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能否共存?如果可以,关系是怎样的?

陈琦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但这只是西方Metaphysics的意思。因为本体论只有对西方哲学才有意义,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困扰了西方2000多年。近1000多年来,西方哲学想了很多,成就了很多的哲学家,从中也看出了西方思想的痛苦和挣扎,到了19世后最终才得出结论:世界是物质的, 上帝也是人创造的。

而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是自然主义的。把Metaphysics对译“形而上”并不准确。《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的就是道,道法自然。世界万物是形而下,行而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这就是道。而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在中国哲学里,形而上的道,并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道生太极,太极分阴阳,形而上恰恰是辩证的发展的。

在辩证法的领域, 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哲学超越易经。


风过听雨亭


准确说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个部分,回答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合起来就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中国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也是。

朱熹

康德

两者回答的是存在和载体的问题。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而上学

载体可以理解为规律,形而上学就是规律的一个(另一个是辩证法),联系上唯心主义,就解释了了意识的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的、不变的、机械的(辩证法刚好相反,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

只要对待事物的态度是静止的、不变的、机械的,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形而上学。

实际上,形而上学也可以和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半截子是个哲学用语,不是小时瞎起的,哈哈),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唯心主义也可以和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叫辩证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当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就是我们的马同志,马老爷子马克思。


时代人文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天然共存。

形而上学,英语:Metaphysics。意识是在物理只上的学问,优化一下的翻译是“在物只上的”。从名字就已经决定了“形而上学”必然会脱离物质本身来看待世界,那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延伸一下

形而上学,成体系于亚里士多德,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从其目的来看,可能很多朋友会说,“确定事物的本质”没有错啊,为什么形而上学会被批判?

当我们研究一个事物时,想要探其究竟,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可行的。首先,事物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你无法说它物质上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比方说一棵树,它本身是在不断地生长的,在某个时间也许会变成木材做成家具,或者到了造纸厂成为纸浆......

当一定要去研究一个事物的本质,寻找这一研究的结论时,必然要静止地去看待事物才能进行,但这与绝对运动的世界是不符的。

其次,当事物与外界联系时,它才有意义,而且这种联系是必然的。当一个事物与外部联系时,因为联系的形式和对象的不同,它的角色也会不同。当一棵树在自然界时,它是“地球之肺”的一部分;在木材厂看来,它是一块上好的木材;在造纸厂它是纸浆的原料......

当树孤立“存在”时,它什么都不是,甚至无法知道它是否“存在着”,甚至连“树”这一概念,都无法赋予给它。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存在”是荒谬的。

最后,事物本身是由诸多部分组成的,形而上学所谓的“本质”其实就是事物是如何被组成的。因为联系的存在,事物的各要素才能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形而上学这一研究方法下,必然会将事物的整体割裂开。

研究一棵树,把它拆成树干、树皮、树叶.....,再往下拆成纤维,然后分子-原子......无穷无尽。

再有,因为忽略了联系,在研究物质构成时,也难以接近真相,因为在同一基本粒子下,不同的结构,会有不一样的形式,如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

最终,形而上学在追求事物本质的“终点”,其实是在解答另一个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物质的本质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决定了这个物质的存在”、“物质是如何存在的”;而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体系下,却走上了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路上。

形而上学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导致了形而上学者必然会主张用静止、孤立、片面的方式来看待世界。

这样必然会造成结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那这个沟怎么弥补呢?只能靠主观意识来弥补,初心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形而上学,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因为绝对静止代表了“永恒”;不依附于其他事物的存在只能是“绝对存在”;寻找不可分割的物质最终只能造出诸多不存在的“存在。所以形而上学诞生没多久,就成为了“神学”的帮凶。


淘气到的爸爸


严格来说是共存很难的,但是形而上学会导致唯心主义。

断断续续的学习这么久的哲学,其实个人对正确的哲学是很熟悉的,对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学的时候很明白,只要一不学,就会陷入困扰。

其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都是哲学研究的范畴。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即,思维决定存在,与唯物主义相对。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比如: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与我为一、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在我心;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比如: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形而上学主要是指对运动和发展的看法,它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物质及其运动,与其相对的是辩证法,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待物质及其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哲学的问题向来就是比较难的。

总结。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


驭风Wilson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含义。

(网络图片)

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本质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看法与思维的方式。因此,它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

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它主张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形而上学是脱离实践,用“孤立、静止的观点” 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事物,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其主观的能动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可以共存的,两者关系是依附关系。也就是说,形而上学依附于唯心主义而存活。在这一哲学体系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

总之,形而上学不能单独存活,它必须依附于唯心主义,两者共存,才能发挥形而上学作用,才能彰显唯心主义理论特点。


言者青青


唯心主义是将精神定义为世界第一性的哲学,是关于人的意识发展过程的精神哲学,人自我的完备、理性的健全便是一种最健全形态。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而言的,其揭露的是人本质的超越性,人是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人也可以是独立的、单独的、永恒的。

两者完全可以并存。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真理是唯一的、不变的”,在这个意义上,是理念化的。但是,唯心主义作为认识真理而派生出来的思想,发展为一个熟知的观念,并对具体的学科产生影响,产生最高的外化——实现。在这个程度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属于一个哲学体系。


文君公旦评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精神即心主导支配的,认为“心外无物”、“世界即我心”。

形而上学指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哲学理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

这两种都是人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方法,现在被证明片面的,不科学的方法。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可以共存的,当然这两种是可以共存的。


古建的魅力


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本原世界本质的学说 “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看作第一哲学,基本上它说研究的对象类似与中国哲学道家中里面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世界得以产生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

唯心主义是相对于唯物主义而言的,前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而后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学说里也包含它的形而上学也就是第一哲学的部分,但对于形而上学似乎没有做唯心唯物之辨的传统~


子墨说学


唯心论,偏向于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形而上,偏向于利用大环境,自然规律来救活群体万物!不矛盾,好比一个人,既会利用大环境来发展事业,也同时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改变一些小的事情,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风水师候志荣


从来没有不能共存的思想。“内圣外王”是被评价最高的为人境界,“出世”的思想耽误过“入世”的思想吗?只不过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所认知的也就不同,事物规律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