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恐慌,價值為錨

疫情恐慌,價值為錨

雖在預料之中,鼠年第一個交易日的大跌幅度還是有點超乎想象:上證綜指-7.7%,深圳成指-8.5%的跌幅超過了恆生指數在春節期間5個交易日累計5%左右的跌幅,跌停個股超過3000只,佔比超過八成,用股市的“疫情恐慌”來形容是不為過吧。

“疫情恐慌”之下如何投資?我反覆拷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1) “新冠肺炎“疫情是長期性、根本性的嗎?對中國經濟會有毀滅性影響嗎?

2) 我現在所持有的股票投資組合長期能獲得預期的回報嗎?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如果你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長期性、根本性的,對中國經濟有毀滅性的影響,那賣出當然是自然的反應。春節期間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裡各種謠言、負面傳聞滿天飛,可能是讓不少投資者持有這種非常悲觀的看法的原因吧。

我覺得不是,即便是在“最壞情境“下,我認為”新冠肺炎“也是短期、暫時性的衝擊和拖累:如果17年前的SARS疫情會在春暖花開之後神秘消失,那我們做好最壞的打算,準備抗擊第二次SARS疫情好了,也就是3-4個月的影響。如果17年前的SARS沒有擊垮中國經濟,17年後更有經驗、更加強大的中國會有更差的結果嗎?

不過這些天看朋友圈、微信群的討論,我越來越意識到這不是一個可以客觀、理性討論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屁股決定了腦袋、立場決定了觀點,尤其是現在各種信息滿天飛,很多時候我們是“選擇性”的閱讀、轉發、解讀只符合自己價值觀、觀點取向的文章,更多時候是為了情緒宣洩而已。

所以,第一個問題其實不是投資問題,持不同意見的球友不要亂噴,繞道走就好了。

審視、回答第二個問題,可以從幾個層面體現投資決策要以“價值為錨”的思想:

1)當初買入股票的時候,是否堅持了嚴格的“價值為錨”的買入標準,“只買對的,不賣貴的”:堅持只以合理/便宜的價格買入優秀上市公司的股票;

2)如果你買入沒有犯錯,那即便是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你理應長期持有還是可以獲得理想的投資回報:因為疫情導致1-2個季度的業績/淨利潤下跌,固然會影響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但上市公司的價值是上市公司幾十年的生命週期的業績/利潤(準確說是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因此,1-2個季度的影響最多也就是折損1-2個百分點吧。而節前股市的大幅下跌已經遠遠超過這個幅度,如果有資金,現在應該買入才對吧?

3)“開盤先賣出,再在更便宜的價格接回來”,固然是不錯的“小算盤”(大概所有賣出的人都這麼想的吧,那是誰在犯傻買入呢?),但如果踩錯節奏,就有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所以,我在私募工場投資者通訊分享給基金持有人的一段思考是“最重要的是,基金目前持股組合的估值是便宜的,我相信長期持股就可以獲得理想的回報,也不需要去賺這個短期投機的錢。巴菲特所言“我們不幹冒險去獲得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的傻事”(大意),大概也有這層意思吧。”

在所持股票的價格低於價值、長期能取得理想回報的情況下,期望在恐慌、大跌的情況下賣出來賺一點差價,不是自以為自己更聰明,就是因為想賺一筆快錢的貪婪吧?如此說來,疫情恐慌之下,投資要的就不僅是“價值為錨”,更要克服我們心中“貪婪與恐懼”的魔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