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報任安書》

如果說到日本的近代文學,那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名字一定是川端康成、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他們三人的風格各有特異,川端康成的自然空靈,太宰治的細膩微妙,還有三島由紀夫的偏執暴烈,他們共同支撐起了近代的日本文壇。而同屬於“自殺作者”,頭戴“七生報國”頭巾切腹自盡的三島由紀夫的身上卻彷彿比前面的兩位蘊藉著更多日本傳統的武士精神,如同他最後演講中所訴說的那樣,真正的勇士。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對三島由紀夫的生平還有他的文字有所瞭解的話,就會發現那剛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強健的身體好像都是他的偽裝,在那張冷峻的面孔下是一顆自卑自棄的軟弱的心,而不管是他行為還是文字裡表現出來的剛強,則都更像是一種日本式的“怯夫慕義”。

因為肉體上的孱弱就瘋狂的迷戀著健身,因為精神上的軟弱就瘋狂的迷戀著鐵與血,迷戀著家國大義,即便是成為瓦礫炮灰那般的慷慨赴死也在所不惜,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那些真正自信勇敢的孩子是不會時刻舉著棍子去威嚇他人,而恰恰相反只有那些真正從小缺失愛與安全感的孩子,才會隨時保持警戒,時刻展現出強硬的姿態,而三島正是這樣一個“假裝強硬”的孩子,接下來我們就試著分析一下三島那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三重隔離”童年所形成的自我保護

高橋睦郎說他第一次見三島時三島穿著緊身衣,露出胸毛和肌肉,當時的男豔星也不過如此,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三島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浸透著一種嗜血與死亡的氣息,而造成三島這種變態心理的原因,根源還是他童年的經歷。

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公威,作為當時的沒落貴族,他的祖母一直把三島當成是家族崛起的希望,將他從三島母親的手中奪走親自撫養,而從小三島就彷彿是她祖母的玩具一樣被操弄著,並且將他與外界隔離,關在那間“充滿令人窒息的病痛和老朽氣息的房間裡”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日本評論家佐伯彰曾將三島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歸納為“被鎖住的三重隔離”,即與母親的隔離,與戶外自然的隔離和與同年玩伴的隔離。

這樣的三重隔離造成了三島敏感孤僻的性格,並促使著他從其他方面尋求自我保護。因此,年幼的三島經常會把自己和書本關在一起,西方文化中的唯美頹廢與日本傳統的物哀與幽玄共同影響著三島,最終使三島養成了特殊的嗜慾與幻想,並且他的性倒錯也是那時就紮根產生的,從小生活在女人堆裡的三島失去了探索女性美的興趣,反而對男性的肉體生成了無比的激情與迷戀,而他對自己身材近乎嚴苛的追求也正是因為想要偽裝性格中的陰柔氣質。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作品中推崇的男性之美充斥著女性化的妖異

三島由紀夫被譽為“日本海明威”,與同時代的日本作家相比,他的作品在西方是被翻譯的最多的,他的作品中始終充斥著暴力、黑暗和鮮血,和毫不掩飾的對陽剛的男性之美的推崇。

我預感到這世上存在一種火辣辣的刺痛似的慾望。我一邊抬頭仰望著骯髒小夥子的身影,一邊被一種“我想成為他”的慾望、“但願我是他”的慾望,緊緊地糾纏著。

——《假面自白》

諸如此類的自白在他的作品裡有很多,《假面自白》《禁色》《愛的飢渴》都是赤裸裸的對男性肉體魅力的讚美,而當健壯的男性肉體犧牲、受難、鮮血四濺時也就是強烈官能美展現到極致的時候,但是在三島由紀夫對男性之美的推崇的同時,他的字裡行間也充斥著女性化的妖異。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與川端康成相同的是,三島在敘述上同樣展現出了“慢”的特點,但是川端康成的風格是慢而美,在緩慢的敘事當中體現濃郁的和風之美,而三島的風格則是慢而妖,“疊床架屋,妖氣瀰漫”,那是一種日式的女性之妖。

他對細節與心理的描寫簡直到了一種令人驚駭的程度,他的文字似乎總有隨時隨地能夠將讀者代入進去的能力,那是遠遠超脫女性視角的纖細敏感,這在他早起的《春雪》《假面自白》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出來,而他後面《奔馬》《憂國》中向著太陽切腹的暴烈和殉國時的鐵與血則更像是孩子長大以後對自己缺陷的一種刻意掩蓋。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肉體上的強者反而是精神上的弱者

他想到海潮的後浪推前浪,想到時間長河的流逝,還想到自己終究也會變老……突然他難過得幾乎窒息。他從未渴望過年老的智慧,他總是想著如何才能在年輕時代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至於痛苦。這樣一種優雅的死,猶如把脫下的華麗的絲綢衣裳亂扔在桌上,不覺間滑落在黑暗的地板上一樣。

——《春雪》

某種程度上來講,三島的自殺從他自己的美學觀樹立起來的那天就已經註定了。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在三島由紀夫的美學觀念中,他認為肉體與精神是同樣重要的存在,忽略肉體而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是悲劇且沒有出路的。而無論蘇格拉底還是奧古斯丁,在他們選擇拋棄肉體一味強調精神時,就註定會迷失在對“自我”的無盡的探索中,晚年在自以為是的精神欺騙中衰老死亡。

這種對肉體的偏執與強調,讓三島難以面對會逐漸衰老的自身,再加之日本傳統文化中凝重的道德感和對自我獻身的執念,讓他在多年以前就為了自己的自殺坐著準備,並最終在自己45歲肉體還未衰老時完成自己對美的執著。

自卑的少年,加上對於世界的倒錯感又碰上了因為戰爭而反覆顛覆的國家,這致使三島由紀夫成為暴君與詩人兩種氣質並存的中二少年,於是他最後便選擇乾脆的燃盡了自己。


日本式的怯夫慕義,試分析三島由紀夫剛健外表下的軟弱靈魂

最後總結,其實說三島由紀夫懦弱或者軟弱並不是一種不好或是負面的評價,恰恰相反,在閱讀作者作品時得以從微小縫隙中窺探到作者的柔軟的內心,反而會讓讀者對作品產生更深刻的理解並獲得對作者基於人性上的認同感,恍若是隔著書頁與另一個靈魂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