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技工学校的学生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水平?

高山流水crcc


今年五十岁整,八十四年上的技工学校,车工,上学不交学费,每月十七元五角助学金,毕业分配国企大型钢联合企业,一线车工干了十三年,比较辛苦,收入还好,后来在单位作了近十年的销售员,因性格原因辞去销售岗位,自已单干,开饭店,做工厂,至今,总之,技工学校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被认可,上升通道窄,手艺好不如嘴好,但有门技术吃饭不愁。道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过的,有时会后悔,更多时坚信自己走过的路!


叮叮1604


我是86届技校生,我回顾技校生活非常美好,当时也感觉成为一个技校生很自豪,我学习有偏科,就是英语差。家庭条件是普通工人家庭,家庭当时不算富足,我当时的心愿,就是早点有个稳定工作。自己能独立,家庭生活能改善。当时技校每月给16元助学金,学期考试有奖学金,学期三年,文化理论和实习课是一星期轮换,当时的技校的课程是很系统很全面的,学校不为盈利,尽心尽力倾囊向受,学生也是知道认真学习,我到现在都永记当时的学习生活。别小看16元,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也就30~50元,三年技校生活,没让家里花一分钱,反而是略微贴补家用。


夜空121338561


我是八六年进技校,八九年毕业的,那时考技校要有城镇户口,是定向培训的,录取分数同普通高中差别不大,上技校只是因为当时考大学录取率太低,一般普通高中考上大专及本科的,只有百分之六,七左右,所以当时很多人上技校,而且当时上学是有补助的,伙食相当便宜,而且包分配的,我们当时是华能集团和劳动局定向招的,学习内容除普通高中的课程,还加上专业知识,我们当时的专业课程是中专用教材,专业老师为一名总工,一名清华毕业的工程师,非常强的,进厂实习时,华能在我们地区的老总亲自参与,并宴请所有同学,当时的华能已开始初步进入计算机化,自动化操作,映像十分深刻。


KYDZ


我是1979年参加中专,中技考试被录取到大型军工单位技校的,那个时候高考录取率太低啦,用现在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学霸才能上大学,所以高中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都去报考中专,中技。我们那批中技学生在当时是属于优秀的,虽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如现在,但是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扎实的,并且具备再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一个班50人,毕业参加工作后,近一半都参加成人高考,经过多年的锻炼,都成为技术业务骨干,我大致统计了一下,我们49人(1人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被退学)中16人成为技师,13人转入管理或技术岗位工作,6人进入工厂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其余因调出或离职情况不详。我在中层领导岗位干了近20年,去年从质量部部长岗位退居二线。所以我认为那个年代的技校生综合能力比现在的二本生不差。


lfllx


80年代的技校生都是要考试入学的,那个时候有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来考技校的,高中毕业生很多是高考的落榜生,有些高考只差几分,初中毕业生中也有中专没考上的,成绩都不差。高中毕业生入学的学制是两年,初中毕业生入学的学制是三年。而且技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低,国家包分配,每月有助学金。


空白170233499


我认为,这个没有可以跟现在什么学历可比的,毕业就是技校水平,为什么呢?

我参加过95年的技校考试,好厂子的技校不是本厂之弟确实很难考,很多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学生都考不上,我印象里当年只非子弟只招了6个,但如果是子弟,那就很容易了,很多现在所谓的“学渣”都能考上。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八九十年代的技校,入学考试内容跟中考就有差别,比如考试的时候要拧小螺丝,还有逻辑题考试,跟中考差别很大,还是很有意思的。

但从他考试内容来看,其实也能看出去别来,技校本身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教育,他确实学一些专业知识,但主要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所以本质上,技校培养的是技术工人,就是说,一个合格的技校毕业生,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工人。

如果非要跟现在的教育找一个对比的话,可能就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但这种学校也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但从目前高考录取成绩和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未必能学到什么基础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也未必多好,所以,基本可以认为,八九十年代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可以类比现在的“高职”毕业生,现在高职毕业生未必赶上当年的技工学校毕业生,毕竟那时候能上技工学校的初中生一般成绩也不能太差,如果上了高中,按现在的情况看,应该大多数都能考个二本高校。

目前的本科教育,其实大多数还是以培养“科研”人员的方式进行培养,而且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跟当年的技工学校还是有很大差别,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

所以,我认为,当年的技工学校的学生,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职,但理论知识可能没有现在高职学生学的多,但从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看,估计也学不到多少理论知识,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学生应该强于现在的高职毕业生,但跟其他的本科教育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中考研究


技工学校是我们国家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在97年之前,一个地区或者叫地级市,可能就一所到两所这样的公办学校。我所在的那个城市。国家办的学校好像有4所,国有大型企业办的学校比市政府办的多,福利待遇和教学水平高的多,有十来所。。我对技工学校的发展,应该是一目了然,可以从50年代初一直说到现在。

远的不扯了,就说80年代以后,90年代之前。中专是随着大学招生考试,在大专里第一批录取,属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那个是国家干部,90年代后不想将来高考的同学在初中毕业后可以单独考中专。当时国家对初中毕业后的去处,是三分制。三分之一上高中准备考大学。1/3上技校(后又有职业高中),也就是职业学校,三分之一直接进社会找工作。中专的学校基本上都升格为大专,招中专的问题就慢慢消失了。

80年代,90年代,包括2000另几年前通过技工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以及实用型技工。随着97年后高考的扩招技工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随着民营学校的迅速发展,技校学校基本走上了穷途末路。可以这样说,招进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说不好办。将来国家的技术人才是一个硬伤。80年代,90年代代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在很多大型企业都是首席技工,而且有大量的毕业生,后来经过深造。都是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在单位里都是设计实际双丰收的人才,8、90年代毕业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大部分就相当于现在的二本程度。现在的没法说。


jpchy6212


只阐述事实。

我从小生长在厂区(贵阳棉纺厂),母亲就是子弟中学(现改制为贵阳市二十七中)教师。1980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家由县城搬到省城。母亲也由县城中学调动到子弟中学,对学生要求很严,但发现家长极不配合,与县城家长重视孩子学习的状况,形成极大反差。后经同事们解释,才明白:子校学生父母均为厂职工,孩子们读小学时,家长会着急。只要考上初中,就万事大吉。反正初中毕业后,即使上不了高中,也基本上可全进技校,技校毕业就进厂。孩子考上高中没考上大学,也会进技校后进厂。区别是初中毕业读技校,分配工种为车间内纺纱工、搬运工等;高中毕业读技校,分配工种为后勤部门水电工、机修工等。反正孩子上了初中,就等于有了铁饭碗,都能进厂当工人。至于啥工种,孩子自己造化,家长不担心了。

因而,老师们也见惯孩子进入初中后就开始玩耍,而家长也不管的现状。称办学方针为:“自产自销”。记得母亲回家与父亲谈及此事后,感叹一句:这样教学,只怕将来“自做自受”。

讲讲我这一届同龄玩伴的经历:

1983年,小学毕业。当年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升初也要经过考试,录取比例百分之八十。五个孩子中,四位能上初中。(因我是教师子弟,知道并记得住自已经历的年限升学率)

进入初中后,同学们学习状况就不正常了。放学后,多去台球室或最早期的游戏厅。逐渐上课时间都有逃课去玩的。我因母亲管教严,放学就回家做作业。

1986年,中考,录取比例三比一,全市统划分数线。结果,学校中近两百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只有六名上了高中录取线。只有六名,当时高中理科高考都要考七门主课,这就会出现授课老师比学生还多的场面。于是,为不浪费资源,市教育局安排,我们六人进入就近的贵阳市第十六中学高中部学习。这是贵棉子弟中学唯一一届外培高中生。我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以上)落榜的初中同学,光荣的进入了技工学校。(因为多少也要经过次考试,所以不是百分之百)

我们六位子弟学校转入十六中同学,自然走到了一块。当时六人发誓:就算今后摆摊卖菜,也不进技校不进厂。

在我们为高考冲刺时,在技校的老同学们背着吉它,四处撩妹泡妞。

当我还在大学校园上专业课时,技校毕业的老同学们已学有所成,当上自食其力的工人阶级,自信的在麻将桌上畅评时政、指点江山了。

2000年,贵阳棉纺厂宣告破厂。看到众多技校毕业的老同学在遵义路(现更名迎宾大道)堵路请愿,见到他(她)们被迫下岗时的悲愤。

我们高中的六位同学心中都百感交集。这里面,毕竟有自己的发小(铁哥们、好闺蜜);同时,也为自己感到一丝庆幸。我们六位,虽也不属达官显贵。但都努力达到自已当初的誓言:不读技校,不进工厂。

人都是与同龄人竞争的。按当年技校录取比律倒推:一百人中八十人能考上初中,八十位初中生里,约七十五人能考上技校。因而,八十年代中期能成为技校生,必须淘汰同龄人中四分之一。

对于现在算什么学历,大致看看淘汰四分之一属啥层面,就明白了。


城镇户籍打工者


我是87年高中毕业后考的技校,当时同班考进的同学中一半以上都过了高考预考线的,甚至有县预考前10名的。读两年技校就包工作是铁饭碗,这是当年读技校的根本原因。无奈改制后大部分同学生活都不太如意,我内心来讲是悔不当初,都是短视造成的。当今时代学历是证明能力的一个基础,所以,同学们努力吧! 川交技校高87级一班同学留言


莫陌无语690


相当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文凭。为了招生好听,改成高技,又改成技师学院。

没有相当于,只有尴尬。

现在人们都关心大学,或者是高职院校,其实技校不是学历教育,没有可比性。

有人回答中专,又是一个弃儿,数量更少了。

四个系统:

一:学历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普通高校:专科——本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后。

二:职业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初级职业中学——高级职业中学——高等职业学院——职业大学。

三:技术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技工学校(初级)——高级技工学校——

技师学院——技术大学。

四:专业技术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中等专业学校(中专)——高等专业技术学院(高专)

几十年前,除了技校生,其他的都可以当干部。

享受干部职级待遇。评职称。

近年来才允许技师进入职称序列,高级技师相当于中级职称。

大学扩张近20年,绝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这个龙就是从大学生开始的。

实在不行才考虑职业技术学校,技校成了最后的选择。

八九十年代,只有城市户口才能考技校,后来农村户口也可以考,再后来大学生也可以考,再后来年龄放宽到三十多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们把技校和高职院校搞混了,其实这是两个概念,高职院校有文凭,大专本科都有。

以前有个说法,五十年代的中专生顶90年代的大学生,其实是顶不了的。学的课程就少的多,科学发展也是越来越先进。主要是说现在的大学生混文凭的人不如以前的中专生。

。。。国家的教育体系是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需求。现在异化成唯学历论,一个门房的也要大学学历。

。。。不要比来比去的了,高学历永远吃香。

90年代的技校生一部分考上了大专,继续深造,大部分分到工厂就赶上下岗,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命苦不能怨政府。

。。如果你考大学没有把握,可以先看看技校,就是技师学院有没有你喜欢的专业,先上个技校以后可以再深造。

。如果你要下定决心学技术,那就好好学,要

静下心来,不要受外界干扰。

不断地提升自己,一定能有所作为。总要有干活的,不可能全是领导。

争取考上技师,当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