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真的能夠養活一家五口人嗎?

嶺南人士葉生


四十年前很少人能拿到100元的月薪,夫婦兩人的工資加在一起大多在80元上下。五口之家能有百元月薪,那是讓人羨慕的事。


炎熱夏天584


我父母是77年恢復職務,回到政府機關上班。我兄弟四人,一個連一個上高中初中,加上奶奶,五人生活學習一切開銷,全靠我父母工資及下鄉補助。我記得,八十年代初,我爸工資76元,媽媽54元。當時,大米1毛3分9,三號的,節日有限量供應二號,1毛4分6,豬肉7角八分一斤憑票。縣高中月飯菜票7元2角,學雜費書費應該是每學期二十多元。我大哥上了兩年初中兩年高中,17歲去了地區鋼鐵廠工作,糧食供應45斤,我和兩個小弟早餐可以幹掉2斤麵條,個個飯量大。按照我家當年收入不算低,但日子並不好過,一週兩晚食肉,平時油豆腐配菜。回憶過去,才能體會深刻今天富足生活,全依靠改革開放帶來的偉大成就。


鄧航劍


40年前也就是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剛開始不久。那時我爸剛漲了工資,大概42元一個月,我媽生產隊掙工分,每天7個工分,大概4角多分錢,要養活我們家五口(3兄弟),在當時的農村,我家的生活條件還算好的,大概每個月能吃上一次肉(好在當時的物價低,豬肉是7角1分一斤,大米是1角3分7一斤);過年時也許能做一件衣服。80年底我應徵入伍,每月的津貼7元,每天的伙食費是6角5分,基本上保證每天能吃一點點肉。這就是40年前的真實生活寫照。


高山富氧


那時候我家不是工薪階層,按道理不知內情沒資格回答這問題。但我們村莊裡有拿薪水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是我的夥伴,對他們的表層生活看得很清楚。這些家庭,一、孩子最少有三個,衣服穿得很整潔,幾乎沒見過補丁;二、吃的比沒有工作家庭的孩子好,如我們吃粥都是炒酸菜送,而他們經常燜小條魚送稀飯;三、他們家的孩子們有零食吃,並且有小皮球、小汽車、布娃娃等玩具;四、建新房比其他純農戶早。按當年的收入水平,一人工作頂多就50、60元每月,但從這裡可推算出當年100元收入養活5個孩子不成問題,甚至可能還有節餘。


雅名俗名都是名


我79年參加工作,那年16歲,工作就是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那個時候我的工資26塊錢,給家裡二十,自己就六塊錢零花錢,然後我下班打草賣給奶牛場,一天可以掙一塊錢左右,生活什麼都不缺,每週日可以去勸業場後面的人民飯店吃一頓,那個舒服啊,吃的那麼香,真的解饞,現在一個月五千多感覺不到幸福了。


用戶1003947070255


40年前的工人,按照級別掙工資,二級工一天1.57元錢,三級工一天1.86元錢,四級工一天2.21元錢,五級工一天2.64元錢,六級工一天3.12元錢。每個月工資按25天半計算,就是六級工一個月也賺不到100元錢。

大多數的人比如教師,醫生,公務員等等,一個月工資50元錢左右。我年輕的時候當木匠,做臨時工掙六級工,一個月加上工具磨損費,一個月30天差不多工資不到100元錢。

後來轉正為正式工人,工資定為二級工,我家裡父母去世後,三個妹妹都沒有出嫁,由我賺錢養家。當時我們兩口子,有兩個孩子,還有三個妹妹,一共是7口人,靠我一個人賺錢。

二級工工資一天1.57元錢,維持不了生活我辭職了。到建築工程隊正六級工資,白天去上班,晚上在家裡做傢俱,老婆也去做臨時工,那時候的生活就是這樣。

下面的圖,有我老婆的和三個妹妹,我們兩口子,兩個孩子小時候。





劉井隆


沒有尊嚴和質量的生活,有什麼羨慕懷念的。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一代人,衣食住行樣樣都缺乏,不僅物質缺乏,精神文化生活也缺乏。生活用品實行定量供應配給制,八十年代末我都上大學了,還不能吃純大米,還要搭配雜糧。這種生活有人願意重新去過嗎?


小鄢阿姨


40年前即1980年以前,毛主席的工資才300元,那時能拿100元工資的人不多,起碼是廳級幹部或是高級技術職工或是特殊工種補貼高的職工。爺爺是舊社會過來的長江航運職工,到70年代工資才70多元,在普通百姓中工資算高的,就靠這點錢養活了9個子女,還加上領養了1個女兒,加上爺爺本人及婆婆和太婆婆共13人,全養活了。


榮哥83212519


40年前每月一百元收入養一家5人絕對算得上是富裕生活,那時候人均生活水平不足15元。正科級工資就63元一個月,豬肉是一塊錢一斤,青菜都是一毛幾分一斤,城市有固定生活物資供應,農村糧食青菜基本可以自給。雞鴨魚農村自產有餘。一隻雞也就3到4元,香菸普通人都是抽3毛一包就算不錯了,所以40年前一百元應該是現在4000元以上的生活水平。


用戶82469267844


40年前還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別說一個月一百塊,一年一百塊的人家都不多,(生產隊是年終分錢)勞動力少,家裡小孩子多的人家都是倒掛戶,(幹了一年到年底還欠生產隊的錢)那時候家裡的大門開一年都沒有人(小偷)進去,上地幹活從來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