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十族”還是“滅拾卒” 發生在唐朝宰相裴遵慶身上的美麗傳說


這個美麗的傳說,是我在拜謁范仲淹墓園和姚崇墓園時,一位放羊老人告訴我的。

范仲淹墓園位於伊川縣徐營村,分為前後兩個部分。當我拜謁其墓園後園沿著圍牆的外圍踏尋時,看見了一通半截埋於地下的墓碑。該碑青灰色石灰岩石質,首身一體,龜趺,碑首高85釐米,寬110釐米,厚29釐米。上刻六龍,龍首下垂,張口銜碑,圭形額,額上刻一珠,額高62釐米,寬37釐米。

因年代久遠,風化剝落,碑身中部及下部已被風化,嚴重脫落,碑上的字跡幾乎難以辨認。這時候,恰好有一位老人在這裡放羊。我給老人遞上一支菸,和他攀談起來。通過走訪放羊的老人,他告訴我他是范仲淹墓園後園的看護人,說該碑是唐朝宰相裴遵慶的墓道神碑。他說,據村裡的老人講,此碑原立於現在所處位置西邊偏南50米處,宋代的時候被移置於此。

在與牧羊老人交談的過程中,老人給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裴遵慶身上“滅拾卒”的傳說。據說有一天,裴遵慶和皇帝下圍棋,忽然刮來一陣狂風,把裴遵慶的棋子刮落在地。當裴遵慶彎腰撿拾時,無意之間碰到了皇妃的腳。皇妃頓時容顏大怒,認為裴遵慶在侮辱她,要求皇帝誅滅裴遵慶九族。裴遵慶頓時汗流滿面,慚愧地跪在皇帝面前。心想由於自己一時不慎,不但自己獲得死罪,而且給自己的家族帶來滅頂之災,真是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後世啊!

“滅十族”還是“滅拾卒” 發生在唐朝宰相裴遵慶身上的美麗傳說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正當裴遵慶心裡七上八下時,突然皇帝哈哈大笑,說道:什麼滅他九族,我滅他“拾卒”。當時皇妃聽說以後高興地離去。此時,皇上命裴遵慶把那顆惹禍的棋子撿起並砸碎了事,一場危機就這樣被化解了。

雖然牧羊老人講的頭頭是道,津津有味,不時還比劃著,但是我想這是否真實也無從考證。雖然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但是從側面也反映出皇帝對裴遵慶的信任。

據《舊唐書·裴遵慶傳》載:裴遵慶(?—775),字少良,絳州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出身於世家大族河東裴氏,自幼好學不倦,博覽群經,不涉當世之務。年長時,以父蔭擔任興寧陵丞,後又調整為大理丞、擢拔為吏部員外郎,判南曹。唐肅宗時,歷任吏部侍郎,清正介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永泰元年,罷為集賢院待制,後又改任吏部尚書。晚年任尚書右僕射復知選事。大曆十年(公元775年)去世,享年九十餘歲。有子裴向,歷任太子司議郎、京兆府戶曹、京兆少尹等。

才智超群。裴遵慶從小刻苦學習,博覽群書,胸有才幹卻含而不露,不參加科舉。以後因上輩的功勞被任命為興寧陵丞,後調任大理丞,剖斷刑獄,舉正綱條,理行始著。這時,有一邊關將領蕭克濟,在督促勞役幹活時苛刻暴虐,役夫們十分恨他,便在一旁偷偷地說他的壞話,有關部門得知後,要按反叛治勞役們的罪。案件上報到裴遵慶案前時,裴遵慶說:“這些勞役們講財產不能招兵,講勇力不能服眾,怎能造反?”因此保全了十幾族的性命,深得民心。

“滅十族”還是“滅拾卒” 發生在唐朝宰相裴遵慶身上的美麗傳說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精核文簿。天寶年間,海內無事,皇帝廣納賢才,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有上萬人,閱卷任務十分繁重,但是負責科舉考試的裴遵慶,生性能幹敏捷,敏識強記,精核文簿,閱卷評選,詳細而不苛刻,為朝廷選拔了大量人才,因而廣為人知,當時人們稱他為吏部第一人。

招安僕固懷恩。唐代宗年間,胡將僕固懷恩在汾州不聽皇上的命令,合回紇兵準備叛亂,代宗認為裴遵慶忠厚仁愛,便派遣裴遵慶前去慰問招安。僕固懷恩見到裴遵慶後,抱著他的腳大哭,訴說冤屈,裴遵慶具陳朝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苦口婆心勸說僕固懷恩歸順朝廷。僕固懷恩被裴遵慶的作為感動,同意入朝,但是後來被其部將範志誠鼻子一把淚一把的勸止了。雖然僕固懷恩左後沒有入朝,暴死軍中,但是裴遵慶在客觀上為唐朝的穩定做出了貢獻。當時由於吐蕃攻陷京師,皇帝逃到陝郡,裴遵慶抽身從汾州趕赴皇帝駐地護駕,深受皇帝愛寵。皇帝回到京城後,提升他任太子少傅。

對朝廷忠心耿耿。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裴遵慶與裴冕等並於集賢院待制。罷知政事後,皇帝念他敦守儒行,老而彌謹,調他任吏部尚書,以尚書右僕射身份又任知選事。皇帝優待他年邁,讓他在家裡辦公,這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滅十族”還是“滅拾卒” 發生在唐朝宰相裴遵慶身上的美麗傳說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當時天興縣有個縣尉名叫陳琯,當著裴遵慶的面出言不遜,傲慢無禮,代宗知道後,下詔讓裴遵慶在尚書省門口鞭杖其三十,貶為吉州員外司戶參軍。同族兄弟的兒子有瘋癲病,告發裴遵慶謀劃反叛,皇帝對裴遵慶十分了解,知根知底,說這簡直是瞎說,擱置起來不去追究,足見皇帝對裴遵慶的信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裴遵慶生性厚道正直,年老後更加謹慎。皇帝讓他在家裡辦理選官事宜,但是裴遵慶沒有在家辦公,而是在宣平坊、東市兩街張榜召集被選官並對他們進行篩選。裴遵慶每次推薦了賢才,有來感謝他的,他認為這是恥辱。勸諫被採納了,他去宮中反更謹慎了。即使是親人近侍,只知道他常寫奏疏,但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據說當初他當郎官時,還撰寫了《王政記》(《兩唐書辭典》),敘述古今的政治體制,有見識的人說他當時就有宰相的才幹。

縱觀裴遵慶的一生,雖無轟轟烈烈的業績,他多從事的是人事詮選工作,但就在這些默默奉獻的工作中,裴遵慶在選拔官員,合理調配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一代名相。更為可貴的是,每有官員登門謝恩,他唯有躲之不及,且以為恥;如有前來諷諫者,則唯恐待之不恭,洗耳恭聽。這一優良品格,千餘年後的今天,對我們仍有其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