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万幸?为何说没有清朝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

静夜史


客观事实没有必要否认。

清朝对我国疆域领土的历史贡献,是建国以来的领导人们广泛认可的。例如,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的青岛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到这点:清朝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

如果没有清朝,我们的国土肯定是远远到不了960平方公里。

以这张《大明一统之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天下是非常狭窄的,东北只统治辽东地区,更远处标注为“女直”的所在地。

不仅如此,北方还有兀良哈、北狄(蒙古),西面的最远处是哈密(哈密卫后来撤销内徙),再西边的西域(新疆)以及西蕃(青藏高原)都不在统治范围内。

总而言之,没有清朝的300年经营,我们肯定是远远凑不够960万这个数字的。

如果没有清朝,我们能不能守住十八省的地盘呢?

十八省也就是指内地中原,包括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这个问题是无法假设,我只能说情况很危急。

譬如北方的俄罗斯,之所以在19世纪中期前无法侵略黑龙江流域,就是因为有清朝抵挡着。但如果没有清朝的武力,俄国出入东北恐怕就如无人之境,比历史提早两百年将势力渗透到东三省,下一步进军内地也不是没可能的事。

17世纪初,新疆、蒙古和青藏高原都被各种各样的蒙古人占据。

像是准噶尔汗国这样的政权,会不会因为生存空间受到俄国挤压,而往内地大规模入侵,明朝能不能抵挡住,这也很难说。

当然,以上情况都不考虑其他西欧国家的影响因素。但是,即便如此,没有清朝想要保住十八省,其实也是十分困难的。


HuiNanHistory


这个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回答:清军入关对于我们领土和民族大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问题:前清的问题。

1、前清灭亡时,疆域面积仍有1135万平方公里。我国政府对外申明中,往往都有“自古以来‘’几个字,这不仅意味“自古”还要“一直以来”。对于前清以前的失地是很难再去找法理依据!

2、反对者有这么几个理由:那是祖先的,那是解放军浴血奋战而来的。这两个是事实,但不是否定前清的理由。阿三只有900亩地,自己没把祖先的土地开垦,甚至最后只有350亩地,但他反复强调阿四开垦的和阿四没关,都是祖先的,是前人的。当解放军真的收复失地的时候,却和前人一点关系没有???这种观点的人是选择性忽视。

3、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02年的面积是630万平方公里,最后只剩下七十几万,这个时间横跨明清两代的帝国,不能完全说明明朝延续300年会怎么样,但至少说明前清政府在最后的贡献!!!

4、有段历史不得不提一下,隆裕太后和溥仪,一个女流,一个童子,我们不得不庆幸。在最后的时间里,南方革命政府为什么要同意谈判,原因,而且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方还有资本,马云会和你谈判吗?假如遇到一个刚愎自用,不服气的,我可以说满清政府会输,但对双方来说就是一场惨烈的结局。不管满清政府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对我们的国家是件幸事。

第二个问题:汉人或明朝的问题。

铭记历史就是不背叛历史,就是尊重历史。喜欢明朝是个人的自由,但尊重历史就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我是汉人,我也喜欢明朝,但这不是明朝伟大的原因。

1、明朝的内阁和西方的内阁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的内阁权力来源议会,向议会负责。明朝的内阁向皇帝负责,是废除丞相后,对政治形式的一种补充,比唐宋的的丞相权力要小。只有票拟权,什么意思呢?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定好具体的处理方式,有时只是文字匠!拟定好之后,还要经过批红,也就是要皇帝修改或签字(最后要司礼监盖章),然后交付给六部执行。有张居正这样的人,皇帝小,有太后支持,还和司礼监关系好,所以权力很大。但大多数时候内阁首辅是比不上唐宋丞相的。因为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政府,说的更明白一点,在制度上,内阁不是六部的上级单位,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有网友认为明朝快要接近君主立宪了!

2、东西方比较上来看,明朝已经开始落后了,西方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的诞生,资本主义的革命都比明朝领先很多,而且基本上发生在明代这一个阶段。明成祖的神机营的火器原本是世界级别的,但明末的火器基本上都在澳门从荷兰葡萄牙人手里购得。这也可见一斑。

之所以说这两点,是因为封建制度已经进入了末期,而17世纪,明朝又进入了本身的周期末期。要一个快三百年的王朝中兴,这基本是不太可能。但纵观大明境内,没有一只新兴的,在政治文化上可以和大明媲美的汉族势力。

明朝之后,会发生什么,大家都不可以去假设。也许更好,也许更坏!但只有一个事实,前清在维护领土和民族统一上是有巨大贡献的。


zhuzhiyan614


这是屁话。

清军入关,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4朝的精心治理和与蒙、藏游牧民族的结盟,扩大了中国的地盘。

第一、这个历史事实,需要尊重。但反过来说,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入关,一小撮主子统治几亿汉族,天然不信任人民,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图强,造成落后挨打,各地赔款。

第二、如果是汉族当政,自然不存此问题,肯定在曾国藩、李鸿章、张子洞等大臣的拥护下,实行君主立宪改革,中国就走向了日本的道路了。不但汉地十八省可以保住,而且还可以大肆扩展,不但什么新疆、西藏、内蒙,包括东北、外西伯利亚,甚至朝鲜也跑不掉。因为只要实行改革,进行工业革命,按照中国汉地十八省的体量,不知道强日本几十倍。

第三、汉地十八省是中国的核心,分析一下目前中国的GDP和人口结构,可以说,十八省只少了占据了80%以上。这是中国的根本,说实话,有了这个根本,就有了一切。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用地盘轮来说明清朝对中国有绝对贡献的,是站不住脚的。


任重雏


不邀自答。

答案很明显,要是没有大清别说十八省,不用等到鸦片战争就被洋人瓜分成殖民地了。所以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大清不入关,中国变斯坦。

先说一下洋人为什么会在1840年那会儿侵华,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直到19世纪洋人才完善其在非洲、印度洋、南亚以及东南亚的殖民据点,为其日后大规模东进提供了前进基地以及补给基地。比如英国就利用印度的物力和人力来为其侵华服务。

另外,欧洲内部还经常打的不可开交。远的不说,三十年战争、反法同盟等就打了几十年,而且英国佬还先后打了两次英美战争,一直到鸦片战争前才基本消停,此时才能腾出手来侵略中国。
三十年战争

但是就英国来说,其本身对中国本土没什么野心,而且也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去消化、改造,毕竟消化一个印度就让英国佬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所以历史上英国侵略中国,从来都是要求中国让出一块土地作为英国倾销商品的据点,比如说香港以及公共租界。毕竟以若干个殖民据点以点带面的去影响中国部分地区、扶植利益代理人才是最划算的手段,至于完全吞掉并消化中国,英国佬还没有那个牙口,毕竟中国比印度大多了。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因素,那就是俄国。不同于英国以倾销商品和方便投资等目的,俄国则是对土地充满了野心,即便是今天骨子里也是劣等的强盗基因。
所以,如果大清不入关的话,那么关外就是小国寡民的满洲以及四分五裂的喀尔喀蒙古,还有那个新兴的准噶尔汗国,这样的话俄国会轻易将其各个击破,并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并强迫满洲人、蒙古人俄国化。而以俄国人对土地的贪婪,其必然会继续染指关内。俄国人不像英国那样讲究盗亦有道,还知道改造殖民地使其更好的为其服务,以俄国人强盗的本性,则不会像英国人那么讲究,而且历史上俄国下三滥的事干的一样不少,其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比英美多的多。

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列强,其以商业立国,重视的是市场,而非一味的掠夺土地。如果俄国染指关内,英国绝不会坐视这个庞大的市场被俄国独吞,必然要横插一脚进来。那时候来华的可能就不是英国了,还有法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那样的话中国的土地绝对会被瓜分干净,那对于我等汉族人来说将会是亡国灭种的灾难。
所以,如果清朝不入关,就没有日后清朝大规模开疆拓土;如果没有清朝大规模开疆拓土,就没有今日至中国。清朝入关除了缔造现代中国的雏形之外,更是极大的拓展了古典中国的边界,并整合了内地和边疆为内地留下了足够的缓冲区。

正因为大清的地盘足够大,所以洋鬼子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去给吞掉,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去消化,只能姨殖民据点、扶植利益代理人这种方式。所以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大清不入关,中国变斯坦。大清能够入关,简直是中国之大幸。

而我们后人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清军入关,对汉民族来说,是一场空前大灾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军所过之处,尸横遍野,残垣断壁,可谓血雨腥风,人间地狱。随后剃发易服,更让无数的抵抗者人头落地。可以这么说,汉民族的血性、骨气被彻底禁锢,造成了万马齐喑的死寂局面,也是近代中国落伍世界的重要原因。


但清军入关,不能说是什么好事,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结束了群龙无首、各自为王的局面,从而避免了国家再次分裂,使中国又一次走上统一正轨。

至于说没有清朝我国连汉地18声也难保,不免夸大其词,有为清朝歌功颂德之嫌。自秦朝以后,大一统思想已经深入汉人的血脉中,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最高追求。汉隋唐明这些大一统王朝莫不是如此,就连最弱的宋朝,也为国家的统一奋斗过,只不过遇到了强大的契丹,不得不半途而废。但统一始终是中国的主旋律,即便没有清军入关,汉民族经过若干年的内斗,一定会再次出现像朱元璋一样的雄主,一统华夏。

对于阎崇年所谓东三省是清朝带来的嫁妆之说,真的不敢苟同。东北很早就有汉人活动,自汉朝以来,东北一直在朝廷的掌控中。特别是明朝,若非朱元璋、朱棣父子苦心经略东北,它很有可能被朝鲜吞并,岂能有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机会?

中国今天有如此广袤的领土,清朝的贡献不可埋没。但这也几千年来,华夏祖先奋斗的结果。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清军入主中原,弊端挺大,好处也有,谈不上幸与不幸。没有清朝的改土归流,明朝后期的改土归流也一直在进行着。清朝巩固版图,也不过是承袭明制,把国策继续执行下去而已。所谓的汉地十八省,也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居住,例如贵州、云南、广西。所谓的满洲、蒙区、藏区也有汉人居住。我国现在有960万,是来之不易的,最关键的功劳,在于毛主席。真正完成改土归流,实现实控领土最大化的是新中国,只有毛主席才有这个政治智慧与魄力,彻底解决了土官世袭的问题。

元朝的建立,解决了唐朝的一些领土弊端,严防藩镇割据。清朝的建立,也解决了明朝的一些领土弊端,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司地区的管理。但是有个问题,清朝虽然在边疆的驻军数量增加,但是边疆土司还是对明朝更加认可,小土司慑于军事压力,不服也得服。但是大土司,朝鲜、越南、日本,对清朝就是严重的阳奉阴违了,都看不起清朝,从国王至于百姓,都一个态度。

要说垫定版图,元朝的功劳最大,明清都是沿袭。但是到了清末,列强纷争,国际形势变化很大,如果没有解放军的雷厉风行和文明威武,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分裂危险。大英帝国,3000多万,一个二战打的就剩几十万。那个时期,真是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新中国能保住边疆,一方面是领袖的仁德、智慧与气魄所致,另一方面这个版图在700年前就形成了,而且一直总体稳定,700年对西方来说是很悠久的。如果元明版图都很小,只有清朝的版图大,那在联合国是很难用“自古”两个字的。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到近代很有可能会走上日本的那种政治体制。其实在明朝后期,中国就已经是内阁制了,皇上不管事,国家也能运转,只是那时候皇上的提名权比较大,选举制还没有兴起,但是政党已经兴起了。元朝以前,都是立党为私,到了明朝出现了立党为公,非常的先进。元朝以前的党,是指官场上的派别,但是到了明朝,党变成了积极参政议政的学术团体。中国在明朝的时候,各方面,不论制度还是商业、科技,都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到了清朝,由于文字狱,导致文化、科技都不进反退。

正因为少数民族建立了清朝,正因为清朝逆水行舟,不进而退,越来越落后,中国的帝制才顺利地推翻了。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还是汉族政权,少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那恐怕不是那么好成功的。可以说,清朝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为推翻帝制做了铺垫。清朝如果不建立,那肯定是被明朝或其他的汉族政权剿灭了。造反割据的声势那么大,一旦被剿灭,满族很有可能像鲜卑、契丹、党项那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国的版图,还有一方势力做出了贡献。对于这个贡献,毛主席是给予充分肯定的。没有这支军队在东北亚争霸,清朝很有可能保不住东三省。纵观历朝历代,清朝末年是最没有骨气的,但是也没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列强彼此之间都在相互抗衡。

说实在的,雅利安人很早以前,几千年前就侵略过中国,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都没有成功过,那时候进入中国的白人被杀的一个不剩。汉朝时,月氏族、乌孙族带有白人血统,匈奴都对他们采取强烈措施,进行驱逐。突厥族有白人血统,曾占领过整个蒙古草原,但是后来也被全部逐出草原了,最终西迁到了东罗马。只有清朝,把贝加尔湖以东蒙古的祖居地,把混同江女真族的祖居地,那么一大片的领土都让给了白种人。


秦客逸民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什么是汉地十八省。

明朝时期,全国一共设置了两京十三个布政使司,后来清政府将湖南和湖北从湖广承宣司分离出来,南直隶分为安微和江苏,陕西分离出甘肃,一共成为了十八个省。而这十八个省则是汉人的生活区。

回到题目,讨论清军入关是万幸还是不幸。

国人对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虽然清军入关对汉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清朝所做出的两个贡献。

一、确定了中国现代的版图

满清政府在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超过了1300万平方公里,即便后期割让多处土地,但依旧保持了10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二、实现了真正的名族大融合

清朝政府将各名族的融合达到了新的水平,尤其是边疆等各少数名族,中央对其加强了联系,我们现在的各名族在清朝时已基本形成。

再继续题目,为何没有清朝我们连十八省都保不住

在清军入关之前,中原被分成了三个政权,南明政权、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的大西。虽然农民军攻破京城,逼死崇祯帝。但南迁的明朝政府没有了关外的压力且盘踞在江南富裕之地,李自成不会那么容易攻破,按李自成的性格能和明朝分开治理土地,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张献忠,在四川站住了脚,基本上蜀地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传统的汉地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而这三股力量都没法打破其他两股势力,此刻的中原大地很快将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这看似互不伤害的三角关系,只要再过些年就会被洋人打破,因为洋人处理好了欧洲内部的战争,就会在1840年腾出手来攻打中国。

为什么洋人会在这一年侵略中国。

原因无他,洋人在19世纪才完善非洲、印度洋、南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地,为以后大规模东进提供基地和补给。

但对于英国来说,他们对土地反而没什么野心,也没有那么好的胃口消化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所以英国在侵略中国后只要求中国让出点土地作为他们倾销产品的据点。

但不能因为英国没野心,就忽略了俄国。他们不同于英国只是为了销售商品获得利益,俄国是对土地充满了欲望,他们骨子里有着最为劣等的强盗基因。

贪婪的俄国

如果清军不入关,那么关外的满洲、喀尔喀蒙古、准噶尔汗国等这些小国,将被俄国各个击破吞并入俄国国土。以俄国人的贪婪,肯定会染指关内,历史上俄国干下三滥的事不是一件两件,他们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比英美法等各国可是多的多。

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他们注重的是商业和中国庞大的市场,对土地他们并不感冒。但如果俄国染指关内,肯定会掠夺土地,到时候英国必定不许俄国独吞中国市场。那时候就不会只有英国和俄国了,还会有法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各国。那时中国的地盘必定会被瓜分的一干二净,这对汉人来说将是彻头彻尾的灭族灾难。

所以,清军如果不入关,就没有以后的开疆扩土;就没有今日的我国领土雏形;也没有内地和边疆的整合及各少数名族的融合。

因为大清打下来的地盘足够大,欧洲列强没有那么好的胃口吞并和消化,他们只能以殖民地为据点倾销商品,所以清军入关也算是一件幸事。

以上是红尘纯个人观点,如有不足之处还希望留下你的经常评论,我将改进。


历史红尘


次命题就是给愚昧的满清脸上贴金,说好话。清末张之洞在新疆挖到一明朝军火,看见开花炮弹和火枪,自嘲:200多年后的清朝到现在都造不出此等武器。如果满清不入关,大不了再换个汉人王国,汉人为了对付外族入侵,对武器的发展改良是热情似火,起码不输于同时期的欧洲,以当时汉人的操行,先进的火器到手,就要开疆拓土,就会像拿破仑一样,到处征服,那时候的俄罗斯就是个渣,后军阀张作霖用一个师万多人就把蒙古王爷联盟打的妈都认不得,因为火器用的是技巧,弓箭马刀用的是蛮力,以中华人多的优势,中国版图说不定是什么样子了,几千万平方公里都可能。就以现中国来说,一旦汉人掌权中国,短短几十年,就已做到了世界老二,超过欧洲几百年的发展,再过个几十年,世界公认地球老大。这不是开玩笑,地球人现在都知道。所以说此命题是伪命题,是给愚昧落后的满清说好话。


老李123lxm


我觉得这个命题十分可笑,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在此我不想细说满清政府那些惊艳世界的屡屡战败,也不想细说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割地赔款,更不想说圆明园藏尽五千年中华的国宝被谁所丢。满清后期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磬竹难书,1900年,八国联军两万多人,竟能在一个几亿人口的满清大国,长驱直入,瞬间征服,之后一统的华夏被瓜分豆刨,满清再无主权,其最高统治者慈禧居然喜形于色,量中华之物力,足与国之欢心,此时的中国之所以没被列强完全占领,是因为列强都想独吞,而不想别国染指,相互制衡的结果,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清也不要脸了,中国一切一切只要列强喜欢,绝对满足,要啥给啥!什么国土山河金银财宝。庆幸的是1912年腐朽的满清终于被退翻,否则如果满清再延续二十年,日寇全面侵华,满清除了举手投降还有别的结局吗?到那时不仅中国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整个世界也许会翻天,二战历史就要改写,你想日本战领中国从南东两面进攻,希特勒从西方进攻,苏联战斗民族还有胜算吗,踏平苏联,既使远隔重洋的美国如何幸免?满清不死,带来的灾难是世界性的,整个地球

都要遭殃,这样的政府能守护国土传承文明?这样的笑话胡弄幼儿园的小孩儿吧!


一探乾坤静观万物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如果没有清朝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这个观点还是有道理的。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峙,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主旋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话题。

就我国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来自北方胡人的威胁,一直持续到传统时期的末期依然如此。

因此不能说游牧文明落后于农耕文明,游牧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域文明,不能因为汉人数量多,人口众,就可以小觑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发展的一个顶点,就是明代,朱元璋驱除胡虏后,建立的就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帝国,而这个帝国的大体疆域,我们都知道——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在北方,明代为了抵御蒙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惜成本的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再加上九边防守,屯兵百万,以守卫农耕文明的安全。

但是事实我们都看到了,大明像大宋一样,无法阻挡来自北方游牧势力的入侵,最终大清入关,一统中国。

康熙皇帝自信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这也是大清不修长城的经典说辞。且不说大清到底修没修长城,有一点是无法辩驳的,就是清朝大大扩展了中国的疆域。

东北、蒙古、新疆、西南、西藏,这些地方都在大清时期和中央政府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都是大清不可磨灭的功绩。

放眼中国历史,汉人主导的政权,哪一个有这样的眼光和魄力?

因此可以说,仅以十八省之格局守十八省,是比较难成功的,游牧与农耕结合,才是中国必由之路。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