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辛词运用比兴寄托的一个特点是生动贴切,耐人寻味。通常是通过比喻词“

”、“”等,把比体和本体的共性特征直接联系起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千变万化,不拘常格,抒卷自如,新颖奇巧。“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这是他把人类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对生命的体验通过两个形象鲜明的比喻揭示出来,其间又富有艺术的兴味和透彻的哲理。芳草春色,是自然的永恒,犹如世间之事,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存在;而浮天云影,则是匆匆掠过、飘忽不定的暂时,以其比喻人生的须臾,甚为恰切精彩。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芳草春色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对人生旅程的体验同样是飘忽不定的,试想稼轩平生足迹,吴头楚尾,往来不定,不就如“秋鸿”一样,住无定所吗?但处事须“圆熟”的态度却不是稼轩的由衷之言,而应是他愤极于世事的嘲世之语,是他对那些处事“圆熟”八面玲珑、四处讨好者流的绝妙讽刺。稼轩为人“生以刚拙自信”,从不随波逐流,而且也最看不起那些墙头草式的人物。所以他曾写《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一词,对那种墙头草之类的两面派之流给以无情的嘲弄与讽刺,词云: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愤极于世事的心境

词所描绘的正是那些处事“圆熟”、巧舌如簧者的丑态。上片连用四喻——酒卮、滑稽、鸱夷、甘草,将世俗小人那种俯仰随人,巧言令色、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丑态,讽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下片转笔自身,由出口拗逆,到“方晓”其理,但天性无媚骨,孤韵自清高,仍然无法学到那些奴才伎俩。结尾又以学人言语得人怜的秦吉了作喻,讽刺那些鹦鹉学舌、摇尾乞怜的趋势之徒。所运用的实是一种对比反衬之笔,既生动地说明自己刚直不阿、不肯随波逐流的孤坚秉性,更反衬出‘耳聪心慧舌尖巧’的秦吉了辈的卑下品格。词用反衬对比,在刻画世俗丑态时,衬托出自己不能与世俗苟合的高尚境界。“天地清宁高下,日月东西寒暑,何用着工夫。”(《水调歌头·题吴子似县尉填山堂》)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寒暑意境

这是以自然规律比喻人事,是作者对理想追求无果的内心反省。辛弃疾对理想的追求是非常执著的,但是,现实的残酷打击,常常使他的理想遭到破灭,他为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以孔子大道不行、到处碰壁的遭遇自比自问:“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屡次的打击和挫折,使他终于明白,知其不可而强为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与其如此,还不如任其自然。于是他从天地日月的自然运行中得到启示:人间万事亦应如此,只须无可无不可,何用着意苦追求。在历尽人生世途的种种艰难险之后,他的心身都受到巨大的摧残,他把这种体验比喻为“心似伤弓寒雁,身如喘月吴牛。”(《雨中花慢·吴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历尽人生世途的种种艰难险

又,《世说新语·言语篇》记满奋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比喻自己此时心境,尤为精确。若论他的智略才识,确属南宋士大夫中的佼佼者,正如赵善括《满江红·辛帅生日》词中所称赞的:“天赋与飘然才气,凛然忠节。”但“娥眉曾有人妒”,官场的明枪暗箭,使他不断被中伤。常常是“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三次起用三次被诬陷落职。这使他无形中产生恐惧心理,故以“伤弓寒雁”喻之;而一生兢兢业业、奔走呼号,皆为北伐大业,已觉精疲力竭,故以“喘月吴牛”喻之,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当他厌倦官途,追求闲适自得的境界时,他又用“心如溪上钓矶闲,身似道旁官堠懒”作比喻,形象中不乏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与风趣。稼轩善喻,真令人拍案叫绝!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精疲力竭的景象

国仇家恨,始终是稼轩情感的深层内涵,这种情感常常冲击心扉,使他时常不能自已而歌之咏之。但是,任何情感都是抽象的,用具象之事物表现抽象情感如“千千万万恨,前前后后山”,(《南歌子》)以具象之山比喻抽象之恨,这不算稀奇,但是其《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就比喻得非常奇特。此处将一匹长布来喻“长恨”,并且要把这象征着“长恨”的长布裁剪成“短歌”,溶注于“短歌”之中,堪称绝妙!更有甚者,在《上西平送杜叔高》词中写道:“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是以抽象的“”比喻抽象的“”,以抽象喻抽象,实不多见。但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不是抽象的,以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喻恨的无穷无尽,给人的感觉是形象可感的。“”又如春、如芳草、如云霞、如逝水,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意象,以之喻恨,当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富有内涵,也更富有哲理。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云霞

辛词中别出手眼的比喻比比皆是,不可胜数,细读其词,直如盈前珠玉,美不胜收。除了句中有比外,还有整首词用一喻体的,也是稼轩在艺术手法上的创造。如《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梅》: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红衣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春归

整首词全是用拟人化手法,表现春色如织,稚女学绣,自有一种清纯娇憨的可人意态,况且初学刺绣,总想以色彩鲜艳为美,而且一枝一叶,绣得总是那么用心,“一枝枝不教花瘦”正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托出了春风“用心”梅染柳,“”出姹紫嫣红、锦花烂漫的大好春色,而且是那样逗人可爱。“甚无情”三字是问风雨,实际上也是把风雨拟人化了。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锦花烂漫

因其语调是质问风雨,为什么将一个美好的春天摧残成残花败叶,满地狼藉?其怨恨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下片仍然拟人。春如“轻薄荡子”,朝三暮四,没有长久的眷恋,势必始乱终弃,这又以怨女的口吻,表达对春天扑面而来,却又匆匆归去的恼恨。“江醇酎”又把一江春水比作醇酒,准备借以浇愁。这里又将李煜词,柳永词,和李白的诗意不露形迹的熔于一炉,构成低回缠绵的意境。天工独到,春风化雨。稼轩比喻手段真是了得,借用刘辰翁评其用典的话来形容:“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稼轩善用比喻,巧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景物,还有一个最为人称道的例子,那就是写青山的妩媚。那“献愁供恨”的“玉簪螺”固然风情万种。然而,那一气呵成的描写灵山的《沁园春》更如神来之笔,令人惊绝:“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期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

辛弃疾的词善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景物,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朝来三数峰的意境

​“争先”二字,山是被人格化了的主动者,先写山与人亲、主动迫近的格调,已经情味十足;“爽气”形容三数峰爽朗疏隽的容仪,人是主动者。这一来一迎,人山交融,情景合一。接下来三个比喻层进迭出,使人应接不暇:此山形如谢家子弟,似芝兰玉树,衣冠磊落,气度非凡;那山又如司马相如庭院之车骑,雍容华贵而意态闲雅;又觉得理解这青山的内涵犹如品味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令人赏玩不尽。这实在是比喻中的创格!古人描写青山用比喻之诗词多有未见如此新奇引人入胜者!我觉得,每当读完这首词我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心领神会、心驰神往的感知,但又觉得自己才疏学浅,难以将其深邃的内涵了然于口和手,似乎已有的对这一连串三个比喻的解释都是难尽人意的。本来好诗的韵味就无法用贫乏的语言来解说,强为解说,反会损伤原作的韵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