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为何千杯不醉,一喝就是好几坛?

半亩西瓜一剑开


古人喝的是低度酒,几乎没有什么度数,与现代人喝啤酒似的,我喝啤酒永远不醉。现在我们农村也有用米酿造的酒,喝不醉。


国学传媒


我来回答,古人为什么千杯不醉,能喝几大坛子?

我们所看到的

曹操的"醉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有我们熟知的隐居派大诗人,陶渊明穷的吃不起饭,也要喝酒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也号称千杯不醉,这哥们常年处于醉酒状态,文艺范苏轼,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等这些醉鬼的影响。

酒在我国有这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起源传说是有一个叫杜康的酿造师捣鼓出来的。反正酒是在这哥们手里发扬光大的。

这是中国的原始酒,米酒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喝的都是低度的酒。

下面是原因,注意查看!

首先他们喝的酒和我们所说的酒不是同一品种。

也就说他们喝的是黄酒,米酒之类的,而我们喝的是白酒是蒸馏酒。酒精的纯度要远高于米酒之类的。

这些千杯不醉的人们是出生在蒸馏酒出现之前。喝的都是低度酒,这才有吹牛的资本。

确切来说上面的这些人应该生活的在宋朝以前的时代。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前面已说过它是一种酿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

东汉蒸馏酒

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

阿剌吉酒(元代《饮膳正要》);

南番烧酒(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原注为“阿里乞”);

轧赖机(元代《轧赖机酒赋》);

法酒(明初《草木子》,原书又称为“哈剌基”);

汗酒、气酒(清代《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引元代人李宗表诗);

火酒(明代《本草纲目》);

酒露(清代《滇海虞衡志》);

高粱酒、高粱滴烧(清代《 随园食单》),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往往是蒸馏酒的统称。

主流观点认为蒸馏酒技术元代传入中国的

中国进去蒸馏酒时代怎么没见有文人说什么千杯不醉了。

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能千杯不醉,如果你把啤酒用白酒杯喝你也可以千杯不醉


汉唐读书


古人喝酒千杯不倒,原因全在于酒的度数低。

并不是因为古人的酒量更好,秘诀主要是古代的酿酒技术太粗糙,没办法提炼出度数太高的酒。

“李白能斗酒诗百篇,饮如长鲸吸百川”。

少时每每读到这些诗句,就不由得感叹古人真是能喝酒。然而直到长大了才明白,他们千杯不倒,并不是因为古人有能喝酒的DNA,只是由于酒的度数过低。

确实如此,古代的酿酒技术跟现在比是天壤之别。

最初的酿酒法是曲酿发酵。“曲”的意思就是酒曲。古人通过蒸煮粮食,然后获得霉变物质,最终酿成酒水。

《诗经》有云,“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说的其实就是这一酿酒过程。

这种酿酒技术所得到的酒水,基本上是不超过20度,大部分集中于9-18度。别说是古人,就是今人喝,恐怕也能“千杯不倒”。

当然,古代的酿酒技术也是在逐渐发展和提高的。

等到后来,就出现了蒸馏烧酒法。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

这段话或许并不十分精准,但说明烧酒在明朝时已经很普遍了。蒸馏烧酒的度数,比此前的曲酿发酵要更高。

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来到景阳冈的某家酒店,看到了“三碗不过冈”的招牌,那种酒大概就是蒸馏烧酒,度数能到40度。

事实上,越到后来的朝代,那种千杯不倒的文学形象就越稀少,本质上是由于酿酒技术提高了,酒的度数增高了,喝酒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

总而言之,并不是因为古人更擅于喝酒所以千杯不倒,而是因为古代的酒水度数不高。


HuiNanHistory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由诗可见李白的好酒量。还有打虎的武松,连喝十八碗透瓶香后在景阳冈单凭一双拳头打死了吊睛白额虎。还有电视剧里古人喝酒不是用大碗就是抱坛痛饮,酒水沿着嘴角胡须淌个稀里哗啦,古人难道真的都是海量,千杯不醉吗?非也。

玄机就是酿酒工艺差别导致的酒的度数不同,元朝以前,像之前提及的海碗喝或是抱坛喝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商朝开始,先民们就发现“自然生酒”,就是野果或谷物自然发酵以后得到的酒,这些酒杂质很多,度数大概是十度甚至更低。之后历代酿酒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智慧的古人发明了酒曲来酿酒。到了唐朝已经有了大米,用红曲来发酵效果更好,酒的品种和风味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所提“葡萄美酒夜光杯”,说的就是葡萄酒,只是当时的各种酒度数依旧不高,也就八到九度,所以李白抱着坛喝也不会有问题。

宋朝有了“连渣拌饭法”,就是把米蒸好冷却后拌入酒曲,这使得酒更加醇香,度数也可以达到十来度,武松拿碗来干个十碗八碗还是可以的。而到了元朝可是出现了蒸馏酒,使酒可以富集和提纯,酒精度也因此大幅度提高,及至明朝,已经可以生产出60度的高度酒了,李白武松们要是还拿海碗干上几碗,估计立马要送医院抢救了。

纵观酒的发展史,说明并不是古人酒量好太能喝,而是他们喝的是度数极低的低度酒而已。


苏慕梦枕


看酒的发展历史就知道了:

1.高度酒出现比较晚。根据出土文物,元朝以后,蒸馏酒才逐渐普及。在此之前,古人喝的都是发酵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度数和啤酒差不多。

2.酒具不同,容量不同,喝酒的人不同。古代的杯,不是现在的茶杯或者一次性杯。有点像功夫茶的小茶杯,一杯大概二钱。文人雅士喝酒用杯,武夫粗人用盏、碗、坛。

3.千杯不醉,是夸张。况且,即使不夸张,真喝一千杯,一杯二钱,十杯二两,百杯二斤。一千杯大概相当于二十斤。二十斤啤酒,还不到两打。现代人,酒量大的,也能喝到这个量。二十斤啤酒,也能装几坛子。



首席牧羊官


从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从李白斗酒诗百篇到武松醉酒打虎,从借酒消愁愁更愁到临别折柳劝酒。酒自产生以来就获得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那么古代人真的可以千杯不醉吗?

中国最早的酒属于发酵酒,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直到元代才出现蒸馏酒。当时的酿造工艺还很落后,基本都是采用以曲蘖作为糖化发酵剂进行酿制的。酒精度只在5%左右,和如今白酒的60多度相比已经很低了。如果当时李白喝的是如今的白酒,可能就没有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了,这也是古人饮酒量较大的原因之一。

古代还有一种酒名为果酒,采用天然果实为原料,不经过酒精提纯,入口的感觉非常好,淡淡果香回味悠长。它不仅度数低而且口感好,也难怪古人可以一碗接一碗的喝还不过瘾呢!

古人盛酒的酒器与现在相比差异很大,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志闯称:“过去有半斤八两的说法,是十六进制,过去的和现在的‘两’相比要小。”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不失为真,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大碗喝酒的豪情和喝酒后诗意泉涌的才情。


竹林侃史


简单来说,是因为酿酒技术不够成熟,酒精度数不高。

古人喝的是酿造酒,用大米等谷物为原料,发酵酿造而成,那时过滤技术不成熟,酿出来的酒还含有不少细微米渣等杂质,所以有“浊酒”一说,另外那时候的酒容易变质,所以那时候的人喝酒习惯煮了再喝,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实际上就是在搞杀菌消毒工作。

像唐朝以前的酒,酒精度数多数也就一度左右,而酒市里卖的酒往往会把里面的杂质进一步澄清过滤,因此也称为清酒,这种酒经过窖藏以后度数可以达到5度左右,在那时已经是很好的酒了。

李白喝的酒顶多也就5度,和今天的啤酒差不多,“李白斗酒诗百篇”,唐代用的小斗,一斗大约合今天两升,也就相当于今天喝了4瓶啤酒。

到了宋代,酿酒工艺有所提升,酒精度估计能到10度左右,武松在打虎之前,在景阳冈喝了18碗酒,顶多就是这个度数,换算成今天50多度的白酒,武松应该喝了一斤左右。

元朝之前中国人喝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酒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酿造酒需要依靠酵母菌来将谷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酒精。而这种霉菌在酒精度超过12度时,酵母菌细胞就会被他们自己的乙醇(即酒精)排泄物毒死。

而元朝之后,千杯不醉大碗喝酒的情形就渐渐消失了。

因为元朝前后北方游牧民族从阿拉伯人波斯人那里学会了蒸馏技术。蒸馏技术之所以能够把酒精度提高,其中的原理是酒精的气化点是78.3摄氏度,水的气化点是100摄氏度。

蒸馏时,将发酵后的酒液加热到78.3度到100度之间,酒精就会从酒液里蒸发发出来,然后再将气化酒精输入管道冷却便能液化成高纯度的酒液。经过蒸馏后的酒精很容易能达到40度以上,高一些的能达到60多度,这就是我们今天喝的白酒。

所以如果有人想穿越回古代喝酒,在元朝之前,你大可大碗喝酒,在元朝之后那你就得悠着点。



飞鸟读书


古人喝酒为何千杯不醉,真相原来是这样:

古人特别爱喝酒:

一如陶渊明嗜酒如命,他的诗中散发着浓浓的酒味;

二如李白喝酒诗性大发,写出很多千古名句;三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更是厉害,连喝18碗酒上景冈山不仅没醉,还打死一只老虎。

还有武侠小说中:

小李飞刀李寻欢终日酒不离身,打架前还要喝一口酒;

令狐冲在思过崖思过是小师妹还偷偷带酒上去给他喝,可见其爱酒的程度;

乔峰与段誉斗酒结拜成兄弟,与丐帮决裂也是大碗大碗喝酒。以上几位真是把酒当水喝。

古人喝酒那可是千杯不醉,有的甚至能干好几坛,喝完依旧是条好汉!但是现代人喝上几杯就有明显的醉意,其实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取决于酒的度数。

在古代,早期酿酒可能就是家酿的米酒之类水平,其实就的度数是比较低的最多也就比啤酒高一点。后来主要是曲酿发酵酒,最高度数不对超过20度。所以千杯不醉也就不奇怪了,要是换现在的酒的话,来几大碗枣杠子,武松还能打虎吗?李寻欢的飞刀还发的准吗?估计在哪睡觉都不知道。所以在古代口渴拿酒当水喝,喝几大碗都不成问题。

大家是如何认为的呢?欢迎在底下留言讨论!








青裁桃鸢


首先,不得不承认古代的那些人喝酒真的很厉害,先不管他们有没有醉,每次他们都是几坛几坛的喝,难道他们不会撑的慌吗,最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从来都不会醉,后来发现,他们当时喝的酒都是甜的,在古代,很多酒的原料都是一些谷物以及果子,而且在当时百姓的酿酒技术都不怎么发达,所以很多的酒其实都是一些米物渣子,大部分都是甜的,虽然是经过发酵的,但是酒依然是香甜的,由于没有进一步提取,所以成品酒的度数特别低,可能它的度数就如同于现在啤酒的度数,大概十度左右,有的甚至还没有,所以他们喝了那么多不醉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他们的酿酒技术,虽然在他们那个时候有丰富的材料,例如各种果子,可是由于没有技术,让很多的东西都浪费掉了,人们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武松打虎,在岗上醉酒之后上山,最后把老虎打死了,喝了那么多坛酒才醉,可见当时他喝的酒的度数真的不怎么高。

后来,随着朝代的不断发展,在酿酒这一方面的技术也不断的在提高,慢慢的酒的度数也是越来越高了,从一开始的几度到后来的几十度,而且再后来,宋朝以后,酒的度数逐渐上升了。其实他们在那个时候喝那么多不醉,就是因为度数太低,倘若之后再喝那么多,肯定会醉。后期的人们发明的蒸馏法在提高酒的读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不断的提高了酒的度数,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人们在酒业中的进步。

酒还是不要多喝的比较好,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在见证酒的成长,从一开始的几度,然后十度,以至于现在的几十度,度数越高也就越容易让人醉,高度数的酒对身体还是有伤害的,


六尺之地


我们看古装剧时,经常会看到这种场景——主角们喝几大坛子酒也不会醉,尤其是武侠类的电视剧里面,乔峰可以做到千杯不醉,一句先干为敬,最后只剩下几个空坛子,李白曾在诗中提到这么一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可以说古人是无酒不欢,还能千杯不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可以做到千杯不醉呢?

一、酒的度数小

古代都是酿造酒,最多也就是现在的二十度,一般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所以喝不醉也无可厚非。而且在做饭的时候,酒还会被用作调料。

 

二、喝酒的杯子小

据说古人喝酒的杯子十杯也就和现在正常酒杯的一杯差不多,所以啊,看似古人喝的很多,实际也不太多。

 

三、经常喝

古人真的是无酒不欢,嫁娶喝酒、聚会喝酒、生孩子喝酒、见朋友喝酒,甚至开心喝酒、郁闷也喝酒,士兵上战场也是一人一碗酒鼓舞士气,估计古代人就是喝酒长大了,喝不千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古代人了。

 

四、表达方式

最后一个应该是表达方式的原因吧,古人作诗说话,有时候习惯用夸张的数字或者说法表达事情,就像当初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事实不一定是这样,不过是通过这些夸长的方式更好的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