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採用相控陣雷達,國產戰機雷達罩類似F-16,做工精湛比肩歐美


說到國產戰鬥機,近幾年比較火的主要三大機型,這三大機型分別是殲-20隱形戰鬥機,殲-16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0C中型多用途戰鬥機。這三款戰機除了殲-10C戰機外,其他兩款戰機已經多次在公開航展和空軍航空開放活動上對外公開展示,然而這些展示主要是空中的飛行表演。受限於距離和天氣的原因,觀眾很少能看到這兩款戰機的細節。殲-10C戰機雖然服役多年,但是除了一些重大軍事活動,在公開場合,至今沒有能一睹芳容。

然而殲-10C戰機有一款兄弟機型,雖然卻是國內航展和空軍航空開放活動的常客,這款戰機就是同為航空工業成飛的殲-10B多用途戰鬥機。說到殲-10B戰機大家應該非常熟悉,早在10多年前,殲-10A戰機服役幾年後,網絡上就開始流傳這一戰機的模糊照片。筆者作為航空攝影師,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一些這款戰機的高清圖片。注:本文非實時新聞。

殲-10B戰機是國產戰鬥機中第一款採用機載相控陣雷達的機型。雖然與三大王牌戰機使用的雷達性能有差距,但是這款機載雷達相比於傳統脈衝多普勒雷達有著獨特的優勢。為了安裝這一新型雷達,以及DSI進氣道的需要,殲-10B戰機的機首由原來的錐形改成了扁錐形,外形與美國製造的F-16戰鬥機的機首幾乎一樣。區別是殲-10B戰機的雷達罩均取消了機首空速管,而F-16戰機僅有少數型號取消了機首空速管。從外觀上看,殲-10B戰機更為現代。


圖片為殲-10B戰機機首雷達罩的特寫,由於拍攝角度的原因,這個視角的觀賞效果並不好,不如上一圖。圖片中可以看到雷達罩根部有一些金屬防雷條。

殲-10B戰機除了首次配裝無源相控陣雷達外,還是殲-10系列戰鬥機,首款採用光電瞄準系統的型號。所謂光電瞄準系統也可以理解成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這一系統在一些國外戰鬥機上非常常見,最著名的是俄羅斯蘇-27戰鬥機,由於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是一款被動探測設備,其抗干擾能力強,在一定距離可以發現隱形戰鬥機,所以在很多國外三代半戰機上都有這一裝置,例如大多數颱風戰鬥機,法國陣風戰鬥機等。

殲-10B戰機還是國產現役戰鬥機中第一款配備DIS進氣道的型號,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款使用DSI進氣道的量產型戰機是美國洛馬公司的F-35閃電II隱形戰鬥機,我國從2005年後,在梟龍戰鬥機04架原型機上首次採用這一技術,隨後這一技術在國產戰鬥機上開始白菜化,這說明我國航空工業多個主機所已經吃透這一技術,相比而言,國外目前僅有美國洛馬公司掌握這一技術。這也是我國航空工業最新技術彎道超車的一個典型。


作為國內第一款三代半戰機,相比於殲-10A和殲-11B這一類國產三代機,航空工業成飛成研製殲-10B戰機時,對於戰機的生產工藝做了一些優化。大大提高了戰機的加工精度,圖片為殲-10B戰機前起落架特寫,這也是國產現役戰鬥機第一款採用白色塗裝的前起落架。相比於傳統的灰色是不是要美觀很多。白色的起落架在機務日常維護時,便於觀察一些液壓系統是否漏油,歐洲的戰鬥機早在數十年前就採用這一設計。

圖片為殲-10B戰鬥機進氣道側面蒙皮細節特寫,可以看到加工的精密度非常不錯,殲-10B戰機的前機身整體設計和加工工藝,已經達到西方國家第三代戰鬥機的標準。相比於俄製三代機,三代半戰機,3.75代戰鬥機,在這一方面殲-10B戰機不知高到那裡去了......

圖片為殲-10B戰機後機身細節特寫,可以看到這裡的做工相比於前機身要差一點,因為殲-10B戰機的後機身與殲-10A戰機相比,改動不大,推測依然採用的傳統工藝。從氣動上看,殲-10B戰機的垂直尾翼和襟翼都做了不小的改動,飛行性能有所提升。當然這些都是表面特點,殲-10B戰機的航電和新一代機載武器,其多用途作戰能力相比於傳統的殲-10A戰機提升空間更大。


圖片為殲-10B戰機的發動機,目前殲-10B戰機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停產。據稱其生產數量約兩個團,後續成飛主要大量生產了更先進的殲-10C多用途戰鬥機。拋開戰機的性能不談,從整體做工上看,殲-10B戰機可以說做到了比肩歐美國家同一代戰機的水平。這一進步值得肯定......本文的文字敘述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