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是什么原因呢?

良辰美景大海


一句话来概括:好的工作看不上你,一般的工作你看不上它。

也就是说你不是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或有着很硬的关系是很难找到工资又高又轻松的工作的。因为有着大学学历,又想拿高工资又不想去找那些靠体力的工作,所以大学毕业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认为没有关系,没有高人一等的学历,就只能学一技之长


小小压铸工


大学生就业难?我看一点也不难!

我今年就毕业,我和身边同学签工作都很顺利,而且待遇不错。但是为什么总有人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很简单,学校不好并且在学校不努力。



为什么大学生不值钱?

大学质量参差不齐

现在各种学校开始扩招,尤其是很多三本或者大专院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高考成绩不好,就花钱上个大专或者民办学院什么的,然后都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也就是说,现在好的大学生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很多实力很差的学校越来越多,而且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现在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没有了原来的高质量。



很多大学生不学无术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没有了高中拼劲,而且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大学生活都开始旷课、挂科、沉迷网络等反而专业课程全都没学好。大家想想,以前的大学生之所以好就业,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极少数人有的专业能力和见解。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不学无术,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找到好工作。



个人看法

我是一个985大学生,今年毕业,在去年年底就签了工作。身边的同学准备就也得很多也都签了好工作,待遇很好。高的年薪能有十多万。

现在大学生的难找工作其实并不是一个常态。好学校成绩好的大学生就业照样很容易,而且都很好。只有学历不高、成绩不好的那些,就业不容易,还经常抱怨大学没有用。所以,现在很多人在网上看到的大学生情况很多都不具备代表性。

高中不努力,大学还不努力怎么可能好就业呢?要想有好的发展,单靠一个大学生标签肯定没用,还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


V电竞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早已是司空见惯的问题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很久之前我也曾思考过其中原因,但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都太过浅显,不够有深度,不够有见解。现在正在上大三的我,今年暑假去一个新媒体实习了一个月,经过这次实习,我想我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跟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有关。<strong>大学是育人的,且大学是自由的,大学是一个自己管自己的地方,自己堕落不努力根本没人管,指望老师,父母来管你,简直是痴人说梦。大学的学习要靠自学,高中都是老师逼出来的,大学没人管,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太过放纵自己,不学习。到了毕业找工作去应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四年什么都没学到,什么也不会。这样就业肯定难啊。那个单位,公司愿意要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什么都需要教的人呢,现在的公司要的都是能直接干活,能创造利润的人。

第二,大学课堂教授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大学毕业生缺少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不上实际,导致无法适应招聘公司的要求就拿我这个专业来说吧,新闻学,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大学我们专业基本开的都是一些理论课程,例如《传播学》《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等等。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由于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导致时间久了就忘了,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发下现自己什么也不会。连个简单的新闻导语,新闻最简单的5W都说不清楚。所以去了单位也处于一种抓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状态。理论与实践完全对接不上。

第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觉得干那种很基层,很脏,很琐碎的工作不体面,配不上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有点眼高手低吧。其实就业的机会是很多的,主要要看你自己的心态了,大学毕业生,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纪,吃点苦,受点累,有什么关系,那个成功的人不是从底层干起的呢,比如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之前,不也当过老师嘛。所以不要怕苦,怕累,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观念,这样找工作就没有那么难了。

201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765万人,2017年大学毕业生有795万,每年这个数字都在增加。所以说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国家,政府,社会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多努力。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大力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国家,社会都在努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身为当事人的我们,怎么能不努力呢。树立良好的正确的就业观,积极的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的变化,让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


当时年少岁月静好


我感觉不到难喔,难的是大学生不愿上班而已!因为当下选择性太多了,所以造成了选择性困难而已。迷茫的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如何择业!

本人去年面试不下几十号毕业生。8成以上先问待遇,然后才问行业发展,工作情况!有些你给了他实习机会,并且有专业技能培训的。好多还是实习没完就不来上班了,讲的是有更好机会的工作,有的事怕累就不来了。当然这块只能代表一部份,但我们朋友圈讲的情况,也大部份是这样。这代人有好的家庭资助,有些甚至才毕业房子都给安排了。条件普通的,父母还年青都不会太急,没有太多压力罢了!

如果像我80后,家中困难。当初毕业就面对生存压力,只要有机会就去试也就没有就业困难一说了。

当下生活条件普遍提高,在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放下了生存压力,但如果要想更幸福,更有体面生活状态,那肯定是得靠自己打拼了,人生这个过程得靠自己体会了!所以青年人可以选择脚踏实地,先工作在择业不晚。


拉板车的男人


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招不到,出现用人荒。这种结构性失衡根源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

一,出现的原因:

1,过于重视基础学科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成绩好的学生都进了基础大学,实在没办法才选择职业教育学校,有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在里面。

2,而基础学科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向偏重学术性、研究性的。

毕业后学生眼高手低,殊不知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才可以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解决之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吸引培养双师型人才,既可以在学校当老师,又有企业管理经营的实战经验,知道社会真实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加强课堂教学和教案设计改革,教育就有了依据,不会出现培养方向的问题。

2,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在评职称和晋升中,把学历中本科、硕士、博士等和技能中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同等条件的考评标准,改变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

3,加强学分制改革:

a,把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强制纳入到学分里,要想毕业除了修学校书本学习的学分,还要有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的学分。

b,实行终身学分制,上几年班还可以再回到学校,这个时候尽入社会后对于学习领悟就会深刻!养成终身学习意识。


博诺思李俊乐


现在每年都有一大批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投简历,应聘,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社会上又盛传这样一句话:毕业即失业,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又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那么,造成就业难得原因又有哪些呢?

1.学校专业知识陈旧,更新不及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但是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专业知识没有跟上社会潮流,这样教出的学生大部分是高分低能,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2.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三才开始有思想准备,而应该在上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和就业准备。一年级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二年级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弥补不足,四年级做好心里准备,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但是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在大一大二都不太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大部分无所事事,甚至有的吃喝玩乐,对学习没有兴趣,在要毕业时才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这时候准备不足,为时已晚,当然难以得到招聘公司的青睐。


3.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每年市场上都会有大量的毕业生找工作,但是就业资源是有限的,人却那么多,供大于求,供需矛盾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结构失衡。



4.学生缺乏培训机会

一个应届大学生进入一个岗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适应这个岗位的要求,但是,不少企业往往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大学生就业难将是未来几年持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们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符合社会发现要求。


子不语青争静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结合笔者自身情况,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其根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学校方面

自从2000年国家全面停止了毕业包分配制度之后,大学生就业就转向了校招和社会招聘。随着大学课程不断改革和全民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生在校人数逐年激增,大学校园一扩再扩,学校课程不再是小而精,除了特殊用人单位,没有一门课程是教你如何在岗位上具体怎样工作,自身的各种能力全靠自觉培养;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完善和细化,大学课程不断增多,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强个人的知识储备,细化的深入学习因人而异。

校招时,企业通常看中的是否有社团经历、是否获得某些奖励、是否有某一方面特长、是否考取相关证书,能否胜任相关岗位工作,从而是否值得企业长期培养,毕业证不再说明太多什么,进入工作岗位,才是自我能力提升和自我检验的开始。

而社会招聘方面又得与上届乃至上几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前辈们同台竞技,还要接受初高中升学时分流下来的同龄人的挑战,可供挑选同时又适合的岗位愈发稀缺。

二、志愿填报

在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时,因为对未来缺乏规划,社会分工愈加细化,各种新兴行业层出不穷,过度追逐热门行业,没能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导致所学专业并非兴趣所在。

三、个人方面

没有了老师的约束,没有明确的考核,对于个人的人生规划一头雾水,甚至没有概念。没有早晚自习,没有定时考试,习惯了填鸭式教育,放松自我要求,除了课堂知识之外,大部分时间没有做好规划,缺乏自律,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平台打造自身过硬的能力,缺乏社会实践基础,对于将来的就业没有明确认知。

四、心理方面

毕业时,不能及时做好心理建设,不能快速完成身份的转变,用稳健的心态去拥抱职场。自身期望与现实碰撞之后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不愿面对现实,从基层做起,过分追逐大平台。

五、专业不对口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毕业之后发现所学专业对口岗位稀缺甚至无用武之地,导致在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哪种工作适合自己,面对五花八门的职位,选择困难。

种种因素叠加造就了就业难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就是笔者拙见。谢谢!

欢迎 关注收藏评论转发,壹凡会与您不定时唠一唠,谢谢。


壹凡文创


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

网上有人问:为何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做着2000的体面工作,也不愿意做3500的服务生?

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不仅仅是看待遇了,而且还要看这份工作是否体面?当这份工作体面了,而待遇不是那么高时,也有很多的人挤破头皮的抢着干,而服务生这个工作在他们看来不是那么的有面子,或者说让他们很丢脸面。

话说回来,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第一,不想工作。现在的大学生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要么是家里的公主,要么是家里的少爷,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压根儿没想过自己工作的事情。第二,眼高手低。工作太难的,待遇太少的,工作不体面的等等,都不想去做,他们只想着能有一份简单,待遇好,工作体面的工作。三,竞争太大。为什么说竞争太大了呢?现在的市场上是人多,工作少。每年大学生毕业的人数高达几百万,从而造成了工作岗位紧张的局面。

不管原因是什么,都应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行走的小薛


先看个报道: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称“最难就业季”。相比1999年88万的毕业人数,20年时间增加了848%。

2019年上半年百度指数中求职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暴增。“找工作”“招聘”“招工信息”“失业金”等关键词,近90天的搜索量分别同比上涨482%、492%、80%、122%。另一份调研数据显示,65.6%的职场人认为今年找工作困难,就业压力大。

新闻报道里,每年就业形势都很严峻,就像GDP每年都会增长。

活了三十几年,就没有听说过哪一年就业形势不严峻的。但事实真是如此?

07年毕业那年,跟我一届的学子也跟我有着同样的迷茫,时常传闻着毕业等于失业的话题。

真的相当的焦虑,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读完根本不知道自己会什么,能干什么。

面试也总要求你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问题是我才刚毕业?

哪来的一年?

我不就业哪来的工作经验?

这是个死循环。

但事实是,6月份毕业,三月份我已经找到工作。。。签的还是正式合同。

现在很多企业喜欢用没毕业证,不能转正糊弄大学生,

其实转不转正跟毕业证根本没有关系,只是个老板省工资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借口。

而找工作技巧也只有一个,使劲投简历。

很多人说,自己投了20几份才一两个面试,甚至一个都没有。

不打紧,我每天投20份以上,反正一件发送。

毕竟hr并不是每天都在看简历的,或许你看到招聘信息的时候,他已经招聘结束了。

运气成分真的很大,哪怕这样,我依旧在两个月时间里换了6份工作。

既然是试用,真的随时都可以走。

试用是双方的,最后我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进了体制,成了体制的合同工。

而同期,我班起码有一半的同学,毕业也没找到工作。

有些甚至毕业后一年都没找到工作。

我的建议是:

工作先找,找到了不满意可以立刻换,大部分人都无法毕业起薪就过万

既然不能,选择机会多的是,这样的企业大把。

选择工作也不一定要自己的职业,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没从事计算机工作。

照样混得很好。

找工作只需要考虑三个要素:

1薪水

2是否有前途(日后的薪水涨幅)

3上班时常

我觉得第三点对于起薪不高,或者没进bat等知名公司的人至关重要。

因为去破公司,低工资还996,可以说这辈子你已经完了,根本没时间提升。

有闲的人,才有跨越阶级的可能。

最后就是考虑是否考体制的问题了,

毕竟体制不用担心35岁,和45岁的裁员潮,

这个就算你是985毕业的高材生,也躲不过的问题。


玄坤套路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5、“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也将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况且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与职位的需要。我国大学生一般岗位适应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需2—3个月。

很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10、一方面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