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文徵明作为吴门的一代画坛领袖,他的细笔功夫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董其昌作为后辈,自然对于文徵明十分尊敬与推崇。在吴门画派鼎盛期渡过之后,接替文徵明的文人领袖地位的,就是明末的"弄潮儿"董其昌。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其实在画法上没有太多的改变,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古人绘画技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喜好,加以创造改进。总体而言,文徵明与董其昌两个人都喜欢工细青绿一派的物象,但是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画面效果,究竟是为什么吗?

在很大原因上是源于两人绘画审美趣味的不同,其中又蕴含着其它众多细微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具体地分析一下!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古代文人生活

01、元气淋漓障犹湿:文徵明的青绿山水面貌,淡雅秀润与厚重沉稳并行

文徵明在辞官之后,回归故里,开始了漫长的书画创造生涯。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文徵明都保持着温厚秀润的创作风格。他孜孜不倦地品读经典诗书,一心专情于书画的创作与鉴藏。

文徵明的"细笔"山水,往往表现出一种超脱宁静的韵味。他精心创作的《万壑争流图》、《真赏斋图》等绘画都算的上是文徵明"细笔"山水的代表之作,透过绘画可以发现,文徵明不仅善于"经营位置",而且特别讲究用笔技巧。

在明代崇尚禅宗与心学的大环境中,文徵明与董其昌都没有摆脱这一浓郁文化环境氛围的日夜熏陶。文徵明曾经创作了一幅《绿荫长话图》,整幅画意境静寂,颇有一番"空山无言,水落花开"的美妙感受。或许,与其说这是画中的意境,倒不如说这是一代文人雅士的心境,恰如画上题跋的一首诗:

碧树鸣凤涧草香,绿荫满地话偏长。

长安车马尘吹面,谁积空山五月凉。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绿荫长话图》

在文徵明的另外一幅的《江南春图轴》中,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他独具一格的心境。画中浩淼的春江,仿若文徵明宽广的心胸,超凡脱俗、宁静高雅。近景描绘的是岸边上的大树和树后载着文人的小船;中景则是一贯树丛,而且还可以看出隐藏在树丛后面的房子巧露一角,往右还有通向对岸的小桥;中景后是远景,远山和远水相得益彰。具体观察画面,画中描绘的景致效仿了倪瓒的画法,又融入黄子久的浅绛山水意味和赵孟頫的工细画法。

不仅如此,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徵明愈发向往"桃花源"一般的世外仙境生活。幸好经过文徵明自身的苦心经营,文氏家族逐渐兴旺起来,他的晚年生活也是幸福的。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文徵明《绿荫草堂图》

文徵明曾经创作过一幅《桃源问津图》,画中用一洞口象征着桃花源境地,呈现出一派山野乡村的实景面貌。创作这幅作品时,文徵明已经处于人生晚年,此件《桃源问津图》蕴蓄着太多人生的感触与感伤。不过,在画中的款识中,文徵明却没有多言,仅仅写道:

嘉靖甲寅二月既望,徵明识。时年八十有五。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

正是,承蒙于老师沈周,文徵明在书画方面的成就才如此之高,甚至后来得到众多江南文士推崇备至,在历史中的地位逐渐超越了沈周。文徵明在江南地区,不断与占有资源优势的文人阶层交往,这在后来的王世贞、何良俊等人的记述中均有体现。

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


余至姑苏,在衡山斋中坐,清谈尽日,见衡山常称我家吴先生、我家李先生、我家沈先 生,盖即匏庵、范庵、石田,其平生所师事者此三人也。

世故交情,人间"雅债",文徵明通过维系良好的社交关系,既得到了文人阶层的赏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绘画才情。经过自身努力创作与钻研,文徵明的青绿山水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貌,淡雅秀润与厚重沉稳并行,不愧为一代吴门领袖!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桃源问津图》

02、呈现出一种极端静穆:董其昌的文人山水意境,极简空疏之风

大家都熟知,董其昌提出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影响了明清两代画坛。他的绘画不仅重视水墨微妙的变化和张力内敛的结构,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极简空疏之风。或许,这也是董其昌在绘画方面的一大贡献。

作为后辈,董其昌肯定也见识过文徵明的青绿山水。不过,由于审美意趣的不同,董其昌最终将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淡"这一层面。尤其,在"南宗"的推崇体系之下,用笔以湿笔为主,充满一种行草的意味,笔意连绵舒展,画意柔和秀润。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董其昌 水墨绘画

最初的董其昌,也是从学习古人的绘画开始的。通过模仿前人画迹,借此体悟并改善古人的绘画理念,南北两宗的绘画知识体系的形成,便是得益于董其昌对于前人绘画的总结与归纳。然而,在众多的前辈绘画中,董其昌重点学习的居然是"元四家"山水。并且,董其昌曾经称赞过倪瓒的绘画。也许,倪瓒绘画的那般简逸自然,俘获了董其昌的内心。

元时画道最盛……其有名者,曹云西……朱泽民辈,出其十不能当倪黄一,盖风尚使然。元之能者虽多……独云林古淡天真,米颠后一人而已。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董其昌 绘画

董其昌画过一幅《烟树茆堂图》,比较明确地体现出了元四家的绘画特征。画面构图采用"一河两岸"样式的构图,深得倪瓒绘画的精妙。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在点景情节的设置上,董其昌似乎有意沿用了倪瓒创立的"天下无人"式点景方法,全图仅在画面主峰山脚下可见两处极简的草堂和连接草堂的小桥,除此之外,再无人迹。人物在此画中的"不在场"和"缺席"造成的效果是画面缺失了由人文符号表现出的活跃气氛,使空间现场产生了一种刻意强调的空寂与疏离。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董其昌 水墨山水

对比董其昌的青绿山水与文徵明的青绿山水,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文徵明的用笔保留了北派山水方折瘦劲的特征,细笔、干笔较多,较之董其昌更为工整秀逸;而董其昌则较多南派相对柔性的笔墨,线条圆融饱满,多湿笔,较注重水的运用。虽然所画题材差不多,但是画后的笔墨技法却又不同,这也导致了两者画面呈现出了不同审美感受的意境。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画中的古代文人雅居生活

03、从文徵明到董其昌:画派的没落,个人的崛起,领袖的旗帜屹立不倒!

年轻时的文徵明便是一名吴中名士,在晚年更是执掌吴中风雅。年轻时的董其昌便利用到访江南的官差机会,四处搜寻书画名迹。两人具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最终都成为了一代画坛领袖,领袖的旗帜在任何时代中都可以被彰显、被高举。

他们都崇尚古人,希望学习到古人绘画的精髓,并且借以发挥创造。他们借用绘画的手段,来表现自己对于古人"孤高拔俗之意"的承袭。正如,文徵明在《关山积雪图》 画卷末尾的题跋中写道的那样:

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 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李成之万山飞雪、李唐之雪山楼阁、阎 次平之寒岩积雪、郭忠恕之雪霁江行、赵松雪之袁安卧雪、黄大痴之九峰雪霁、王叔明之剑阁图,皆著名,今昔脍炙人口……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古代文人书画同册

被文徵明一手经营起来的吴门画派,对于后世影响很大。虽然明代后期董其昌为主导的的松江画派逐渐占据画坛主流,但是吴门画派的影响力依旧存在,就连董其昌本人都深受文徵明的影响。

后来的清初四王,乃至近代山水画,从中都可见吴门画派的深远影响。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徵明作为一代画坛宗师的"话语权"

。他对于后辈画家而言,本身便可以称之为"古人",学习古人的绘画精神这一传统是千古不变的。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古代山水绘画

04、总结:同一个朝代,不同的画坛领袖!

在充满者诗、书、画美好韵味气息的明代文人圈,人们向往领袖的存在,人们需要领袖的存在。一代领袖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不光光是个人的书画创造,更是代表了一个文人集体的荣誉与利益。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一种是宁静清秀的"细笔"画风,另一种是极简空疏的审美意境,虽然生活于同一个朝代,但是绘画理念不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是区别很大的。

为何明末绘画艺术大爆发?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领袖功不可没!文笔遍天下,宗论及古今,同一个朝代,不同的画坛领袖!

从文徵明到董其昌:两代画坛领袖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

古代绘画“一江两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