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險與互助計劃有什麼區別呢?

你情深我不悔


重大疾病保險簡而言之就是以疾病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疾病保險。即只要被保險人罹患保險條款中列出的某種疾病,無論是否發生醫療費用或發生多少費用,都可獲得保險公司的定額補償。

重大疾病保險所保障的“重大疾病”通常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1--“病情嚴重”,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嚴重影響到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2--“治療花費巨大”,此類疾病需要進行較為複雜的藥物或手術治療,需要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

3--不易治癒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甚至是永久性的。

重大疾病保險給付的保險金主要用途為:為被保險人支付因疾病、疾病狀態或手術治療所花費的高額醫療費用;為被保險人患病後提供經濟保障,儘可能避免被保險人的家庭在經濟上陷入困境。只有符合保險合同條款才可獲賠

購買了重大疾病保險,在等待期後出險,需要符合保險合同的病種,患病程度以及治療手段還有規定時間,那麼就可以一次性獲得保險公司的給付,一方面不需要自己在病後墊付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減輕了個人的醫療支出負擔。

網絡互助是一種原始保險形態與互聯網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撮合功能,會員之間通過協議承諾承擔彼此的風險損失,為了避免了個體負擔過重,約定單次互助金不超過若干元,並規避了償付能力問題。

網絡互助平臺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撮合功能,進行了兩點創新。一是交換風險協議,類似於交互保險制度。

它的優勢是:進入門檻低,理想狀態下可以實現零預支,繳費方式靈活,降低加入者的財務負擔,比較商業保險有更大的“普惠”特徵;


中間成本低,沒有保險公司高昂的設立成本、運營成本和再保險成本,自覺選取了低風險概率的保障品類,從而可以實現去中介化,是0附加費用;


具有自傳播性,由於其本身不是公司與客戶的單向關係,強調會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對等,加上其所提供的價值被廣泛認可,具有自傳播的口碑效應,而傳統保險一般需要強力的營銷支撐。

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

賠付預期不穩定,由於不是客戶向保險公司購買風險保障服務,按照操作模式,其是否可以得到預期的互助金上限,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有效人數;


定價模式相對粗放,按照互助模式,對於重大疾病類的年齡區別定價相對粗放,一般是以五年或十年作為一個區間段。這並不是由於互助平臺缺乏精算能力,而是由於互聯網對產品體驗的簡化需求,傳統保險公司在電子商務渠道也經常按照年齡區間進行定價。


平臺的公信力問題,由於網絡互助平臺一般載體為科技公司,缺乏監管和公信背書,因此容易遭到質疑。


可持續性問題,一般會員加入互助計劃後,當小額預存耗盡或無預存模式下課賦徵集互助金,都存在徵集效率、信息到達等問題,其可持續性相當於保險的繼續率,模式下並不完善。


互助計劃與保險主要區別是什麼


保障範圍和期限不同

互助計劃對年齡會有一定的限制,保障的群體均為相對年輕的群體,基本上是60歲以下的人群,比如相互寶保障的人群年齡不能超過59歲,且40週歲以上保額僅10萬。大家也都知道,年齡越大,


風險性不同

保險公司是有銀保局統一監管的,很互助平臺並沒有類似的監察機構,所以倒閉風險較大。一旦倒閉,加入互助計劃的錢就打了水漂。


理賠方式不同

保險理賠是按照合同行事,只要滿足合同上的理賠條件,就可以獲得規定的賠償金。互助計劃如果想要理賠,必須先提交案件信息,只有在公示期間沒有其他異議,就可以獲得互助金。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實際可獲得的互助金是不能確定的,並且不能100%保障可拿到互助金。


加入方式不同

互助計劃加入的門檻要比保險低,如果買一份重疾險,首先就是如實填寫健康告知,而互助計劃則沒有,而且支出的費用也非常便宜,前期可能交幾塊錢費用,甚至可以免費加入,之後有案件公示才需要分攤互助金。


退出後的機制不同

互助計劃的退出不像保險退保,有現金價值可退還


財經CY


相互保險在國際上很成熟了,是世界第二大保險保險組織,但是在國內,它是剛剛起步的小襁褓,相關監管政策出來也不久,我們需要去認識它。它還是和傳統保險有很大區別的。

從下圖能夠看到,“相互保”具有便捷、無負擔的特性,大家可零門檻加入,無需繳納參保費用,“相互保”將每月的14日和28日設為保障金與管理費分攤日,合作方信美相互會通過支付寶自動扣款的方式劃扣參與成員的當期分攤金額。

通俗點講,加入“相互保”就好像加入了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互助型組織,日常大家力所能及地均攤會費,而無論誰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這筆集資便可以幫到他,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互利互惠原則,為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看到好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風險的一面。

、保障額度明顯不足

可以看到,依據“相互保”參保規則,30天-39歲的用戶,保障額度為30萬;而40歲到59歲的用戶保障額度僅為10萬。

而在現實中,不在少數的大病患者所需要的治療成本遠不止於這一數字。數據顯示,國內癌症治療平均費用為50萬元至60萬元,全國因病返貧佔貧困人口42%以上,換言之,當面臨治療費用過於高昂的重大疾病時,“相互保”能提供的保障金額其實是略顯杯水車薪的。

基於此,這就是為何我在前文中會將“相互保”稱作對傳統保險業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品。也如螞蟻金服保險事業部總裁尹銘所言,“相互保並不能替代現有的重大疾病險”。

、保障期限不夠長

相互保會在60歲後自動退出,而《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數據顯示,重大疾病的發病率隨年齡遞增而不斷升高。在最需要保障的時候,”相互保“並不能起到作用。

所以就有好多小夥伴兒不幹了,我剛20歲,等我交了20年保費的時候,恰好40歲,正是身體走下坡路的時候,當我發生重疾的時候就只能獲賠10W了,或者交了40年保費,年齡在60歲的時候,根據遊戲規則就要被強制退出,這坑挖的太大了

、保費並不便宜

“零元加入、每個案例分攤不超過1毛錢”,真的很有吸引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相互保”並不是免費的,投保人要對實際保費有心理預期。

目前信美官方預估每個人每年交費為100多元,實際上用戶需要分攤的金額或更高,具體金額與參保用戶結構、發病率都有關。對此我們進行了簡單的推演。

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可以得出,20~40歲人群的重疾平均每年發生率男性和女性均為0.221%,40~60歲人群重疾平均每年發生率男性為0.851%女性為0.604%。

我們可以大致得出

330000*80%*0.221%+110000*20%*(51.9%*0.851%+48.1%*0.604%)=744.5元

我們的測算比較簡單,只是給大家展示一下演算保費的簡單邏輯,實際操作比這個複雜的多。不過,最近也看到很多精算師朋友有公佈他們的測算結果,大致為600~800元不等。

對於它宣傳的每年費用“預計100多元”,這一點不多說,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收取10%管理費

除了保障金外,還有10%的管理費。那會不會存在賠案越多,保險公司賺取的費用越多的情況?

產品負責人方勇說:“如果為了多賺管理費而濫賠,用戶也會因為分攤費用過高、失去信任而流失,有違初衷。”曾卓也表示:“理賠審核會嚴格執行,也接受大家監督,任何不該賠的,一分也不會賠。該賠的,一分錢也不能少”。

問題是核保是芝麻信用大數據,沒有人工核保,沒有核保費用;沒有分支機構,沒有開設費用,就只管賠錢這一個事兒,你要收10%?

、道德風險巨大

因為支付寶上面的投保流程都是消費自主操作,簡單評估幾個健康告知問題就可以投保成功,會造成很多加入的人不誠信,他們可能會帶病投保。這樣發病率就會增加,每個人承擔的金額就會增加。沒有病的人是不是能承受幫人的成本。

“相互保”的這種模式,通過芝麻信用分來篩選人群,通過限制39歲之後只有10萬保額,59歲之後就不給賠付,並利用“免費加入”的噱頭來吸引自己想要的、理賠可能性低的客戶,難怪有人說這就是數字遊戲,究竟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3、相互保只是一種補充

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也表示,“相互保”並不能替代重疾險。因為“相互保”保障額度不夠高,重大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醫療成本遠遠高於這一數額;保障期限也不夠長,不含60歲以上人群,而重大疾病的發病率會隨年齡遞增而不斷升高。

如果,您和家人已經購買了長期的重大疾病商業保險。可以加入“相互保”作為補充,畢竟初期分攤費用不高,而且可以隨時退出,多一份保障。今後,如果分攤費用不划算,可以選擇退出。

如果,您和家人還沒購買任何與重大疾病相關的商業保險。也可以加入“相互保”作為過渡,同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配置長期重大疾病商業險和各種商業醫療險,防範經濟生命嚴重受損的風險,保障個人及家庭的財務安全。作為個人投保商業重疾險和醫療險的補充。



子非魚金融


近年來由於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人患大病,且趨於年輕化,相比大家在朋友圈等多個渠道經常看到患者發起的“水滴籌”、“輕鬆籌”等,包括我的親人也發起過,所以我現在從事保險行業。要不是面對高額的醫療費用(一場大病基本都在50萬左右)誰想放下尊嚴去求助呢?這個時候、就在想,早知道買份重疾險就好了。

那麼互助計劃和保險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1、保障範圍和期限不同

互助計劃對年齡會有一定限制,保障的群體均為相對年輕的群體,基本上是60歲以下的人群,比如相互寶保障的人群年齡不能超過59歲,且40週歲以上保額僅10萬。大家都知道,年齡越大,患重疾的概率也越大,發病率上升,保額卻下降了,很難達到保障的目的,這個時候市面上也很難買到重疾險了。

拿重疾險來說,有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年輕和健康是投保的做大資本,可以在年輕的時候投保終身壽險,年齡大也不用擔心,老了也依舊有保險保障。

2、賠付形式不同

保險所有理賠服務都是隱私保密的,一旦發起理賠所需要的費用都是由保險公司承擔,而互助計劃則是公開審理,個人情況和隱私需要在平臺公示。


倚窗聽風雪


互助計劃雖然和重疾險的功能有些類似,都是用來轉移被保人的風險,但是二者還是有很多的不同。

二者的差別

1.理賠方式不同

保險理賠是按照合同行事,只要滿足合同上的理賠條件,就可以獲得規定的賠償金。互助計劃如果想要理賠,必須先提交案件信息,只有在公示期間沒有其他異議,就可以獲得互助金。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實際可獲得的互助金是不能確定的,並且不能100%保障可拿到互助金。

2.風險性不同

保險公司是有銀保局統一監管的,很少會聽到保險破產,但是互助平臺並沒有類似的監察機構,所以倒閉風險較大。一旦倒閉,加入互助計劃的錢是要不回來了。

3.加入方式不同

互助計劃加入的門檻要比保險低,比如,買一份重疾險,第一件事情就是填寫健康告知,而互助計劃則沒有,而且支出的費用也非常便宜,前期可能交幾塊錢費用,甚至可以免費加入,之後有案件公示才需要分攤互助金。注意一點,互助計劃的退出不像保險退保,有現金價值可退還。

互助計劃的缺點

1.平臺有倒閉的風險

經營互助平臺的大多是互聯網公司,註冊資本並不高因此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如果經營不善,隨時會面臨倒閉的風險。從2016年到現在已經有多家互助平臺倒閉。

2.監管機制不完善

互助計劃是沒有專門的法律和機構對其進行監管,存在極大的風險。例如平臺資金使用不當導致無法支付互助金,另外還可能會出現平臺投資失敗、非法機子、捲款跑路的情況出現。


股市招財貓


兩個產品都具有共同基礎,重疾險要更進步,科學,法律規範,合同約定,國家提倡並且推動!所以請選擇重疾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624aeb165a644d1bcf9905315d1ac3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