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問答:古代官府為何又稱為“衙門”?

問:古代官府為何又稱為“衙門”?

答:“衙”字本為“牙”, “衙門”是由“牙門”轉化而來的。

在古代,“牙門”是軍旅營門的別稱。先秦時武將儀仗“像猛獸以抓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牙旗”,用猛獸的爪牙來象徵王者的武衛,取其勇武之意;除此之外,起初軍事長官辦公的地方常列飾有猛獸的爪牙,後來營門兩側乾脆也用木頭刻畫了大型的象徵性獸牙,於是便有了“牙門”,但並未成為官府的代稱。

直到唐代,“牙門”才變為“衙門”,“衙門”也正式成為了官府的代稱。

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學稍訛變轉而為衙也。”由此可見,在唐朝,由於漢字的演變,“牙門”已變成了“衙門”,“衙門”也從此正式成為了官府的代稱。

到了北宋時,人們已普遍使用“衙門”一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