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国力远不如美国,日本为何还敢悍然突袭珍珠港?

thfghfg


国力虽不行,长期战争固然没戏。但仍有可能在一场速决战中胜出……拿下中途岛,进而拿下整个夏威夷!然后拿这当筹码跟美国和谈。迫使美国重新开放对日钢铁、油料的出口……

可惜的是运气太差。同时,也低估了美国人的决心。反而把美国人的爱国热枕给激发出来了……

其实美国应该感谢日本,是日本把美国送上世界一哥地位的……[捂脸][捂脸][捂脸]


太平洋水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大家补充。

第一,日本军国主义是战争狂,他们的骨子里就是好战,理念是侵略,侵略,再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小日本同时侵略亚洲十几个国家,中国、朝鲜、缅甸等国家深受其害,在朝鲜,他们大肆奴役当地百姓,强抢征集“慰安妇"。在中国,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仅南京大屠杀,我30万同胞就命丧日本人的屠刀之下。他们对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永远也抹不去,给亚洲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亚洲人民也会永远铭记。

第二,扩大国士,掠夺资源。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有限,不足以满足本国人生活的需求,于是就暴露出他们的本性,掠夺,掠夺,再掠夺。日本军国主义靠侵占他国,大肆扩张,向外移民,掠夺石油、煤炭、橡胶等当时紧缺的物资,把小日本的富强建立在侵占他国的基础上,把他们的幸福建立在他国人民的悲哀痛苦上。仅在我东北三省,就开矿、挖煤、建工厂,奴役百姓,抢占粮食、食油等,疯狂地掠夺战略资源。

第三,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军国主义野心很大,妄图称霸世界,他们企望像过去大英帝国一样,成为“日不落帝国”。他明知美国强大,就采用“偷袭”的办法,利用星期天,偷袭美国珍珠港,给美国以沉重的打击,没想到,美国更很,直接给他投两个原子弹,给日本以致命的还击,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美梦,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铭记历史,不忘教训,今天我们仍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警惕他们的霸权图谋。当然,现在不是二战那个时候,悲剧不会重演,也永远不会重演。





zj史海拾贝


二战时期日本跟美国的国力差距,完全可以用“叫花子跟龙王比宝”来形容。日本的钢产量顶峰时期不过700多万吨,美国超过8000万吨;日本的工业产值不到100亿美元,美国超过2000亿美元;日本的石油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的石油产量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美国的国民素质和工业自动化水平也远超日本,具备更强的动员能力和增长潜力。毫不夸张地说,日本对阵美国就像是12岁孩子试图挑战成年人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却悍然发动珍珠港事件,将美国直接拖入战争,如此惊奇的脑回路实在让吃瓜群众们理解不能。对于正常人而言,这当然是自杀式的愚蠢之举;但是对于当时已经陷入全民疯狂的日本来说,只不过是轻车熟路的正常操作。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先后击败了满清、沙俄,成为远东地区的头号强国。除了对手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外,日本能够冷静地分析国际形势,最大限度争取外部势力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致胜因素。

然而被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本人,其野心和欲望已经膨胀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尤其是随着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长远战略眼光的老一辈政治家相继凋零,在侵略扩张过程中迅速壮大起来的军人集团和财阀势力互相勾结,逐步压制了国内的文官政府,使得日本走上了依靠“下克上”的方式来推动对外战争的不归路。所谓的“下克上”就是日本军队强硬派自行其是强行开战,迫使政府事后承认既成现实。

著名的九一八事变就是典型案例,当时日本国内正处于严重的经J危机当中,国家财政濒临,工业生产陷入瘫痪,常备军数量削减到不足20万,也未做任何战争准备,根本无力支持劳师远征发动大规模的对外侵略行动。然而日本关东军少壮派却胆大妄为地仅以一万多人的兵力发动突袭,一举占领了中方最大最富庶的工业基地——东北。由于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拥有200多万常备军的中方不战而溃轻易将东北拱手送人。

吃下了东北这块大肥肉,日本不仅快速摆脱了经J危机,更是彻底完成了从文官政治到军/国主义政治的转变,整个国家成为全力运转的战争机器。尝到了军事冒险的甜头,日本更加变本加厉地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随着日本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很快就不可避免地跟美英列强的远东利益产生了激烈冲突。美国改变了此前纵容默认日本侵略的态度,提出了日本退出中方来换取美日贸Y的苛刻条件,否则将全面中断向日本供应一切战略资源。

日本如果接受这个条件,就意味着“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当然这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对于美国强大的国力,日本也不是一无所知,但是出于思维惯性的本能反应,依然再次选择进行军事冒险,企图通过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一举打垮美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快速夺取东南亚地区,获得当地的石油橡胶等紧缺战略资源,然后以逸待劳打败美国从太平洋对岸赶来的援兵,迫使美国承认日本的既成势力范围。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终日本在这场押上国运的赌博中输得一干二净,明治维新以来百年扩张的成果也毁于一旦,给世人留下了“自不量力蛇吞象”的千古笑柄。


晨曦谈兵


其实,单论军事实力,当时的美国并不强大。

美国参加二战前,军队实力跟日本差很多。美国武装部队只有35万人,其中,陆军仅有4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总作战兵力不过10万人,坦克仅有300余辆。海军主要装备为:战列舰17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8艘。其中,美军太平洋舰队为战列舰9艘、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12艘。

而此时,日本海军拥有世界第三的海军实力: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10艘、重巡洋舰18艘。所以,日本海军天真的以为,在珍珠港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以后,就能成为太平洋上的霸主!所以,日本才会偷袭珍珠港!

日本陆军更是强于美军,日本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两百多万人!战斗经验丰富的甲种师团就有40多万人!另外,日军武器库的装备,还够装备103个师团。所以,日军完全有实力认为他们可以碾压美国陆军!

可惜,日军低估了美国工业实力带来的火力优势。美军在1941年底开始扩军,到1943年,已经拥有900万人!美军虽然都是新兵,但是学历高,兵员素质搞,武器好,火力猛!美国人造军舰,就是下饺子。美国的“口径正义”吊打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其次,日本觉得与美国早晚会有一战。

日本要占领菲律宾,必然会和美军正面交锋。而且,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租借法案》:美国将向那些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帮助,并对日德进行物资禁运。同年,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适用于中国!

这已经是开战的前兆了,日本是严重依赖物资进口的。所以,日本人觉得早晚都要打,不如先发制人。先沾点便宜再说!

最后,在中国的侵略成果,让日本太膨胀了。

九一八事件,本来就是少数日本军人的密谋。在少帅的不抵抗命令下,北大营8000名东北军被只有300左右的日军击溃。

当时,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只有1.5万余人(另有辅助部队约1万人)。而张学良有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共20万人。另外,少帅在关内还有十几万东北军!还有中国最强的空军和海军。

可惜,当时的局势就是三五个日本浪人,就能在东北占领一个县城!

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让日本人膨胀了,迷失了自我。所以,才有了全面侵华战争。也是因为在中国战场上进展顺利,日本人以为自己能“一个打十个”!

同时,我觉得日本人也是在赌博:看看美国是否出一个“少帅”!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因为二战的时候,日本的资源相当的缺乏。之前能够一直把战争进行下去,都是靠美国在后面的资源供应。

但是后来美国的态度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了,对日本实行禁运,并且要求日本吐出之前所取得的战争果实。

而日本又不肯吐出既得的胜利果实,而美国的禁运导致日本很多战略资源都缺乏,日本就想夺取会拥有丰富资源的东南亚。

而东南亚是西方的殖民地,美国必然会出来阻挠,所以日本最后铤而走险空袭珍珠港,干脆主动打起了太平洋战争。


星河谈史


因为日本是个弹丸岛国,资源匮乏。战争是需要海量资源的,而罗斯福切断了日本的原油补给。没了原油,飞机坦克装甲车都得趴窝,这就等于直接切断了日本继续发动战争的资本。



日本是跟着美国混的,从我们后人角度来看日本主动偷袭美国是非常不明智的。但当时日本国内宣扬的武士道精神已经让他们丧失理智,他们可不管偷袭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喜爱军事的朋友都会看过《血战钢锯岭》等一系列太平洋战争电影。人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面对面的干谁怕谁啊,到最后美军不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个人认为二战军事水平相较于一战并没有多大的提升。而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海湾战争,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合部队对叙利亚进行手术刀式的全方位打击,摧毁完你的各种系统,然后地面部队才上,这伤亡代价与二战模式比,代价小的太多。所以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战争初期日本先占领了东三省,就寻找过石油资源。万幸没有发现大庆油田,不然这场战争怎么样还是两说。

之后大家都知道原子弹研究出来,给小日本送了两枚。

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

本人是当过兵的,无论何时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痛苦都是巨大的。我们要 不怕事,不惹事。。。


爱你不是两三天486948


1940年以前,日本最高层内部,一直存在着南进和北进两条线的争论。北进,即以中国东北为跳板,北进苏联西伯利亚,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南进,即南下东南亚,独霸西南太平洋。

之后,1939 年的诺门坎战役,把日本人北进的想法打得粉碎。这场战役发生于外蒙、苏俄交界处的诺门坎。自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后,双方已经有35年没有交过手。

这场战役,就是在双方互不克制、都有意试探对方实力的情况下,由一场小小的边境冲突,最终演变成了四十万人参与的大会战。

诺门坎战役的结果,日本关东军战败。加上西伯利亚虽然资源丰富,却被永久冻土层限制开采。几番权衡之下,日本放弃了北进苏联的计划,转而全力南进。

但是南进触及了美国的根本利益,这其实是日美间不可能调和的矛盾。随着日本南进动作加快,美国开始对日本实行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禁运。这对于物资匮乏高度依赖美国进口的日本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美国的强大,岗位技术性较强而普遍有欧美留学考察经历的日本海军高级军官们,要比陆军军官们更清楚。但美国禁运对日本而言就是一个死局,于是,最后历史的悖论就是,由日本最了解美国的山本五十六,主持策划了偷袭珍珠港,孤注一掷死中求生,但,国家全面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又哪里能有侥幸呢?


毛剑杰


赌博,自从九一八事变,石原莞尔赌对了之后,日本一直都在赌,珍珠港事件就是一场豪赌,赌的是美国的态度,赌注是日本的国运,很遗憾,这场豪赌,日本赌输了。


日本人对于美国的实力可是非常清楚的,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开始,就一直在向西方列强输送人才,出国留学深造,引进先进制度,引进先进技术。袭击珍珠港的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就是去美国留学的一员,他对于美国的实力可是清楚的很。进攻美国,山本五十六也是不情愿的。

既然不情愿,既然明知道实力差距悬殊,为何还要硬着头皮打美国呢?

我们先看看那会儿日本的情况,日本占据东北10年,没发现油田,所有占领区,日本都没发现油田。日本的石油完全依赖进口,而最大的出口国就是美国(美国也是侵华帮凶之一,不要觉得他是什么正义的)。日本想要油,他把眼光放到了东南亚,而东南亚则是英美列强的势力,日本想过去,就一定会触碰到这些国家的利益。



日本在一步步玩火试探英美等国,结果美国直接翻脸,资产冻结、石油禁运,老实了再给你。日本现在的选择就是,要么撤退,不打了,要么夺取更多的资源去供养日本。撤退是不可能的,辛辛苦苦几十年,就这么放弃了?不可能。日本人思忖再三,做了一个决定:打美国,进军东南亚。


赌美国的态度

美国在参战之前是奉行孤立主义,对于欧洲、亚洲的战争,普通美国人没兴趣,他们更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一战时期,美国死了不少人,到了二战,美国人就不想参战了,美国民间想要的是发财,而不是死人。美国参战的呼声,并不是很高,这点日本人清楚。

日本人的战略是,袭击珍珠港,击垮太平洋舰队,断了东南亚美军的后路,然后立刻南下,拿下东南亚。赌这个时候美国人的态度,赌美国人这个时候会因为死伤惨重,因为孤立主义,最后和日本人一个议和,你要愿意的话,继续合作。而消灭太平洋舰队,是日本进军东南亚的保障。



结果呢,所有人都清楚,美国人群情激奋,全国动员和日本开战。罗斯福讲话的那一刻起,日本就赌输了,美国的孤立主义不见了,准备好全力参战了。


军武文斋


1941年12月7日,在太平洋岛屿中的一个港口--珍珠港,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日本军方在这一天突袭了珍珠港,这是美国当时在太平洋上舰队基地所在地。

美军当时损失惨重,如果按照此次战役本身来讲,那日本确实是成功的。此次突袭,造成美军8艘战列舰里面,4艘被击沉,1艘搁浅,其余都遭到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炮弹击伤,188架飞机被毁,在突袭中丧生的美军士兵,和后来重伤不治者,达到了2400多人。而日军,仅损失了29架飞机和55名飞行员,以及几艘袖珍潜艇。

偷袭成功后,日本举国欢腾,野心也越发膨胀,随后立即在太平洋地区继续实施侵略行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纷纷都受到日本的攻击。日本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看似取得了很顺利的发展。但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行动开始之后,才正式向美国递交了两国的断交信。因此,当时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把12月7日定为美国的国耻日。第二天,即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4天以后,作为日本盟国的德国,也开始对美宣战。自此之后,此前一直中立的美国,开始全面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些事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是,有一点可能你想不到,就是日本早在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已经对战争的走向进行分析过,而且分析的结果是:日本如果对美国发动太平洋战争,那胜算几乎为零。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是日本一个叫“总力战研究所”的机构得出的。这个机构是直接由日本首相管理,而且在职的都是一些公务员精英,成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日本培养未来的军界和政界领袖。这个研究所花了6周的时间对各国外交政策和战略形式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也很明确,就是:日本一旦跟美国开战,必败无疑。此结论还指出,日本最初可能会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优势,但随后会陷入僵持,随着日本资源的不断被消耗,最终必将失败。

在日美关于资源的对比上,日本也有研究过。日本在二战期间设置过一个企划院,在1940年就曾对美国和日本的资源储备情况进行过比较,比较的结果是:美国的石油产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铁是20倍,铜块是9倍,铝是7倍,再加上其他产品,美国的平均工业产量是日本的47倍。

这跟总战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几乎一样,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也确实应验了这些结论。美国在战争开始之后,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虽然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遭到重创,但当时美国主要的航母都不在港内,完好无损,更主要的是美国强大的国力后盾,使海军实力迅速恢复。在半年之后的中途岛战役上,同样还是偷袭珍珠港的日本军队,却在战役中遭到惨败。中途岛一战,日军损失了289架飞机和4艘航母。

其实日本早在偷袭珍珠港之前,在兵源上已经捉襟见肘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此后不断升级,将势力一步步推到华北地区,一直到七七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这个过程中,由于遭受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一直没有击败中国。

所以,日军不得不继续往中国派驻更多军队,为了给前线输送战斗力,日本兵役对士兵的要求标准不断降低,从最初的最低身高一米五五,降到了一米五零。到了1939年,不断降低兵役标准后,日本竟然47%的男性都符合了兵役标准,这几乎相当于两名男性当中,就得有一个去前线打仗,甚至还出现过童子军。日军曾在侵略中国时叫嚣三个月内结束战斗的狂言,也完全落空,想让中国屈服,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也成为日本一厢情愿的想法了。

日军在与美国中途岛战役大败之后,就丧失了对太平洋海战的主动权,战火一步步烧到本土。随后,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没过几天,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告无条件投降。


首先是日本在亚洲战场的多次胜利,导致其膨胀。其次日本资源匮乏,并依赖美国石油,而美国对日本实行禁运,让日本走投无路。在西方国家与德国希特勒交战之际,日本认为这是攻打美国的好时机,所以就对美国开战了。


关河南望


有人说如果日本很早发现东北的油田,也许他们就不会偷袭珍珠港。

战略资源的需要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目的就是为了石油和橡胶,而这些作为重要军事战略物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因为美国对日本的禁运措施,已经让日本无法获得这些资源。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动因是因为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

众所众知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十分的贫乏,因此日本人热衷于对外进行侵略,来获得资源,于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通过与清朝的甲午战争夺取了朝鲜,在经过与沙俄的日本战争,将侵略势力渗透进中国东北。

此后日本一直视中国为日本势力范围,但这显然西方列强不愿意认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1937年再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日本与德国结盟,在亚洲大肆扩张,也让美国和英国十分的不满,在1937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然与日本贸易,比如向日本出口他们所必需的生铁等,但是随着日本扩张的继续加大,以及与德国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美国开始限制了同日本的贸易,并最终向日本禁运石油和橡胶的等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日本本土和日战区,日本都无法获得,于是同英美发生战争,从其手中夺取东南亚以获得日本紧缺的石油和橡胶资源,是日本最终的战略选择,当时的东南亚除了泰国之外全部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美日太平洋战争

其次日本内部斗争的结果

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其国内的陆军和海军长期内斗,一方面日本海军先后在甲午战争和日本战争取得了很大的战绩,但是另外一面日本陆军又长期掌握着日本军政大权,同时日本尤其长期发展海军建设,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的海军规模在英美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英美两国都要兼顾太平洋和大西洋方向,于是在西太平洋方向,日本海军实力最强。

自日本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陆军大放异彩,而这也让日本海军极为嫉妒,他们也想与美国过招,来展示他们的勇武,于是他们极力鼓噪对美作战,摩拳擦掌

二战前的日本海军阅舰式,旧日本海军曾拥有强大实力

而且长期坚持北上战略的日本陆军在1938年和1939年与苏联在张鼓峰和诺门罕进行试探性交锋后,被苏联暴揍,也暴露出日本陆军在机械化程度和后勤保障上与苏联红军的巨大差距,因此最终日本的南下战略占据上风。

最终日本在选择陆军与苏联作战还是海军与美国作战的二选一的选择中,选择了美国,也开始了他的毁灭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