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竹枝詞》裡有一句“聞郎江上踏歌聲”的“踏”字正確嗎?

黑髮漁樵


還有"李白行舟正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劉禹錫的與杜甫的兩句詩就好在這個踏字的味道。踏歌聲,意思是一邊唱還一邊跳舞的意思。想象力極豐富。如果把這個踏字換成一個唱字,那這首詩的意境全無,也談不上名作了。




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認為是正確的,這句詩出自劉禹錫《竹枝詞》,全詩如下: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段詩的意思是江邊楊柳,樹葉青青,江水平緩地流動,一葉輕舟在江上行駛。岸上少女忽然聽到青年男子一邊走一邊對她唱歌。她從歌聲獲得的印象是,對方雖沒有更明確的表示,卻似乎有些情意。東邊陽光燦爛西邊雨綿綿,原以為是無情實則還有情。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踏”字其實是和後面的“歌”字合在一起組成了新的詞語“踏歌”。說到“踏歌”其實它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拉手而歌,以腳踏地為節拍。比如唐 儲光羲 《薔薇篇》:“連袂蹋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

而第二種意思就是上述詩文中的意思,指行吟,即一邊走一邊唱歌。說到這個意思也許我們會想到另外一首詩,那就是著名詩人李白的《贈汪倫》,全詩如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段詩的意思是詩人李白乘船將要遠行離去的時候,忽然聽岸上傳來友人汪倫的一邊走一邊唱歌的聲音。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那麼深,但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

結語:綜上所述,所以說這個“踏”字用在這裡是正確的,因為它是和後面的“歌”組成了新的詞語“踏歌”。不過,在現在已知很多的詩集裡,出現了兩種版本,一個就是“唱歌聲”,一個就是文中所提的“踏歌聲”,其實二者是通用的。


許家那個人


劉禹錫《竹枝詞》有一句"聞郎江上踏歌聲”的"踏"字正確嗎?

《竹枝詞》是古時四川巴渝即現今重慶一帶民歌的一種,是歌唱當地風光以及男女愛情的一種曲調。演唱時用短笛和鼓伴奏,同時跳舞,曲調宛轉動人。其時,作者任夔州刺史,深愛此曲,於是依原調填詞,創作了《竹枝詞》十餘首,在唐詩中別具一格。

在作者的十餘首《竹枝詞》中,"聞郎岸上踏歌聲”便是其中的一首,原文是: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還有睛。

把她試譯出則是:

江岸上青青的楊柳倒映在,

平靜江水的碧波中,

在這如畫的景色之中,

忽然傳來江岸上他

踏著節拍唱著歌兒的聲音。

那動聽的歌聲,

猶是西邊下雨東邊升起太陽,

你如果說西邊無晴,

東邊卻有晴。

詩中這個"睛”字,一字雙關,這個晴字,其實是個"情"字,諧音雙關。

諧音雙關是民歌常見的一種表達方法,作者在詩中加以運用,更顯得活潑有趣,引發讀者想象,抒發作者胸臆,增強作品美感。用眼前景色無晴卻有睛的變幻,諧喻"郎"無情卻有情的含蓄深愛。少女聽到岸上"郎"踏著節奏的唱歌聲,迷茫的情絲乍驚乍喜,忐忑不安而又眷戀期盼的心裡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郎"的黠慧和少女的真誠活靈活現。

諸如以上原因,作者"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句寫得太奇妙了,把少女從失望突變到驚喜的心情真實地表現出來。

故而這個"踏”字怎麼能說不正確呢!

古人唱歌用腳"踏"出聲音而唱,是合著歌的節奏,相當於現而今唱歌打節拍。同樣的例子還有李白《增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與李白《贈汪倫》這首詩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比太白這首詩無論意境還是含蓄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這個"踏”字用得正確。


高樓避愁


從原詞來看,這個“踏”子不正確。

《竹枝詞》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剛剛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中曾出到這個題,要求劃去錯誤項,就是辨別“唱”還是“踏”。

竹枝詞是古代巴蜀一帶的民歌小調,是延續了唐代教坊的曲調名,由於曲調清新、含蓄、婉轉、又通俗易懂,被民間廣為傳唱,很快成為當時的通俗歌曲。這首詞的語言很通俗,意思也挺好理解。詞中形容的楊柳青青、江水上漲的春天,正是民間開始新的一年勞作的季節,同時也是青年男女情竇初開的季節,一句“道是無晴卻有晴”以“晴”諧音“情”正是這首詞的含蓄之處。它的通俗就在,不用“踏”而用“唱”。





一梅君


現代人如果對唐朝的文化沒有一定的瞭解是理解不了“踏”字的含義的!魯洪生教授講授《易經》時曾說過,研究古典文學,必須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唐朝時期很多的詩是唱出來的,而唱的同時伴以一些舞蹈(肢體)動作,比如擊劍而歌,擊鼓而歌,跺步(帶有節拍的踏步)而歌,所以有了李太白的“忽聞岸上踏歌聲……”之語流傳!而劉禹錫的《竹枝詞》裡“聞郎江上唱歌聲”是另外一種形式,只唱不伴以舞蹈,(試想一下,這個青年船伕在江面上一個不大的小木船上又唱又跳,會不會翻船?哈哈)具體要看作者當時的創作情景而定!以上只是我一家愚見,還請各位師友不吝斧正



楚襄蠻


詩歌的語言在於形象生動,這個"踏"字栩栩如生的描寫了青年男女在春暖花開之際,踏步歌舞的形態,用"唱"意境蕩然無存。


戴訓德退休教師


正確。踏歌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跺出鼓點,邊歌邊舞。唐人踏歌的類型有:踏地為節、連袂而舞;頓足踏歌、拍手相合;擇場跳月以擇偶等。所以,“踏歌”是又歌又舞,而且以舞為主。



國學紫薇


劉禹錫《竹枝詞》裡聞郎江上踏歌聲,踏字是正確的。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竹樓伊人


人間有兩怕:一怕對人對事物的不理解。二怕人們不識貨。

象劉禹錫一個唐詩大家,他怎能不知用語與用詞和用字對整詩產生的效果?一個字所表達的比喻,形意與折射的含意是什麼,能否體現生動和情感喻意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之作我們只可品味解讀而不能斷章和誤解。

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個踏是節拍之意。無論這個郎是指郎君,還是指青年男性。也無論他是行走在江堤的柳蔭之下,亦或是他站在小船中。而他的歌聲必是踩著撐舟人所划船槳的支扭支扭聲而踏節合拍而歌的。這個踏又是比喻踩鼓點之意。郎的歌聲是以船槳的支扭聲作為節拍而順勢唱出來的。

而道是無晴確有晴。是把雨後的日頭比喻成了情感之意。即是說郎根據船槳的節拍把這支歌唱的有滋有味,生動而美妙極了,唱出了所歌之潤味,表達出了歌的真正含義和體現出所歌者的心中情感。


福自福地來wjf


《竹枝詞》是被稱為"詩豪"的唐代劉禹錫的作品。

有的資料上是寫的,"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個"唱"字和"踏"字哪個字更好些呢?



誦讀起來,感覺"踏"字比"唱"字更有內涵和深意,歌聲傳的更加深遠些。

唐代人用毛筆寫詩,作者當初用得哪個字,已無從考證,如果考試,這兩個字都應算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