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二战,如果换学校是否相当于一战?

尹访玉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站在考生的角度,考研换个报考院校不等于重头再来,比应届考研的学生具有较大的优势。关键还是考生自身的心态:一是我今年没有考上,但是复习不错,且找到自己失败的理由,熟悉了复试的流程和细节,考研二战肯定录取希望更大;二是去年我没考上,今年会不会还考不上,压力非常大。小西团队进过不少硕士和博士,聊下来考研二战考生心态倾向于第一种。

作为考官,我觉得你们比应届生更有优势。如录取后就可以提前进入团队,参与课题项目的开展,而应届生得等暑期。另外,经历过一次考验失败的学生,更珍惜读研的机会,往往更勤奋和努力,容易得到导师的认可。

为什么说换个学校后,二战的考生还是比应届生有优势呢?

首先,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环节的英语和政治讲究积累和练习,考研二战的考生更有优势,能节约不短的时间。其次,跨学校不等于跨专业,不换专业的话推荐的备考书目可能有差异,但是同专业的基础知识点是共同的,考研二战的考生同样具有优势。在复试中不紧张,对于复试的细节了解的比较情况,准备要点到位,不浪费时间。

其次,经历过一次失败的考生,经过细心的总结和反思,会发现自己失败的原因。再加上大半年的长期准备和针对性改进,初试和复试的得分不会低。如2019年不少考生的英语口语不算好,在复试之前仅仅短暂的准备,复试中表现不佳导致未能录取。接下来,你就可以每天清晨拿出半个小时来练习口语,2020年复试面试时还会差吗?

考研二战、三战的考生,最大的难题就是扛不住压力和自我否定。压力来源于生活和学习,如本科同学研究生阶段的丰富生活、工作后同学高额的收入等很容易让二战的考生心态不稳,往年不少考生二战时就扛不住压力,接受家里的安排回去工作。自我否定是发现换了个报考学校,发现专业课考核内容差异比较大,总感觉没有复习到位。小西觉得你可以在报考院校周边租个房子,听听该专业的本科生课程,找找感觉。

其实,在考研二战中小西也建议过很多考生换个院校,遇到一些歧视本科院校、复录比过高(容易有猫腻)、初试自主命题科目过于难(总分不高、难以调剂)或招生名额极少(如80%比例给予推免生)的院校,二战、三战机会还是不大。

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加油!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帅小西De


考研二战换学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情,很多二战的学生因为不可抗的原因,选择了更换学校,但绝对不能因此而认定为是相当于一战。

如果你还报考的是同一个专业,那在复习初试时,你的专业课是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公共课更是不可能改变。

可是,又有一战的成分,因为你是第一次考你所换的这所高校,那么这必然是一战,你需要详细了解这所高校的招生计划,初试参考书目和复试参考书目,以及每年进入复试的最低分数线等等这些,因此从这一侧面来看确实是属于一战。

但是呢,尽管更换了目标院校,可是你对考研的见解可不是一个初学者那么简单了,通过一战考研,你一定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不会像你的学弟学妹们那样,在不断的摸索前进,你已经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划和复习节奏。

不过,作为一个考研过来人还是要劝你,如果选择二战考研时,还是尽量不要更换目标院校,一方面是你所报考得这所院校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是你所报考的这所院校,不管是在初试还是复试,你都能够分析处自己失利的原因。

所以,放着这样有利的条件去选择一所新的目标院校是不是得不偿失呢?同时二战本来就不易,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利用自己已经积累好的可用资源呢?

因此,如果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时,还是不建议你二战考研时更换目标院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