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了教師多年而又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教師的滿工作量究竟應該如何計算才合理?

nyscy


我不管怎麼算,我覺得算一下我就不想幹了,連帶備課做了一個課件八個小時,現在還沒有往備課本寫,帶兩個班,另一個班的還沒有做,馬上開心,釘釘上課,就算講課一個小時,別人總以為我就是講課一個小時,我的工作量就一個小時,這還不算沒有檢查學生作業的部分,頭疼頭疼,凌晨四點,明早九點開會,著就是寒假,我休息不好啊


譁美子



用戶李寶源


1、周課時工作量的標準。

國家教育部對各地老師的周課時工作量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各省市都會有一個相對範圍的大致。其中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老師一週的工作量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校主科和副科的工作量計算也不同。像我們這兒,一般高中學老師的平均周工作量是10到14節。初中老師,大概是12到16節。小學的是14到18節。幼兒園的課時大概18-21節。

2、課時標準量的核算方法。

我們學校是這樣的,就是按所教班的學生人數來定班額定人頭計算課時量。比如一個班的學生人數規定為40個學生為基礎人數,那麼一週上12節課時就達到初中老師的滿工作量了。如果班上有50個學生, 你一週上了12節課,那麼你的周工量就應該是50÷40*12=15課時。也就是說你一週超了三個課時。

3、其他工作折算成課時。

如果老師還兼任了其他工作,比如後勤事務、或者是組長、班主任、電教等工作。這個就只能按學校規定的係數來摺合為一定的課時工作量。

總之,各學校因為情況不同,各個學校的老師人數不同,工作量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說每個學校不是絕對一致的。老師人員編制少,學生又多的學校,工作量的就會大些。反之,就會略輕鬆些。


蓮子愛音樂


春節前,我們這個地方的教體局接到上級的指令:

對各學校、各學科的教師餘缺情況進行一次徹底地核查。

核查的依據就是,按照學科教師的標準工作量,根據各學校的學生人數(選科人數)。

核查的背景是,有些學校總是打報告說,缺老師、缺老師,實際上各學校都有不帶課的老師存在著。上級領導不相信缺老師的情況,於是指令教體局統一進行核查。

這次核查,主要依據就是教師的滿工作量。

下面,結合當地教體局的文件規定和我校的具體做法,給各位科普一下(專業性強,不感興趣不要閱讀):

01教體局規定的教職工崗位設置及工作量標準

(一)教職工崗位設置

學校的教職工類型主要包括教師、職員、教學輔助人員和工勤人員等崗位。

教師:指學校中具有相應教師資格、直接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

職員:指學校校長及工作機構中或管理崗位上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

教學輔助人員:指學校中從事教學實驗和圖書、電教、計算機管理以及衛生保健等教學輔助工作的人員。

工勤人員:指學校中從事後勤服務的工人。

(二)教職工工作量標準

1、專任教師:

(1)高中教師10~14節,其中語文、數學、英語每週10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每週12節,音樂、體育、美術每週14節;

(2)初中教師12~16節,其中語文、數學、英語每週12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每週14節,音樂、體育、美術每週16節;

(3)小學教師16~22節,其中語文、數學每週16節,其他專任教師每週22節。

2、其他學科教師

周課時數折算標準及學校管理人員、職員的工作量由學校根據滿負荷原則,結合實際確定。

3、中小學校長、副校長,內設機構的負責人

必須兼課,工作量要達到規定要求。

4、其他管理人員、黨群組織負責人

由專任教師兼任,做到一人多崗。

(三)標準工作量

教師在五個工作日內的基礎工作量為折算後的16個標準課時量

(四)浮動工作量

浮動工作量=備課時數(教案數)×0.2+跨頭課時+老年補助課時。

跨頭課時是指跨頭(含跨年級、跨學科)課時數應適當增計工作量。

老年補助課時是指男55~56週歲、女50~51週歲,每週可享受4節標準課時。男57~58週歲、女52~53週歲,每週可享受6節標準課時。男59~60週歲、女54~55週歲,每週可享受8節標準課時。

(五)管理人員周工作量

周工作量=基本工作量+調節課時


02我校教職工的課時工作量計算辦法

根據教育和體育局《關於規範中小學教職工工作量的指導意見》,結合學校實際,對任課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規定如下:

任課教師周工作量M=教學工作量+辦公工作量+浮動工作量

任課教師工作量實際得分F=16+4*(M-16)/(M年級最高值-16)

說明:縣教育和體育局規定任課教師的基礎工作量為16個標準課時量,係數16和4為區分度。

(一)教學工作量

教學工作量=班周授課節數*代課班級數+周教案數+周晚自習輔導節數+週六週日輔導節數

說明:自習和輔導只看節數,同時輔導多個班級的不加倍;跨年級代課的,授課節數和教案數分別計算再相加;週六、週日輔導由年級根據實際記錄統計計入。

(二)辦公工作量

辦公工作量=(40-周授課節數)/4

(三)浮動工作量

浮動工作量=跨頭課時+老年補助課時+管理工作量+兼職工作量+考試工作量

1.跨頭課時:跨科類(指跨普通班、美術班、春考班教學或者跨年級教學)每週增加所跨科類備課課時的1/5。

2.老年補助課時:指男55~56週歲、女50~51週歲,每週可享受4節標準課時。男57~58週歲、女52~53週歲,每週可享受6節標準課時。男59~60週歲、女54~55週歲,每週可享受8節標準課時。具有高級職稱60週歲退休的女教師參照男教師的標準執行。

3.管理工作量=基本工作量+調節課時,具體標準如下:


4.兼職工作量

各社團每週開展活動時要做好活動記錄,到團委進行登記備案。學期末由團委負責人出具社團活動次數,並摺合成周課時數,每次摺合係數為0.5。

文學社每學期刊出3期社刊,指導教師每週計3課時;心理諮詢中心成員值班1小時摺合1課時,學期末按實際值班時間計算。

電教中心成員(會務音響組)參與會務音響服務工作,按1小時摺合1課時的標準,學期末按實際工作時間計算。

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維護機房按工作1小時摺合1課時的標準,學期末按實際工作時間計算。

5.考試工作量

考試工作量=(教體局組織的教育統一考試工作量+學校組織的考試工作量)/學期週數

根據教發[2018]21號文件精神,參加中考、高考、學業水平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監考或者考務的人員,按照考試時間的3倍計入工作量。參加學校組織的月考監考工作,將所監考各場次總時間,按40分鐘一節課摺合出課時數。


朗月寒雪


阿蒙:教師是一種特殊職業,特殊就特殊在他的工作量無法每天八小時計算。1,科目不同,工作量差異大,語文教師與政治教師,工資相同,但工作量相差很大,語文教師苦就苦在批改作文上,每兩週寫一次作文,重點中學每個班都56人,教兩個班,112人,平均每篇作文1000字,共112000字,批改一篇最少20分鐘甚至半小時,算一算,工作量有多大,夜夜批改作文到深夜。有人說,做老師,教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教語文,太苦了。2,畢業班與非畢業班,工作量相差很大。特別是重點是重點中學,升學率壓力很大,競爭激烈,你的水平稍差,教了三兩年,高考成績不理想,就會被踢出重點中學,到普通中學去。3,骨幹教師,一人教兩個班,還要做班主任,實在苦。班主任,學期結束,還要給每人寫評語,絞盡腦汁,如何公平恰到好處地評價學生,有力學生成長。4,遇到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教育學生轉變,又是要費盡心機。教師,來自領導的壓力,來自學生的壓力 ,來自家長的壓力,來自社會的壓力,敬禮,老師!


用戶61512180465


教師的滿工作量如何計算,各地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公式。

小學和中學教師的工作量差別很大。中學因為有中高考的升學壓力,幾乎每個教師的工作量都很大。

一般來說,每個教師周課時應以國家頒佈的課時計劃為準核定。凡是國家規定開設的課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是必需的,都同等重要,這些課程的課時數都會分配給各個老師。

最簡單計算教師的周課時工作量,是學校周總課時數除以教師數。

但這個只是指導思想,實際計算時是非常複雜的。

學校裡除了學科課時數要考慮,一些小課,如閱讀課、課外興趣或社會實踐活動課等並非標準時間,小的只有20-30分鐘,大的可能有一個小時。這些也要折算到總課時數里面。

我們本地教師一般小學周課時數在15-17節之間。中學大概每週少2-5課時數。各個學校並不末一樣。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學校工作並非只有上課。班主任工作量有的小學班主任按每週計7-8課時工作量計算,副班主任每週計1.2課時工作量算。初中班主任按每週計8-10課時工作量計算;副班主任每週計1.5課時工作量計算。

還有學校的部門負責人員工作量,如學校教導主任(教務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處、總務主任、學科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少先隊(或共青團)輔導員等,其工作量也各不一樣,有些按每週各計10~16課時工作量算,班級數少的一些小學校每週按計8~12課時工作計算。至於年級組長、少先隊(或共青團)輔導員、學科教研組長等,一般按每週計1~4課時工作量計算。

此外,學校裡還有實驗室管理人員、後勤人員、音體美等,其課時數的核算也會相應參照學校一般標準制定。

在各個地方,這個具體課時數的對照並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地區,按學校班級數等區別,也會有不同的標準。一般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只是出個參考依據,具體還是得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來核算。


傾聽花開


網上搜索結合所瞭解的實際,各校基本上參考了以下教職工工作量標準,專任教師的周課時量原則上也是按以下標準執行的,而且依據的均是十年前的相關規定。而現在各校的實際,按照相關政策不談工作量津貼,不談加班,更沒有超工作量津貼,取而代之的是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的發放辦法。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做法忽視了多勞多得,按勞取酬,工資發放基本上是模糊發放,崗位工資定了,職稱評了,工資不會太差。比較傾向有明晰的工作量要求,不滿工作量對崗位工資,績效工資均要有影響,不能吃大鍋飯,超工作量應該有承認。現在農村教師少缺編的地方老師累死,縣城或市區有教師多,有些學科老師缺編進不了,有的學科教師多,帶課少,不帶課甚至外出打工。教師有關係的拼命往縣城市區調,農村教師又缺編,沒人帶課,甚至從大四學生借用,代課一年,畢業就走了,導致惡性循環,農村學校苦不堪言。故將工作量標準搜索並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討論:  

中學教師課堂教學工作量規定如下(按每學年34周計算)

(一)高中教師課堂教學工作量

數學﹑語文﹑外語(漢語)每週課時10節或2個班的教學任務;物理﹑化學每週課時12節或3個班的教學任務;政治﹑歷史﹑地理﹑生物﹑體育每週課時12-14節;計算機﹑藝術欣賞每週課時14節。(中職學校可參照本標準根據專業特點制定各學科周課時量標準);  

(二)初中教師課堂教學工作量

數學﹑語文﹑外語每週課時12節或2個班的教學任務;物理﹑化學每週課時12節或4個班的教學任務;政治﹑歷史﹑地理﹑生物﹑體育﹑計算機每週課時14節;音樂﹑美術每週課時16節。

(三)小學課堂教學工作量規定如下(按每學年40周計算)

小學教師14—18節,語文、數學每週14節,其他專任教師每週18節。周課時數的下限是以語文、數學課為標準確定的,其他學科教師周課時數折算標準及學校管理人員、職員的工作量由學校根據滿負荷原則,結合實際確定;班額較小的村、完小周課時數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有的學校是先按實際核算總的工作量,最後均分到每位教師。

中小學校長(含黨組織負責人)、副校長,內設機構領導原則上均要兼課,工作量須達到相關規定要求;其他管理人員、群團組織負責人原則上由專任教師兼任,做到一人多崗。

跨科目情況:跨年級同一科目,每週加0.5課時;跨年級不同科目,每週加1課時。

 補充:《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教基一[2009]12號)第十四條“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對班主任的工作量作如下明確說明:健全校長和班主任工作激勵機制,根據考核結果合理確定校長績效工資水平,堅持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一半計算。


九眼藕粉


“三味”做過10多年的教務主任,對教師的工作量進行過10多年的核算工作。雖然,每次(每學期)都希望儘量給老師們一個公平公正的結果,但苦於學校實情對課量影響的因素過於複雜,依然難免受到個別教師的質疑。

教師工作量(課量)核算的意義在於:將教師個人的實際工作量與全校平均工作量(或標準工作量)進行比較,然後,學校對教師超出或不足工作量予以獎罰

什麼是教師的“滿工作量"呢?

一般有兩種流行說法:

第一種是“理論性”說法,即完全按國家“師生配備比例"計算的結果,通常被稱為中小學教師“達標工作量"


也就是說,按以上統一編制標準,配備了學校教職工數後,

校總工作量÷校教職工數=教師滿工作量

據“三味”及同行大體測算,嚴格按師生比配備師質的學校,教師的“滿工作量”一般在10—12節左右。事實上,上級所下發的評優評先評職稱等評價方案中,也往往將教師的"達標課量"定在這個範圍內。

但實際情況與“標準"往往差距較大。主要原因是:由於學校人事受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真正嚴格按“師生比例”配備教師編制的學校是極少的。要麼超編,要麼少編。

因此,10—12節的“達標工作量"僅具參考意義。

第二種是“實際性"說法,即按學校實際工作量與實有教職工數計算出的“平均工作量",即為"滿工作量"。

它的計算方法很簡單:

校總工作量÷校教職工總數=平均工作量

道理上講,這樣計算出的"平均工作量”就是教師的“滿工作量”。教師可用自己的實際工作量與“平均工作量"比較,超出部分為超課時量,學校可給予超課量補助;不足部分,學校可以罰款形式讓老師補交。

但是,對於“工作量"這項看似簡單的計算,其“可變性"是非常大的!

可以說,不同學校、同一學校不同計算方法、不同制度等,所計算出來的結果,差異會很大。

“三味“以自己核算經歷談談這個“變量”問題:

1、學校課時量有不確定性變數。有時按實際節數計算;有時按係數折算,如語數外計1.5,其他按1.3、1.2、1.0,甚至有0.8計的;還有早讀、晚課等,怎麼計算,這個是老師左右不了的。標準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

2、一些教輔工作,如班主任、教研組、團隊、室驗員、圖書員及其他工作,往住由一些任課老師兼任,其課時量的確定也是

沒統一標準的,反正領導怎麼說就怎麼算。

3、教職工總數也有不確定因素

學校總工作量確定下來後,那麼,這些工作該由哪些人平均承擔呢?

全體教職工承擔?還是除去教輔、後勤人員?學校行政領導如何算?表面看很合理的計算方法,一旦結果出來,老師不同意見就會滿天飛。因為,職工數算得越多,平均量越小,任課教師超課量就大大增多,教輔及後勤人員意見較大。相反,任課教師的超課量就會大大減少,一線任課教師不同意。

不得不說一下:按第二種“實際性"標準計算出來的教師滿工作量,很可能會達到"理論性"標準(10—12節)的近2倍!


“三味"這樣說的用意是:教師的“滿課量"計算,確實很複雜,要做到準確、公平,真的很難!不過,有一點是學校必須把握住的原則:對一線教師的超課量部分應事先確定一個合適的標準,儘量體現多勞多得。

網友們,你們學校是如何計算滿工作量的?歡迎留言!


三味聊教育


現在的教師工作量就是個沒法衡量的問題。

原來學校教師就是圍繞課堂備課上課改作業,現在的情況複雜了很多。

一、班額有大小

城市教師一班65人以上是很常見的,上課要帶小喇叭,否則後邊聽不見,改作業一改就是幾十本。

而農村學校一個班人數很少,有些三五個,甚至一兩個,教師報班,所有學科全包,從早上到晚。

你說那個教師工作量大?

二、課程有差異

同樣是50人的班級,一個教師教一個班語文,每週10節課,另一個教師教5個班美術,一週10節課,看似工作量一樣,但實際一樣嗎?語文備課上課改作文,還有家作,整天惦記考試成績,但美術呢?顯然沒有可比性。必要說多麼重視,教師們心知肚明。

三、課外有工作

最難衡量的是這方面的工作量,以前教師就是教學,管理人員把這些活都幹了,現在越老越複雜,活兒越來越多,教師整天也疲於應付,填表、整檔案、扶貧等等,怎麼計算?

所以,現在工作量無法衡量,只要在學校,校長不會讓你閒著,可能有些學校跟校長關係好的會有所優待,其他人都差不多,超負荷!


教苑


工作量的多少取決於課時量與學生數。一般說來,中學一個班需要三個班老師,每個班每週35節課,也就意味著一個老師每週只要上10個課時就滿量了。不急。這裡的滿量所對應的學生是55個,按總量計算就是55*10=550,如果一個班有70個學生,滿量應該是550/70=8課時,超出部分叫超課時。然而,學校為了計算方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教72個人的班與教48個人的班一樣計算,都是6塊錢或者7塊錢一個課時,這就難免會有老師產生怨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