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第一階段的防控成效達到預期 第二階段疫情防控難度在加碼


吳凡 第一階段的防控成效達到預期 第二階段疫情防控難度在加碼

吳凡 第一階段的防控成效達到預期 第二階段疫情防控難度在加碼

吳凡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於目前疫情的防控提出建議和看法。

這個春天的上海,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馬路上、商場裡,人煙稀少。有一個地方與之形成鮮明反差,那裡車輛交匯、人員進出,一派忙碌,大樓燈火通明,不分晝夜。醫學專家這樣描繪此地:“你想找的專家都在這裡,你能想到的信息大都在此匯聚。”

這就是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如果說,我們面臨的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疫”,這裡就是名副其實的“作戰指揮部”。

昨天是上海報告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後的第16天,記者在這個“指揮部”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吳凡面對面,談疫情關鍵節點、談百姓防控要點、談疾控科研、談專家組內“火藥味十足”的激辯……這名上海救治專家組成員、上海市疾控中心原主任、市衛健委原副主任不迴避任何問題,這名走路快、說話快的“疾控女俠”對記者只有一點要求——“真實”。

談疫情轉換關鍵節點

十多天過去了,防控千萬不能麻痺

2月3日晚間,吳凡出現在上海電視臺“夜線約見”欄目,她關於疫情進展的分析給予很多人新的信心。她告訴大眾:目前上海的疫情進展正值輸入型的第一階段轉變為輸入型與本地散發的第二階段。對比上海市衛健委每天的病例通報也可發現,新發確診病例已從最高點下落。

這是否意味著大家可以“鬆口氣”了?“並不是。進入第二階段的防控難度其實更大,因為不確定性更大。”吳凡告訴記者,從目前結果看,第一階段的防控成效達到預期,而隨著疫情轉到第二階段,防控難度其實在加碼。

“第一階段,我們防控的目標人群是相對清楚的。到了第二階段,隨著返程返崗人員增多,這些人群在老家可能接觸過第一波感染者,他們從不同地區來到上海,原本確定的‘重點地區’防控目標變得不明確了;其次,疾病表現的複雜性也增大了,目前已發現有確診患者存在胃腸道消化系統的臨床表現,換言之,要關注的目標人群不止是咳嗽、發熱等有呼吸道症狀表現的人。”吳凡分析。

“說完這些,我特別想告訴大眾,別感覺十多天過去了,對疫情麻痺了,太陽又這麼好,就憋不住想出門了,原本的家庭‘一級戒備’模式鬆懈了,萬萬不可!”吳凡向記者強調,如此“喊話”並不是要“嚇大家”。在她看來,恰相反,如此非常時期,百姓慌亂無用,掌握一些科學知識才有用。

與這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過招”半個月,吳凡這樣向記者描述它的脾性:“這個病毒最大的特點是傳播能力強,所以存在部分隱性感染者,這類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也存在大量輕症感染者,所以我們會看到報道,有人參加了聚集性活動後被感染了。”據此,吳凡再次向大眾強調:不論處於疫情進展的第幾階段,做好自我防護非常重要。

怎麼才叫做好自我防護?“已經證實,這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不僅會通過飛沫傳播,還會通過黏膜感染……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不要恐慌,這兩天大家動不動就說門把手上有病毒,衣服上也有病毒,如同驚弓之鳥。這其實不算新事,SARS也是如此。其次,要明白防範的手段。我們已經知道,這個病毒離開人體後的抵抗力很差,一般消毒劑就能殺滅,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戴手套!”吳凡多次強調“要管住手”。

“戴口罩阻斷的是呼吸道傳播,也就是飛沫傳播;勤洗手、戴手套則是隔斷手傳播途徑。試想一下,你的手如果沾染到病毒,再去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病毒就可能通過口腔、鼻腔、眼黏膜等感染你。而如果你勤洗手、戴手套,不就起到隔斷作用了嗎?”吳凡希望大家以此類推“活學活用”,不管門把手、衣服褲子上有沒有病毒,嚴格“管住手”,切斷傳染途徑即可。生活、工作中的場景太多,大眾明白應對的科學道理與方式,就不會盲目恐慌。

談防控舉措的易與難

今日冷靜應對來自昨日星夜兼程

“喊話”歸“喊話”,吳凡的“主戰場”在研判疫情,為政府決策提供專家意見。受命出任上海專家組成員,吳凡自稱這次是“二線隊員”。“大家都很忙,所以根據市領導的指令,需要有人靜下來,需要有人在如此‘光速’的節奏裡,不斷靜下來回顧事態發展,分析、預判下一步走勢。”吳凡說,她就是這次專家組裡“幾顆靜下來的腦袋”之一。

別以為這個“靜”是閒庭信步,不妨看看吳凡在接受記者專訪前12個小時的節奏:3日晚上結束電視臺的節目已經10點多,繼續參加專家組內部緊急討論,晚上12點左右回家;4日一早趕到市疾控中心與市領導就相關專題開展研討。

“十多天了,大家都是這樣,後半夜回家、一早衝出去是常態。”面對這場嚴峻的戰“疫”,吳凡說,“如果準備不足,會有很嚴重的後果;但如果反應過度,也會有嚴重後果。所以,要按照疫情發展規律,及時採取科學、理性的措施,這點說來容易,做到很難。”

那麼,結果如何?“所幸,從目前來看,我們的準備都達到了預期,大部分專家建議被採納了。”吳凡介紹,專家建議包括交通站點加大消毒頻次,這點,上海很早就行動起來。而在全市啟動“一級響應”後,健康防疫舉措、人員隔離觀察要求、防控策略的轉段,都如下棋般步步為營、時刻調整。

專家“大腦”與政府行動的“合拍”,也讓吳凡特別感慨:“歷次疫情面前,政府始終堅持科學決策、理性應對,這點很重要。”

在這名“疾控女俠”看來,這背後是上海多年來紮實構建的防控體系。“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人員密集,我們也有過深刻的教訓,比如1988年的甲肝爆發。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吸取教訓,健全體系,完善機制。比如,上海努力健全基層防控體系,三級防控體系這些年只有加強,沒有削弱。”吳凡直言,一、二、三級醫院的階梯式三級防控體系,平日老百姓不會有特別感覺,但在當下的非常時期,這個歷經多年努力構建起的“大網”就發揮作用了,“大家別看危重患者都在三甲醫院治療,不要忘記,大量疑似病例、輕症患者就在基層,這是更龐大的數量,就靠三級網絡來防控。”

這就是螞蟻“雄兵”的力量。在吳凡看來,網底“牢”,才能託得住。走出醫防結合的“三級網絡”,吳凡更看重上海政府健全的基層平臺:“基層網絡搭建得越好、越有序,這種時候就越能看出效果,即在最短時間、最有序地動員起社會各方力量,聯防聯控,步調一致。”

吳凡分析,從目前的成效看,前期的一系列舉措是符合預期的,上海的公共衛生體系乃至整座城市的管理運作機制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多年來常抓不懈的“平戰結合”(和平時期—戰爭應急時期)防控重大傳染病模式進入了真正的實戰。

“所有今日的冷靜應對,都來自於昨日的星夜兼程。”吳凡說,這就叫有備才能無“患”,居安要思危。

談迎戰H7N9的成功經驗

還沒到總結時,這次比上次難

如果說,每個人職業生涯中有幾段高光時刻,迎戰上海H7N9禽流感疫情,算是吳凡的高光時刻之一。

這裡簡要“回放”下這名“疾控女俠”的職業生涯:1989年,她是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學生會主席,1991年進入上海市衛生局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就在疾控處,1998年參與籌建我國第一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過去20年裡,她親歷“非典”、禽流感、疫苗風波……尤其是2013年,正是她建言上海果斷關閉活禽交易市場,為中國有效阻擊“全球恐慌”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立下汗馬功勞,獲國務院和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評價。

“抗擊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成功經驗,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有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面對記者的問題,吳凡的語速回歸到正常節奏,但每個字都說得很有力量:“現在還沒有到可以總結的時候,但可以說的是,這次比上次難。”

這番話,是這名身經百戰的疾控專家在與這個全球新型病毒“鏖戰”十多天後得出的階段性認識。

人感染H7N9禽流感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就在2013年。那一次,世衛組織帶著全球醫學專家組來到上海,最後給出了六個字的評價總結——“靈敏、專業、高效”。

“靈敏”說的是上海的疾控監測體系,將疫情及時處置在“苗子”狀態。吳凡說,如何在“苗子”階段就發現,並在其還沒擴散前即撲滅,這點對戰“疫”進程很重要,但其實很難,而上海做到了。

“專業”說的是上海所有的處置措施,包括輕症患者的處理、對新型病毒的研究、病人的整體救治工作等。

“高效”說的是政府防控策略與舉措。而高效的背後是專業的調查,給予政策制定者正確的支撐與決策參考,如果說這是“破案”,就是要“帶對路”。

為什麼說這次更難?吳凡分析,這次與上次最大的不同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上海自發的,在本地發生,更容易及時發現“苗子”,掐滅在搖籃期;而這次是輸入性的,一開始就不是“苗子”階段。

“上次運氣比較好的是,H7N9禽流感病毒我們判斷是‘有限的人傳人’,而這次的病毒傳播力強,已經不是有限的人傳人了。”吳凡說,她不是為了“挺”武漢同行,但她強調要科學認識,“一是一,二是二,這就是科學。”

與迎戰H7N9禽流感時不同的是,當時身為市疾控中心主任的她,是絕對“一線”。那年的吳凡,上午在市裡開各種會議,下午出席媒體通報會;下午4點半以後召開市疾控的內部集中討論會,大家一起發現問題、研判問題;晚上6點半再趕去參加市裡的工作組會議;到晚上8點再回到市疾控佈置第二天的任務;晚上10點半,繼續開內部研究會議……

如今,身處“二線”的吳凡節奏一點不慢,但流程略有不同:上午基本是市級專家組的碰頭會,分析治療進展、討論特殊病例、研判疫情走勢。“此時,一線人員都在做調研,我們不能過多打擾。”吳凡說,專家組秉持“幫忙、不干擾”的工作原則。到了下午和晚上,吳凡會出現在各種市級碰頭會、決策諮詢會上,討論的問題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專題性的,事關防控策略的每一步轉換和每一個最新的全市部署。

領命成為“靜下來的腦袋”,吳凡明白這個角色的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