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作品中,一定需要陪體的出現嗎?

藍色希臘


攝影作品當中,不一定需要陪體出現。

攝影陪體,是相對於攝影主體而言的。陪體的意思就是陪襯,就是為了起到襯托主體的作用,目的是為了讓攝影作品看上去更完整。

攝影作品當中需要不需要陪體出現,是要根據攝影主題來決定的。如果只拍主體就可以完整的表達出攝影作品的主題,那麼,攝影作品當中完全沒有必要再出現陪體咯!

有一種攝影主題,叫做極簡攝影。極簡攝影的特點就是乾淨利索、畫面極簡。很多景點攝影作品當中只有主體而沒有陪體,因為主體完全能夠表達出作者想要的內容。而且只有主體。也符合極簡攝影的特點。


柳侍墨


一幅畫面的內容,主體不能憑自己的表現力,完成反映主題內容的任務,攝影畫面上的參考系陪體,就起到了陪襯、烘托、說明、幫助主體去充分表現內容的作用。

如第一張,表現了布達拉宮的高大雄偉。為襯托出雄偉,布達拉宮下的汽車、行人就起到了襯托的作用;還有遠處的山也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第二幅照片,是毛主席一九六五年六月暢遊長江的照片,這張照片遠處武漢長江大橋的背景,可以說明,毛主席是在長江游泳,而且是在武漢。毛主席的穿著和背後的陪體可以說明毛主席游泳後上了船,在向人民招手。

陪體畢竟是次要部分,必須服從主體的需要。當主體依靠自身的表現力,足以說明問題時,陪體就可以不出現在畫面上。這樣一可以簡潔畫面,更突出主體;二是有利形成“意在畫內”

而“形在畫外”的含蓄之感,有利於激發觀者的想象力去參與畫面內涵的再創造,從中獲得美感。但陪體還是存在,不在畫面上,而在觀者的想象中。“思”什麼呢?不同的觀者會依據自身經歷去聯想、補充,感受被“思”的對象。所謂“畫有盡而意無窮”;陪體沒有出現,但起到了創造意境和豐富主題內涵的作用。

第三幅照片雖然沒有陪體出現,但從畫面中會體會到各自喜歡的內涵。

構圖安排和選擇陪體,要注意在位置上、形象上、色彩上,陪體決不能譁眾取寵、干擾和削弱主體,否則內容不能得到正確表達。





無所謂86435


攝影作品中,有主體,也有陪體,陪體是為了更好地襯托主體,在構圖中有其特有的價值。但是不是所有的攝影作品都需要陪體?

可以說,大部分攝影作品都有主體,有陪體,陪體的作用體現在這麼幾方面:

1、從形式上烘托主體在照片中的突出地位。比如一張花朵的照片,顏色有差別的周邊花朵,可以構圖在恰當的位置,來烘托主體花朵的獨特之美,從色彩、虛實、位置、佔比等多方面來烘托主體花朵在照片中的地位。

2、從內容上交代照片拍攝環境。需要交代情境的攝影題材,通常只有主體並不能很好地展示照片的拍攝環境,比如交代地點、時間、周邊氣氛等,這些元素都需要有陪體來幫助主體突顯出來。例如拍攝一張卡丁車照片,我們可以把周圍的圍欄、防撞輪胎等畫面元素也拍攝進來,通過這些元素可以把拍攝情境更好地體現出來,也可以通過這些元素將卡丁車的速度感表現出來。

3、輔助照片中的主體,突出主題。有些陪體可以與照片主體形成補充、交互,通過主體與陪體之間的聯動關係讓照片主題更鮮明,表現力更強。例如照片中的手機,這就是一個與主體人物之間有互動的陪體,藉助它可以讓照片更加生動,氛圍感更強。

那麼所有照片都需要有陪體嗎?沒有陪體的攝影作品就是缺乏表現力嗎?那也未必。

有些照片只有主體就已經足夠,並不是所有照片都需要陪體。比如這些攝影作品就不需要:

1、產品攝影圖片。很多產品圖都是在閃光燈環境下經過布光拍攝出來的,而且多以純白、純黑背景為主,有利於後期摳圖做到網頁上進行宣傳。這種題材對於陪體的需求只是因拍攝主體類型而定的,有些例如珠寶、首飾類的產品需要有陪體襯托,有些例如數碼產品類的並不需要什麼陪體襯托,只需要展現產品原貌即可。

2、獨立主體就已經有足夠表現力的情況。有些主體並不需要什麼陪體來刻意進行陪襯,比如一些建築物、靜物、景物,都可以以獨立的個體形象出現。

3、寫意型照片的拍攝。例如拍攝光斑、光暈等效果圖,只需要拍攝這個單獨的光影即可,不需要拍攝過多雜物,自然不需要陪體。

4、純人像。人像作品有的需要陪體,比如一些室外環境人像,情境人像,紀實人像等,而在影室內的布光人像、人像特寫、全家福、證件照等等,都不需要有陪體作為陪襯,直接拍攝人像主體本身就可以了。

關於照片到底需要不需要陪體的問題,我想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根據創作需要,根據題材而定,主導權完全在於攝影師本身。


卷太郎攝影坊


攝影作品中,一定需要陪體的出現嗎?

這個問題不能走絕對,是否需要陪體出現要看創作目的。

比如我們使用200mm f/1.8或2.0定焦鏡頭拍攝花卉或攝拍人物,切割壓縮剝離景深中雜亂的花卉或人物,如果有陪體的出現,其拍攝效果將大打折扣,又比如拍證件照,如果有陪體出現反而叫“畫蛇添足”。


大家都知道攝影中所談陪體是襯托主體關係,也就是講陪體僅僅是配角關係,是為主體增加空間效果或烘托主體。雖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但在突際拍攝中定要根據創作目的而去決定是否出現使用。



所以在實際作業中,是否有陪體出現,要根據前景需要決定,但在使用中不能喧賓奪主。

陪體可虛可實,也可大可小,可有可無。這由拍攝創作意圖所決定是否需要出現陪體,去完美襯托主體。


攝影微談


在攝影作品中,需要一定的陪體對攝影主體的陪襯,但不是所有攝影作品都必須有陪體。

一、好的攝影作品必須有好的攝影構圖。構圖是攝影的基礎,又是攝影的靈魂。攝影構圖是指在攝影中通過被攝畫面中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將景物更合理、更優美地表現出來。用好攝影構圖,就要了解攝影構圖的元素。攝影構圖的元素就包括主體、陪體、前景、背景、留白等。而這些元素中主體是最重要的元素,而其他元素都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主體,表達拍攝的主題。

二、陪體在攝影構圖中主要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映襯主體,使畫面主體突出、主題明確、內容豐富。二是陪體可以起到均衡並美他畫面的作用,使攝影作品更加和諧圓滿。三是可以幫助攝影作品闡明情節,講好攝影故事。

三、陪體在攝影作品中畫面表現力不能強於主體,不能喧賓奪主。陪體要與主體協調,要起到烘托主體的作用。陪體是攝影構圖的元素之一,並不是攝影構圖中必須的元素,某些持定的攝影作品並不需要陪體。

綜上所述,攝影作品中,不一定都需要陪體的出現。比如,主體的特寫鏡頭等。











張衛國手機攝影


發表一點個人看法:

攝影作品中的“陪體”對深化主題起到了輔助作用。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要說“一定”有點絕對。這要看題材而定。

一幅海邊的風光攝影作品。“視覺中心”上的小木船。如果前景拍入了“陪體”的礁石,天空的白雲。由於前景加入了“陪體”礁石,可使畫面更具有空間感 ,作品還是挺有意境的。

如果拍一位學著人物,如果桌子上放上幾本書作“陪體”。更能使讀者加深理解。

再如:拍河裡的水鴨,前景加入了剛冒出嫩芽的柳枝做“陪體”。可使畫面美觀,也表達出季節。

有些題材也可以不使用“陪體”。如:拍微距花心;人物臉部特寫等作品。

總之,攝影作品用“陪體”的佔多數。這就要看題材了。


劍雨1358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一,攝影的本質不是照像,照像可以不要陪體,可以單獨的獨立存在,或者是同時幾人,幾個物體並列存在作為主體。二,攝影是一種文化產品,一種有思想感情的相互關聯的人文視覺產品,在突出主體的正確造型情況下,用陪體來完成和交待作品的完整性,故事性,起到相互結合的一個牽制作用,避免單調乏味,與文化思想脫節的現象。三,理解了攝影與照像的區別,我們就可以正確的肯定,攝影作品一定要有陪體,決不能少,正確的搭配陪體是一門學問,這是審美的關鍵。這門學問在任何攝影和照像的技巧書本上是找不到,說得神秘一點就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四,中國的文化藝術在於表意,以意表形,涵義深刻,講究環環相扣。而西方文化在於表形,也就是栩栩如生,沒有表意的思想觀念。這是同中國文化藝術的根本區別。五,攝影作品的陪體不但不能缺少,而且一定要清晰。這一點是喜歡把陪體虛化的攝影愛好者最容易犯的大忌。


捕影者190


攝影作品中,一定需要培體的出現嗎?

搜索了一番,培體的定義好像也不是明確,下面援引一位百度貼吧作者的回答。

陪體的說法不常見,就是用來陪襯主體,用來突出主體的。

思考的過程中又在想另一個問題,假設攝影作品中培體一定存在,那麼培體一定實際的物體嗎?

我們攝影一直在談主體,培體和環境的關係處理,所以我想從構圖的形式法則來談一談這個培體出現的一定與否的問題?

我翻閱了上學的攝影基礎教材《大學攝影基礎教程》(浙江攝影出版社),其中談到構圖的形式法則,有以下幾個分類:多樣統一、照應、均衡、對比以及反覆與漸變。我們就從這幾個構圖法則上來探討一下培體是不是必須存在?

一、多樣統一

多樣性,如果是多個元素個體形成的多樣性,那其中必須有主次關係,既主體和培體的關係的出現;如果是單個元素主體的形態變化、明暗影調、色彩豐富程度等形成的多樣性,那麼培體還存在嗎?

我們看上面二幅圖,第一幅圖人像攝影我們通常認為人像是主體,它的形體、輪廓、光影照射下的影調層次以及所渲染的人物情緒都是它的多樣性,那這樣就告訴我們人物畫像其實就變成了一個包含各種元素整體,那其中我可以說,情緒(深邃憂傷)是照片表達的主導部分,那麼它就應該是這個照片的主體,其它的就是附屬關係,就相應的到達培體的地位去,當然了主培體還可以是其它(角度選取)。

我們再看第二幅圖,是一幅極簡攝影圖片,主體也很單一,但是影子以及明暗大小的關係讓圖片更加多樣性,其中也有情緒關係的多樣性和照應,相應的我們以虛實關係看,實的人是主體,影子是培體,以明暗和大小關係看,人物的暗和小又是視覺突出的,背景的亮和大(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大)又是可以短暫忽略,歸於次要地位的,也就是主培體的關係。

統一性,就更加明確了主培體相互存在的證明, 一個巴掌拍到東西了才會響,只有主體,無異於巴掌在空氣中揮動。

二、照應

照應單純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知道是一個相互關係,也就決定了攝影中照應是必須存在主客體(培體)的關係。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非得有客體,照應的兩類事物都居於主體平等的關係不可以嗎?

照片選自天津愛和婚紗攝影圖片

我們以婚紗攝影這一個有趣的例子看一看,照片中兩個人在情緒、形體等的照應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畫面,這兩個人物是處於一種平等關係的主體,形成了一個整體的主體,那麼人物沒有主客體的關係,就沒有了培體了嗎?大家回想一下多樣統一里所講主培體關係,沒有了人與人聯繫的主客體關係,還可以有情緒,形體和明暗上的主客體關係,甚至我們還可以說背景也可以培體,培體是什麼?是用來突出主體的,那背景的作用不是正是如此嗎?背景通俗點說不就相當於一個“備胎”性質的培體嗎?當然了也不是很恰當,背景還是必須存在而且極其重要的。

三、均衡

均衡往往需要和對稱去做區別和聯繫,形狀上恰當的平分圖片為兩部分,如果形狀、影調和色彩等一致而且給人視覺上是平衡的就是對稱,如果以上各種因素存在不一致還能給人視覺上帶來平衡就是均衡。

圖片來自蜂鳥http://academy.fengniao.com/370/3704304_all.html

均衡就是用來調節畫面中各種元素量的分佈,既是方法也是目的,畫面量的載體元素,自然就會存在主客體關係,那麼均衡可以讓畫面中捨棄培體存在嗎?顯然也是不能的。

四、對比

攝影中最為常見的對比形式就是形式上的對比,比如形體對比(大小、疏密、虛實等)、影調對比和色彩對比,既然談到了對比,就說明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之間存在對立的聯繫,自然就逃不開主客體的關係,那麼也會有人舉出反例

比如下面這幅圖片?

米色部分是畫款,防止白色融於背景,不是畫面部分

如果僅僅是黑白均等構成的圖片,那麼形式上沒有主客體關係,也沒有背景了,是不是就沒有培體了?我想不會有人拍攝這樣的攝影作品,這也談不上攝影作品,甚至如果不搭配給讓人聯想的主題,連主體都是模糊的?還能稱為攝影作品嗎?僅僅就是個素材圖片罷了,當然了還可以再抬槓,說這是某位大師看透非黑既白的人生創造的,然後美其名曰《黑白世界》等等題目,讓人有了內容上的聯想。哎,這就談到我們對比的另一種形式,思想內容對比,作者給一個空杯子,觀眾來做內容上的填充,每個人做自己的聯想和理解,比如一個人看到的是白的輕快的一面,那麼黑的沉重的一面就是客體的存在,是陪襯的關係,這樣也逃不開主培體的關係。

五、反覆與漸變

反覆與漸變是處理構圖元素的結構與組合,可以是主體內部的結構與組合,也可以是主體與培體和背景的結構組合,同樣是不可缺少培體的,因為背景是攝影作品永遠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背景是可以作為陪襯主體的培體存在的。

總結,我覺得攝影作品中,培體不一定是具體的物體,而且同一幅圖片的主培體關係也不是一定的(角度選取),但是一定存在培體。

以上是個人愚見,有關背景和培體的關係也是個人觀點,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不同觀點的地方求同存異。


舟淺唐鈺


個人觀點:攝影作品應該有主客體,但應根據所要表達的主體內容決定陪體的取捨。雖說紅花也需綠葉扶,但如果想更加突出主題思想,陪體可虛可弱可無。上傳一組個人作品,請專業人士指教。


順應自然


陪體也稱賓體,客體。是和主體有情節聯繫的次要表現對象。陪體的作用有三:其一,是陪襯主體幫助主體體現畫面內容使畫面內容表達更加明確,更加充分;其二,是均衡畫面,美化畫面。若把主體比作花朵,陪體就是枝葉,紅花加上綠葉扶才能豐富多彩;其三,是對情節發展事件的進展起推動作用。

陪體的處理:對陪體的處理一般來講其影像不能強於主體。為此陪體的形象,常常處理成不完整的狀態。此如說記者採訪一位名人以記者的背影拍攝名人正面,名人是主體記者是陪體,記者除了背向鏡頭外,形象一般成不完整狀態,這是其一,其二,應在景別光線色彩和構圖等方面都不應使用它過於搶奪觀眾視線;其三,從整體上佔據時間要相對短與主體,陪體的處理,切記喧賓奪主和平分秋色。

主體:體現主題思想處於畫面結構中心,注意是結構不是構圖,他能抓住觀者的眼球。

陪體:與主題共同完成思想表達增加畫面信息量使畫面更自然更生動,更有感染力,但注意不能喧賓奪主。

環境:突出表現力,烘托主題。—般來說環境的取捨決定了畫面的成敗。主題即主題安排哪都不為錯。只要能吸引觀看者的視線,一般按照構圖原則處於焦點的位置比較好三分法構圖時處與三分之二處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