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认为《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后,是这样吗?

笑傲江湖28961681


《道德经》不是在孔子之后,而是在孔子的学术思想之后。越是后来的,越是丰富完整的。孔子,老子从没有读过唐诗宋词;李白,杜甫从没有读过《红楼梦》;相反的李白,杜甫肯定读过《论语》,《孟子》,《道德经》;曹雪芹也肯定读过唐诗宋词……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要比孔子、孟子、老子多知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身安茅屋静


易中天认为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后,是这样的。

主要根据有几点,

第一,道德经的部分内容与当时代不符合,梁启超先生就认为:从思想体系上看,《老子》中的话太激烈、太自由,不像春秋时人言论。而从语言上看,《老子》书中的“王侯”、“侯王”、“王公”、“万乘之君”、“取天下”、“仁义”等字样,不像春秋时所有;“偏将军”、“上将军”是战国时的官名,春秋时也是没有的。


第二,

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有关老子的文献资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篇传记只有几百字,但竟记载了四位与《老子》有关的人物,即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这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个才是《老子》的真正作者?连司马迁也无法明辨,只好用“或曰”这样的词语来诸说并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上下篇五千余言;他比孔子年长,孔子当年曾求教过他,并将他比作龙,天人莫测。

这是我们通常关于老子的认知,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从小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的。然而,对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学术界历来却颇多争议:

早在北魏时,崔浩就曾怀疑“五千言非老子所作”。宋代已有人对老子提出诸多疑问,如陈师道怀疑老子时代在“关、杨之后,墨、荀之间”,叶适认为“教孔子者必非著书之老子”。清代毕沅和汪中干脆主张,《老子》上下篇为太史儋所著;康有为则认为《老子》乃“战国书,在孔子后,皆孔子后学”。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疑古思潮的兴起,围绕老子其人其书,学术界更是展开了一场持续十多年的大论战。众多著名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如梁启超认为老子晚于孔子,并断定《老子》的著作时代在战国末;冯友兰认为《老子》当写于《孟子》之后,《庄子》之前;钱穆、顾颉刚更提出《老子》后于《庄子》;甚至有个别学者认为根本就没有老子这个人。

当然,也有一批著名学者如胡适、马叙伦、郭沫若等,坚持《老子》早出,老子早于孔子的旧说。

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论,且至今难有定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有关老子的文献资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篇传记只有几百字,但竟记载了四位与《老子》有关的人物,即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这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个才是《老子》的真正作者?连司马迁也无法明辨,只好用“或曰”这样的词语来诸说并存。

除此以外,怀疑旧说的学者们还提出了诸多依据,比如如果老子早于孔子,为什么孔子、墨子、孟子都没有提及老子?而最主要的理由则来自《老子》一书本身。

梁启超先生就认为:从思想体系上看,《老子》中的话太激烈、太自由,不像春秋时人言论。而从语言上看,《老子》书中的“王侯”、“侯王”、“王公”、“万乘之君”、“取天下”、“仁义”等字样,不像春秋时所有;“偏将军”、“上将军”是战国时的官名,春秋时也是没有的。

直到今天,易中天先生在《中华史·诸子百家》中也这样写道:“种种迹象表明,《老子》一书应该完成于孔子之后,庄子之前,比杨朱还要晚一些。杨朱、老子和庄子,分别代表着先秦道家的三个阶段。只不过老子其人身份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若干人或一个团队。打着李耳或老聃等人的旗号,是为了‘借壳上市’。”


恒毅投资


《道德经》,老子(出生大约公元前571年逝年不详大约公元前420左右)经过函谷关遇尹喜,和尹喜论道终南山和函谷关的讲经记录。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赋予给《道德经》一种特殊的含义,现在《道德经》已有两层含意,一是指一本道教经书,可以说是道教经书之祖。另一层意思是指老子心中,万物造化之初,万古长存,永恒不变的无字真经———天地人。

孔子,历史记载,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孔子被后人推为儒教宗师。

从易中天老师的的简历上看,他对道教和儒学并没啥研究,只是对三国有些见解。而老子《道德经》是一本宗教经典,指的是道教宗师老子留下的,由其弟子尹喜整理的一本经典,更深层次的含意暗指老子心中,人们看不见的那本太极真经。而孔子是人名,是儒学创始人,儒学并不是宗教。经古历史记载,孔子死前以告诫其后人:我不是那个仁,我的理论和见性成道无关,以后你们这些欲要成仁见道的志士们,不要学我这一套了。(可参阅庄子《大宗师》、《子寿终录》)。若后人给孔子儒学扣上儒教,给孔子他老人家扣上儒教宗师的宗教帽子,则违背了孔子本人的遗嘱了,自己便成了有教无宗之徒了。但题中易中天老师的判断也不准确。因为有两种可能性,关键看老子在多大岁数开悟得道,二人在年龄上,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多岁,若老子在二十多岁之前,孔子还没有岀生之迹,就开悟得道了,那么老子心中的永恒不变的那本无字道德经,就比孔子早。这样的话,易中天老师认为《道德经》比孔子晚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如果专指尹喜整理的《道德经》这本经典,那肯定比孔子晚。因为那时老子已经大约一百多岁了(流传老子活了l50来岁)。如果孔子岀生后好多年老子才开悟得道,不论是老子心中的还是伊喜整理的,哪本《道德经》都比孔子晚。这种情况,易中天老师认为《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后是正确的。

大王原作:

大学教授易中天,

百家讲坛曾开坛。

说书讲课还真行,

这个判断有缺欠。

老子啥时得的道,

历史无人做证言。

中天老师答欠妥,

答案有漏不周全。

大道至简兴万物,

儒学行事无根源。

花好还要绿叶扶,

百花盛开是春天。

易老判断虽欠妥,

答已尽力莫要怨。

我今又把问题答,

答好答赖将就看。


大王2639


只是有这个可能,但并非绝对和肯定!而易中天却想当然的臆断为肯定,这就不严谨了!因为《德道经》中38章虽然论述到了仁、义、礼等,但仁、义、礼等并非孔子特别制造,而是孔子之前就存在的,只是孔子进行了归纳和总节,并再度提倡“克己复礼”,易教授以这些为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并武断肯定,实属狭隘和学问不严谨!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据儒家典籍记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那就是说老子和孔子同期一段时间过。

按以上这些论据及老子生卒年不详的事实,可以得出以下三种可能!《德道经》即可能是在孔子之前作,也可能是在孔子同期作,又可能是在孔子之后作!但在孔子同期作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就是有孔子问道老子,而使老子了解到了孔子的观点,所以38章可以理解为针对而言!https://m.toutiaoimg.com/group/6735097160120943112/?app=news_article×tamp=1579310426&group_id=6735097160120943112


兰影竹风


易中天老师是我佩服的学者之一。但是他的不少观点却不敢恭维,比如他说中国只有3700年的文明史等,再比如说道德经在孔子以后的说法,也不敢恭维。易老师说这段话的视频不长,简单几句,像是脱口而出,但更像是故作惊人之态。

不说庄子等道家人物的记载,我们只说司马迁,或者撇开司马迁,我们直奔儒家经典,看看儒家经典是如何记载孔子和老子的关系的。

被称为"儒学第一书"的《孔子家语》明确地记载了孔子问道于老子出发前后的情景: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至周,问礼于老聃。

孔子问老子:“什么情况下,可以请出各宗庙的神主呢?”老子说:“这样的情况之下可以请出各宗庙的神主:

天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负责把各个宗庙的神主都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的意思就是是表示列祖列宗是为国丧而聚会,此乃礼制。待丧事办完,再将神主各归其位。”老子还强调说:“迎接和送回神主时,一定要有仪仗队以示隆重,闲杂人等不得旁观。”

孔子问:“如果大夫家8到11岁的孩子死了,可衣棺葬乎?”老子答道:“从前的规定是,这个年龄的小孩死了,通常是葬于自己的田地里,而不是葬于族墓里,且不能用衣棺。”

孔字问:“国之大事唯祭于戎。但如果在打仗时中父母去世了,是应该回家服丧呢,还是留在战场呢?”

老子回答说:“礼法对此是有规定的,子女在服丧期内,是不能打仗的。子女不能因为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守丧丧。”

山东济宁出土汉画像“孔子问礼于老子”

这次是孔子第二次问礼于老子,此时孔子34岁,老子大约55岁。此时的老子已经在周王朝的守藏史位置上干了30年之久,而这时候,正值王权下移,官场腐败,诸侯争霸时期。老子作为史官,自主要职责是掌天文、管古籍、备顾问,研究领域是天道,而对周礼并不看好。在他看来,礼仪的文质彬彬、温情脉脉的纱幕,掩盖着人性的丑恶,成了人们诈取名声和官爵利禄的借口。

而此时的孔子年轻气盛,随时表现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谋政的强烈欲望。所以当送别孔子时,老子又给孔子一番临别赠言,《孔子家语》记下了这个赠言: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这一段话完全是老子对孔子的教训,大意是说:

富人送人以钱财,君子送人以良言。我没有钱财,只是勉强借君子之称号,送你几句话吧:一个人自以为认识问题比人家深刻,便自以为是,对别人说三道四,这种人离死不远了。这只是耍小聪明。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轻易表态,因为他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一个好为人师的人自以为见多识广,争强好辩,便喜欢揭别人的短,纠别人的错,这种人是很危险的。真正有知识的人含蓄内敛,因为他明白人各有所长。真正有钱人,总是财不外露,真正的君子大智若愚。希望你改掉骄娇二气的毛病,不要把贪得功名的欲望表现出来。

《孔子家语》还说此次西行问礼,收获颇丰,道业大进,远方的慕名者纷至沓来,弟子门生达到了3000人。

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不知《史记》和《史记》,在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曾子问》也有明确记载: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

这些史实说明,孔子及其门生是承认这段历史的,司马迁对此次问礼过程有详细记载,见《史记·孔子世家》,在此就不具体说明了。


易老师说《道德经》一定在孔子以后,其依据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这一章是老子批儒的总纲领,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在万物上的体现就是德,人们丧失了“道”因而也就离失了“德”,离失了“德”便寄希望于“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当“仁”也失去了的时候,便用“义”来规范,当人们连“义”也失掉的时候,便希图用“礼”来做规范。

而最终选择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会导致人们的忠信观念日益淡薄,成为天下动乱的罪魁祸首。

失道而重礼,在老子看来,是本末倒置的悲剧,这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主张,这在孔子问礼时,老子已经明确表态的,即便儒家的经典也不止一次记载老子的这一主张,不知道深研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易老师是视而不见,还是故作惊人之举。


问道黄老


据我看史记,老子是周王朝史官,见王朝衰落,离开图隐居,过关被尹喜劝留,要求写书传,故有道德经,可知是多日写成。关于道德经在孔子之后的说法,倒不是易中天一家之言,其实很早就有。 首先,目前通行本道德经肯定是在汉文帝以后,因为马王堆里的,就没有避讳恒字。

其次,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德经中有关于仁的描述,若仁的含义与孔子提倡相同,若仁是孔子首提,这一段一定是在孔子学术奠定之后才有的。 还有,有学者认为,目前看到的道德经,至少反映作者多种形象。一,温润老者,二,心机难测,三,沉迷阴谋。 考虑到这些,再加上当时文学作品的保存与流传,需要手抄。所以道德经成书,至少经历了三个时期,一,老子初成(内容朴素),二,学者抄录(夹杂自身心得体会),三,汉代整理。

看了易中天写的诸子百家,觉得很多观点错误,特别是道家老子思想。要想入门道家思想,首先得知道老子是太上老君,然后才能慢慢领悟道家博大精深的知识,这不是一辈子能做的事!竹篇要不时更换,丢失部分很有可能;另外,执政者避讳的需要也会对典籍内容有损益之举。《道德经》传至汉代前,很大可能有后人增补或另行编写。 所以以内容里出现的后世用词来判断成书年代的证明是不严谨的。 《道德经》的境界远超儒学,可为百家之师,从这点看,也可认为其思想远在儒学之前存在。

这些名家讨论《道德经》,前提是它们得见过真正的《道德经》,如果见到的是一本被后人篡改的面目全非的《道德经》,以此来判断它的年代,是有问题的。以前考古没发现《道德经》其它版本,这些名家如果有幸能见到最新发现的版本,可能会自觉的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易中天。呵呵呵呵,不评价了吧。

道德经有些观点是像是西周的作品,但有些观点明显是对 论语 评说,应该是战国时代道家弟子加上去的。比如对仁义礼的评述,论语中都没有总结,很显然是后人总结的结果。我感觉 道德经 的成书年代应该跟孟子同时代,请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论语中没有对“无为而治”对评价,你不觉得这很不正常吗?如果当时真的有一个跟孔子齐名的道家思想,那孔子不可能不评价它,孔子的弟子也不可能不问这个问题,孔子也必须给弟子们一个解释,但论语中对无为而治只字未提,这又作何解释呢?

还有一种可能,《老子》即孔子及其弟子所著,托名老子!原因有二,一是老子出身不名,二是老子和孔子观点十分象似回答孔子提出的问题!整部道德经其实就是对孔子礼的最全面回答!只不过不是孔子在“说"罢了!

老子的后代汉朝还坐着官,从一代代往上推,真实的老子确实是战国时代的人,孔子当时去见的是司马迁的祖上,也可以说是老子,老莱子著书道德三十三还是十三篇,这个也是一个人,太史谵是最有可能是老子,可惜他不姓李,所以也可能是司马家的一个分枝或者世交前辈,,四个老子虽然司马迁把他们故意写在一起,其实仔细看书还是能分出来的。


历史深度揭秘


坦率说,对文化史上的具体人物和典籍异议追源究极,不是普通文化爱好者能做到的。试问有几人通读过廿四史、资治通鉴、六经、左传、吕氏春秋、诸子这些原典?又有多少人读过史上大家著述的注、疏、补、遗、增、解?古人编撰的各种合集几人读过?这还仅仅是读,基本要求。要释疑、识异、穷源,真心觉得只能靠那些专业的、久在专域深耕的专家,让他们都来讲讲各自的心得成果,让人民群众兼听多闻-------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成果,可以争论辩论,属于兄弟阋于墙;但对于那些歪曲、虚无、纂改、剽窃我国文化历史,讲些什么崖山之后无华夏元明以后无中华屁话、什么华夏文明起于半岛梦呓、什么汉字束缚中国科技发展鬼话等等的华奸、夷鬼,要御侮于外,要万众一心集火回击。至于老子成书早于晚于孔子这些“小小不然”,让国学大家们去忙好了😁反正历代达人解老注孔不断,孔老思想已经浸润我们上下内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准则、生活取舍,足矣。

最后举个例子,钱穆大师史学大家,一本薄薄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透汉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兵制、税制源流变化,受益匪浅。更可贵的是大师在序言中反复强调的学史研史应该秉持的原则:尽量还原当时语境、各方面联系结合、唯物辩证不以今定古等等。试想读了大师的“小书”,我们这些爱好者感觉所得甚多,对于那些专业学史的人亦有明显指导和参考意义。至于说这本书中的观点、结论是否都符史实,那真心不是我等可以挑剔的。



道阴儒阳馆


易中天认为(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后?是这样吗?按照历史文化规律、易中天认为(道德经)在孔子之后,是对的!


1399766888翔


个人认为易中天得出的结论有点过于武断了,易中天根据《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内容,来判断《道德经》在孔子之后,甚至老子也在孔子之后。那么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主要讲了些什么呢?我给大家贴上部分原文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而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礼并非儒家所特有

易中天先生认为,这一段是对礼的批判,也就是对儒家的批判,而批判者必然出现在被批判者之后,就像我这篇文章必然出现在易中天先生观点之后,那《道德经》就只能出现在儒家之后,也就是孔子之后。我们暂且先不讨论这是不是对儒家的批判,但是礼并非儒家所特有的,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既然是复礼就是恢复以前的礼制,那就说明礼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孔子也从来没有说他是礼的制定者,更没有说礼是周朝才有的。有人认为礼是周公所作,其实也是不严谨的,周公只是订立周礼。在《论语 · 八佾》中孔子曾说道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徴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能说出来夏礼,但是杞国人已经不足以证明了。我也能说出来商礼,但是宋国人也不足以证明了,因为文献不够啊。

那从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礼非但不是儒家所特有,而且还不是周朝所特有。道德经在第三十八章讨论礼,并不代表它所讨论的就是儒家,这完全是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问题,所以这根本就不能当成一个证据。

道德经并非批判礼

再有就是,易中天先生说这一章是老子对儒家的批判,而我在前文用到的是对礼的讨论。首先我不认为这一章是对礼的批判,更非对儒家的批判。礼通俗的讲就是规定了人和人相处的行为规范。而且礼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点像现在的法律,但是宽泛不够严谨,更像现在的道德。


而《道德经》中提到的:“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并非是指礼是祸乱的根源,而是指如果礼都不被遵守的时候,祸乱就要诞生了。也就是说礼是最后的底线。因为礼是强制性的,而仁义道德是发自内心的。所以道德经提到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仁义道德都崩溃之后,就要用礼来规范自己行为了,如果不遵守礼,就要强制他遵守。如果强制也不行,就是要天下大乱了。从《道德经》的第三十八章全文来看,我没有看到任何一句批判儒家的内容,甚至没有任何一句批判礼的内容,我不知道易中天先生是如何看出来的,难道就是因为那句“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其实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观点就是,当道德沦丧的时候,就需要法律来制裁了,如果法律都不能保证,那么动乱就开始了。难道你能理解为法律是动乱的根源?你只能理解为法律是最后的底线,突破底线就是乱的开始。

所以从个人看来,易中天先生对《道德经》和儒家的认知有着本质问题,完全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所以根本不足以证明任何问题。


渔耕樵读


《道德经》又叫《老子五千言》,据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李耳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应守关人尹喜的要求而作。

《史记》上关于老子的记述,说当年老子辞去鲁国守藏史一职,挂冠西去,过函谷关,守关军士因其无出关手续而将其扣留,长官尹喜在审问老子时知其是鲁国大学者李耳,欣喜异常,拿出酒肉款待老子,并答应次日亲自送他出关。吃饱喝足之后,两人闲谈,尹喜支支吾吾提出要求,说老先生就要出关了,也不知道您哪天归来,这样吧,把您的学说留两本给我,以教化后人。老子说,我这次出来匆忙,没带任何书籍,这样吧,今晚我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写点东西给你吧。这一夜,老子卧房油灯长明,尹喜在边上伺候茶水不辍,及至天明,老子将数十困竹简交给尹喜,骑上青牛出关西去,从此不知所踪。

史记还有一段记载说当年孔子曾到老子的住处求教于老子。

向来佩服易中天先生的口才和睿智,但是对他的治学实在不敢恭维。他在一些讲座中就根据史记的这二段记载带着半猜测的口气说《道德经》在孔子之后,实在非常不严谨。一来,孔子年岁较之老子要小三十来岁,假如《道德经》在孔子之后,那老子真的成了太上老君长生不老了。二来,春秋时期国家基本还没有设立官办学校的传统,偶尔有一些王侯之家类似于今天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一些文化普及,所以那个时代文化都是私相授受,老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大知识分子,向他求学的人肯定不少,只不过汉朝以后独尊儒术,人们只是强调孔子对文明的传播和至圣先师的地位而忽视了老子等其他诸家对社会文明传播的贡献罢了。老子带着一帮学生,日常治学,一定有学生充当相当于今天秘书的身份,记录和整理老师日常的言论和著述,而作为老师教授学生,教材也是需要的,那个年代没有国家颁行的统一教材,当然是老师自己编写。道家为什么能和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那样,甚至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就在于它当时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一大群人在老子的带领下,以老子编写的教材为思想蓝本,逐渐发展壮大,世代传承,一直到今天。

易中天先生还要另一个高明的地方,那就是说话从来不说死掉,总是以“我猜想,大概是”开头,以“这是我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讨论”结尾。当年老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之时,被很多学者抨击治学不严,那时老先生跟超女快男们一样拥有刚走红的光环,自然有很多粉丝说学者们是妒忌易中天的名利兼收,今天看来,那些埋头书斋和教学的老教授们才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中国文化要得到好的传承和发展,易中天这种靠七拼八凑、各种猜测然后配合着商人般圆滑的治学态度确实要不得。

我的结论是,《道德经》是老子在教学中逐步总结发展出来的教材,要早于孔子及其思想集成。

我是时评作者程池,希望大家能认可我的发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