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用你家乡话怎么说?

起我今晚哈哈


问,“拖鞋”用你家乡话怎么说?

答,我的家乡,管“拖鞋”叫“老板”。

我的故乡,在大山深处,漫山遍野松枫成林。当地百姓,就地取材,木制品理所当然地成了最常见的日用品。

解放前,县城浴室里的拖鞋,都是用木头做的。木制品太硬,可塑性差,经常去洗澡的人,只穿以前穿惯的那双合脚的鞋,不穿别的。因为他们老是穿同一双木板制作的拖鞋,所以,每当他们走进浴室大厅,店小二就会冲着发拖鞋的地方高声大喊:“老板”来了!

旧中国,能够经常上城里浴室洗澡的,大都是有钱人,或者是有钱人请客的。另外,生意人之间,为了体现各自坦诚、彼此平等、相互尊重,故意选择浴室这种地方,开展毫无保留的一丝不挂的交流交易活动。久而久之,“老板这个称呼,就从一个对洗澡人的称呼,变成了民间对富人的称呼。

我们是一个好面子的民族,礼多人不怪,叫“老板”总比就“老赖”好听!特别是春天的故事从南海边的小鱼村开讲后,“老板”的叫声,响彻了大江南北,不绝于百姓之耳。在生意兴隆的南方,“老板”已成为陌生男人标称,几乎取代了同志的称呼在民间的使用。

如今的大老板,都改叫董事长、总经理、CE0等,因为他们知道了“老板”的来历,因为他们知道,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老板”就是“拖鞋”,“拖鞋”就是“老板”。


0老三两0


上海话兔啊,就是拖鞋的意思。一般分季节而穿,天冷时是棉的,绒的,或者其它面料。里面一层,垫些棉花,骆驼绒,晴纶棉。凉爽季节是单的,里面不垫东西。大热天一般性是塑料或海绵的,偶尔也有滕席穿起轻便舒适些。记得以前小时候,五十年代中期 到七十年代初,夏天里穿的是木拖鞋,上海话叫木托拜,家里外面走进走出,声音噼噼啪啪响,它是用厚厚的的一层板, 大约三四公分,描成鞋底形,照着样子锯下来,然后在鞋前的两边用剪好的帆布带或塑质条,拿小 钉子钉 好,当时似乎很流行,到处都是,走进外面澡堂里 也不例外。据说这种木质的拖鞋,从国外传过来,应该是仿造日本的吧。


赵涵智爷爷


我老家是四川的,我们老家叫拖鞋为"tuohai"。

说起这个鞋呀,我小时候还因为这个被同学笑了好久呢。

我是四川出生的,六岁随父母来到新疆,然后就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活。因为是老家长大的,所以一口四川话,有一次上体育课踢足球,不小心把鞋子一下子也踢出去了。然后我就说我的“孩子”(谐音)掉了,然后同学都一脸懵,当我捡回鞋子穿上后,大家才知道我说的是鞋。于是大家都哈哈大笑。这个笑话被他们说了好几年呀。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


小慧大明的幸福生活


我老家安徽凤阳的,我们那大部分都是说普通话的,只是语气稍微重一点点,但说话全国都能听的懂。也有一些特色方言。

比如:拖鞋,我们那叫鞋靸子(xie sa zi )sa 正常读第三声,但我们那里读第四声。

还比如:你在干嘛?我们那说:你嘎滴盖。

现在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当地这些方言都被普通话取代了,方言也越来越少了。



猪猪侠的懒球球


我是江西兴国人,用我们客家话说就是∶“tuohai(拖孩)。把鞋子叫做“孩子”。

记得小时候父亲把我接到福建泉州读书,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无法跟本地人交流,普通话也不会讲,刚到那里时感觉像是到了外国,什么事只能干瞪眼,说家乡话他们听不懂,普通话,闽南话又不会说。那时真的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孤单。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大扫除,我们要把清理的垃圾倒在学校的垃圾堆集中焚烧,其中有一块地方垃圾堆得比较多,于是我就用脚踢了一下想把它踢下去。因为当时穿的是凉鞋再加上用力过猛鞋子就掉到火堆了,当时就尴尬了不知怎么办好,找到班主任跟她说∶“老师我孩子(鞋子)掉到火里,老师一听孩子?什么孩子?

然后我就指了指我的脚,老师一看我一只脚光着瞬间明白了原来是鞋子。周围同学都笑了,然后班主任就拿了五块钱给我叫我去买一双,当时没有收。


无伪杂谈


现在也都叫拖鞋了。

以前我们老家叫它“脚搭子”或“凉搭子”、“搭萨子(音)”等,“搭”即“靸”、“趿”的意思。

过去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条件艰苦,那时我们都是请村里木匠用木板做成大小不同规格的鞋底,再钉上一根帆布带子就成了一双双“凉搭子”了,也就是现在的凉拖鞋,凉搭子穿着不方便,白天大多打赤脚,也就晚上洗过澡、洗过脚才穿穿。记得直至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公共洗澡堂还都用这种木底的“脚搭子”供浴客使用,经常是左右脚及大小配不成对勉强凑合着穿(趿)。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供销社有那种塑料拖鞋卖,才逐步叫它拖鞋,大多也就是夏天穿穿,因为塑料拖鞋天一凉就变得很硬,不好穿还容易坏。

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不同季节有各式各样各种材质的拖鞋五花八门,品种、款式新颖繁多,根据各人喜爱可供选择。


巴马娱乐圈


拖鞋的自强

“拖鞋”用你家乡话怎么说?多么朴实的问题,大多数就叫拖鞋,但仔细想想有些深理。人们骂猪笨,却离不开猪肉;嫌羊胆小,却喜欢吃涮羊肉;看不起小草,却喜欢草原的无边。

世界就是如此的可怜而可爱。我们鞋子为了不让脚丫子受损,甘愿受臭受磨。终于有人提问为鞋点赞了。

拖鞋不仅代表着各地的特殊文化,更代表着像“拖鞋”一样草根的我们如何自我定位,如何自己提高的思考。

草根源于普通,普通源于轻视,轻视而自馁,就永远是草根,永远是“拖鞋”,被人拖着的“鞋”。自重而自强,那你就是自动“鞋”,自己能动。草根皇帝朱元璋,刘邦无不是如此。

拖鞋的草根文化讨论很热闹,但希望自强自重自立,让热闹不是昙花一现。




老黑的那些事


拖鞋,在贵州思南县有叫“杀脚鞋”的,也有说“蹋蹋鞋”、拖“拖鞋”,现在的人都叫拖鞋了。现在,拖鞋是买的;过去,是把穿滥的不能再修补的鞋踩着后跟穿,所以叫杀脚鞋,可能是叫错了,从字面意思鞋是不杀脚的,不形象,不深动,叫脚杀鞋就好得多。

这个地方,乌江山脉,山势雄奇,陡峭,聪明的先辈创造了梯田,田小,田坎很高,从这块田到那块田得经过比田宽得多的田坎,田坎上的草茬,茅草的新芽都很扎脚,穿鞋很麻烦,把脚入进去踩着后跟就走方便的多。这种穿鞋的方法叫杀鞋;这种鞋叫杀脚鞋。


顶顶田


鞋塌子


静若繁花hyc


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玩!我是安徽阜阳人,拖鞋这个词在方言里面叫“鞋沓子”,照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平常趿拉着的一种鞋。方言真是博大精深,不同地域的方言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

其实方言的不同,主要是跟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差异。这个问答这么火爆,大概就是因为现在大家在外面都开始说普通话了,家里的方言如果不是老乡提醒,估计再过几十年都该忘光了。

其实方言,也是一种乡愁!方言是童年的记忆,方言是幸福的时光,方言是你可能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所以现在还能说方言,说明你还很幸福,因为你的家离的不远,你没有背井离乡!

阜阳人看到的可以支持起来哈😊@阜阳趣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