代善之孫勒克德渾,末代順承郡王是訥勒赫。這個郡王沒啥事蹟,不多說。

除了8位開國鐵帽子王,還有四位是雍正和慈禧封的。他們分別是和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9,怡親王——毓麒

首任怡親王是雍正的十三弟允詳,末代怡親王是毓麒,屬於溥儀的侄子輩,沒啥影響力。

10,恭親王——溥偉。

恭親王奕忻是慈禧的主要競爭對手,辛酉政變慈禧讓奕忻當了鐵帽子王,隨後就給他罷免了實際職務,失去了權力。同治帝死後,恭親王還曾要求自己孫子溥偉入宮當皇帝,結果被慈禧頑強阻擊。

清朝滅亡後,恭親王溥偉也是宗社黨骨幹,勾結日本復辟清朝。溥儀最終決定到東北任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不去溥偉一定去。所以,當溥偉想在偽滿洲國當官是,也遭到了溥儀的排擠迫害。

11,醇親王——載灃。

首任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親爹,宣統皇帝的親爺爺。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人醇親王,便是清朝的掘墓人載灃。

1908年,慈禧去世,載灃的兒子溥儀上臺當皇帝,載灃28歲執掌國家政權,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第一把所有權力收歸滿洲貴族,北洋系被得罪,第二把所有政治改革試驗取消,立憲黨被得罪。當北洋系立憲黨和革命黨合流時,清朝就沒有辦法再搶救了。

12,慶親王——奕劻。

奕劻是靠著慈禧的弟弟弟弟桂祥上來的,作為閒散宗室,他巴結慈禧方面十分熱心,在貪腐上也登峰造極。袁世凱利用銀子收買了奕劻,把北洋系安插在朝野重要位置。最後,隆裕太后面對辛亥革命一籌莫展,奕劻以人格擔保袁世凱能挽救大清,最後大家發現,奕劻的人格,一文不值。

這就是清朝滅亡時的十二個鐵帽子王,兩個掘墓人,兩個復仇者,還有兩個黃包車伕。


歷史知事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覆滅,雖然君主要承擔最主要的責任,但其實在整個國家覆滅的過程中,君主背後的人,同樣也是要承受主要責任的。

大清王朝,存在了接近三百年,大清王朝也沒有躲過三百年這個詛咒。在大清王朝覆滅的時候,清朝實際上是有著一個皇帝,溥儀,一個太后,隆裕太后,已經十二位鐵帽子王的,僅僅一個溥儀肯定是扛不動大旗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看起來也象模像樣,但說實話,這十二個人,也是必須承擔大清滅亡的責任的。

清朝有十二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人是在大清建國之初,就已經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八位皇親國戚之後,其餘四位,則屬於在後來的時候接受了賞賜,受封為鐵帽子王之一。

首先是和碩禮親王,第一任和碩禮親王是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差點繼承皇位,到清末的時候,繼承了此爵位的人名為世鐸,世鐸是個怎樣的親王,會是一個能夠扭轉局勢的人嗎?世鐸是一個對把洋人當爸爸,把慈禧當孃親的人,就算是見到了慈禧眼前紅人李蓮英,世鐸都會上前跪上一跪,這樣的人,當然難成大器。

和碩睿親王,第一任和碩睿親王是多爾袞,清末時候的和碩睿親王名為魁斌,雖然在朝廷中也擔任差事,但卻沒什麼本事,到最後,雖然心有不甘,但也沒有表明自己的什麼意見。

和碩鄭親王,第一任和碩鄭親王是努爾哈赤胞弟的兒子吉爾哈朗,清末時候的和碩鄭親王名為昭煦,晚年的昭煦,甚至依靠著販賣家產,掘自家祖墳這樣的手段斂財,昭煦花錢大手大腳,到最後甚至還欠款不少,是個平庸之人。

和碩豫親王,第一任和碩豫親王為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清末時候的和碩豫親王名為端鎮,在清朝滅亡以後,依靠變賣家產過活,後來把祖傳王府都賣給了外國人,建立起了中國當時最好的一所綜合醫院,端鎮也算是一個平庸之人。

和碩肅親王,第一任和碩肅親王名為豪格,是努爾哈赤長子,清末時候的和碩肅親王名為善耆,他到很明確的贊成立憲運動,只不過,他又是一個保皇派,他的女兒,名為川島芳子。

和碩莊親王,第一任和碩莊親王為皇太極五子碩塞,末代的和碩莊親王名為載功,算不上一個有才能的人,也是平庸的很。

多羅克勤郡王,末代多羅克勤郡王名為宴森,跟前幾位一樣,揮霍無度,晚年窮困潦倒。

多羅順承郡王,末代多羅順承郡王名為訥勒赫,算是十二人中最富有的一個,擔任過不少職位,不過晚年也是將財產敗光,說白了還是平庸。

和碩醇親王,末代和碩醇親王也是載灃,載灃對君主立憲,可是贊成的,畢竟大勢已去,當時的載灃也只能選擇讓步。

和碩怡親王,末代和碩怡親王名為毓麒,說白了就是跟在溥儀旁邊打雜的一個人,自然也是沒有多少話語權的。

和碩恭親王,末代和碩恭親王名為溥偉,明確拒絕君主立憲,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甚至妄圖復辟。

和碩慶親王,末代和碩慶親王名為奕劻,奕劻其實算是一個挺有權勢的人,甚至他都看不起小皇帝溥儀,只不過,清廷已經是一艘破船,就算他反對,也是沒辦法的。

大清之所以覆滅,雖然少不了慈禧的禍害,但這些人的不作為也是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