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最经典的都是什么?

道法自然佛法无边194


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国学。

国,是中国。学,是学问。中国古代的学问统称为国学。要说经典,应该是流传极广也极久的。单论文学作品来说就有:四书五经,这是比较早的经典作品。从春秋战国到民国,其实还诞生了很多无比优秀的作品。



任南1994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

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

佛教著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

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著作。《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畅,颇行气势。它是中国古代童蒙书中的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现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独立成书,是重要的儒家国学经典。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三纲八目”,讨论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个人学习、提高修养具有指导性

的意义。全书教义深刻,思路明晰,是“四书”学习的入门之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精耍的书”。它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既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种治国方案,义与儒、释思想一起构架了传统士大夫的丰体心理,是与《论语》并立的一部国学典籍。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传诵之广不亚于《三字经》,也是国学中一部重要的蒙书。它以《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开篇,并以之为纲提出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行文三字一句、两句成韵,浅显易懂,对清代以后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轲的讲学语录。它继承了《论语》的仁政思想,强凋“民心”的

重大作用,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千古名理。全书思想深邃,发人深省,且行文气势

磅礴、词锋犀利,魁中华无数国学典籍中独具风采的一部作品。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全书十三篇,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对古今中外军书家及其军事活动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它还渗入现代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商业竞争中,成为人们的成功指南,是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国学宝典。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说书将军


国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三者之中,又以儒学为中心。本人研习传统文化多年,以下重点从儒学角度谈谈国学最经典的著作都有哪些?提前要说明,佛教和道家道教核心经典也很重要。佛教大藏经部头很大,道教也有道藏,《老子》、《庄子》都是国学经典。但我下面重点只谈国学中儒家的经典著作。

我觉得儒家最主要的经典是十三经。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稍微了解儒学的人可能都知道“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其实和十三经关系非常密切。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学》和《中庸》只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篇幅很小。

五经则历史悠久。五经有时候也叫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在传承中失传,所以只剩下了五经。十三经大多数都是从五经里面分出来的。礼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礼记》是对《仪礼》一书的解释。《春秋》有三传,传就是对《春秋》这本书的解释,《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儒家十三经形成过程如下:汉代立《诗》、《书》、《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礼记》,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当然,没有列入十三经的儒学经典还有一些,例如《荀子》等等。因为孔子、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孔孟儒学成为儒学主流后,《荀子》一书长期得不到重视。清代学者才开始重视。我们现代人应该兼容并包。

最后再说一下,因为十三经都是文言文的,现代人阅读起来有困难。所以,如果不是专业的研究者,可以看一些文言原文和现代翻译对照的翻译著作。这就要选择权威的出版社。目前,中华书局的翻译最为权威。同时,各省的古籍出版社的翻译,也不错。例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我们陕西的三秦出版社等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多年前出版过《十三经辞典》,这个主要是解释十三经里面的每一个字。市面上买不到,只能到图书馆看。

《论语》《孟子》的翻译,都是杨伯峻的翻译比较好,中华书局出版。咱们西安小寨附近的汉唐书店、大兴善寺旁边的万邦书城,都能够买到。当当网、京东也可以买到。如果给中小学生看,也不错。购买时要注意有繁体字版本和简体字版,非专业人士当然要买简体字版本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这是我在今日头条写的第一篇专业性比较强,字数比较多的系统性文章,也请大家多斧正。




8136哈哈


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多经典著作,中国古典文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读。

真希望能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习国学文化,国学经典著作里隐藏着思想、品格、人生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从最基础的去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才能读懂,才能读出中国国学的发展进程。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千家诗》—《声律启蒙》—《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诸子文选》等等。

只要有人一看它,会上瘾,越看越喜欢看,彷佛自己置身入历史文化中。

总之,我是这么认为的,我非常喜欢看国学。

经常读国学的人思想品德一般都很正。


人文漫剧


四大名著,二十五史,易经,四书五经,资冶通鉴,中华成语故事,说文解字。中华上下五千年等





黄玉常


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

一根,指的是《易经》。之所以把《易经》归为国学经典的根,是因为她太重要了,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易经》有“三易”之说。夏朝的时候有《连山》,商朝的时候有《归藏》,到周朝的时候,周文王和周公共同完成了《周易》。《连山》、《归藏》的主要作用是占卜。因为《周易》足以包括其中的思想,所以到孔子的时候,他只保留了《周易》,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以孔子认为学习《周易》就足够了。

的确,《易经》是群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六经,指的是《诗经》、《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孙子兵法》。

八典,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九要,指的是《尚书》、《礼记》、《春秋》、《史记》、《国语》、《资治通鉴》、《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

十四蒙,指的是《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与德育启蒙》、《千字文与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笠翁对韵》、《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幼学琼林》、《神童诗》、《中国古典长诗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夜孤城Sun


诗歌风格,如曹丕的【燕山行】如张衡【长恨歌】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赞誉:古今无二,倾绝天下。




耐嚼妙手


四书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归来依旧少年123


诗经吧,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识草木虫鱼认识大自然。而且后世很多诗词也都滥觞于此。启发个人情志和文化,而情绪又是人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因,它的文化教育意义无穷无尽……


雄心锐锋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