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小学、中学语文老师很少亲自读课文,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文心桥


题主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看来你的观察力很敏锐。你确实讲出一个实情,现在有不少中小学语文老师确实很少亲自读课文,这里有几个原因造成的,下面我分别说一下。

第一,不重视朗读中的审美观培养,导致很多语文老师不重视示范性朗读。

我们都当过学生,有谁在学生时代最喜欢学习语文?如果你细细回想一下,可能会从记忆中找出那么几位来。我很庆幸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语文老师都特别重视示范性朗读。因为我们小时候离开学校外都说方言,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普通话,尤其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示范性朗读课文时,感觉那声音真美。不管是小学阶段的女语文老师,还是我初中阶段的男语文老师。因为感觉那听音好听,加上老师引导我们这叫朗读(诵)之美,所以,同学们都喜欢在老师示范完后,自觉去模仿与体验。

第二,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说明现在很多语文老师教学流于形式。

有经验的优秀语文教师,常常把示范性朗读当成新课的重点。如果语文老师的声音特别好听,你在示范性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们沉浸在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之中,用心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而如果没有这种示范性朗读,则容易让学生面对新课时,无法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记得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就曾经反复给我们强调,想把语文学好,一定要像我一样,认真对待朗读(诵),这可以让你走入作品所表达的精神世界内部,深刻地理解作品,并建立牢牢的第一印象记忆点,从而为你的阅读与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不讲究示范性朗读的语文老师,极容易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很枯燥。

按常理讲,语文课堂上应该活跃一些,而语文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则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听觉感觉和想像力的发挥。比如在做示范性朗读时,可以让全班同学都闭上眼睛,用去聆听老师朗读的每一句话,很容易让同学们进入一种意境。虽然用时不长,但却会让孩子们回味无穷。而现在有些语文老师已经不再乎这些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了,他们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直到把语文课搞的昏昏欲睡。

结束语:语文课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课程,绝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去学习。更应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都热情地参与到朗读和欣赏之中,当孩子们真能领会到朗读中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时,实际上对他们学习写作会有极大的好处。因为写作不就是情感的真实表达吗?所以,我还是建议语文老师要重视示范性朗读,并且还要带领学生往学习理解和应用语言方向发展,这样才会让每个孩子都学会用母语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让写作不再是难事。


寒石冷月


记得从前的语文课上,必有一道老师范读课文的程序,如果老师没有读课文让学生直接去读,就觉得是老师安排有误。可是现在听语文课的时候,发现很少有语文老师坚持亲自范读课文了。难道现在的教学要求变了,老师不需要亲自读课文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学段具体分析。

如果是小学一二年级,我觉得教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一二年级的很多小朋友还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教师示范读则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而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们的阅读方式也多了起来,有自由读,有接力读,还有新课标要求掌握的默读,方式多了,进而老师示范读就少了。到了五六年级,孩子们还要学习浏览,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阅读。中学我就不知道了!

总之,在各个学段,对阅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不要一味的只看到表面,教师没有教授阅读,更多应该针对不同学段,具体分析,找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阳光如你


语文教师很少亲自朗读课文,这种现象不仅在初高中,而且在小学也比较普遍,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是机关干事抽调过来的。很是认真负责,虽然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当然,那个时候对老师的普通话要求很低的。

每次上语文课,总要示范朗读,还要跟读,我们也觉得很正常。直到有一次,学习高尔基的《海燕》,老师情绪高昂的读到“在大海中咆哮”,结果读成了“bao xiao ”,同学们在下面窃笑,老师可能也意识到什么,脸也红了。

自那以后,老师便很少亲自朗读课文了。

当然,现在的语文老师已经今非昔比,普通话至少要一级乙等吧。可是实际上好多语文老师达不到这个标准,更不用说偏远地区的乡镇中学的老师了。普通话不标准,读出来不伦不类,怕学生笑话,不如不读。

再者,现在的授课方法和媒介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取代人工朗诵。播音员的发音,主持人的激情,哪一样都非语文老师可比,可能就是缺少亲近感和互动性。但是就教学的实用性来讲,还是前者更甚一些吧。

以上两点大概可以解释为何语文老师很少亲自朗读的现象,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暗香如旧


中小学语文老师很少亲自读课文,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很常见。 小学的时候还有语文老师朗读课文,但是初中三年的语文老师基本没怎么朗读过课文,原因也很扎心。

就是语文老师都是用家乡土话上语文课,朗读起课文来那也是听不下去了。

唯一一个说普通话的老师就是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用家乡土话上课,英语老师用普通话上课,说起来像笑话,但就是很多农村学校的普遍现象。

所以初中的老师一般是请同学读,自己很少读。 由于是老师自己都是讲家乡土话上课,所以学生读的时候也犯难,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给到同学。

同学们也读的战战兢兢的,平常下课同学们都是家乡土话交流,到上课老师也不讲普通话,让同学读普通话,感觉就特别别扭。

所以感觉初中时代最沉闷的课就是是语文课,还有古诗词讲解,老师直接手拿一本翻译书,一字不漏的说一遍,其实大部分的同学自己都备了一本古诗文翻译。

所以一节课下来好像更多的同学是昏昏欲睡,尤其是初中又不学生词,词句什么的,没有范文朗读,没有语言环境,那样子的语文课堂效率低下,但又是无法改变的现状。

语文老师朗读课文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1.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也有助于同学的发音。

小学的时候还蛮喜欢听语文老师朗读课文的,大部分也是年轻女老师,声音都特别好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让课堂更加生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很多。同学们也是在学生词的重要阶段,多听老师朗读,有助于同学的发音。

2.老师朗读课文可以更好的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同学们参与朗读的积极性,一起感受语文朗读的韵律美。

有幸在小学学生词的时候遇到过几位能带我们朗读的语文老师,语文课堂生动有趣,还会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也让我在小学阶段还是蛮喜欢语文学习的。

进入初中后,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课堂学习比较枯燥沉闷,老师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所以希望有更多的语文老师能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带同学体验朗读的韵律美,尤其是农村学校,如果语文课堂上不说普通话,学生平常说普通话的几率是很小的,平常跟同学和父母基本都是家乡土话交流,如果老师不创建一个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会高。


遇见晓C


感觉现在的老师跟我们小时候的老师不大一样了,以前我们对老师真的又敬又畏,现在呢,也许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也许是跟我们自己想像有差距。我记得我们以前上课老师拿着录音机放给我们听的。至于现在老师很少读课文,可以是现在的教育是这样吧,现在好像对学生朗读也没有以前严格吧


乐乐与涛哥


现在小学、中学老师很少亲自朗读课文。主要原因我以为有:

一、老师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不大标准。我认识一个老教师,每次在分享经验时可以说是深情并茂,抑扬顿挫,可惜语音不标准,南方人的口音教语文,示范朗读真有点难为。老师(老斯),与学生(学僧)之间口语交流还是过得去。朗读就尴尬了。一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愣是读成了真棱玖瑰,少留怡香。让人忍俊不禁。也许出于语音原因有些老师就不亲自朗读。

二、信息技术进入校园,多媒体课件有标准的课文朗读。不仅语音标准,而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能够满足示范朗读的需要。所以老师们就不亲自朗读了。

三、不想让朗读消耗掉课内时间,让更多时间用来做语文基础知识讲解和课文分析把朗读安排在专门的早读时间。

还是有些老师会示范朗读的。毕竟老师的亲自朗读更让学生觉得亲切,更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更好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有一天我经过一个六年级教室窗外,听到语文老师正在一边朗读一边分析课文。非常的生动。我也忍不住顿足倾听,蹭了一回听觉享受。



幼小老师


我原是语文老师,退休几年了,看了问题,才知道居然有教语文没有给学生范读的,这在我这个老教师来说觉得不可思议。也看了些回答,说是现在有更标准的读课文的录音,所以普通话不够标准的老师选择不读而让学生听录音。

可是我顽固地认为,录音再好再标准应该比不上现场老师的读。我觉得课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才最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溶入到课文描述的氛围中,从而使学生能更容易和深刻理解,而课堂也相应地不会枯燥。

再一个是,语文老师热爱朗读而且读得有情有韵味,也会间接地让学生喜欢上语文。

我过去每上新课文,范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一读起课文,教室里便立刻鸦雀无声,皆因富有感染力的真情实感地朗读。记得一次教《金色的鱼钩》,在朗读到老班长牺牲那一段,竟突然控制不住情绪,哽咽着读不下去。后跟一位领导聊起,那位领导却说,就凭你读成那样,就已经达到一半的教学目的了。

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朗读的技巧要求要比其他科老师要高。如果自已朗读不过关,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换言之,假如朗读不行,最好别当语文教师。


凡夫记实


首先明确下我的观点: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一篇新的课文时,必须有朗读,也就是笵读!导致教师很少笵读的原因如下:

1.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不够,朗读基本能力不足,不自信。

2.视频音频朗读取代了教师的朗读。

3.学校要求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到位。

4.教师及学校对朗读教学不重视。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5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没有深入理解朗读教学以及教师笵读的目的。

我的建议:

1.学校应该首先认识到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管理上下功夫。

2.教学管理者应该吃透语文课程标准。

3.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上的考核力度,督促教师认真有效高效做好朗读教学工作,还语文教学应有的“语文味儿”!


大海4682


你说的太对了,本人数学老师,现在真的很少见到语文老师领读的现象,包括公开课。

当然,我也专门咨询过语文的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第一:语文内容太多,每节课容量都很大,朗读太占时间。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但指语文书上的内容,还包括小学生必备古诗,国学经典读本,阅读课、还有作文教学。这些都在考试范围内。老师们每天忙的课都讲不完,哪还有时间给孩子们范读,领读!

第二:应试教育下,与考试无关的老师都不会太重视。

不管是孩子们朗读水平再高,还是老师朗读水平再高,和考试成绩都没什么关系。任何学校评价老师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成绩。朗读再好有啥用?

这样的现状,老师们怎会去浪费时间领读呢?

第三:网络发达了,真想让孩子们听,放录音就行了。

现在的课文,在网上有很多示范读的,老师们宁愿放一些让孩子们听,因为相比之下,人家读的更好!

第四:老师们的朗读水平也真不高。

现在的老师很多并非示范毕业,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朗诵更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很多老师本身也不自信,知道自己朗读水平也不高,所以干脆就不读,少读。

我们学校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朗诵水平,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次朗诵比赛。实际各个学校也都在采取各种方法提高老师的朗诵能力。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老师都能有自信,在孩子们面前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期待吧!


人生如梦LLH


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语文老师都是要读课文的,不读的话,可能有以下原因:

1、学生年级较高后,识字多了以后需要自行阅读,培养感知能力,老师把课堂尽量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朗读。毕竟一节课只有40分钟,开课耽误点,结束时一小结,剩下的不多矣,时间宝贵,留给学生。

2、根据课程特点来决定。像诗词、散文、杂文、评论等是适宜读的,老师可以范读,学生要跟读,要体会思想感情,体现轻重缓急,把握作者的情绪。

3、有些传记性作品或说明之类的,文章较长,课时有限,大纲要求学生自读或自学的,只能是学生自己去看,老师只是点拨或强调、或跳读指导。说实话,有些30、40以上自然段的,一节课都读不完,还别说检查字词了。

4、高年级学生需要自己阅读、体会,老师的读会给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结果。本来不同的学生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情,结果老师的先读使学生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情感体验,不好。

5、也可能这个老师个人不喜欢范读、或普通话有乡音、又或是咽炎之类的、或是生活之事导致情绪不佳等,原因不一。

总之,没见过语文老师不读课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