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命”,为何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小仙仙贤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疫情危险,仍然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解放军官兵、志愿者,是仁者爱人,大爱无疆的文化传承,是仁义礼智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奉献自我的真实写照!


榕升1


1、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出处

首先我们来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出处,

此句出自于《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由此可以,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别人对孔子的评价, 事实上, 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孔子一生的状态和写照。

孔子是鲁国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三岁丧父,十六七岁时慈母去世。但孔子在少年开始便有志做学问,即便是环境异常困苦,但他依然非常有志气:自己独立谋生的同时,并努力学习文化,尤其是当时的西周文化,孔子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非常有兴趣,同时虚心让他人请教,从而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并开办了自己的私人学校。

面对战火肆虐,社会动荡和百姓的颠沛流离,孔子认为有责任为社会指出正确的方向。看到了百姓的疾苦,孔子希望能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让社会做出一些改变,从而开启了长达14年之久周游列国的游说行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能结束战火,恢复以仁德治天下的理想社会, 但是,礼乐崩坏的时代,没有人接受他的主张,历经艰辛,还险先丧命,虽然不得志,但依然积极乐观,坚持自己的理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启了平民接受学习和教育的先锋。

晚年的孔子,致力于教学和整理编辑古籍,古典文献整理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材,后人将之称为“六经”。这些典籍,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瑰宝。历史学家把孔子称为“素王”,终身布衣的孔子,享有帝王的尊荣,是任何帝王所无法比拟的,至今,儒学作为中华文化正统思想传承了几千年而经久不衰,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寓意与精神:自强不息,积极入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用自己一生的行为在演绎和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斗的精神,而自强不息积极入世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而孔子创立的儒家是道家的入世部分的典型代表,孔子说述而不作,是中华文化积极入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的集大成者,把中华文化的自强不息,积极入世的精神很好的继承演绎并发扬光大,并让其延绵了几千年而不衰,直到至今。


3、人有主观能动性过程最重要

当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个前提就是知命,否则就是光有一腔热血的莽夫。知命,知的是事情发展和演绎的方向,而中华文化历来只重过程也不重结果,因为在古圣先哲眼中任何事情都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无所谓好坏,而重要的是过程。


知微通元


《论语·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通过这几段,个人认为中心思想就是“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贤哲分四等,一等辟世,二等辟地,三等辟色,四等辟言。一、二、三等孔子是靠不上边的,显然孔子就是四等贤哲。子路事件和 子击磬于卫事件应该是举的两个事例来论证孔子的辟言。

既然是辟言,可以看出: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肯定是不好听的话。大概应该是说,明知道不能做的事非要去做,蠢呀!含有讥笑的成分。(孔子与三位隐士的故事,和子路事件很像,所以个人认为那个晨门很可能就是个隐士)


豫州小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捋顺“知命”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知命”是一种认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在这种认知驱动下产生的行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为一种行动,出自《论语·宪问》,是看守城门的人评价孔子是: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的人。如果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那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确实背离这种本性,但与孔子“知命”的价值认知是吻合的。

诚然,“知命”的含义与“认命”有相似之处:都承认个体的局限性,都承认实现外在的成功,往往超越个体的可控范围,需要个体努力之外的很多条件配合。如果仅从“知命”的这层含义来看,并不足以驱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相反还可能造就逆来顺受的行为。

真正驱动“知不可为而为之”行为的,在于“知命”的另一层含义,即虽然实现外在的成功超越了个体的控制范围,但个体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外在的成败,而是出于内心自觉应尽的义务,这种行为不计暂时的成败,不过一旦外在条件全部具备时,这些努力终有回报。

既然行为标准不取决于外在成败,而取决于内心之自觉应该,所以行动者不会患得患失,面对“不可为”之事时依然会遵从本心“而为之”的。正因为“知命”的勇气,才有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孔子也用一生的颠沛流离和执着坚守向世人证明了这个真理。


仲卿醉国风


这个问题所遇到的困境和整个哲学是一样的!哲学无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也始终没有回答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反而很多哲学家说人生根本就是无意义的,那是不是我们人类就没有生存的必要?当然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有鸡汤的嫌疑: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了解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Jobin的逆袭人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道理有无数种表述,真理有时候又叫佛性,自性,自然,无极,大道……

天命,其实也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律,自然的奥秘,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是“不可说”“不可说”,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佛陀不可说不可说还是说了四十八年,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老子不可道不可道还是洋洋洒洒一部《道德经》流传千古。孔夫子亦是如此,明知不可而为之,真理是张口即错动念也是错的,可是为慈悲众生故,所有的圣人都是明知不可而为之,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所以,我们要明了圣人苦心,以圣人教言为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走向真理。

真理如明月,圣人教言是为众生指月的手指,沿着圣人手指的方向向前探索,也以圣人教言为渡河的竹筏,而不可错将竹筏当做真理,过河就要放下而不执着于一切文字相,破一切相,才能走进真理的殿堂。



邳先生


知命,孔子,当然清楚,但是在没有结果之前,努力一下,应该是,可以的!!!!!!!!!


哈灬哈66096005


知天命尽人事,天命难违,人事在已,一人之力与众人之志,可造势,可为一方之利,孔子一面劝人认命,一面鼓励人要有作为,不能消极怠慢人生。


陈清跃1


孔子“知命”,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更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明知自己的结果,却去勇敢尝试,这种反抗精神更令人动容。平常人在不知道自己的结果的时候,选择破釜沉舟,这是在争取最后一线生机;而孔子是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却仍选择“逆天而为”,这是在实现自我的不认输,不服输,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可以说是实现在我价值。他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奠定了后世士大夫在艰难困境下的“抗争”精神。



六点文博


儒家入世,包括文死谏,武死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