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探春远嫁后生活如何,你怎么看?

乌鸦点点点


《红楼梦》中描绘了众多女性角色,大多灵动鲜活,让人印象深刻。单就贾家荣、宁二府的四位小姐,就各有特色。其中三小姐探春诗情、能力兼具,丝毫不输于男儿。

玫瑰花探春

黛玉初次见探春,觉得她“削肩细腰,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后来的诗社也是探春提倡组建的,众人以菊花为题材作诗,探春的诗句“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写活了簪菊,才情仅次于黛玉、宝钗,在众姐妹中排在第三位。

下人兴儿评价探春说:“三姑娘的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她和李纨、宝钗管家时,下人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却也说明了探春的管家能力不输王熙凤。

探春自己也常常自比男儿,“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志气之高,实在是镴枪头宝玉比不上的。

远嫁

夜宴时,大家玩掷骰抽签的游戏,独独探春抽中的签上面用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大家都取笑她是家中的另一位王妃,也暗含探春以后的命运喜得贵婿,曹公已为探春远嫁埋下了暗线。

后来,南安太妃、北静王妃名来祝寿,实为相看。贾母让王熙凤把湘云、宝钗、黛玉带来,贾府三姐妹中单单只叫了探春来陪,这就耐人寻味了,说明贾母有意让探春联姻。

远嫁后的生活

书中没有直接的描述,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揣测。

书中宝玉进入灵虚幻境,看到关于探春的判词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画面上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这说明探春远嫁后其实生活的并不幸福,因为远离家乡、父母、亲朋,难掩思乡之情,常常偷偷落泪。

《红楼梦》中属于探春的曲子是这样的: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洒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风雨路三千,说明探春远嫁之地尚未开化,属于荒蛮之地,探春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小姐,如何适应也是一个难题!

元春省亲时,探春拟的灯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游丝、混无力等词透露出随风飘荡、无能为力的味道,如果探春远嫁后生活幸福,曹公断不会用这样的字眼。

宝玉、黛玉以柳絮为题让众人作诗,探春却只写下半首《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

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

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难绾、难羁、各分离,无不贴合探春远嫁的命运,也暗示着她如同柳絮一般漂浮不定的命运。


娜妈育儿经


红楼梦探春远嫁后,不仅生活圆满,还为两国邦交建立了友好桥梁

一、闺阁得封,家族兴衰为根

红楼故事发展到后期,元春已逝,政敌虎视眈眈,家族四面楚歌,为了给贾府众人一个喘息之机,贾母打听到南安王妃欲于权贵中认下一女充作公主,代女远嫁。而探春,就成了这场交易中的牺牲品。

探春是庶出,贾政不觉得难舍,王夫人无关紧要,又因从小在贾府金尊玉贵长大的探春,在众姊妹中属于体质、性格、心性较好的一个,所以南安郡王府就将探春作为和亲的第一人选,上报朝廷赐封“南安公主”。

二、公主出降,天国颜面为重

朝廷和藩属国经过几年的征战之后,双方内耗严重,有臣下提出了和亲保平安。而皇帝扒拉过皇亲之后,将目光投向了主战的南安郡王府,君王舍不得自己女儿去海外受磋磨,于是让他的母亲在落魄权贵中物色可以和亲的女子。

经过一番周折后,探春被封为公主,并择定清明时节出发,远嫁南方藩国。船舶、车马上的嫁妆满满,远超过侯府庶女的体面,不管是为了让南方藩国见识到朝廷的富有,还是为了国家的体面,探春的陪嫁肯定是不少的。

作为天国出降的公主身份嫁出去,只要两个国家之间还有和平的默契,探春的地位就不会有动摇。哪怕是为了政治势力的平衡,哪怕是为了维护天国的赫赫威严,探春也不会轻易失了体面,失了尊贵。

三、贵为王妃,正妻体面为要

虽然探春出嫁不久,贾府碍了政敌的路被打击得江河日下,家破人亡,但罪不及出嫁女,更何苦是带着国家大义出嫁的功臣!

虽然远离了年迈的双亲,投契的姊妹,但凭借她敏慧果断的性格,大方稳重的气质,何愁不能得到藩国的尊重?她好歹还是名分上的天朝公主不是。

以探春的聪敏,她早早就明白了自己的立场和处境,所以就算身处贫瘠弱小的海外藩国,她也能如文成公主一般,做两国邦交的友好桥梁。更何况探春在荣国府代王熙凤掌家的时候,就已经展露了她管家理财的天赋,知道哪怕是一个破草根,一片荷叶都是可以卖钱的。将中原大地有的之植树种花、刺绣女红、书画财政在藩国发扬光大,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梦里花香是归客,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探春会战战兢兢生活,或许多年之后也是如贾母一般儿孙满堂的老封君,但她内心永远会有一处天地,那里有她的秋爽斋,有她的海棠诗社,还有她心中的另一番天地……





半旅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宝玉在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家中上,中,下三等女子一生的命运归宿—金陵十二钗之正,副,又副册。探春与其它十二钗皆在薄命司之列。

薄命释义:旧时迷信的人指命运不好、福分不大,或指早夭的人(多用于妇女)。

薄命,即指一个人福分差,甚至早夭的意思。


探春即名列于此司,自然难得幸运。

探春的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画面里,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红楼梦曲:分 骨 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三千里地风和雨,冷暖险恶两不知。生离死别,骨肉一方,是人生至痛。且谩道离乡背井之人,身边是否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就单说佳节思亲之痛,灯下枕上泪亦是难干的,思乡的梦是难断的。只此一件,便是人生大恸。


第二便是探春的婚事,必定难得良配。

贾府中的女儿到了元春迎春这一辈实在可怜。

看着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们,其实已经是一枚挽救家族命运而攀龙附凤的棋子,甚至直接沦落为抵债的资产。

比如进宫放手一搏的元春,比如被她的父亲贾赦准折以五千两银子卖给孙绍祖的迎春。

那么,作为三姑娘的探春,她有可能得配自己如愿的良人吗?

文本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红楼梦作者一向无虚笔,此处放风筝情景却写得异常详细。

这句话后面,林黛玉还神补刀了一句:

那喜字也忒捉狭了些



宝玉生辰时众人抽花签。探春抽到的是杏花:

“日边红杏倚云栽”,云是天边之物,判词说她一路风雨三千,足见嫁得相当远。

签上又说:

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乍一看是好签,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美丽杏花的果实,它所结出来的却是苦涩的。

探春的凤凰风筝本是双凤互相吸引,却被一个喜字缠绕而双双断线飞去。

我觉得这极有可能是探春已经在与某贵族男子,议婚或者订婚阶段,却忽然遭遇了外界强大势力的干扰,导致了命运产生突变。不仅骨肉分离,亦得不到心中遂意的姻缘。

这也符合她戏称自己“蕉下客”时,黛玉戏虐她蕉叶覆鹿的典故。

春秋 时,郑国 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但是实际上有人捡到它的鹿,拿回家去。这个樵夫自己又做梦,并且还梦见捡鹿人,那人执意不还,告到官府,有官员判他们一人一半。后以“蕉叶覆鹿”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

这个故事也符合喜字来纠缠双凤凰,恒生枝节的情景。

足见,探春的婚姻,既然后来所嫁之人有泼天的富贵,也不是她心中属意之人。

由此可推论:远离故乡,骨肉分离,又非嫁给自己属意之人,如此人生实无幸福可言。



书灯幽见


探春原型是康熙女儿——固伦恪靖公主。

清朝之前,中原王朝与北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北疆没有实现稳定。

清朝建立之后,对北疆的蒙古采取了独特的方式来维系帝国的安定,这种方式就是“联姻”。

据统计,在康熙的九个女儿中,竟有七人先后嫁到了蒙古。

其中,有一位公主竟然权倾漠北,人称“海蚌公主”,她就是康熙的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

恪靖公主的称号“海蚌公主”

红楼梦书中写探春有出色的持家经营管理能力,

所以探春远嫁蒙古之后对蒙古经营非常有帮助

海蚌满语译为汉语的意思是“参谋”、“议政”

也就是说,恪靖公主有参政的权力,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恪靖公主的存在使得喀尔喀蒙古归于团结,对抵制准噶尔部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维系了清帝国北疆的安定。

探春的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画面里,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很多人认为探春漂洋过海远嫁东洋,这种人就是没脑子

千里东风一梦遥。东风是风吹来的方向不是吹去的方向

探春是乘舟沿江河西去远嫁蒙古,而不是东去远嫁东瀛

两个风筝代表探春不是自己去的,还带着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太子胤礽也就是贾宝玉与秦可卿的女儿宝珠

所以谶曲叫分骨肉

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秦可卿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多尔衮之女

与宝玉情既相逢必主淫之后,

秦可卿十月怀胎生下两个女儿便撒手人寰

只有宝珠活了下来

探春远嫁蒙古呼和浩特的公主府县志里记录了多尔衮的外孙曾经在此居住的记载

贾宝玉的女儿被探春带走,远离了宫庭斗争的余波

虽是远嫁,凭借探春的经营能力,在蒙古草原站稳了脚跟

权倾蒙古王族,也很好的辟护了宝珠

所以这个结果还算不错,起码没有惨死宫斗





山石道人评红楼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各种悲剧的大集合,其中为各阶层女性鸣不平的悲剧是最多的,脂粉英雄探春的悲剧,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远嫁后她纵然在异国游刃有余,也不过是夙愿遥遥,除了保住自己的平安,其余在她眼中,不过都是虚幻。

探春的判词一片大海、一只大船,清明一帆风雨路三千,说明探春嫁到了海外某岛国,中国北面是欧亚大陆,不可能北方有藩属岛国,需要坐帆船走水路,探春清明出发,乘船南下,远嫁之国肯定在南方。

京都长大的探春在众姊妹中体质较好,也许初到时难免水土不服,但相对北方小国苦寒干燥、黄沙漫漫,她更容易适应南方岛国的气候。

一、边疆战火起,探春被选中

《红楼梦》中提到的外国有爪哇国、真真国、暹罗国、茜香国、俄罗斯国、波斯国、海西福朗思牙,除了暹罗国、茜香国分别进贡了茶叶、汗巾子,其他国家并没进贡,书中中国的藩属国极可能只有暹罗国、茜香国。

相对其他国家,藩属国与天朝除了经济、贸易往来,武装冲突、较量更多,《红楼梦》中有东平王、西宁王、北静王、南安王四王,东西南北,四方安宁是历代帝王、臣民的愿景,宝玉给芳官改名耶律雄奴时还称颂“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挽头缘远来降”。

讽刺的是,没过几年,原先投降的南方藩属国就不服了,挑起了战事,天朝已征服了南方多年,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双方开打。负责南方战事的主帅,当然最可能是南安郡王。可能他的镇守地在那里或者祖上跟随先帝征战的就是南方,对南方熟悉。

打了几年,不管双方胜负如何,中央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水土不服,离京城又远,又临近海岛,补给也不容易到位;藩属国人口、经济、军事实力不如中央,双方都耗不起持久战,不管最后是中央朝廷为了养精蓄锐增强了国力再打,还是藩属国被胖揍了求饶,都可能提出和亲,而南安郡王是和亲事宜的执行者,君命不可违,作为主帅,几年征战在外,他也想班师回朝了。

南安郡王要完成和亲事宜首先要让他的母妃物色和亲的女子,不管是皇帝还是王爷,肯定都不愿自己的女儿去海外和亲,和亲的人选身体不好或者性格软弱愚笨肯定不行。

像探春一样鸭蛋脸面、俊眼修眉的皇族女子也许很多,像她一样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女子却没几个,南安太妃在贾母的寿宴上见过探春,在物色和亲的女子时第一时间就很容易想到她,就鼓动南安郡王将探春作为和亲人选上报了朝廷。


二、朝廷议和亲,探春悲远嫁

元春之前回宫后,曾命将省亲时所有的题咏,命探春抄录妥协,自己编次优劣,说不定皇帝在宫里元春处就见过探春的书法。探春的秋爽斋书法方面的教材、用具是最多的,她的大丫鬟又叫侍书,元春让她抄录,肯定她的书法非常出彩。

皇帝接到奏疏后,肯定会再问元春有关探春的情况甚至命其入宫面圣。元春虽知皇宫、藩属国都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但自己只是普通的嫔妃,又失宠了,太监都敢去娘家要银子了,又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唯有暗自埋怨自己当年不该省亲,更不该命探春抄诗词。

王子腾身为九省都检点,纵然能直达天听,对于皇帝已经拍板了的和亲,也无可如何了,贾政虽然不愿女儿远嫁受苦,作为臣子,还得叩谢这样的“天恩”。

探春面圣后最终被封为公主,并选定清明时出发南下,此时贾家虽已在走下坡路,但并没大厦倾倒、家破人亡,皇族、其他王公大臣暗自高兴他们的女儿没被选走,贾府却到处是一片悲伤。

皇帝为了安抚贾府,笼络老牌的政治势力四王八公,向公卿阶层表明自己体恤臣子,更为了向藩属国示威,让小国看看天朝的富庶,探春的陪嫁肯定很丰厚,金银珠宝也许不多,但必要的头面、排场还是有的,不然上国的威仪何在?说不定陪嫁还有瓷器、茶叶、丝绸、佛经、种子、书籍......但探春自己一定会带走书法器具、起诗社时大家做的诗。

贾府此时早已江河日下,元春入宫多年已失宠,宝玉依然无心科举仕途,探春出嫁时因是清明,故有人在放风筝,她走时又是告爹娘,而宝玉、探春平时叫王夫人“太太”,按封建规矩,探春是庶出,只能叫王夫人“太太”或者“母亲”,叫赵姨娘才能叫“娘”或者“姨娘”,说不定王夫人因元春、宝玉的事忧心过度,探春出嫁时已经去世了,来送她的是贾政、赵姨娘。

探春远嫁的场景,不过是繁华下的一场悲凉,不知前路如何,唯知自己就要抛亲离家了,前面有无数风浪等着自己,她还劝着年迈的双亲不要牵挂自己,自己家贫穷通达都是有定数的,以后彼此又怎么可能无缘相见呢?在家时无知短见的娘欺负她的事已经成过往了。快开船了,离别在即,还叮嘱爹娘要平平安安,担心他们因为自己远嫁哭得损耗了他们衰弱的身子。

帆船一路南下,她毫无退路,只能向前,好在名义上是公主,又有和亲的使命,她自己又气质出众,聪慧果断,船上诸人自然会护她平安到达,一路辛苦颠簸,船上的人也算患难之交了,这些人很可能成为她在岛国的心腹,希望侍书也在里面。


三、贵为王妃后,大展拳脚时

宝玉生日时群芳开夜宴,探春的签子注明“必得贵婿”,众人又说:“我们家已出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极可能暗示探春成了岛国王妃。

明清两朝,藩属国正妻才称王妃,就算不是正妻,以探春出众的容貌、气质、聪慧、才情,得到夫君的喜欢也是极容易的,既然一时半会儿已经回不去了,她一定会努力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习俗,学习当地的语言,摸清前朝、后宫的礼仪、体制、人际关系,尽快在异国站稳脚跟。出力出物,好好表现,同时时时留意朝廷及贾家的消息,为贾家谋一份平安,也为自己晚年回家谋一点资本。

清朝乾隆前期,中国还算世界上的强国,不管探春嫁到了暹罗国还是茜香国,所在国都会对中国的物产感兴趣,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里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

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迦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

探春自己在荣府管家时就兴利除宿弊,之前就知道一个草根子、一个破荷叶根子都是值钱的,站稳脚跟后更可能利用自己的陪嫁指挥填海造田,种水稻、开辟田地种花、种树、种莲藕、种茶......让宫里可以喝到更好的茶,也有了跟岛国汗巾子媲美的丝绸。

同时,她还教宫里其他人刺绣、做鞋等女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辅佐君王处理政事,毕竟不管国王还是平民,所有的事都是妻子做决定,茜香国是女王,女子应该也比较有决策权,入乡随俗,她有义务辅政。


四、家族被抄没,漂泊他乡客

探春嫁后不久,贾家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应了抄检大观园时她说的“将来一败涂地”,以那时才抄了两处就有人回了她的情况来看,贾府诸子弟流散后不久她应该就知道了,如果她在,肯定会叫环儿把家产都拿出来,祖茔附近早就置了田庄、 房舍、地亩、家塾,贾家子弟务农为业,守住田产,后代略识些字,不再入那满是是非名利的官场,小家子平安殷实也好过家亡人散各奔腾。

贾府祖籍金陵在南方,清朝有“南人北放、北人南放”的规矩,以防罪臣轻易东山再起,就算有人还有性命,也很难有人流放会到离她近点的地方了,爹娘的平安,已被击得粉碎,而她在岛国还没立住脚,不能哭,只能忍着,像个没事人。

只是故国伤她太深,家已经没了,她再也不想回中土了,此后,她只能保住自己的平安了。也许努力奋战数年后,她权倾朝野,一时风光无限,她再也不羡慕大姐生日比别人占先,福气也大,也不会再想如中土的男人一样立一番事业了。

不用她出走,中土拥有天下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千秋大业把她作为礼物、筹码送到了这里,中土被流放的官员还有戴罪立功,早点回家封妻荫子的盼头,而她如断线的风筝,独自飘零,再无归期,只有寂寞、惆怅如影随形,与她不离不弃。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美目巧笑,流年暗偷,不管她成了朝堂上高高在上的女王或太后,还是因不愿改嫁给继子或小叔子,逃到草野间隐姓埋名,与几个心腹仆人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寻常百姓生活,那都不是她想要的。

也许多年后,又一个清明时,万物欣欣向荣,姹紫嫣红开遍,正是踏青好时节,东风正好,她却在屋里闷坐不动,抱着带来的书法器具,默念着起诗社时众姐妹作的诗词,想着这季节真适合睡觉,点上香,等会又可以梦回大观园一次,看见海棠社了,自己这么聪慧,也不过就剩下了这点欢乐。

她早过了落泪的年纪,不过心底轻叹一声罢了,不过好歹,她算保住自己一生的平安了。

此时,外面两个下人悄声闲谈,一人道:“听说中土以前有宗室永不与外族和亲的规定,苦了我们小姐了!”又一人道:“在家,女孩儿家,都是父母说嫁哪里就去哪里,命就是这样。”

东风吹得更猛了,似乎也沉醉在这叹息、谈话里,一个如花似玉的人,一生还不如风里的一株草能自由自在、摇曳生姿地生长,谁让她生错了时代呢?可她依旧是那朵光彩夺目、倔强带刺的玫瑰花,她守住了她自己想要的平安啊!


少读红楼


贾探春远嫁的结局是红楼梦最没有异议的共识。作为贾家的三姑娘,贾探春自身果敢坚毅,智谋决断都为大观园翘楚。她尽管诗才不如薛林二人,可生存之道,治家之道却有胜出。这样一个姑娘,恨不生为男子,否则贾家何至于树倒猢狲散。即便为女子,脂砚斋也认为,贾家抄家时,若探春在,绝不会令贾家人分崩离析,必然会将所有人团结起来共抗难关!关于探春的结局,资料并不多,需要一点点梳理!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根据贾探春的判词可以知道探春远嫁大体去了东方。很多朋友认为下了南洋,暹罗、爪哇、甚至南越并不对。探春的判词图画最重要,图画上有放风筝,表明还在中华文化圈。如此,能够出嫁的地方就是朝鲜半岛、日本或者琉球国。

而一片大海,一只大船,也指出贾探春出嫁的对象是海国!为什么一定是东方三国中的一个,而不是南方。在于判词中放风筝的寓意。探春远嫁在东方,家乡在西方。风筝一断随着东风可以向西飞去。贾探春有梦回家乡的寄望。希望自己回不去,放飞的风筝能带着自己的思念回到家乡。


探春判词提到了几个重要线索。

两个人:绝不是贾探春和丫头侍书。一定是个身份和探春相当的人。七十回潇湘馆众人放风筝,探春的凤凰风筝和另一个凤凰风筝一起被双喜字风筝裹挟走。寓意二女同嫁。两个人放风筝也有二女一同远嫁的意思。

一个女子:两个人出嫁,却生下一个女子掩面而泣,指出另一个女子死去,留下探春孤零零自己。

风筝:既代表远嫁自身,也代表对故乡思念。有风筝的地方,能够采用中华纪年,清楚清明节气的。也就那几个国家。

大海、孤船、江边,在在指出探春远嫁的海上国家并不小,还有江。所以个人猜测是朝鲜半岛。清初,半岛为清蕃属,但对明认同使得半岛李氏内心多不臣服,身怀异心。清朝对其时有安抚。


《红楼梦》中背后的政治氛围是皇帝和北静王两个集团虎兕相争的皇位争夺局面。无论是皇帝一方,还是北静王一方,都应该对身边半岛这个最不稳定的因素有所拉拢。南安太妃在贾母生日当天要见姑娘们,就是为了选合适的女子赐婚。作为四王八公集团一分子,南安太妃出头,北静王妃在侧却不说话,明显是避嫌,出头不好只为把关。所以才有寿宴相看一说。应该是北静王觉得势力薄弱拉拢半岛李氏为己所用,才选了两个女子远嫁示好并拉拢!

根据八十回前线索,这次相看,不光看上贾探春还有林黛玉,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名潇湘妃子本就是两个人:娥皇女英。加上探春判词中两个人放风筝,只剩一个人哭泣。潇湘馆内两个凤凰风筝被双喜字裹挟走。林黛玉的芙蓉花签取自王昭君和亲远嫁的“莫怨东风当自嗟”;贾探春的杏花签必得贵婿,有“日边红杏倚云栽”。而下两句是“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更指出杏花芙蓉相同遭遇,芙蓉却生不逢时,秋天一到,芙蓉枯萎……大体对应上探春判词内容。


二女远嫁后,林黛玉很快去世。贾探春身在异乡,回家省亲并不可能。但她还是见到了家里人。《柳絮词·南柯子》:

(贾探春)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贾宝玉)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兄妹二人同作一首词相和,尤其贾宝玉最后一句“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表明贾探春和林黛玉远嫁后的第二年,贾宝玉和贾探春又见面了。而贾宝玉的词,表达的并不是兄妹之情,更多是男女之情。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贾宝玉其实是去寻林黛玉,不想林黛玉已死。只能兄妹二人相见。

……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再根据贾宝玉这个誓言,联系《柳絮词》的时间,贾探春远嫁不久,贾家被抄家。第二年,贾宝玉悬崖撒手,被癞头和尚(癞头鼋)像甄士隐一般度化作了和尚(大王八),寻到林黛玉的坟前守墓一生(驮一辈子碑)。如此,贾宝玉和贾探春兄妹二人在余生可以常见面。



《柳絮词》属于贾探春和贾宝玉的一首,名为《南柯子》,形容兄妹二人的富贵是南柯一梦。而贾探春的名号是“蕉下客”,也有“蕉叶覆鹿”的意思。“蕉叶覆鹿”也讲述的一梦。鹿更有争夺天下之意。点出探春远嫁,实为替北静王逐鹿天下做牺牲。但终究难逃一梦!前后两个梦,表明贾探春才是那个经历梦境,在现实与梦幻来回切换的人。兄妹二人余生因林黛玉的坟墓而聚首。每到清明兄妹二人也会放风筝,是不是也影射判词图画中二人放风筝?最后,一个“情僧”撰写《石头记》,一个在梦幻和现实中穿梭,协助抄书、批书,是否类似“脂砚斋”?

贾探春以书法见长,贾元春省亲的诗稿,日常大观园众人联诗诗稿都是贾探春誊抄。最后兄妹二人,一人写书,一人抄书。应该是《红楼梦》最后的设定!

当然,此为《红楼梦》中现实故事,与真实的作者现实还有差别。属于小说的最后设定!至于贾探春的结果,以她的能力,除了薄命在他乡,又能差到哪里去?不过梳理下来发现脂砚斋是贾探春的原型是不是让人觉得意外?笔者也很意外,是灵光乍现的一闪,来自南柯一梦和蕉叶覆鹿。您觉得是不是呢?欢迎留言!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探春远嫁,以现在眼光看,还行。必竟是王妃,虽说“宫门深似海”,有着落了,事在人为。再者探春性格强势,也知书达礼,洞悉人性。再加励志,必是掌家一把好手……只是不知女婿子是个什么样子和性格的人,两人合和合拍美满吗?

《关山月.秦观怀古》

晴雯吴雯吴玉峰

勇补金衣似写书

香山诗证富家女

缀成红楼付人情

手撕宝物桃花扇

石呆子怕要心寒

魂归离恨口念慈

两根指甲穿万魂

注:晴雯 吴雯

桃花扇 桃花散

《关山月.秦观怀古》

梅村观复忆繁华

鹤舞白沙芍药花

鹿樵生唱长生殿

桃花扇底雪芹藏

斋坛柔碎蕊万朵

脂砚斋传墨流香

宝琴仙缘迷津点

沧海桑田落日圆

注:《红楼梦》一芹一脂

注:缘起祭明(出则既明 缘起既明 出处既明)


三月乐雨


金陵十二钗,探春应该是活了下来的人,她就脂砚斋的原型,我作了专门考证,请大家指正。

脂砚斋到底是书中的哪一位?我开始也倾向于史湘云,后来在书中发现几处暗示,更倾向于探春。脂砚斋,头一个字,暗示为女性,宝玉爱吃胭脂。第二个字,砚,研墨用的,我发现探春大厅就是书房,桌上有几十方宝砚,说明探春对宝砚情有独钟,黛玉几乎是一个文学家,也没这么多宝砚,宝玉也常题词,也没有这么多宝砚,我认为是草蛇灰线。探春住所叫秋爽斋,这在大观园唯一用斋字命名的处所。这样,脂砚斋三字,探春全应了。秋爽,一般文人都是“秋杀”,用秋爽,有谁笑到最后谁就笑的最好。更令人奇怪的是七十二回的一段对话与脂批,我摘录如下:

邢夫人道:“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谁知竟不然,这可不是异事。倒是我一生无儿无女的,一生干净,也不能惹人笑话议论为高。” 【庚辰双行夹批:最可恨妇人无嗣者引此话是说。】旁边伺侯的媳妇们便趁机道:“我们的姑娘老实仁德,那里像他们三姑娘伶牙俐齿,会要姊妹们的强。他们明知姐姐这样,他竟不顾恤一点儿。”【庚辰双行夹批:杀杀杀!此辈专生离异。余因实受其蛊,今读此文,直欲拔剑劈纸。又不知作者多少眼泪洒出此回也。又问:不知如何顾恤些?又不知有何可顾恤之处?直令人不解愚奴贱婢之言。酷肖之至。】

脂砚斋这样激动,这么气愤,仿佛邢夫人等人对探春的责备,就是讲的自己,立即予以反击。那口气,有如口诛笔伐,脂砚斋把自己当探春了。

探春第一次登场,与宝玉对话,二人关系十分密切。探春把自己零花钱交给宝玉买点小玩儿,感情与其他姐妹亲密得多,故有“一芹一脂”的脂批。曹雪芹在探春身上,寄予了政治理想,就是大观园搞承包,开源节流,有治国之才。











朵朵佬爷


想来对比其他几个姐妹,是不错的,由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身份上不同,和亲代表的是这个国家,既然对方接收和亲,那么两国为表诚意这边派出个公主,丰厚的嫁妆,那边最起码要待公主客气点,最差当个菩萨供起来。因此探春应该生活方面过的不错,至于精神方面,小说中也说了饱受相乡之苦,一个人背井离乡,孤苦无依自然难过,对比林黛玉一个人住在外祖母家的小心翼翼,探春只会过犹不及,时刻要注意形象,毕竟作为和亲公主,任何行为都会被放大几倍来看的。同时也可以说只要两国不打仗,探春言行谨慎,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安稳一生的。

再次性格与能力的不同,对比家中姐妹,探春有着极好的性格特点,为人出事,对比迎春,惜春不止强了一点。在检抄大观园时可看出,对于身边丫鬟的管控能力来说,迎春简直乱的无法见人,可以说是无为而治了。对于对身边人的维护与信任,惜春就显得冷漠无情了,这两人无法获得身边人的忠诚与信任,对比一下,探春的人品与对于下属的管控能力就能体现出来了。再者探春对于自己始终自尊自爱,对于王宝善家的冒犯自己绝不姑息。管理大观园时对于自己生母的无理要求,果断拒绝,绝不姑息,表现出极强的反感,体现了探春的性格中的公平,公正。这样的性格与能力正是一个当家主母该有的能力,既能获得忠心的下属的支持,也能管控住自己属下的人,待人处事公平公正。因此嫁人后的探春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王妃的职责,即使得不到夫君的情谊,却也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再次论思想与眼界,在替凤姐管理大观园的时候,充分体现了探春的眼界与能力了,探春思想意识对比大观园的其他姐妹甚至贾府的男人都是要清醒的多,最起码意识到了目前贾府的支大于收,寅吃卯粮,不能长久,进行了大肆改革。对于一个能够看到大家族的未来,并为之做出改变努力,甚至可以规劝夫君的女主人,这是一个家族主母最需要的能力。那么就探春来说,只要夫君不是没救就没有理由过的不好。

再次探春才情样貌出众,让人见之忘俗,眉眼间自有一股英气,这种不同与一般女子的样貌气质难道不吸引人?紧跟着接触之下,就会发现此女子才情也是不俗,就探春组织“海棠社”就能看出;再从探春赠送玉佩给邢蚰烟,可以看出是个周全体贴善良的人;可总结出这是个既有生活能力又不乏生活情趣的善良的有个性的美人,这样的姑娘如何不惹丈夫的喜爱。

总结来说,探春可以过得不错,她的性格决定她不会过不好,她的能力告诉我们,没有理由过不好。总之,人的一生很长,无论什么情况,出身什么位置,自己有能力,有魄力,那么就不会到绝境,摆正心态,好好生活,总是会幸福的。


小窝里的妖精


关于《红楼梦》中对于探春远嫁,单从作品本身来看,在邸瑞平的《红楼撷英》有过这样的描写: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那末悲剧冲突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定要具备悲剧的结局才行,但是探春的结局似乎不是悲剧,在后四十回中她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服彩鲜明地回到了贾家。

其实曹雪芹给探春的一幅图画是:”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题诗曰:“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因此,她的结局也一定是悲剧,可惜的是我们如今已不能看见曹雪芹所写的动人心魄的笔墨了。不少研究者热心探佚,认为她可能飘洋过海,到一个海岛小国去做了王妃,也有人认为她做了王妃后,又遭大故,然后随夫远徒,有如流放一般。当然悲剧的结局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终于走上了“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路,那只大船虽然带走了“掩面泣涕"的探春,但那海上的凄凉呜咽,却愈来愈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