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今天网报了几例?”

不知何时起,名为“早安”的问候已被这句笼罩着工作狂色彩的话语取代。隶属不同科室的我们,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四楼的会议室集合,共同开辟一块留下诸多难忘回忆的根据地。

一切的始终要从这个不甘寂寞的冬日说起。它笑脸相迎,带着新年的问候向我们招手;它冷酷无情,扬起手中的笔墨将这份喜悦泼上沉重的霾色;同时,它又是一座跨时代的里程碑,是一群医学界的年轻才俊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大众保驾护航的重任的见证者。

回想2003年的非典,有一群坚守在抗战一线的人,无私地保护一群寄托着祖国未来希望的年轻人;2020年,十七年如一日,当年那群被保护的年轻人,今天终于可以接续前辈们的使命,现身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跻身成为自己心目中敬畏又钦佩的英雄形象。这支名为守护的庞大队伍中,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并驾齐驱,成了我们坚守在一线的坚强后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面对这场不期而遇的浩劫,中心的全员迅速团结起来,化作一棵大树,撑开枝叶组成坚实有力的屏障,为市民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流调小分队,启程!

消息最先从华南海鲜城流出,起初一直局限于武汉,尚未波及周边地区;但是它的进展速度如此之快,已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病毒如同被棍棒惊扰的马蜂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蜂拥而散;临近年末,新年的钟声回响耳畔,恋家情结如一支无情的箭矢,将恐慌的阴云击碎,随着雨雪融进枯涸的土壤,也深入群众的心间。当年对非典的恐惧重新被唤起,冠状病毒大家庭中不为人知的一名成员悄然来袭,为节日的喜庆气氛披上了一层灰色的隐形衣,沉浸在节前喜悦中的人们不自觉地绷紧了神经。

消息不胫而走,无声的战争一炮打响。面对这一不期而遇的挑战,社会各界陷入了纷纷议论,其中更多的是对这一浩劫的由衷恐惧。当今社会,数字通讯和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疫情的实时报道已经成为了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屏幕上的数字触目惊心,不安的情绪与日俱增,如何安抚大众起伏不定的情绪,如何将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如何阻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等等,都是亟须解决的首要事务。

当时我还在自己所属的急传科进行每日的常规工作,得知不明原因肺炎的情报后第一时间警觉,并做好了假期坚守在岗的准备。

适逢多事之秋,未雨绸缪方为上策。这是久经沙场的医疗工作者的共识。面对这一全然不知的新型病毒,一切工作都要从零开始,防控工作迫在眉睫。传染病预防的三大措施分别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纵观大局,科学界的权威投身于争分夺秒地研发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冲锋陷阵的医务工作者在一线积极救治患者,疾控中心的职责,就是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时间掌握疑似病例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可谓防控工作中强有力的关键。

一旦医院收治了疑似患者,我们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且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警戒响起的那天,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似乎是感知到了形势的严峻,天公不作美,冬雨带着新型冠状病毒对人间的执念,久久困扰左右。雨一直下,气温一直很低,尽管如此,也不足以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理由,只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我们会打败这种名为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成为这场战役的最终赢家。

从一月初第一例疑似病例的初显势头,到二月初的事态白热化,这期间,局里召开了数次内部会议——疫情分析、视频培训、组织安排、数据统计、情报共享,是每一次会议的核心内容。短短几天内,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方案经过数次修订,内容逐步趋于完善。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替演绎的过程,也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风雨无阻,日夜不息。

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员,我们临危受命,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临时组建成一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信息统计汇总的小分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段漫长的征途。

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流调小分队,出动!

初出茅庐的我们,为了胜任这项工作,当务之急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防控方案更新得很快,身居一线进行流调,不仅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的方案,而且还需要根据方案对流行病学的调查流程做出相应调整,是对随机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

随着返乡人数的增多,我们每日的工作量直线上升;渐渐的,疑似病例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们工作的速度,曾一度陷入人手紧缺的窘迫境地。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本已在风平浪静时请假回家的小队成员们心系前线,将假日的清闲抛诸脑后,纷纷归队,让这支青年队伍成长壮大。

流调的每一天都是很辛苦的,白天的时间几乎都得穿着单薄的防护服行走在感染科的病房。方案中强调疑似病例需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为了追上这令人咋舌的增长速度,我们常常全员出动,马不停蹄地完成当日计划的工作。

非常时期,身居前线的每个人都是忙碌的,忙碌到无暇顾及与工作不想干的事。冒着雨前往医院,最先想到的事就是把崭新的个案调查表安置在不会被雨水淋湿的地方,穿过大厅来到感染科的病区,熟练地更换好全套防护措施,借用护士站的电脑自助查找到待调查者的床位号后,便正式投入到一次次的询问工作中。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凭借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循循善诱,礼貌地与患者沟通,并从中获取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我们深知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一旦在诊断和排除的环节上稍有大意,后果便是不堪设想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对上百余例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见过了形形色色的病例及家属。大多数患者都是比较配合我们工作的,对话进行到最后,我都会送上自己衷心的祝愿——“感谢您的配合,祝您早日康复”。

暖心的话语可以融化冰霜,为这个寂寞的冬日增添几分温存。每次说出这句话,都会感觉自己沉重的压抑感稍稍释放一些,即使身心疲惫,也会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当中。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遭到质问,矛头所指向的主题多为“到底何时出结果”、“你问我这么多不相干的内容做什么”、“把我隔离在这里,我本来没问题,但是被传染上了怎么办”,语气咄咄逼人。尽管如此,我们时刻铭记着自己是心系群众安危的医务工作者,把委屈随着紧张的唾沫一同咽下,尽可能用安抚的语气同他们解释——“这段时间送检的患者很多,一旦出了结果,医生会第一时间告知您的”、“这样是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着想,如果您的家人出现身体不适,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在医院住院便于对您的情况进行观察,还请您谅解”。

有时为适应工作需要,我们会进行电话流调。听筒那边是患者迫切的询问,听筒这边有我们耐心的解释与安抚。医者仁心,不光是温暖他人,更重要的是感动自己。

流调的工作固然辛苦,每个从前线退下的晚上,等待我们的就是繁琐的整理工作。将个案按规范书写完整,及时在电脑上创建当日的excel表格进行登记录入和汇总,最后再完成每日疫情的报告。内容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刚投身于流调工作的那几天,在医院消耗了大量时间,我们无暇顾及办公地点,也无暇进行纸质资料的整理,匆匆开始每日进程报告的撰写;拟定的初稿离终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一群人面对着传染病报告系统上冰冷客观的数据绞尽脑汁,唯恐遗漏要点的叙述。冥思苦想搭建好了基本框架,日后的数据填报与核对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新增疑似病例、累计疑似病例、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本地报告病例、累计报告病例等,都是非常容易出纰漏的关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待数据的一丝不苟在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一次又一次的整理,一次又一次的核对、复核,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之后,方才上交。

就像科学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的每日报告也在与时俱进,从最初的数据汇报,逐步加入了数据的分析,直到现在,已经是图文并茂,条例十分清晰。短短数千字的报告中,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之余,字里行间浓缩着大家对团结协作的恪守与忠诚。

待到稍稍空暇,便将自己在科室的电脑搬到四楼的会议室,临时搭建起了一间便于协调合作的办公室。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身居统一战线,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着,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开辟出这条本不存在的路。

“我们还有哪些人要做流调?”

“今天流调了多少疑似病例?”

“密切接触者统计出来了吗?”

诸如此类问题,是每时每刻都需要警醒的,也是在工作时奔走相告的。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万籁俱寂。工作使我们疲惫,同时又带给我们快乐。实战演练的充实比熟记书本知识后取得好成绩更让人欣慰,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场操练之后受益匪浅,疫情的蔓延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获益之中得到控制。看着那条记录发热人数的曲线在两天内达到最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不由得在心里感叹防控工作的有效性。我们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回报。

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流调小分队,坚守!

时常有人调侃,今年是鼠年,大家都像老鼠一样储藏粮食,舒舒服服地宅居在自己的安乐窝。对社会大众来说,这个鼠年虽然寂寞,但也安逸;对奋斗在前线的医疗工作者来说,不仅忙碌,而且更是挑战;对我们这群期许着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人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新年?年年都可以过,不差这一年;疫情?百年难得一次,错过这村没这店!”

套用这句辛酸但是幽默的话语,自嘲也在摇身之间披上了乐观与豁达的外套。

不止是我,小分队的所有人都将工作放在第一位。暴风雨降临前的片刻安宁或许将成为本年度最过分的玩笑,但在爱岗敬业与责任感面前,它终究是个笑话。

时刻保持警惕,无时无刻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仅仅与家人团聚一天不到,在局势一触即发之后迅速归队,毫无怨言;即使封路也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大雨只会让心中的热情更持久地燃烧;身处他乡,身心与疫情同在,距离不过是个随时会被踩在脚下的数字;工作第一,家人第二,温情长在,牵挂予你,独身也不曾孤单,亲情虽迟但到;你和我都是身居前线的工作人员,我们并肩战斗,请你相信我,因为我相信你;镜头的这边是我,镜头的那边是你,一年一度的相聚,对视之间热泪盈眶。今我安好,你们为我骄傲。

大年三十的晚上,这个万家团聚的时刻,也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时刻。我们所有人聚在一起,与并肩作战的盟友们一齐举杯。挥手作别记忆犹新的过去,扬帆驶向生机勃勃的未来。

这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风暴冻结了新年将至的热情,但在历史的舞台上,它只是个配角。由零碎的时间穿针引线,织进岁月的长河,沉淀在所有人的记忆里。

天晴了。阴雨连绵数日,渐渐出现转机。

这是我毕业后在湖北度过的第一个冬天,也是入职后的第一个冬天。

感谢能与你们同在。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张昭芸

2020年1月31日


作者:张昭芸,24岁,2019年7月1日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今就职于县疾控中心,热爱写作阅读!


编委会


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曹锦军

总编

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魏鲜红

主编

这个冬天,我们在一起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