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杨公忌”》


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中国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灯闻名远近,称为“包灯”。这天,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

傍晚,农家有煨百虫、放烧火、爆白花之举。人们还要请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难问题。

解放后,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农历正月十三是“杨公十三忌”中的一天,这天的忌讳如下:在传统习俗的“正月十三”这一天,忌走亲戚、忌外出、忌婚丧嫁娶、忌动土搬迁。

这些忌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尤为讲究,这一天甚至是南部山区的“全民法定歇工日”,很少有人上山下地干活,也很少有人出远门办事,害怕遇到不测。

故事是这样的: 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相传其说始于宋堪舆术士杨救贫,因称该日为杨公忌。    

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杨的老翁,人们称他杨公。这位杨公有十三个儿子,十三个儿子如狼似虎,且又家资万贯,可谓要人有人要财有财。

杨公也就自然的有点飘忽忽。一日,高兴之极,在那里和人说起了滋润话,道:“我这些儿子就是一个月没一个,还能有一个和我过年的哩。”  

神仙无处不在,但凡人说话不要太狂了。杨公的狂话恰被一个路过此地的神仙听去,此神上天报告了玉帝,玉帝大怒,随下令每月收他一个儿子。

从正月十三开始,杨公的儿子每月都要走一个。每个月里往前赶两天,正月里是十三,二月里是十一,三月里是初九,依次往下推。

这年正好闰七月,所以,七月里收了杨公两个儿子。日子是七月初一和二十九,那么这一年也就是十三个月了。

杨公的十三个儿子自然是一个也没剩下,到了年底,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和杨公过年的了。后来人们把杨公儿子归天的日子称为杨公忌。

这些日子很毒,是不能出门的,不过,现在人们天天外出,也就无所谓了,但如果想做事挑日子的话,最好不要挑这些日子。   

大家认为: 只要善护口业,信佛学佛,玉皇大帝自然不会为难于你,毕竟,佛祖和观音救过玉皇大帝呢?呵呵。   

命运是两个字,命是定数,不可变;运是变数,可变;所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诸恶末做,诸善奉行,定会吉祥。

《杨公十三忌》 全年共十三个,七月两个,其余每月一个。从农历正月十三日算起,往后每月向前推两天。

《杨公十三忌》 即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

《杨公十三忌》 逢忌日,不事嫁娶,不动土木,不走亲友。目前,民间对这些忌日是否都 记得那么准确,倒也未必。

《杨公十三忌》 对于正月十三这个忌日,执行得此较认真,象正月开始的建房、给新嫁出去的女儿送节,无论如何都要避开这一天。

农历正月十三,民俗称“上灯日”。正月十三是元宵节的前奏。从正月“十三上灯”一直燃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正月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

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正月十三习俗》 1、灯头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正月十三习俗》 2、滚龙灯 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

《正月十三习俗》 3、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

《正月十三习俗》 扎彩灯 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

《正月十三习俗》 4、吃汤圆 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