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子孫在宋朝的地位如何?其真如後世所說可以“橫著走”嗎?

銀振冰


看過《水滸傳》的諸位讀者應該清楚地知道,劇中的小旋風柴進就是柴家子孫,而且家中藏有太祖皇帝(趙匡胤)親賜的丹書鐵券。由此可見,趙宋王朝對待柴家子孫還是比較皇恩浩蕩的。

柴氏家族在歷史上有記載的,並且他們出現在宋朝的歷史上,曾經在宋王朝顯赫一時,但是後來他們的地位就沒有那麼高了,而且越來越走下坡路,有些地位的柴家人其實按歷史的評價來說,並沒有什麼政治地位,而只是被趙宋皇家給推出來向老百姓顯示宋皇朝是那樣的太平盛世罷了。

事實上,他們只是一般的臣民,真的讓他們有橫著走的這個稱謂的是擔任吳越國國主的錢叔和他的後輩們,從柴氏子孫的一些記錄上都可以看出宋太祖對柴家特別的關照,如果柴家的的後人有了什麼罪過的話,都可以不加刑的,而且都不會被賜死,就如同有了免死牌一般。

並且不能對柴家的擔任士大夫的人進行殺戮,而且那些專門對皇帝上書或者言事的人更不能進行屠殺,如果柴家自己的子孫進行了家族倒戈自行殘殺的話,必定會遭到天譴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皇上對柴氏子孫如何的重視,而且給了他們特別享有的特權,但是這個記載確實是一個野史。真正記錄野史的是在南宋陸游的一本書裡有記載就是《避暑漫抄》。在元朝的時候也提到過宋太祖說過不會殺戮柴家在宋朝擔任重要職務的大臣,或者向皇帝進言的人的事,如果逐殺了他們,對皇朝來說太不吉祥了,看看來皇上是極力要維護柴家子孫的,柴氏子孫的下場都怎樣呢?

柴榮去世以後留下有4個兒子,這4個孩子都分別被封了王,但是,他們的下場卻不是那麼的好,有一個活到20歲就被罷黜了爵位,另外一個在宋王朝沒呆長時間就突然失蹤了,其他的兩個是在陳橋兵變的時候就不知道下落了。

據傳說,宋太宗的時候要殺了他們的兩個後人,被潘美極力的進行了勸阻,最後潘美就收留了這柴氏家族的兩個孩子。

那麼從前邊來看,柴氏家族雖然受到了宋王朝的庇佑,但是他們不見得都是結局特別的好,而且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他們能“橫著走”,而且並不是那麼明目張膽的敢展示自己的權利。

那麼是否可以定論柴家子孫都是比較走運的,他們都受到皇帝的庇佑?看來他們都是有“橫著走”的可能?確實在宋朝完了以後,柴氏漸漸的都走了背字運,宋太祖的直系後裔還如同窮光蛋一般根本沒什麼特權了,那麼柴氏子孫自然也漸漸的沒有了光彩,而且跟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區別了。

柴氏子孫本來就是北宋王朝為了粉飾太平而推崇出的人物罷了,宋王朝是為了讓人覺得他們是虧欠了柴家的,而且給柴家補嘗的意思,顯擺自己君主之意,實際上柴氏子孫在隨著北宋王朝沒落以後也漸漸的沒落了,後來經過了一場又一場的變動,真正的皇族就被外人給


亮郎才不盡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在一塊石碑上刻了三條遺訓,第一條就是“後世子孫要優待柴氏子孫,不得加刑于身,就算是謀逆也不能公開斬首連坐,只賜予獄中自盡即可”。

對待後周柴家,趙匡胤給了他們極大的“殊榮”,賜後周恭帝柴宗訓丹書鐵券,封他為鄭王,其母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湖北房州,這地號稱是“帝王流放地”,唐朝太子李忠、中宗李顯、宋魏王趙廷美都“到此一遊”過,有的來了還能回去,有的就直接在這裡長眠了,柴宗訓也是長眠名單裡的一位,年僅二十歲。

趙匡胤表面上對柴宗訓優待非常,實際上或出於羞愧,或出於忌憚,趙匡胤對柴家又是顧慮重重的,即使是他立的那塊石碑,看著讓人感動,實際上柴家在宋朝的地位如何呢?他們真的都是“橫著走”的嗎?《水滸傳》中的滄州小旋風柴進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柴進憑著他那仗義疏財和家世身份,在黑白兩道都吃得開,特別是他整天掛在嘴邊的“丹書鐵券”和“後周嫡系子孫”,更是讓他在滄州如魚得水,像黑道:梁山王倫、杜遷都受過他恩,白道:滄州大營裡,柴進要保護得罪了高俅的林沖,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此外他還敢接納犯了重罪之人:林沖、宋江、武松等,也無人敢去他莊裡拿人。所以柴進在滄州確實是可以“橫著走”的,但也只限於滄州。

為了救叔叔柴皇城,柴進離開了立身之地滄州,去了沒有任何勢力根基的高唐州,結果一個高唐州知府就能把柴進整個死去活來,不止嚴刑拷打,還擔了重枷,直接打入死牢了。柴進尚且如此,像同樣是後周柴榮嫡系子孫的柴皇城,家族世居高唐州,還不是讓當地惡勢力想捏就捏,想揉就揉的,最後還被一個無官無職的“殷衙內”活活打死了。

從柴進來看柴家,從小說來看歷史,可見柴家在有宋一朝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可以“橫行霸道”,在人屋簷下,他們同樣也得夾著尾巴做人。柴榮有七個兒子,除去前三個被後漢所殺外,其餘四個裡柴宗訓已是年紀最大的,可繼位時也不過才八歲。


柴宗訓二十歲去世,他的五個兒子都全部比他還要早去“報道”,鄭王爵位就這樣斷絕了八十六年,直到北宋仁宗時期,才找了柴榮後裔柴詠出來,封了崇義公,比王爵降了一級,從此世代傳承,一直到南宋滅亡(1279年)。

至於柴榮其他三個兒子就更“可憐”了,老哥的皇位沒了,自己的王位也打了水漂,就連姓名、老爹都得改掉。曹王柴宗讓下落不明,據說是改了姓氏隱居起來;紀王柴熙謹,後周滅亡後被北宋大將潘美收為養子,改名潘惟吉,是北宋真宗年間名臣,但他和柴家除了血緣外,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蘄王柴熙誨,後周滅亡後被岳父盧琰收為義子,改名盧璇,後隱居盧山,子孫直到元朝時期才改回柴姓。

從曹、紀、蘄三王的境遇來看,可見他們都不相信趙匡胤的“鬼話”,在他沒實行清洗之前趕緊明哲保身,柴宗訓是因為身份原因,跑不掉才勉為其難做了鄭王。趙匡胤明知紀、蘄兩王的身份,也不管不顧,柴家爵位斷祀了八十多年,這期間也沒讓他們改回原姓,祭祀後周皇室,就表明了趙匡胤的真實想法,畢竟柴家子孫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仁宗時期所找的柴詠,他的所謂“世宗後裔”身份還有多少可信度呢?這就得留給歷史學家們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在演義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楊家將》中有楊六郎的妻子柴郡主,《水滸傳》中有小旋風柴進,《說岳全傳》中有蠻橫霸道的世襲

小梁王柴桂。這也人物和歷史上柴家後代大相徑庭。(柴榮劇照)

趙匡胤如何對待周世宗柴榮的後人?

周世宗柴榮也是著名的帝王,可惜的是英年早逝,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年幼周恭帝柴宗訓,建立宋朝,對待後周皇室一家,趙匡胤還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

周世宗柴榮共有七個兒子:越王柴宗誼(柴宜哥)、吳王柴宗誠(柴誠)、韓王柴宗諴(柴諴)、周恭帝柴宗訓、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

。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韓王柴宗諴這三個兒子被後漢漢隱帝劉承佑所殺,柴榮是郭威的養子,漢隱帝在清除郭威家族時,柴榮的三個兒子也沒有幸免。(趙匡胤劇照)

趙匡胤即位後,善待了柴榮的後代,但是也是有所控制的。周恭帝柴宗訓被降為“鄭王”,遷徙到湖北的房州(現在湖北房縣),有地位但基本沒實際權利。紀王柴熙謹被北宋名將潘美收養為侄子,改名潘惟吉;蘄王柴熙誨被他的岳父

盧琰收為養子,害怕被趙匡胤追查,改名為盧璇;曹王柴熙讓不見蹤跡,後人傳言逃走,並且改姓為“寧”。

有一則野史記載,趙匡胤和範質、趙普、潘美等進入後周皇宮,看到一個襁褓中的孩子,說是柴榮的兒子,趙匡胤問趙普等人怎麼辦?他們回答是殺了他,潘美和另一位領兵將領卻不說話,趙匡胤叫了潘美上前問他的意見,潘美始終不回答殺不殺的問題,而是刻意委婉的說出應該不殺這個孩子,趙匡胤明白了後說:“那你就收養了他吧,只能做你的侄子,世宗的後代不能做你的兒子”,潘美將孩子帶回家,趙匡胤和潘美都不再提及這個話題,這個孩子就是紀王柴熙謹;另外一個蘄王柴熙誨被大將盧琰收養,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潘美像)

趙匡胤還是有點小心思的,不斬盡殺絕,但也不能讓柴家後人壯大發展的太快,尤其是周世宗柴榮的直系後代。

前往房州的周恭帝柴宗訓,活了21歲就去世了,他有五個兒子,但後世記載中沒有明確記載有嫡系傳承,他死後,鄭王的封號被撤銷,為了繼承周世宗柴榮的後嗣,趙匡胤過繼了柴榮的侄子柴詠,也就是柴宗訓的堂兄弟承襲爵位,降封為崇義公,可以世代承襲這個爵位。至此,明面上柴榮仍然有後代祭祀、繼承血脈,但是血統已經和柴榮疏遠了,已經對大宋沒有什麼威脅,實際權利是沒有多少的。(第一代崇義公柴詠像)

世襲的崇義公這個爵位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共有12位崇義公,柴詠是第一位。

柴家後人可以在宋朝“橫著走”嗎?

為了給柴家一顆定心丸,趙匡胤賜予柴宗訓母子“丹書鐵券”,等於免死金牌,安定人心。趙匡胤在建國後,曾經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是這樣的: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這是對柴榮後人的優待,但是並不是說犯罪就不處理了,從輕處罰,犯了死罪,在獄中賜自盡,而不是斬首。

竊以為,世襲的崇義公已經不是柴榮的嫡系血脈,這些柴氏後人心知肚明,老老實實做人才是家族的昌盛之道。如果橫著走,皇帝不說話,下面的大臣和將領們會出手滅了柴家,宋朝的皇帝只會事後表示哀痛,再找一個柴世榮的遠親繼承這個爵位的而已。

演義中的柴家後人形象多為虛構,或者和真實的歷史不相符的!


你有什麼不同見解,歡迎評論,穿越彼岸再現等著你。


穿越再現彼岸


在道教對世界的認知之中,天上有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天貴星就是其中一顆。而“天貴星”正是《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好漢之一的柴進所對應的星宿。

柴進在《水滸傳》的百餘位好漢當中,出身不可謂不高貴。施耐庵說柴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嫡系子孫,掌握著宋太祖御賜的丹書鐵券。而丹書鐵券,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免死金牌”。

而歷史上,後周世宗柴榮確有其人。宋太祖趙匡胤也確實和柴榮有交集。所以問題就出現了,歷史上真的存在在宋朝地位極高,完全可以橫著走的柴氏子孫嗎?<strong>

當然不存在。事實上柴氏子孫在宋朝不僅不能橫著走,還活得不如自己的老祖宗。我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時黃袍加身,從而開啟了大宋的歷史。但趙匡胤稱帝的基業哪來的?從後周世宗柴榮那搶來的。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第二位皇帝。而後周的建立者是郭威,柴榮的養父。郭威死後,流淌著柴家血液的柴榮,接過了郭家的後周。而趙匡胤,在顯德元年(954)被新帝柴榮提拔為禁軍首領。

到了顯德六年(959)六月,柴榮病重,在臨死前擢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六月十九柴榮病逝,其時年七歲的長子柴宗訓在靈柩前即位。趙匡胤則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此時的趙將軍,可以說是獨攬了後周的軍權。

也正是因為手握大軍,趙匡胤才“坦坦蕩蕩”地走進後周皇宮,和合夥的大臣們上演了一出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的大戲。幼小的柴宗訓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從皇宮裡搬了出去,在奴僕的陪伴下到達房州(今湖北房縣),住進了自己新得到的鄭王府。

可以說趙匡胤的資本,北宋的基礎,正是從柴氏手上奪來的。等到了趙匡胤基本平定周遭,建立起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的時候,他就又想起來當年自己侍奉的皇族柴氏,想起來柴宗訓和他的三個兄弟。畢竟是禪位於自己的前任皇帝和自己支持過的前朝皇室。趙匡胤為了向天下展現自己的尊禮守仁,把柴宗訓的兄弟們也封賞了一遍。

但事實上,柴氏後代只有柴宗訓一個人還以“柴”姓活著。據說柴宗訓的五弟柴熙讓遭到趙匡胤追殺,為了活命改姓寧,後來不知所蹤。而六弟柴熙謹和七弟柴熙誨,分別被潘美和盧琰收養,也換了身份和姓氏。

所以到最後,柴家名正言順的後代也就只剩柴宗訓一個。可惜柴宗訓二十歲時英年早逝,尚未留下子嗣。後周皇室柴氏,至此就可以說是已經斷絕了。

到了宋仁宗時,宋仁宗又想起來柴家一家人。於是他找到了柴宗訓的叔伯等旁系的子孫,挑了個過繼給柴宗訓一脈,將柴宗訓的後人封為崇義公。

但按照宋的制度,爵位是不世襲的。所以柴家後來也不過每一代都有一個人被宋朝皇帝選出,封賞一下。其他的,也和普通百姓沒什麼兩樣了。

柴氏子孫過得多辛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有“丹書鐵券”傍身而無所畏懼的逍遙生活,只不過是存在於文人筆下和閒談之中的美好幻想罷了。


鄧海春


沒有“橫著走”之事。其實即使在《水滸傳》中,柴榮家也不是橫著走,不然他不會被逼上梁山,能吃官司、能被抓去坐牢,哪來的橫著走。按照書中的描述,柴家的優惠政策,跟寺廟的是一樣的,犯事的人,只要不是彌天大罪,出家為僧,官府就會放一馬,不去抓捕,魯達出家,也是吃了這個政策的好處,武松打扮為行者,也是頭陀形象捕快不會刻意留心,好行走,同樣柴榮的莊園,罪囚跑進去,柴榮說收留,官府最多在外面蹲守他們出來再抓,不至於闖進去硬來,僅此而已。跑去柴榮家尋求庇護,就是柴家的人,要養著,你當然要有用,不是耕田種植就是當家丁打手,不會白養的,柴家又不是做慈善,他豢養那些好漢,也是壯大自己的實力,道理跟祝家莊等養著護院武夫是一樣的,實際上,不去柴家莊,去祝家莊,也可以得到保護,對他們有用就行了。


中國有一句話叫“臨急抱佛腳”,元朝時寺廟的特權很大,縱然犯了死罪,只要你能跑進寺院裡,抱住佛像的大腿,官差就放過你。宋朝時宋真宗開始大建寺院,崇尚佛道,寺廟庵堂即有類似特權,宋徽宗甚至自稱道君皇帝,即知當時道佛勢力直追官府,元朝更甚(金庸《倚天屠龍記》有描述,是事實),《水滸傳》是元明期間的素材,自然參考了這一點。真實柴家的勢力沒有這樣,但這種事其實也不是虛妄,是有可能的。《水滸傳》中很多這種社情描述,解珍解寶兄弟打的老虎,掉進人家的莊園,想進去可沒那麼簡單,也可見當時的莊園規模,其勢力接近歐州中世紀的封建城邦,實際上,宋朝當時就是這種社會狀態!


TonyDeng


周恭帝柴宗訓在顯德七年時,被迫將皇位讓給了趙匡胤,這才有了宋朝的起源,同樣也是後周的滅亡之時。不過從歷史資料上來看,趙匡胤成為皇帝之後,並沒有苛待柴宗訓,將他封為鄭王,還特意善待了他的兄弟們以及柴榮的妻妾,並賜給他們了一塊免死金牌,保證所有的柴氏子孫永享富貴榮華,即便犯罪也是不加刑罰處置的。因此便有人認為,柴氏後人在宋朝地位很高,甚至可以為所欲為。這其實是一種片面的說法,只是為了掩人耳目罷了。

那時柴宗訓只有7歲而已,便被趙匡胤逼迫離開了皇帝之位。但因柴家對趙匡胤有著知遇之恩,再加上要穩定政局,畢竟趙匡胤發動兵變是篡位成功,所以要讓朝政穩定下來,自然是不能大動干戈的,這才善待柴宗訓,也沒有過分處置他。而且民間傳說聲稱,太祖皇帝曾經給後人留下了遺詔,必須要善待柴家子孫。還有人表示,宋朝末代皇帝遭遇崖山之變的時候,柴家還有後人一直都在朝廷做官,這也坐實了趙家善待柴家的說法,更是打破了當時的先例。畢竟像柴家這樣的前朝宗室,還能在朝廷中謀官位的少之又少,自然有人相信柴家在宋朝的地位很高。

但其實,大多帝王都對前朝的宗室有猜忌的心理,總認為那些人在找尋時機造反,以改變現狀,可為了穩定政局,才不得不讓人感覺帝王是很大度的,能夠容忍前朝宗室的存在,這才無奈的選擇善待柴家。

所以,柴家並沒有得到太好的對待,尤其是柴家的幾個兒子。柴宗訓是柴榮的第4個兒子,而柴榮這一生是有7個兒子的,前三個是在後漢末年的時候被後漢隱帝殺害,剩下的4個兒子當中,除了柴宗訓之外還有三個下場比較悽慘。其中一個是後周滅亡之後便下落不明,也是生死未知,另外兩個改了姓氏,在族譜上而言,他們已經不再屬於柴氏的子孫。那麼,就只有柴宗訓一人還健在,可他卻在宋朝開寶6年的時候去世,並沒有留下任何的後人,那時他也只不過20歲而已。 綜上所述,柴家子孫在宋朝地位並沒有很高,準確的說,除柴宗訓之外,當時並無太多的柴家後人存活下來,就連柴宗訓也在20歲時離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為了彰顯當時帝王的寬容,也是為了穩定政治局面罷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趙匡胤深受柴榮賞識,柴榮死後,柴宗訓繼位,那時柴宗訓還小,按理來說,趙匡胤應該輔佐柴宗訓,可是誰也沒想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柴榮總共七個兒子,除了兩個被後漢所殺,還有幾個失蹤,柴宗訓活到20就死了,當時趙匡胤攻入皇宮,只看到柴榮最小的兒子,當時趙匡胤想除掉他,潘美勸說趙匡胤,說先帝對他很好,如果殺害先帝子嗣,會留人話柄。趙匡胤聽後沒有而是讓潘美負責扶養,潘美為其改名潘惟吉。趙匡胤沒有給柴榮子孫所謂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但也沒有趕盡殺絕,做為篡位皇帝,趙匡胤可以說已經不錯了


用戶52157040082


我認為這個事情最好還是去查一查相關一手史料最合適也最靠譜,你應該設身處地地在宋朝當時時代的大背景下來看這件事。

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在宋朝真能橫著走那必須是位高權重的高級官員,家族成員可以通過恩蔭制度上位當官。況且一旦過於張揚橫行霸道的話,肯定會招致政治敵人對你的彈劾,而且權力膨脹必然會很大程度上威脅君權,加速皇帝採取措施讓你下臺,滿門抄斬或者發配邊疆,所以我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民眾怨身載道導致社會動盪不利於封建社會統治,那麼再怎麼橫行霸道橫著走仗勢欺人也無法擺脫被審判的命運。


追逐希望的光影


水滸傳的柴進好像就是柴榮的後代吧,看看他經歷,還不是被高俅壓著


朕驚歷史


至少柴進是不能橫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