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

曼巴星


大家好,我是雪峰居士。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其實我也納悶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自己慢慢琢磨出以下理由:

首先來看看曹操什麼時候開始創業的?

曹操公元155年出生,公元189年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這表示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正式步入創業期。我們再來看諸葛亮,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初出茅廬為公元201年,時年21歲;其曹操創業時,諸葛亮9歲。

從以上可以分析出,曹操創業時諸葛亮年紀還太小。

再來看看諸葛亮初出茅廬時的全國局勢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結束,袁紹敗亡。從此中國北方再無威脅曹操的諸侯;此時曹操手下可謂人才濟濟、兵強馬壯。也正因為如此,曹操才逐漸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公元208年,兵臨荊州,著名的赤壁大戰爆發。

從以上可以得知,諸葛亮弱冠之年後,曹營已經沒有合適的位置。


曹操陣營、孫權陣營、劉備陣營

其時,三方實力:

  • 曹操陣營:文,“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徐庶”等等、武,“徐晃、張遼、許褚、典韋、夏侯惇、樂進、于禁”等等;

  • 孫權陣營:文,“張昭、張紘、顧雍”等等、武,“程普、黃蓋、韓當、太史慈”等等、文武,“周瑜、魯肅”等等;

  • 劉備陣營:文,“孫乾、簡雍、糜竺”等等;武,“關羽、張飛、趙雲”等等。

從以上三大陣營實力對比上來說,曹操其時是全國性的大集團公司,孫權就是覆蓋全省業務的大公司,而劉備還是一個依靠他人存活的小微企業。

諸葛亮本身

諸葛亮雖然隱居隆中,但是他對天下局勢是非常關心的,不然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怎麼會有《隆中對》流傳千古。《隆中對》如果沒有對時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是做不出來的,因為讀的聖賢書再多不會運用也是白搭。

另外,諸葛亮的《出師表》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忠君重義之人。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諸葛亮本身對選擇曹操、孫權和劉備是做了權衡的,而且結合自身的抱負,選擇了同樣重義氣、以匡復漢室為目標的劉備為老闆。

結論

雪峰居士曰,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原因有三:

1、曹操創業時諸葛亮年紀太小,失去了成為創業班底的機遇;然劉備求賢如渴艱難求生之際,正是諸葛亮意氣風發準備實現抱負之時,雙方可謂一拍即合,成為創業班底。

2、曹操陣營、孫權陣營人才濟濟,諸葛亮在其處不能盡顯才華還要忙於政治鬥爭,與平生理想抱負不符。

3、劉備出身於草根,滅黃巾後得以施政,以皇叔之名義打匡復漢室之旗號,廣播仁義使其仁政愛民重情重義之名傳四方,符合諸葛亮本身的擇業選擇。



雪峰居士


諸葛亮不去曹營或東吳,最根本的是尋找利益的最大化和人格地位的最優化。和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一樣,尋找真心能賞識自己的人,而不是一般的謀臣那樣的地位。

1、道理很簡單,上杆子不是買賣。年輕時,諸葛孔明好《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這樣的人象他後來說的”不求聞達於諸侯“,什麼隱居南陽躬耕隴畝,什麼因徐庶推薦很生氣等等,都是表面現象。他是在等待,在觀察,靜觀天下局勢。一個不關心時事的人,能作出流傳千古的名篇《隆中對》嗎?他每時每刻都在等機會,都在觀察各路英雄,只是沒有他欣賞的明君。劉備要不是態度誠懇,低三下四,又有皇家血統,他不會選擇的。如果他主動出擊,上杆子去曹營,去東吳,後來到不了在蜀國的地位,只會泯滅在眾多謀臣之中,不會受到重視。郭嘉的結局是最好的證明,儘管郭嘉的結局還不算壞,但也只是一個曹操可以對你發火的謀臣而已。這個道理正象女孩談戀愛。一般的應該是耐心冷靜觀察喜歡她的男孩。如果她真心喜歡一個男孩,也不要冒然顯露出來。要讓男人珍惜你愛護你,矜持是要有的。上杆子人家不一定珍惜你。諸葛亮也是這樣的道理。

2、曹營的環境不適合他生存。曹操是了不起的人物,”唯才是舉“的歷史意義是開創性的歷史貢獻,但曹操的性格多疑,為人也奸詐,動不動給你來個下馬威,這肯定不是諸葛亮需要的,也達不到他的預期,他的志向高遠,怎麼能屈尊呢?最起碼的尊重都不能保證,諸葛亮自然不會去。曹操的謀臣都非常能幹,也非常了得,但結局都不算好,荀彧那麼有才華、有功勞,最後都被逼自殺,其他的謀士不受待見,之間又不團結,都是悲劇。吃人家的飯不容易,寄人籬下更難受,不分割權力,不掌握主動,不掌握話語權,最後的結局從古自今情況都是一樣的。諸葛亮的高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變成生產力,掌握主動權,把飯碗和前途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他為什麼不去東吳?道理相似,他平民出身,沒有望族背景,沒有跟隨大人物,和孫權沒有際遇,在東吳的環境也不會比曹營好多少。

3、跟隨劉備創業,當合夥人。創業再難,只要創業成功,那是創始人,有股份有地位,有權力,有名望,這些都有可能。但要給人打工,收益不好,感覺也不好。連司馬懿和子孫都另立門戶,單幹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古到現在也沒有變過,聽別人的吆喝,沒有自己說的算痛快。最後借用東吳的力量,抵禦曹操,三分天下,劉備諸葛亮並沒有出資,或出資很少,靠東吳財力大賺一把,擠出一片天地來,原始股暴漲,可惜最後關老爺情緒化用事,毀掉好局。在三國博弈中,諸葛亮是個大贏家。

4、我們看小說,看故事,都是看熱鬧,都沒有摸清中國人生存的道理和算盤。諸葛亮的人生選擇大有學問。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184年,黃巾起義,諸葛亮3歲。

190年,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諸葛亮8歲。

194年,劉備領徐州牧,諸葛亮13歲。

198年,袁術在壽春稱帝,諸葛亮17歲。

199年,袁紹攻殺公孫瓚佔領冀、幽、青、並四州,諸葛亮18歲,“成年了”!

199年6月,官渡之戰爆發,到200年10月,袁紹敗給曹操,諸葛亮19歲。

207年,曹操大破烏桓,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方,諸葛亮26歲。也是在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臥龍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回到題中,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而是選擇了暫居新野還是寄人籬下的劉備?

此時的曹操統一了北方,意氣風發,野心勃勃,想進一步把“企業”做到世界前列。

曹操雖愛才,但是此時的曹操麾下謀士如雲,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這幾個哪個的名氣又比諸葛亮低呢?

曹操麾下的這些智囊團,已經和曹操征戰殺伐了好多年,深得曹操信賴。

而且此時的曹操集團,發展前景一片大好,距離統一天下近在咫尺。

即便此時曹營再招攬人才,最大的職位也就是管理一方州縣,很難進入到影響集團發展戰略的高層階級。

所以從曹操的角度來看,諸葛亮雖自稱“臥龍”,但是曹操並無招攬之心,以他現有的實力,足以踏平江南。

從諸葛亮自身的角度來看,他沒有去曹營應聘,這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首先,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是何等人物?出將入相級別的人物,諸葛亮自詡驚天大才,他的志向可不單單是一個謀士,而是賢君下的名相!

其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屠城等手段令諸葛亮作嘔,在諸葛亮眼中曹操是“漢賊”,而諸葛亮一心向漢,以匡扶大漢為己任,自然不會投靠到曹操麾下。

再次,諸葛亮的朋友圈向來集中在荊襄一帶,家族也和荊州的劉表交情甚好,在江南諸葛亮有更多的士族資源和人脈可以發揮。

最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姿態是真的打動了諸葛亮,良禽擇木而息,士為知己者搏,雖然此時劉備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但是在諸葛亮眼裡劉備是一支匡扶漢室的潛力股,劉備值得諸葛亮輔佐。

正是因為諸葛亮放棄了曹操那邊的捷徑,選擇了劉備,三國曆史無論歷經多少年仍然在後人心中保留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那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白衣青象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可謂英明神武,神機妙算,若不是他在《三國演義》裡輔佐劉備,劉備可能都熬不到赤壁大戰。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給劉備打工呢?以諸葛亮的才能,投靠劉備是不是屬於明珠暗投呢?

諸葛亮有可能去曹操地方效力嗎

諸葛亮有沒有可能去曹營效力?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曾經讓人給諸葛亮帶過一份禮物,是什麼禮物呢?

六七斤的當歸,當歸是一種中藥材,在三國那個時代,當歸的價格並不便宜。

當然咯,曹操給諸葛亮送當歸,並不是因為當歸的價格高,而是因為當歸的字面意思,當歸當歸,諸葛亮啊,你是不是該回到我曹操身邊來啦?

這說明曹操是動過招攬諸葛亮的心思的,所以說,諸葛亮去曹營效力的道路是暢通的。

給劉備打工一點也不委屈諸葛亮

劉備這麼窮酸,三天兩頭被打成光桿司令,創業至今,光投資人都換了好幾撥,這樣一個朝不保夕的老闆,諸葛亮這樣的高端人才,為什麼要給劉備打工呢?

是不是諸葛亮有什麼把柄被劉備抓住了?

當然不可能了,那個年代又沒有什麼豔照門、小視頻的,更何況以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相貌,充分說明了諸葛亮是個愛事業勝過愛美人的人。

關於諸葛亮與黃月英的這一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無月之前的文章《陸遜被困八卦陣,黃承彥為何出手相救?諸葛亮一句話說明玄機》,裡面對諸葛亮這段婚姻的動機有過詳細的分析。

諸葛亮投靠劉備,恰恰體現了諸葛亮這個人的目光遠大,和心機之深遠。

諸葛亮的心機

劉備的創業一直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總是很缺人,而且非常缺高端人才。

而劉備本身又是一支潛力股,劉備給自己打造了一個“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個人IP,而且還成功地給自己塑造了“仁義之君”的人設,在當時的三國,劉備雖然勢單力薄,卻是一個流量王,因為他抓取了民心。

因此,諸葛亮分析:

  1. 投靠劉備,以劉備自身的能力,加上他一直以來的積累,以及他廣泛的民意基礎,劉備其實存在很大的翻盤可能,未來充滿無限想象;

  2. 劉備的集團急缺人才,尤其是高級人才,以諸葛亮的能力,此時去投靠劉備,很容易在最短的時間內向上快速攀升;

  3. 劉備集團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替劉備運籌帷幄的話事人,這是一個二把手的位置,諸葛亮自認為可以坐到這個位置,這是去曹營絕對不可能得到的待遇,因為曹操手下的能人太多了,人多的地方勾心鬥角也特別厲害。


  4. 劉備的人設非常符合仁人君子的設定,投靠劉備,是能名垂千史,青史留名的,諸葛亮不但要身前的利,還要身後的名啊,這筆買賣划得來。

  5. 諸葛一門三兄弟,大哥和三弟已經分別去東吳和曹魏了,剩下諸葛亮去劉備那剛剛好,因為三兄弟在諸葛亮的分析下,已經確定了未來是曹劉孫三家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今三足還缺一足, 正好輪到諸葛亮登場了。


於是乎,諸葛亮放棄了曹操的邀請,而是通過一系列包裝和推廣,成功讓劉備主動上門,三顧茅廬將諸葛亮給請了去,這之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平步青雲,贏得了身前身後名。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根據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的東吳大臣張昭被數量才劃設折服,想留下諸葛亮為他的主公效力,但是卻被諸葛亮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到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氣量有些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從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這已經是諸葛亮投靠劉備之後的事情了。

所以說當時為什麼諸葛亮不去選擇孫權呢?是因為他明確的知道孫權會有自己更好的選擇,不會對他言聽計從,而劉備當時手下並沒有什麼可用的人才,所以在最後的各種決定中很可能對他言聽計從,進而信任他。同樣,如果在落魄時候跟隨劉備的話,劉備會更會感激他。對於他而言,在他落魄的時候幫助他,在以後的發展中才會有更大的空間。

而且就算孫權能夠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可以看出當時孫權對於人才也是非常的渴求,但為什麼他當時沒有在劉備之前發現諸葛亮呢,可以看出孫權當時已經有謀臣在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對人才軍師這些方面並不是那麼的渴求,而劉備則不一樣,劉備當時手底下什麼人都沒有。急需有一個為他出謀劃策的人。

所以通過這些來比較的話,可以說他選擇劉備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對於他自己來說,當然他在那麼小的地方也非常關心天下的事情,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也比較明確。他也很可能已經為自己以後的道路做出了一些規劃,甚至分析了曹操,孫權,劉備這幾個人物,最終選擇劉備。可見他當時是分析了各個方面,為自己作下了最好的決定。

可以看出劉備當時為了請諸葛亮,也是下了一番很大的功夫的,關於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三國演義那個小說寫的非常的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做了很長的鋪墊,專門分出了一張來說,劉備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帶著他的兄弟去拜訪諸葛亮,又是如何在一次兩次之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家人,而沒有見到諸葛亮。

更是說了第三次,如何在小睡片刻讓劉備等人。在門外等了很長時間才見上面。而這些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就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一步步的來推出諸葛亮,他是如何異於常人,做了這麼多的鋪墊,在之後的情節發展上,對於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作者用了很多的筆墨來刻畫它,類似於神仙人物一般。而在三國志中對這一段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所以歷史上的史書對人們的評判都是比較公正的,而且,沒有作者的個人思想在裡面影響,而小說卻不是這樣的,小說需要去豐富他這個人物的形象角色。


牧之文化


先給結論,因為曹操不需要諸葛亮,也不認可諸葛亮。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早年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成年後隱居在南陽山林中,自稱臥龍。

而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比諸葛亮年長26歲。

也就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諸葛亮才16歲。

你們想想一個16歲的諸葛亮,在曹操看來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呢。

後來曹操先後打敗了呂布,袁術,袁紹,劉琮,統一了北方,擁兵百萬準備南下進攻東吳孫權。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還是在山林中隱居,沒有輔佐過任何人,曹操自然不知道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的存在。

畢竟古代不是現在信息這麼發達,諸葛亮想要贏得曹操的信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公元201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年曹操已經46歲,身邊有謀士荀彧,程煜,郭嘉,賈詡。

武將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以及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五子良將。

曹操一心想統一長江南北兩岸,這是當時天下之大勢所趨。

而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投奔曹操,最多也就勉強混上二流謀士的待遇,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曹操的核心決策層。

這一點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因為他自比臥龍,以管仲,樂毅為偶像,他能夠接受不收重用的待遇嗎?答案肯定是不能。

所以他才遲遲沒有去投奔曹操,因為曹操不會重用他,他也不樂意去。

直到劉備的到來,讓他看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劉備是漢室後裔,不管這個身份是真是假,最起碼這塊招牌在世人看來是夠響亮的,這是劉備自身的一點優勢。

利用這個身份劉備籠絡了許多頂尖的人才,比如關羽,張飛,趙雲。

劉備雖然兵不過千,但他經歷了許多失敗依然堅持恢復大漢的理想,這是讓諸葛亮比較佩服的一個優點。

劉備相對於曹操,弱了不止一個檔次,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差距,諸葛亮到劉備陣營才能受到重用。

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套戰略方針,就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漢中。

以荊州和益州為依託,發展自身勢力,等待時機北定中原,進一步完成統一大業。

諸葛亮的計謀,對劉備來說簡直是如魚得水。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確實為劉備爭取了更多的地盤和利益,實現了當時在隆中的天下佈局。

如果諸葛亮帶著這一個計劃去找曹操,曹操可能會嗤之以鼻,甚至會認為諸葛亮是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總之,諸葛亮和曹操這兩個人註定不會成為一個陣營中的盟友,只能做敵人。

—End—



冷月鉤沉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輔佐曹操,而選了弱小的劉備?磊落故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諸葛家族長遠佈局,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

諸葛家族到了諸葛亮這一輩,有三個人非常傑出,被稱為“一龍、一虎、一狗”,分別指的是諸葛亮,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當時漢室傾頹,諸侯四起。諸葛家族經過分析,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便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家。為了保證家族的延續和興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兄弟分別投向其中一家,諸葛謹報效東吳,做了孫權的謀士,是為虎;諸葛誕投奔魏國,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將軍,是為狗;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了,成為劉備蜀漢兩朝丞相,杜甫《蜀相》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家族的佈局煞費苦心,將來不管是魏蜀吳哪一個最終一統天下,諸葛家族都有一脈延續下去。但想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諸葛家族“龍虎狗”在三國分別成為一方勢力,結果卻滿盤皆輸。諸葛亮的後代隨著蜀國的滅亡而煙消雲散;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因為東吳的權力鬥爭,慘遭滅門之禍;諸葛誕被被司馬氏夷滅三族。

曹營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不過是“錦上添花”,何如向劉備“雪中送炭”

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此時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曹魏方面人才濟濟,謀士方面有荀彧、韓嵩、沮授、田豐、郭嘉等等,特別是郭嘉這個鬼才,才能韜略並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就要從頭做起,並且作為一個南方人,必定受到已經穩定的北方利益集團的排擠,可能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反觀這個時候的劉備,仍然連一塊穩定的地盤都沒有,還是託庇於劉表門下。這一年,曹操北征烏丸,劉備勸說劉表襲取許都,劉表不聽。劉備除了中山靖王之後的名分,以及關羽、張飛這些猛將,手中沒有幾張好牌,特別是缺少有全局眼光的謀士,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於是當徐庶推薦了諸葛亮之後,劉備便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看劉備誠意夠了,便出山輔佐劉備,君臣二人在隆中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此舉對於劉備來說,不啻於雪中送炭,果然得到劉備的重用,被任命為軍師,君臣相得,言聽計從,成為一段佳話。


磊落故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頂尖人才,號臥龍!臥龍、雛鳳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關注天下大勢,常自比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有輔佐明主、定國安邦的大志向!在主公的選擇上,諸葛亮有自己的要求!

一者在身份問題上,東漢時期是非常注重門第出身的,袁紹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被選為盟主,就是因為出身好!曹操是官宦之後,靈帝時期官宦專政,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很不被人瞧的起的!諸葛亮或許不太在意,但肯定是有影響的!

二者能不能被重用的問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正是曹操打烏丸的那一年,曹操打敗了袁紹,帳下謀士如雲,諸葛亮二十多歲的年紀,投奔曹操,能不能被重用?即使重用,也必在荀彧賈詡等人之下,諸葛亮是什麼人,他自比管仲樂毅,豈會甘心居於他人之下!要做就要做第一謀士,第一文臣,這是諸葛亮的志向,而在曹操這,他實現不了!

三者諸葛亮在南陽,曹操在北方,沒聽過諸葛亮的名聲,要不然以曹老闆的個性,絕對會把南陽姓諸葛的都綁到魏國去的,直到夏侯惇在博望坡失敗後,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就問荀彧諸葛亮的才能,荀彧告訴曹操:諸葛亮的才能勝己十倍!所以曹操錯過了招攬諸葛亮的的機會!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自此開啟了一帆風順的創業生涯!曹操要是早知道,肯定會千方百計的招攬諸葛亮,即使招攬不到,也會像徐庶一樣不會讓劉備得到!

喜歡的歡迎關注留言,相互交流!!!?


小任談史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我們從諸葛亮的角度思考一下,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南陽歸隱,曹操不知道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和當時眾多割據諸侯一樣,招攬天下豪傑名士,為自己效力,壯大自身實力。從曹操追逐名士徐庶的故事,可見其求賢若渴的態度。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詩足可見曹操對賢士的心裡渴求。

諸葛亮當時在臥龍崗歸隱,沒有向外面推銷自己,沒幾個人知道其謀略文采能力,曹操想禮賢下士,找不到其人。徐庶進曹營後,由於對曹操欺騙他的行為感到不爽,也沒有把諸葛亮推薦給曹操。

2.無人舉薦,不想自降身份

天底下的文人墨客都有一點一樣,那就是自尊心很強,好面子,諸葛亮也不例外。徐庶不想舉薦諸葛亮,曹營裡其他人又都不認識他,由於沒人舉薦,諸葛亮不想自降身份自行前往曹營,這樣不會引起曹操的重視,說不定,曹操都不一定會見面。比如,益州別駕張松,求見曹操不得,熱臉貼冷屁股,悻悻而回,憋屈的慌,裡子和麵子都掛不住,傳出去影響名聲。諸葛亮不想重蹈覆轍。

3.利弊權衡,利大者優先

曹操手下謀士很多,如郭嘉、荀彧、程昱等,陣容已經很豪華,實力都不俗。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想,即使他自薦成功,獲得曹操的重用,那也就是其中的一個謀士而已,話語權有限,弄不好還容易被排擠。而反觀劉備這邊,三顧茅廬,拜為軍師,這地位、權利和榮耀,槓槓滴,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亮這等聰明人,在利弊權衡之下,當然會選擇利大者。

4.志趣相投,工作好開展

曹操自身能力很強,性格多疑,謀士只可提建議,決策權還是曹操定,屬於強勢自我型主公。

劉備織蓆販履出身,歷經磨難,性格溫文爾雅,有難題商量著辦,屬於溫和民主型領導。

諸葛亮雖久居臥龍崗,但亦可知天下人和事。所以,考慮到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未來的工作開展,選擇跟著劉備打天下,更穩妥和合適。

5.忠心耿耿,才可美名傳

在那個年代,尤其是賢士,名聲很重要。諸葛亮既然已經選擇了跟隨劉備,就要從一而終,忠心耿耿,即使身死,也比留下不忠的罵名強。

想想呂布的故事,認丁原、董卓為父,後相繼殺了他倆,其不忠行為為天下所不齒,被張飛破罵為三姓家奴,這等羞辱可是奇恥大辱。

想想于禁的故事,于禁本為魏將,被關羽水淹七軍後降蜀,後又降吳,後又降魏,為了活命一輩子不受待見,被人恥笑,鬱郁而亡。





小諸葛歷史觀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諸侯混亂,民不聊生,正是人才輩出的時候,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也要選擇時機。

諸葛亮之所以不去曹營工作,是因為上不符天時,下不合地利,中不得人和,最為重要的是,諸葛亮只有在劉備陣營,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乃至於功成名就留千古美談。

時間的角度

諸葛亮成年的時候,恰逢曹操官渡之戰爆發,中間數年之間曹操都在討伐袁氏餘孽,還順便攻破了北邊的烏恆國,此時天下大局混亂,諸葛亮也正處在人生的學習歷練期,尚且沒有經歷過重要的實踐磨礪,曹操自然不會徵召他入仕。

等到曹操平定北方後,準備進攻荊襄的時候,恰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這一年諸葛亮26歲,正是進入官場幹事業的好時候,所以從時間和空間上,諸葛亮的出仕之路,被劉備捷足先登了,曹操錯過這個選賢的機會。

曹操陣營的用人情況

曹操麾下謀士眾多,有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司馬懿等人,還有陳琳、阮瑀、孔融、楊修、曹植等一眾文士名流。曹營的謀士裡面隨便一個人,其名聲和能力都不遜色於諸葛亮,而且經常跟隨曹操身邊多有歷練,其計謀能力曹操也都瞭如指對他們能擇賢而用。對於遠在荊襄的諸葛亮來說,他不過是一介儒生,他的聲望跟這些人相比,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是以提不起曹操的興趣。

雖然,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他的這番豪情壯志在許都的人看來,不過是文士儒生的誇誇其談罷了,根本沒有人會相信他有經天緯地之才。更何況諸葛亮在曹操陣營也沒有熟人,缺乏師者和得力關係的引薦宣傳,一個從來沒有展現過真才實學的儒生,自然不會入曹操法眼,甚至連招攬的想法都沒有。就算當時的諸葛亮願意投身曹操,也不會得到多大重用,這跟諸葛亮成就世之名相的夢想並不相符。

諸葛亮的名聲才能

諸葛亮生活在荊襄一帶,其叔父和荊州劉表頗有交情,他的師傅龐德公和司馬徽都是當世隱士,在世上的名氣並不大,只有附近不多的文士知曉。

“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臥龍一說,只是人以地名的稱呼罷了,並不是《三國演義》中司馬徽所說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那樣的神乎其神。

而從《三國演義》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劉備不但沒有聽說過臥龍的名號,更不知道其人是誰,這也能夠從側面印證彼時的諸葛亮在整個中原地帶的名聲不大,劉備和曹操應該都沒有聽說過他。

而實際上,《三國志》中記述的諸葛亮並不是人們傳說中的神乎其神,他也經常用錯人打過敗仗,在跟魏國的屢次交戰中可以說跟司馬懿的水平不相上下,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出色的地方,這樣的諸葛亮想要自薦入曹營,可以說是一種很不明智的行為,他拿什麼才能去超越曹營那些眾多的謀士呢?

諸葛亮的夢想之路

徐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信奉忠君愛國之道,在他眼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四處征伐鞏固自己的權勢’本就是一種專權篡國的奸邪行徑。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像諸葛亮這樣的賢人,他打心底對曹營心存不滿甚至有些厭倦,正常情況下他不會選擇去曹營任職。

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出了名的奸雄,其性格喜怒無常對臣下疑心很重,在這樣聰明奸詐的梟雄身邊做事,可以說風險係數很大,稍有不慎就會惹禍上身,南陽許攸的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作為荊襄大地一顆璀璨明珠的諸葛亮,又怎麼可能曲意投暗,汙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呢!

而劉備是漢室宗親,在十餘年的南北征伐中留下了寬厚待人、禮賢下士的美名,此時恰好處於飢賢若渴的地步,諸葛亮在這裡可以得到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也能夠獲得比曹營更多重用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

諸葛亮在曹營只能做一個普通的謀士,甚至還要遭受同行的打壓排擠,而諸葛亮選擇兵微將寡的劉備陣營,幾乎沒有可競爭的對手,這不但能夠讓諸葛亮發揮出平生最大的才能,還可以籍此建功立業報效漢室千古留名。

當時曹操的情況是,佔領了中原和北方的廣袤區域,帶甲百萬、上將成千,根本沒有諸葛亮發揮的空間,即便諸葛亮投身曹營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取得了很大成就,那也不算當世奇功,因為曹營本身基礎都好。而劉備陣營是‘

將不過三,兵不滿千’,以如此潦倒困窘的軍事勢力,佔荊襄、收西川、平漢中乃至進逼中原,獲得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建立可以睥睨曹魏對抗東吳的蜀漢政權,這才是成就文人謀士千古英明的夢想之路。

於是,遇到劉備這樣的伯樂後,諸葛亮這匹千里馬自然欣喜相投,從此創造了那個時代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