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文徵明作為吳門的一代畫壇領袖,他的細筆功夫是非常值得稱讚的!董其昌作為後輩,自然對於文徵明十分尊敬與推崇。在吳門畫派鼎盛期渡過之後,接替文徵明的文人領袖地位的,就是明末的"弄潮兒"董其昌。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其實在畫法上沒有太多的改變,基本上都是在學習古人繪畫技法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喜好,加以創造改進。總體而言,文徵明與董其昌兩個人都喜歡工細青綠一派的物象,但是卻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畫面效果,究竟是為什麼嗎?

在很大原因上是源於兩人繪畫審美趣味的不同,其中又蘊含著其它眾多細微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具體地分析一下!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古代文人生活

01、元氣淋漓障猶溼:文徵明的青綠山水面貌,淡雅秀潤與厚重沉穩並行

文徵明在辭官之後,迴歸故里,開始了漫長的書畫創造生涯。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文徵明都保持著溫厚秀潤的創作風格。他孜孜不倦地品讀經典詩書,一心專情於書畫的創作與鑑藏。

文徵明的"細筆"山水,往往表現出一種超脫寧靜的韻味。他精心創作的《萬壑爭流圖》、《真賞齋圖》等繪畫都算的上是文徵明"細筆"山水的代表之作,透過繪畫可以發現,文徵明不僅善於"經營位置",而且特別講究用筆技巧。

在明代崇尚禪宗與心學的大環境中,文徵明與董其昌都沒有擺脫這一濃郁文化環境氛圍的日夜薰陶。文徵明曾經創作了一幅《綠蔭長話圖》,整幅畫意境靜寂,頗有一番"空山無言,水落花開"的美妙感受。或許,與其說這是畫中的意境,倒不如說這是一代文人雅士的心境,恰如畫上題跋的一首詩:

碧樹鳴鳳澗草香,綠蔭滿地話偏長。

長安車馬塵吹面,誰積空山五月涼。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綠蔭長話圖》

在文徵明的另外一幅的《江南春圖軸》中,我們彷彿也看到了他獨具一格的心境。畫中浩淼的春江,仿若文徵明寬廣的心胸,超凡脫俗、寧靜高雅。近景描繪的是岸邊上的大樹和樹後載著文人的小船;中景則是一貫樹叢,而且還可以看出隱藏在樹叢後面的房子巧露一角,往右還有通向對岸的小橋;中景後是遠景,遠山和遠水相得益彰。具體觀察畫面,畫中描繪的景緻效仿了倪瓚的畫法,又融入黃子久的淺絳山水意味和趙孟頫的工細畫法。

不僅如此,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徵明愈發嚮往"桃花源"一般的世外仙境生活。幸好經過文徵明自身的苦心經營,文氏家族逐漸興旺起來,他的晚年生活也是幸福的。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文徵明《綠蔭草堂圖》

文徵明曾經創作過一幅《桃源問津圖》,畫中用一洞口象徵著桃花源境地,呈現出一派山野鄉村的實景面貌。創作這幅作品時,文徵明已經處於人生晚年,此件《桃源問津圖》蘊蓄著太多人生的感觸與感傷。不過,在畫中的款識中,文徵明卻沒有多言,僅僅寫道:

嘉靖甲寅二月既望,徵明識。時年八十有五。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文徵明《桃源問津圖》局部

正是,承蒙於老師沈周,文徵明在書畫方面的成就才如此之高,甚至後來得到眾多江南文士推崇備至,在歷史中的地位逐漸超越了沈周。文徵明在江南地區,不斷與佔有資源優勢的文人階層交往,這在後來的王世貞、何良俊等人的記述中均有體現。

於文師故吳少宰寬,於書師故李太僕應禎,於畫師故沈周先生。


餘至姑蘇,在衡山齋中坐,清談盡日,見衡山常稱我家吳先生、我家李先生、我家沈先 生,蓋即匏庵、範庵、石田,其平生所師事者此三人也。

世故交情,人間"雅債",文徵明通過維繫良好的社交關係,既得到了文人階層的賞識,也鍛鍊了自己的繪畫才情。經過自身努力創作與鑽研,文徵明的青綠山水最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面貌,淡雅秀潤與厚重沉穩並行,不愧為一代吳門領袖!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桃源問津圖》

02、呈現出一種極端靜穆:董其昌的文人山水意境,極簡空疏之風

大家都熟知,董其昌提出的山水畫南北宗論影響了明清兩代畫壇。他的繪畫不僅重視水墨微妙的變化和張力內斂的結構,還具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意境,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極簡空疏之風。或許,這也是董其昌在繪畫方面的一大貢獻。

作為後輩,董其昌肯定也見識過文徵明的青綠山水。不過,由於審美意趣的不同,董其昌最終將自己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淡"這一層面。尤其,在"南宗"的推崇體系之下,用筆以溼筆為主,充滿一種行草的意味,筆意連綿舒展,畫意柔和秀潤。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董其昌 水墨繪畫

最初的董其昌,也是從學習古人的繪畫開始的。通過模仿前人畫跡,藉此體悟並改善古人的繪畫理念,南北兩宗的繪畫知識體系的形成,便是得益於董其昌對於前人繪畫的總結與歸納。然而,在眾多的前輩繪畫中,董其昌重點學習的居然是"元四家"山水。並且,董其昌曾經稱讚過倪瓚的繪畫。也許,倪瓚繪畫的那般簡逸自然,俘獲了董其昌的內心。

元時畫道最盛……其有名者,曹雲西……朱澤民輩,出其十不能當倪黃一,蓋風尚使然。元之能者雖多……獨雲林古淡天真,米顛後一人而已。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董其昌 繪畫

董其昌畫過一幅《煙樹茆堂圖》,比較明確地體現出了元四家的繪畫特徵。畫面構圖採用"一河兩岸"樣式的構圖,深得倪瓚繪畫的精妙。就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在點景情節的設置上,董其昌似乎有意沿用了倪瓚創立的"天下無人"式點景方法,全圖僅在畫面主峰山腳下可見兩處極簡的草堂和連接草堂的小橋,除此之外,再無人跡。人物在此畫中的"不在場"和"缺席"造成的效果是畫面缺失了由人文符號表現出的活躍氣氛,使空間現場產生了一種刻意強調的空寂與疏離。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董其昌 水墨山水

對比董其昌的青綠山水與文徵明的青綠山水,可以比較明顯地發現,文徵明的用筆保留了北派山水方折瘦勁的特徵,細筆、幹筆較多,較之董其昌更為工整秀逸;而董其昌則較多南派相對柔性的筆墨,線條圓融飽滿,多溼筆,較注重水的運用。雖然所畫題材差不多,但是畫後的筆墨技法卻又不同,這也導致了兩者畫面呈現出了不同審美感受的意境。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畫中的古代文人雅居生活

03、從文徵明到董其昌:畫派的沒落,個人的崛起,領袖的旗幟屹立不倒!

年輕時的文徵明便是一名吳中名士,在晚年更是執掌吳中風雅。年輕時的董其昌便利用到訪江南的官差機會,四處搜尋書畫名跡。兩人具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但是最終都成為了一代畫壇領袖,領袖的旗幟在任何時代中都可以被彰顯、被高舉。

他們都崇尚古人,希望學習到古人繪畫的精髓,並且藉以發揮創造。他們借用繪畫的手段,來表現自己對於古人"孤高拔俗之意"的承襲。正如,文徵明在《關山積雪圖》 畫卷末尾的題跋中寫道的那樣:

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 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若王摩詰之雪溪圖、李成之萬山飛雪、李唐之雪山樓閣、閻 次平之寒巖積雪、郭忠恕之雪霽江行、趙松雪之袁安臥雪、黃大痴之九峰雪霽、王叔明之劍閣圖,皆著名,今昔膾炙人口……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古代文人書畫同冊

被文徵明一手經營起來的吳門畫派,對於後世影響很大。雖然明代後期董其昌為主導的的松江畫派逐漸佔據畫壇主流,但是吳門畫派的影響力依舊存在,就連董其昌本人都深受文徵明的影響。

後來的清初四王,乃至近代山水畫,從中都可見吳門畫派的深遠影響。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文徵明作為一代畫壇宗師的"話語權"

。他對於後輩畫家而言,本身便可以稱之為"古人",學習古人的繪畫精神這一傳統是千古不變的。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古代山水繪畫

04、總結:同一個朝代,不同的畫壇領袖!

在充滿者詩、書、畫美好韻味氣息的明代文人圈,人們嚮往領袖的存在,人們需要領袖的存在。一代領袖的存在意義是什麼?不光光是個人的書畫創造,更是代表了一個文人集體的榮譽與利益。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一種是寧靜清秀的"細筆"畫風,另一種是極簡空疏的審美意境,雖然生活於同一個朝代,但是繪畫理念不同,所產生的歷史影響也是區別很大的。

為何明末繪畫藝術大爆發?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領袖功不可沒!文筆遍天下,宗論及古今,同一個朝代,不同的畫壇領袖!

從文徵明到董其昌:兩代畫壇領袖背後的故事,原來如此

古代繪畫“一江兩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