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您受益最明显的中医书?

于洪涛日日知非


中医书有何用,中医靠的是自己的尝试和悟性,要通过长时间的临床才能体会中医的真谛。这么多的中医名师管屁用。


本人民间中医发明家


我本人是学经络的,我认为从经络穴位下手中医才是最快捷有效的切入点。

因为不管是从事针灸,中药,或者推拿养生,都是以经络为基础的。

我自己是从倪海厦老师的人纪针灸开始下手,然后又精研《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

然后围绕《针灸大成》,穿插着看了《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八十一难经》,《点穴疗法》

然后阅读《素问玄机原病式》,《医学起源》,《奇经八脉考》

还有一些没有正经看的《神灸经论》等等,

书会越来越多。

最后一张图是我抄写的笔记本摞起来的,书基本都是反复看,抄写,写心得体会。











天强叔爱捣腾




很多人在一开始自学中医的时候会感觉很难,觉得既无思路又无方向,并且还苦于没人指点该怎样自学。“自学中医怎么选择中医书”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初学的人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医书籍,很容易一个不小心就走错了弯路,看了一些不对的书或者不适合初学者的书。

那么自学者应该看些什么书?看什么书相对来说才是合适的??

学中医的人一般有三类,一类是祖传或跟师,一类是各大中医院校,一类是自学的。首先要讲一下自学中医和其它两类的不同之处。自学中医最大的劣势就是不像其他两类有师傅有老师教导,自学中医完全靠自己看书,自己领悟理解。

所以自学中医的人,要比其它两类困难的多,很多人甚至学了很久连中医入门都算不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看书、看什么书。

《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

这本书最大特点是,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人,它能让你对中医提起兴趣。这本书的入门知识点并非最系统的,但是它能让你对中医有一个大体的框架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难得的把枯燥的中医理论讲“活”了的书,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看完这本书对中医产生极大的兴趣。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接下来就可出现开始看《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这本书了。当你看完了《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对中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掌握了一些中医基础时,不要看杂书,建议马上进入阴阳一气圆运动的理论学习中,也就是马上去看《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有了中医基础后,马上建立一个初步的圆运动思维。圆运动思维将是你最后理解阴阳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

接下来就要开始看一气圆运动的代表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读这两本书的时候要注意精读,两本参看,把一气周流的思维完全领悟和掌握。当你学到这里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不用因为读完这几本就觉得自己就学会中医了,就懂看病了。

这是很多人学圆运动之后的通病,认为自己掌握了圆运动后没有什么病是不能治的。开始尝试给人治病,然而往往会发现事实并不如人所愿,甚至有的人因为尝试治病没有效果而放弃了中医,这是非常可惜的。

这四本书初次月必看!!!


当你看完前面所有的书之后,你要记住一点,前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帮你领悟“阴阳”,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把阴阳领悟透以后,你就得去接触经典了。这里我推荐你先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后再去看其它经典。因为我们学中医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治病。这两本书是临床治病的“老大”,它的临床指导地位,堪称中医泰山北斗。


朋哥带你看世界


最开始病了后,看黄帝内经,看了两遍看不懂,又朋友推荐看四圣心源,对气阴阳五行有点概念,但是看到什么六经阴阳还是觉得绕的不行,,后来看九极中医,象数理化,再回来看黄帝内经,四圣心源,方剂学就觉得能理解了,,说实话,除了看书,和一起学习中医的人交流讨论也是很重要的!


江湖一旦皮


光明中医教材是我受益最明显的中医书。

以前自己胡乱学习好多年,不如系统学习光明教材1年。

从基本的中医概念,比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四诊、辩证

然后再到本草、方剂

再然后是内经、伤寒、金匮 、温病。

按部就班,2、3年,中医理论就过关了。

如果不打基础,直接学习经典,学不懂。


光明中医


受益最明显的中医书《大医精诚》、《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一、医者父母心,从仁心仁术开始,悬壶济世仁德为先,学中医需要有坚诚之心。《大医精诚》作为指导。

二、中医必读《黄帝内经》,领悟阴阳之道,修心之法,方可治病救人。

正如《黄帝内经》中有论述:“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创六经辩证,详细讲述了,疾病由浅入里的过程,遣方用药合理、严谨、疗效显著,为后世依据脉证组方用药的典范。

四、除此之外还需要历经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明师的指引下,用心领悟,反复实践。


真医行者


建议你买一本《黄帝内经》白话本,再买一本《黄帝内经使用手册》,参照学习。《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最权威的一部包括中医药、中医养生、中医基础概论、中医医药理论的医学著作!我家就有全套《黄帝内经》,全家人现在都懂得很多养生之道,受益良多!相信你也一定用得上!


柚子爱民谣


我是从2009年看了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开始对中医有兴趣了。一般人没有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医太专业有些难度和坚持。

不论学习任何,都以有兴趣才会学的下去,所以,从外在内接触后再学习中医。建议先看《求医不如求己》,自己对照这个市里的方法,体验学习经络和一些很实用的中医知识。

中里巴人写的非常接地气好懂,看后很有兴趣,多看几遍……。然后建议《黄帝内经》,有很多通俗板本和视频讲课。


慧泽惠


我目前对自学和刚入中医学院大一同学推荐一本书,《三个月学懂中医》,名字很吓人,但是读了你就明白诊断是怎么回事了,作为入门必堵书推荐


无题小曹子


古文版黄帝内经是我的最爱,医案经略对初学又不敢实践的人最有用,读懂领悟懂这两本书的自学者前途无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