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后周柴荣来说这是一场成王败寇,有进无退的生死之战,对于北汉刘崇亦是一场报亡国之仇、杀子之恨的雪耻之战,对于整个五代十国更是改变格局最重要的一场决战,这场战役为之后北宋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战争背景

后汉高祖刘知远死后,儿子隐帝继位, 几年后隐帝听信宠臣的谗言,诛杀几位顾命大臣及家眷,当时任枢密使兼侍中的郭威正统帅大军防御契丹,隐帝却趁机派人杀了郭威全家,郭威得知消息后率军杀回大梁,隐帝仓皇逃跑途中被杀,太后与大臣商议立皇叔刘崇之子刘赟为新帝。之后郭威在澶州上演黄袍加身,篡汉自立,改国号为周,不久又在宋州将汉新帝刘赟杀死

刘崇得知此事之后当天在晋阳继皇帝位,仍以汉为国号,建立北汉,即位不久后向契丹称臣求援,向后周发起数次战争,但胜少败多,期间北汉既要供养军队,又要对契丹进贡,国内赋税很重,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多逃入后周境内。

乾祐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即位 。刘崇闻讯大喜决定趁机南征,并遣使向辽国借兵。 辽派大将杨衮带兵入援北汉,刘崇整兵以张元徽为前锋,会同辽军南攻潞州(今山西长治),张元徽在太平驿(在今山西襄垣西)击败三千潞州守军,留下少量部队围困潞州后,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今晋城),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此时后周正值国丧,听闻此讯朝臣们不免一阵慌张,但新帝柴荣可不是个养尊处优的太平天子,这些年跟着义父郭威身经百战,很快镇定下来开始分析战局,然后决定亲征。

大臣们担心动摇国本,一致反对,但柴荣心意已决。于公,这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潞州是连接山西和中原的重镇,号称“天下之脊”,一旦战败,即将要面临的就是国灭身死。于私,自己初继大统,急需一场漂亮的胜仗来鼓舞士气,树立威望。

是年三月,柴荣御驾亲征率军北上,与汉军对阵于泽州(今山西晋城 )的高平城,高平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

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双方对战经过

后周、北汉两军对阵,严阵以待,兵力相差悬殊

两军对阵于高平城巴公原。

北汉刘崇亲自率领中军,大将张元徽率左军在东,杨衮率右军契丹骑兵在西,军容极盛,阵容严整,摆出决战的架势。

周世宗柴荣命白重赞、都虞侯李重进统率左翼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统率右翼军在东,向训、史彦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紧随全身披挂到阵前督战的世宗。因后周军前锋前进过快,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军部队被拉在后面,所以兵力远少于北汉大军。

刘崇骄傲自大,放弃契丹援军,率汉军攻周

刘崇看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根本没把后周军队放在眼里,觉得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了,就后周这点兵力,哪还需要契丹援兵,自己的北汉大军就能将他们杀个片甲不留,今日不但要一举击败后周,也要在契丹人面前扬眉吐气一回,刘崇仿佛都已经看到自己光复大汉的高光时刻了,不仅要把柴荣踩在脚下,就连契丹以后也不需要放在眼里。

契丹大将杨衮观察了一下周军的排兵阵势对刘崇说:"周军虽人少,但排兵布阵颇有章法,是强敌,不可贸然进攻呀”。这时刘崇正沉浸在自己美好幻想里,哪听得进去这些,不以为然的说道:“机不可失,你就别在那胡说了",杨衮愤然离去。

当时正值三月,北方初春寒冷多风,两军对峙时刮起了东北风,处于下风向的后周士兵处于劣势,本就人少,又不占天时,北汉大军似乎真的已经要摘掉胜利的果实了。

但似乎老天也不待见趁人之危又骄傲得瑟的刘崇,关键时刻风向变了,现在是北汉处于下风向开始喝风吃沙了。大臣见状劝谏刘崇,风势不利应暂缓出兵,刘崇大怒不听,命大将张元徽率左军千余精骑冲击后周右军,没想到运气不错,碰上了两个软柿子,周军右翼主将樊爱能、何徽竟是两个贪生怕死的畏战之辈,交战不久就被北汉打得落花流水,两个主将还率领骑兵先逃走了,这样的主将带出来的士兵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余下的上千步兵直接向敌军卸甲投降。

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杨兖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

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世宗柴荣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后周转败为胜

阵前督战的周世宗柴荣差点被气吐血,但眼见战事紧急,后周军队士气大减濒临溃败的边缘,实在没有闲工夫和那两个败类生气,柴荣稳定了一下情绪亲自率领左右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坚定可克敌的决心。

后周士兵见世宗柴荣身先士卒,以身犯险抗击敌寇,顿时士气大涨,无不一当百,这时宿卫将赵匡胤高呼:君辱臣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又对张永德说:公麾下多善于骑射者,您引兵占领西侧高地攻北汉敌寇左翼,我带兵攻击右翼,二人遂各带两千兵马夹击奋战,内殿直夏津马仁瑀也和众人说:让陛下受敌,要我辈何用。接着跃马引弓连毙数十人,后周将士大杀北汉势如破竹。

北汉主刘崇得知柴荣亲自上阵,命人嘉奖张元徽并催促他乘胜进攻。但后周将士勇猛,张元徽阵前战马被射倒,自己也被后周军斩杀。汉军见骁将张元徽阵亡,顿时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

杨衮见周兵攻势迅猛,不敢出兵救援,又恨刘崇之前骄傲自大不听劝告,于是丢下汉军,带着契丹士兵全军撤退。

战败逃走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恬不知耻的一路抢劫辎重,并且还散布周军已然大败的谣言企图阻止后军刘词前进,但刘词并没有理会二人的谣言,继续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做最后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溃败,王延嗣被杀,后周军又一路追杀到高平城,山上遍布北汉兵的尸体,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北汉主刘崇仅仅率领数百骑兵狼狈脱逃。

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赵匡胤)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

后周军心不稳因何能转败为胜

后周开始是处于劣势的,当时周太祖郭威病逝,后周处于国丧之期,世宗柴荣虽是受太祖命即位,但并不是郭威血亲,当时一班朝臣老将不服者很多,五代时期君臣大义淡薄,皆是为利所趋,柴荣还没来得及坐稳皇位,世仇刘崇就趁虚而入打进来了,柴荣根本没时间做更多的准备,但了不起的是柴荣头脑十分清醒,他很快就想明白了这场战役的利害关系—就是一场不胜即死的战争。

对内人心难测,对外强敌压境,兵权只有掌握在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全,而且必须要打出:"首战我去,我战必胜”的姿态,抱着这个心态,柴荣面对一切状况都能镇定自若,当右翼主将溃败逃跑时,柴荣更深切的感受到只要自己战败,这些趋炎附势的臣下就会立刻推翻自己,这时候只有拼死一战才能有一线生机,所以柴荣一马当先,直接冲入刘崇中军厮杀拼命,将士们看皇帝都不顾自己的万金之躯了,也纷纷冲入敌营,拼死抗战。但他们不知道,当时唯一不能逃、不能退的只有世宗柴荣,世宗不舍命杀敌,命就真的没了。

所以周世宗就是凭借一颗清醒的头脑和这份不要命的勇气赢得军心,感染众将士重燃士气,才能反败为胜,还有就是刘崇这种智障对手的神助攻以及那阵西南风。

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北汉联合契丹重兵南下,为何惨败

北汉想要报仇这次是确实是最好的时机,虽然刘崇是趁人之危,但是要报灭国杀子之仇,也算出师有名,可以理解。

前期北汉占尽优势,后周新君即位,军心不稳,战时柴荣后军又被拉下,在高平对阵时刘崇和契丹联军的兵力远胜于柴荣的军队,这个时候不趁机报仇,活捉或者杀了周世宗,还等什么呢。

但是刘崇很奇葩,关键时刻骄傲上了,国仇家恨也都忘了,满脑子都是要当英雄、证明自己,装孙子花钱请来的契丹军不用,偏要带着自己那点汉军冲锋陷阵,真是一点不心疼呀,这时候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可谓自作孽不可活,转变风向使北汉军处于劣势,刘崇不听劝告还是要逆风抗战,再加上后周世宗柴荣不要命的打法,北汉军几乎全军覆没。

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左)北汉刘崇(右)

所以高平之战的胜负其实是柴荣和刘崇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

柴荣生性谨厚,擅长骑射,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学说的著作。周太祖郭威一度对宰臣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柴荣)击贼,方办吾事。”郭威驾崩后,柴荣按照遗诏即位,可见太祖郭威对柴荣能力的肯定

高平之战后柴荣吸取战时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命赵匡胤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将禁军整顿为一支威震邻国的军队,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叛乱,柴荣屡请率军征讨,得到郭威嘉许。在战事不利之际,郭威一度对宰臣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柴荣)击贼,方办吾事。

《旧五代史·列传九》陛下神武之功,近代无比,于文德则未光。

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刘崇年轻时嗜好赌博,品行无赖,二十岁左右在河东应募从军,随兄长刘知远征战,郭威谋反后,刘崇本欲举兵南下,但听说要立其子刘赟为帝,大喜罢兵,之后没多久儿子被郭威害死。

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称帝后,向辽称臣乞求出兵援助。北汉既要供养军队,又要对契丹进贡,国内赋税很重,以致民不聊生。

高平之战后逃回太原,又被柴荣围困为城中两个多月,北汉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下,刘崇因此忧愤成疾,不久去世。

《旧五代史·僣伪列传》:少无赖,好陆博意钱之戏,弱冠隶河东军。唐长兴中,迁虢州军校。

《资治通鉴·后周纪一》:北汉主始息意于进取。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

高平之战—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胜负早已注定

由此可见两人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柴荣能文能武,雄才大略,治国治军有方。刘崇品行恶劣,目光短浅又毫无底线,这种人带兵就算占尽优势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高平之战北汉必败。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后周纪》

《旧五代史·列传九》

《旧五代史·僣伪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