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清朝達到全盛,也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時期。人們往往稱這一時期為“康雍乾盛世”,或者簡稱“康乾盛世”。

不過清史學者對於康乾盛世的起訖時間與歷史定位有所不同。許曾重認為康乾盛世的開端應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而不是康熙帝即位或親政之時,乾隆中葉平準、平“回部”兩次戰役的勝利,使清朝統一中國的事業最後完成,是康乾盛世開始進入鼎盛階段的重要標誌。〔1〕

高王凌認為:康熙二十年代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結束了朝代鼎革之際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康熙二十年左右是清初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三藩平定後,即開始沿運河南巡。當時政府政策的重心,在於鼓勵墾荒、修河治水、蠲租減賦。這些可以稱之為“恢復政策”或“墾荒政策”。“康乾盛世”大約從康熙四十年代(1700)以後算起,它應是指中國18世紀的一段歷史。在聖祖南巡的過程中、於康熙四十年代發現了人口問題,並提出要“預籌安養之策”。於是在它的帶動下,從1700~1750年代,即跨越康熙末、雍正朝、到乾隆初的大約五十年間,成為清代政府政策上一個極具連續性的、空前活躍的和充滿生氣的時期。清代的幾乎所有“德政”,如“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地丁合一”、“火耗歸公”、“輕賦”和“永不加賦”的原則,都是在這一時期提出或確立的。〔2〕

李尚英指出:清朝由亂入治,始成盛世時期(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四十七年);盛世由停滯走向發展時期(康熙四十七年~乾隆十六年),盛世達到頂峰時期(乾隆十六年~乾隆六十年);盛世由盛轉衰時期(乾隆六十年~嘉慶十八年)。康熙南巡是清朝由亂入治、始成盛世的重要標誌。四十六年第六次南巡,自康熙四十七年始的廢立太子事件,使清廷政局動盪,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盛世一度陷入停滯狀態。乾隆十六年南巡,嘉慶十八年九月,京畿和直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爆發的天理教起義,都是重要事件。〔3〕

徐凱認為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4〕

我們這裡主要講述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中期的歷史。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統治風格不同,康熙朝由於皇帝強調仁政,施政特點是寬;雍正朝強調奮發有為,施政特點是猛;乾隆朝總結父祖行政經驗教訓,出現了寬猛相濟的統治策略。康雍乾三朝的統治也有共性,三位君主都勤於政事,重視御門聽政,親自快速處理大量章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