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为何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是责任、是义务、还是感情?

Serena丶Du


贾琏送黛玉回扬州奔丧,责任、义务和感情都有,三者是统一的。

首先,责任和义务的意思相近,可以说责任也就是义务,贾琏送黛玉奔丧,是贾母安排的,贾琏对于自己亲祖母的安排那自然得听从,从这一点来看,送黛玉奔丧是贾琏的责任,更是贾琏的义务。从在京城的贾府去扬州,路程遥远,不同于在家里方便,一路上黛玉的安全、吃穿用度等等都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照顾,这个人不能是外人,那就是主子了,也必须有办事能力,纵观荣国府,可选择的人非常有限,除贾琏外,宝玉还小也没有办事能力,贾环更不行,几乎没有人了,只能是贾琏去。

感情方面,贾琏是黛玉的表哥,有较为近一些的血缘关系,而且黛玉从小就住在贾府,贾琏与黛玉的直接交往因男女授受不亲而不会太多,但见面说话还是有的,更何况黛玉与贾琏之妻王熙凤非常好,经常在一起玩笑什么的,王熙凤肯定也会经常对贾琏提起,像贾母要为宝钗过生日,王熙凤就问过怎么过,贾琏就说比照林妹妹就可以了。再有林妹妹素来身子弱,常年吃药,一来贾府就开始配什么人参养荣丸,之后肯定也吃过别的药,备药的过程中可能少不了贾琏跑腿服务吧,所以贾琏和林妹妹之间肯定有亲戚感情基础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

所以说,贾琏送林妹妹回扬州奔丧,对贾琏而言既有责任、义务也有感情在!





微臣不敢72608702


红楼梦十三回,林如海突然生病,写信让林黛玉回去。这封信的重量马上被贾母捕捉到了,林如海不是病入膏肓绝不可能派人来接林黛玉。所以,派谁护送林黛玉回去就成了贾母的选择,细数贾家,唯有贾琏责无旁贷,贾母不容反驳,硬派了贾琏带着林黛玉回去。这一去,头年年底出发,第二年九月初三林如海去世,停灵、奔丧,送还苏州祖陵安葬,再处理林家一切事物返回来,按理年底根本回不来,怕不要过了年才能回来。贾琏陪着林黛玉一去一年多,对他来说可是爽歪歪的日子。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地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帖。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贾母力排众议安排贾琏随林黛玉回去。贾琏不置一辞,对贾琏来说去江南花花世界,他是极其乐意的。贾母坚持派他去,主要有几个目的。

第一,贾家除了贾琏无人可用。贾琏的办事能力是贾家之最。贾家贾赦、贾政、贾珍当官都不可能去,贾琏无职,作为荣国府管家有处理家事的经验,派贾琏当仁不让。

第二,贾琏是林黛玉的表哥,从亲情上讲,贾琏也是陪林黛玉的不二人选。

第三,林如海书信一到,贾母就知道林如海不行了。林黛玉回去不但要照顾林如海医药,还要处理林如海丧葬后事。林家没有人,林黛玉根本不能处理这一切。加之林如海的身后事,关乎林家的一些产业处理,人员安置,绝不是一般人能胜任,贾琏都是唯一合适人。

事实证明贾母的眼光是对的。贾琏在荣国府数年的管家经验,本就擅长处理这些家务事。林黛玉有表哥贾琏帮助,可以放心的照顾林如海,不用为林家的琐事费心。

对贾琏来说,林黛玉是他表妹,来的时候还很小,也不用对他避嫌。黛玉与王熙凤关系极好,与贾琏的表兄妹情也深厚,帮助自己表妹贾琏不会推脱。最主要,江南风光也是贾琏向往的。能够脱离王熙凤的掌控,让贾琏天高任鸟飞的到江南花花世界游荡,江南女子又各个婉约如水,以贾琏的浪荡性格,正是鱼儿入水,满心欢喜。所以,贾母让贾琏跟着林黛玉回江南,他是一万个愿意去。


说一个题外话,贾琏有没有代表贾家贪了林黛玉的百万遗产。我认为绝无可能。

首先,林黛玉回家以后照顾了林如海九个月,林如海才死。林如海有的是时间交待遗产。林黛玉后面说自己一无所有,表明林家确实没什么钱。

其次,古人财产转移,尤其涉及百万银子根本不是现在揣张卡就能带走的。也不存在什么银票。林黛玉跟随贾琏来往,有大量银子瞒不住。

最后,贾母没死,以她老人家的精明,林家真有这么多钱,早找到借口促成宝黛姻缘,还用薛姨妈嘲讽她:

(众人说)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了。

林如海死,对林黛玉可谓灭顶之灾,彻底成了孤儿。还好有表哥贾琏帮忙处理后事,否则,林如海连后事都不能办好!这就是古时候后继无人的可怕!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君笺雅侃红楼


贾琏送黛玉回家,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感情。

贾琏送林黛玉回家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贾琏和林黛玉的关系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是一样的。贾琏和贾宝玉都是林黛玉的表哥。只是贾琏年纪大,住得远,不像贾宝玉从小和林黛玉耳鬓厮磨,一起长大。如今黛玉的父亲病重,贾琏作为长兄,有责任送表妹回家探父。

贾琏有义务照看黛玉。

贾琏是荣国府的管家,黛玉是住在府里的表妹,贾琏有义务照顾好黛玉的一切。

黛玉父亲病重,家里没有林家的亲枝嫡派,黛玉年龄还小,一旦林如海有个三长两短,就没人替黛玉做主了。贾琏去,就能帮助黛玉料理家务。万一林如海去了,黛玉也有贾琏这个表哥做依靠。贾琏有义务在黛玉需要的时候照顾她,支持她,帮助她。

贾琏与黛玉有感情。

贾琏是一个善良的人,黛玉弱不禁风,他对姑母家的小表妹很怜惜,再加上凤姐与黛玉的关系也非常亲厚,他还是爱护这个表妹的。

贾琏有能力妥善处理林家的家务。

贾琏是荣国府的管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贾琏言谈去得,好机变,也就是说贾琏口才好,心眼灵活,能随机应变,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地打点黛玉起身。

林如海寄信说自己身染重病,要见女儿一面。这说明林如海的生命到了尽头。林如海的家产分配问题提上了日程。林家没有近亲,只有黛玉一个嫡女,也没有过继儿子,因此林家的财产处理需要贾琏这样有能力的人去帮助病重的林如海处理。林如海病逝后,贾琏有能力办理好林如海的后事,让他叶落归根,回到原籍安葬。

贾琏送黛玉是贾母决定的。

第十三回,林如海写信让林黛玉回家。贾母意识到林如海病危,为了给林黛玉争得更多的利益,贾母决定派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探父。并且一再嘱咐贾琏把黛玉带回来。这年年底出发,第二年九月初三林如海去世,这期间林如海定然对家庭财产做了分配,给贾琏一部分做劳务费,给姬妾一些养老钱,其余都留给黛玉。林家在苏州有宅子,也有祖坟。贾琏送林如海回苏州祖陵安葬的同时,也处理林家的老宅以及老宅里的佣人。

事实证明贾琏对林家事处理得相当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润杨的红楼笔记


我认为都不是,贾琏送林黛玉,其实一切是为了钱。为何这么说?

【一】

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这年冬底,林如海身染重疾,写信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从这段文本内容来看,贾母让贾琏护送林黛玉,是因为贾宝玉心中不自在,自己心中不舍,所以才派了贾琏跟着往返。

古代社会,女人轻易不出去,京都与扬州往返千里,林黛玉自然不会单独出行。

她第一次进贾府,林家中无男人可以护送,父亲林如海还托贾雨村护送。所以贾母派贾琏充当“护花使者”,一路陪同,实属正常。

【二】

贾母为何选择贾琏,难道贾府里再没合适人选了吗?

贾府里人员众多,虽然整体上阴盛阳衰,但是能办事的男丁也不少。贾蔷能够带队,南下买回一个戏班。贾芸能够先后说动贾琏、王熙凤两人,得到一份好差事。秦可卿死后和贾敬出殡,以及贾母过八旬生日,贾府里玉字辈和草字辈的子孙大有人在。这些人完全可以胜任护送林黛玉的任务,贾母为何不派他们?

因为贾琏有官位在身。虽然是个同知的身份,但是在官场上还有一定地位的。

秦可卿停灵期间,王熙凤帮助馒头庵内的净虚老尼打官司,就是以贾琏名义,派人去办事赚了三千两银子。贾政让贾琏帮助管家,也同样是因为他有这个身份。

所以尽管贾琏好色,但是他与林黛玉之间有血缘关系,是表兄妹,贾琏再无耻,也不会动林黛玉的心思,反而会因为有官身,是亲戚,对林如海会有所顾忌,对林黛玉会好好照顾。

【三】

如果没有后来两个太监找贾琏要钱,贾琏逼急之后说的一句话,贾母派贾琏护送林黛玉之事的真相就会永远掩盖了。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府里外面架子未倒,内囊却上来了。鸳鸯来看望生病的王熙凤时,被贾琏拦住,求她帮助偷着把贾母不用的金银拿出一箱子当钱用。鸳鸯走后,贾琏让王熙凤出面帮忙敲定此事,王熙凤借机要200两银子,两人争论之际,皇宫里的夏太监派人来索借银两。小太监原话是这样说的:

“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王熙凤客气时,小太监又说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

王熙凤自然不敢得罪宫里人,只好让人拿了两个金项圈押了四百两银子,拿出其中的二百两交给小太监。

小太监走后,贾琏出来叹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一个夏太监,借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不还,还要再借二百两;一个周太监,张口就是一千两。他们为何都找贾琏而不找其他人呢?

【四】

贾府分为宁荣两府。宁国府里贾珍管事,又是族长,也喜欢和人结交,花钱如流水,两个太监却不找他借钱。荣国府里真正管事的是贾政,贾琏在他手下是一个跑腿的,为何太监也不找他呢?

原因出在贾琏说的“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

贾琏外出次数不多,除了护送林黛玉回扬州,还有贾赦派出外出平安州,再无外出之际,而这两次发财的唯一机会就是护送林黛玉回家。

林家世袭为候,林如海身为巡盐御史,林家家底加上官场收入,完全可以积累到千万之巨。贾琏是一个连油锅里的钱都要掏出来用的人,在帮助林黛玉处理林如海后事中,随便在房产、地产和财物上动动心思,都会发一笔外财。

但是这种发财的方式太明显。林如海身居重要官位,他身上的巨大财富,宫里的太监们也都知道。贾琏得了一笔横财,宫里的太监们自然不会放过贾琏,隔三差五的要点零花钱,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贾琏得了外财之后,也不可能花一辈子,面对两个太监的贪婪索取,他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外财之事。

【五】

贾琏得外财,是不是贾母的安排?自然是的!

贾敏死后,贾母将林黛玉接到贾府,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她的呵护下长大,渐渐成为大家公认的大好姻缘,虽然有王夫人、薛姨妈和薛宝钗的阻挠,但在贾母眼里,林黛玉是必定要嫁给贾宝玉。林如海留给林黛玉的遗产,自己派贾琏前去接收,代替林黛玉保管,并不为过。

贾母贾琏陪同林黛玉回家,除了他有官位之外,最主要的是贾琏是贾府账务管理的重要人物。

贾府建造大观园,贾珍派贾蔷去买戏子,贾琏就仔细问起银子从何处拨;贾政验收大观园,问起还缺何物时,贾政拿出单子一一回复;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王熙凤要大操大办,还要同他商议;林之孝为了节约开支,还需向贾琏建议把年龄大的丫环都放出去……这些都说明,派贾琏接收林家财产,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所以,贾母派贾琏护送林黛玉回扬州,表面是因为他有官位在身,他和林黛玉是表兄妹,其实本质上一切还是为了钱!


小涵读书


贾琏带着林黛玉奔丧是文本内一段欲含欲露之隐情。贾琏此番护送奔丧是身兼重任。

文本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

这里文本内详细交代了林黛玉的家世,明说林如海无子。

而在清朝若家中无子,家中大量遗产将由旁支来继承,作为女儿的林黛玉是无法顺利继承林如海夫妇的全部遗产的。



详情可以参照风尘才女柳如是的遭遇。

柳如是祖籍浙江嘉兴,原姓杨名爱,小字影怜,号蘼芜君,后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其夫钱益谦去世,柳如是只有一女,钱氏家族众人就是以柳如是无子欲瓜分家产的,柳如是愤而自尽,以死抗争。


而在红楼梦文本内也暗示了清朝确实有这个律例。

文本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宝玉听了,忙忙的更衣出来,车犹未备,急的满厅乱转。一时催促的车到,忙上了车,李贵,茗烟等跟随。来至秦钟门首,悄无一人,遂蜂拥至内室,唬的秦钟的两个远房婶母并几个弟兄都藏之不迭。

这里曹氏只轻轻一笔带过,远房婶母兄弟所为何来?

胭脂斋批示:等着瓜分绝户财产。



所以,由此可见,黛玉此番回去奔丧,派谁护送她回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红楼梦文本第二回;

这位琏爷身上现捐了个同知,也是不喜正务的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 。

这里交代贾琏办事能力还是挺不错的,此时贾府宝玉年幼,贾珍又是东府的。贾琏夫妇现协理荣国府,自然是派贾琏前往最合适。


而贾琏到底有没有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答案是肯定的。

林黛玉被顺利带回了贾府 随着黛玉一起来贾府的还有林如海家里所有财产。

为什么这样说?

贾琏未送黛玉奔丧之前,曾经跟王熙凤说过:

要是忽然发个一,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但是贾琏回来之后,直接管理元春省亲要用的园子时,竟然只有一笔写到贾府的五万两银子在江南甄家,一个大观园五万两银子只够采买戏子一项开支,那么其它的大笔银子从何而来?

文本内又说黛玉带回来大量的书籍,古时书籍是珍贵物品,这也是隐写了林如海家里的实力。当然,带书回贾府,也还另有深意,在此篇不展开。

所以,贾府派贾琏前往护送林黛玉奔丧,最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派谁去最能完成任务是第一考虑因素,与其它问题没有太重要的关系。


书灯幽见


问题:贾琏为何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是责任、是义务、还是感情?

贾琏千里护送林黛玉奔丧,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情感因素。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地打点黛玉起身......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琏的亲姑姑,贾琏是荣国府的长房长孙,贾敏未出阁时,小姑和大侄子应该是很好的关系。

贾琏作为荣国府的长房长孙,姑姑疼爱侄子是没得说的。再加上贾琏好机变(冷子兴语),长的模样俊俏(否则王夫人也不会同意王熙凤嫁给贾琏),贾敏一定很疼爱这个大侄子。贾琏呢?也一定和姑姑很亲近。现在姑姑去世,他怎能不爱惜姑姑唯一的女儿林黛玉呢?而且黛玉自幼来贾府,来时也是不避嫌的年龄,和贾琏、王熙凤夫妻关系又很和睦,平时一定培养了很好的感情。

所以从亲情上来说,得知姑父林如海病重,护送表妹黛玉回去,是贾琏所义不容辞的。

从责任和义务上来看,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去是最合适的。

荣国府成年男子中,贾赦、贾政有公务在身,贾珍也有公务,并且贾珍是宁国府的人,和贾敏远着几层呢,荣国府自家的事儿,当然要由自家人去处理。况且,贾母和贾府里人已经猜测到,林如海一定病势很重了,无论请大夫看病,还是以后处理后世,以至后续奔丧,荣国府都应该义不容辞。

但荣国府“玉”定辈中只有贾琏是成年人,而且他具有多年管家的经验,处理事务也是行家里手,所以从家庭担当上来看,贾琏有责任和义务为贾母分忧,为家庭出力。

古代姥娘舅家大于天,姑爷去世理应娘家人出面料理后世,帮忙处理家产,这方面贾琏是最合适的。

第24回,贾芸和他舅舅卜世仕(不是人)说:

“舅舅说的倒干净。我父亲没的时候,我年纪又小,不知事。后来听见我母亲说,都还亏舅舅们在我们家出主意,料理的丧事......"

贾芸父亲没的时候,母亲尚在,但料理丧事、出主意争家产等诸多事情多亏舅舅们(当然贾芸话里还有一层意思,他们家的家产他舅舅们也有藏掖)。

林如海一死,林黛玉就成了孤儿,一应后事当然需要荣国府出面料理。最主要的是林家的遗产,那是要为外甥女争回来的。林家人口稀疏,近支几乎没有,但肯定有很多族人虎视眈眈。这时候弱小的外甥就指靠姥娘舅家了。

黛玉的两个舅舅,贾政为人比较清高,不善于家庭事务的处理,贾赦又一味享乐,由成年的长子贾琏代替他们去处理林如海的后世,也是最佳人选。

再说一下林家是不是留给林黛玉家产了?答案是肯定的。林家祖家也曾经封为列候,林如海作为当朝探花、巡盐御史,虽不敢说大富,也一定留下丰厚的家产,而且贾敏当年出嫁时正赶上贾府盛时,贾敏的陪嫁也一定很丰厚。赖嬷嬷曾给王熙凤说,你和太太们哪个的头面不够吃一辈子的?

林家留给黛玉丰厚的家产也可以从第55回看出来,王熙凤语:

“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待林黛玉出嫁时贾母拿出来的梯已钱,无疑是贾母暂时为林黛玉保管的林家的遗产。

也有人说了,林黛玉不是说了吗,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和贾府小姐一样,都由贾府所出。我认为这是曹公行的障眼法,也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故意如此写的。


我就是竹韵


贾琏就相当于贾府的一个打外场的。

算一算,在他这一辈,里头没有一个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贾珍是族长,轻易不能外出。更何况贾珍是宁国府的人。

贾珠早逝,留下的孤儿寡母更不能担此重任。

贾宝玉是合府的凤凰哥儿,年纪虽然已经不小了,但是家里都还当他是小孩子。

出个门儿都要一路围随,上个马还要大家抱上抱下。

这样的人大家怎么会让他出差呢?

贾环比宝玉更小,如果大家默认贾宝玉是个孩子,那么贾环就算是再有本事,大家也不会派他出去,更何况这家伙真的没什么本领。

再下面就是贾琮了,走动还得奶妈子跟着的娃娃。

贾瑞贾璜之流,都是比较远的本家,不能担当大任。

草字辈儿的只有一个贾蓉,是属于主流主子圈儿的,可是贾府又分为宁国府和荣国府,贾蓉是宁国府的具体管事儿的。

贾琏此时是和妻子一起在荣国府二叔家当家。

贾琏主外,妻子王熙凤主内。

珠联璧合纵横江湖。

贾府里的大事小情基本上都是由他俩完成的。

林黛玉的事儿是贾府的一件外差,最适合出差的就是贾琏了。

贾琏又是林黛玉的亲大舅舅家的孩子,不必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拘束。

贾琏,责无旁贷。






绿豆讶


贾链不远千里送林黛玉去奔丧,主要不是感情,应该是责任和义务。



林黛玉虽然与贾链的关系,跟贾宝玉有点差不多,毕竟还是有区别。再加上林黛玉和贾链年龄差距太大,并没有很多时间在一起,林黛玉与贾链的感情。可能还没有林黛玉与王熙凤的关系亲近。在生活中,林黛玉没少让王熙凤照料过。虽然王熙凤照顾林黛玉是为了让贾母高兴。按林黛玉的人品和出身,王熙凤也是喜欢林黛玉的。

在薛宝钗劝林黛玉吃燕窝那回,林黛玉的意思,她的病年年月月吃药,已经闹得人仰马翻的。自己寄人篱下,何苦招别人厌烦?虽然老太太,太太和凤姐不说什么,底下人怎么不抱怨?林黛玉是个聪明的女子,知道自己在贾家的处境和地位,也明白贾母和王熙凤对自己算已经不错了。

贾链作为家中年轻的长子。有义务和责任担起贾家迎来送往等这样的事。护送林黛玉回去,除了贾链再也没有合适的人,只有贾链贾母最信得过。


《红楼梦》作者的一句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前我只觉得世俗,现在才明白作者说的是人世的真理。

贾链虽然不够检点,好色又不负责任(对尤二姐),总体来说贾链人品还是善良的。不为了那些扇子为难石呆子,倒是贾雨村心狠手辣。作者塑造这些人物,都是对比着写的。相对比王熙凤,贾链的人性还是比较善性的。

护送林黛玉奔丧,就是贾母不安排,贾链也会担起这份责任的。


一串七珠读杂书


贾琏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原因如下:

一是贾母命令难违。贾母疼爱黛玉,人尽皆知,伺候好了黛玉,等于伺候好了贾母。

二是无利不起早。林家只有黛玉一个独苗,其父又是位居要职,家里财富不在话下,这从后来贾琏运回家的财物就可见一斑。而已贾琏的一贯作风,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公私兼备是在所难免的。

三是在荣国府,一直都是贾琏负责对外事务,加之这又是姑父家事,当然也就责无旁贷了。


一尘哥的世界


当然是责任了。

贾琏送黛玉奔丧,关键不是奔丧。就像黛玉初到贾府,是贾母派了几个仆人接来的。这次也完全可以派几个仆人送去。最多是派重要的、能干的仆人,像林之孝,带着妻子林之孝家的,再带上女儿小红,连贴身服侍的人也有了。

为什么非得贾琏去?“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关键在于“带回来”。

林如海在世,愿意把女儿送到哪里,送到哪家亲戚家寄养,是父亲的权力,谁也干涉不了。但是这样千里传书,派人送信接黛玉回去,肯定是病得相当重,要安排后事、父女见最后一面了。既然这样,就有个黛玉将来的扶养问题。

林家虽然“子庶不盛,子孙有限”,但毕竟有几门“与如海俱是堂族”的。在宗法社会里,虽然是“堂族”而非“亲支嫡派”,但比起舅家来更有扶养遗孤的权利。如果他们有人出面,扣住黛玉不让回来,恐怕不是林之孝之类的管家奴仆所能对付得了的。

所以贾家必须派出有血缘关系、并且一定程度上比较能干的亲属。而贾琏再不济,到底还是有个“同知”的官位在身上。他才能同林家亲属展开争夺,并有把握把黛玉“带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