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无根树花正孤


自己的亲儿子怎么能说杀就杀?朱元璋再怎么心狠,那朱棣也是他儿子。

客观原因,朱棣不能杀

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为了给孙子朱允文铺路,将功臣宿将杀了个精光,边关重地,为防御外侮,他只能依靠自己分封的藩王,也就是他的儿子们替他守国门。北地外敌虎视眈眈,在燕王朱棣就藩的燕京:

他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并曾生擒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棣是北方抗敌的重要力量,杀了他,亲者痛仇者快,北地无人驻守,对外敌失去威慑力,鞑虏岂不是长驱直入?

所以从政治上考虑,朱棣杀不得。

主观情感上,杀朱棣,舍不得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高皇后马氏,也就是孝慈高皇后生的5个孩子当中,太子朱标、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棢(晋王)先后去世,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有人说燕王朱棣生母存疑,周王与其一母同胞,生母也存疑),再杀他们,嫡子都要死光了,其余的儿子们实力又没有那么强,留下他,正常情况下,他还可以辅佐嫡孙朱允文坐稳这个皇位。

哪承想,朱允文对藩王势大很是忌讳,自己无战功在身,又年纪轻轻,根基不稳,将燕王为首的各路藩王视为大敌,朱元璋在,尚且能制衡局面,朱元璋一驾崩,他担心局面失控,于是开始着手削藩的事,又因为朱元璋杀光了功臣宿将,手底下无能臣可用,对削藩操之过急,杀了自己的叔伯,给燕王朱棣造成了强烈的危机感,如此一来,燕王造反,发起“靖难之役”,一路畅通无阻,攻下了应天府,夺了皇位。

朱元璋杀功臣,本意是怕这些功臣不听从朱允文派遣,可曾想过如此一来,他孙子朱允文无人可用,朝廷青黄不接?

朱允文削藩,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可曾想过杀了藩王,自身根基尚浅,手下无能臣干将,外地侵入谁来替他守国门?又曾想过物极必反?

朱棣称帝,决定削藩,效果截然相反

朱棣因为建文帝朱允文削藩的举措起兵造反,但他自己称帝后,也认为藩王势力过大会危及中央政权,也决定削藩。可他的情况与建文帝不同,朱棣重兵在手,实力雄厚,他将众藩王的封地有的迁到南方,有的藩王贬为庶人,逐渐解除藩王兵权,循序渐进,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并使其直接归属于明中央政府。

削藩效果显著。

又营建了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重修万里长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历史众说纷纭,谁又能透过时间的长河,看透这些纷纷扰扰呢?


史一下没事儿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即位铺路?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朱标在时朱棣没有表露野心

朱标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当然,而且朱标能力也不弱,治国理政都很不错。

所以,朱标在时朱棣并没有表露野心。

直到后来朱标先朱元璋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朱棣才有了当储君的可能,于是野心渐露。

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出乱,还在《皇明祖训》中专门对藩王进行约束,希望祖祖孙孙都能自我约束。

但他却忽略了一点,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只要有点可能,谁都想当皇帝。



其二,朱元璋的亲亲政策

朱元璋由农民出身,小时候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日子让他记忆犹深,他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衣食无忧。

所以朱元璋众建藩王,并给他们很大的权利和福利待遇,让整个大明王朝豢养朱家子孙。

朱元璋的意念里,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家自己人的王朝,他认为只有外人威胁江山朝廷,对自己的子孙却很是信任,这从朱元璋不顾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仍然分封藩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子孙也是放心的。

所以,即使后来朱棣表露了野心,朱元璋只是对其进行了斥责和约束,而不是狠下决心防患于未然。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仅仅四年,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


老朱为了皇孙能顺利登上皇位,大肆诛杀功臣,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儿子颠倒了朝廷,简直就是对他的讽刺。


津城沐雨


明太祖朱元璋对最高权力的掌控能力在历代皇帝中绝对是首屈一指,他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也是唯一敢完全废除丞相职务与宰相制度的皇帝,朱元璋具备一眼看透人心的能力。而且朱元璋心狠手辣下手果断,总是能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谓知子莫若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四儿子朱棣的野心,朱棣的性格能力最像朱元璋,可以说是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朱元璋再心狠手辣,他怎么可能自毁长城,舍得杀死自己最优秀的亲生儿子朱棣?


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对朱元璋来说,选择皇位接班人就成了一道难题,如果要选“长君”,那么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都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生的嫡子,怎么说也轮不到老四燕王朱棣,按照这种立长的继承制度来看,如果朱元璋强行立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四朱棣为储君,那么将来朱棣面临的同样可能是一场皇位的争夺战,也许西汉的“七国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会在明朝重演,得不偿失,因此朱元璋干脆跳过儿子辈,直接选择嫡长子朱标的儿子即孙子辈为自己皇位的接班人。


而且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朱元璋为了能让皇太子朱标顺利继位,整整培养了朱标25年,为他扶植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果因为皇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就要彻底推翻掉先前他为朱标扶植的太子党,重新再构建一个新的太子党,这个工作量,明显不是已经65岁高龄,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标的儿子中选择,让自己的嫡孙接朱标的班,继承皇太子朱标原有的太子党。这是比较稳定的方案。

不过皇太子朱标有几个儿子,并不是只有朱允炆一个儿子。朱元璋在四个太孙当中选择了朱允炆,也有他的考虑。


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本来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岁,比朱标还早死了十年。

朱标去世的时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岁,老五朱允熙只有1岁,年纪太小,因此朱元璋只能在15岁的老二朱允炆与14岁的老三朱允熥之间选择皇太孙。

本来老三朱允熥是朱标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朱允熥的运气不太好,他刚刚出生母亲常妃就去世了,年仅23岁,应该是难产而死。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死后,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成为继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变成了嫡子,与朱允熥平起平坐。

老二朱允炆更会做人,因此祖父朱元璋更喜欢朱允炆。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朱允炆14岁时,父亲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朱元璋朱标父子因此都喜欢孝顺懂事的朱允炆。

正因为朱允炆因为孝顺父亲朱标得到祖父朱元璋的欢心,公元1392年,在朱标病死以后,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心疼地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当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也不仅是因为他聪明孝顺,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女,另一位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是常妃的亲舅舅。

朱元璋担心传位给朱允熥,将来候常、蓝两个开国名将兼外戚集团会尾大不掉,重蹈历代的外戚权臣干政甚至王莽曹丕杨坚等外戚篡位的覆辙,威胁明朝的天下。

另外,朱允熥的外祖母即开国名将蓝玉的姐姐蓝夫人据说因为妒悍,她砍下朱元璋送给常遇春的美女双手而被朱元璋杀害,开国名将常遇春也因妻子被朱元璋残杀而郁郁而终。朱元璋因此与蓝玉、常家、朱允熥都结下了冤仇。

因此,朱元璋就没有选择根正苗红的原嫡孙朱允熥作为皇太孙。

相比于老三朱允熥老二朱允炆不存在这个问题。朱允炆的生母吕妃并不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威胁明朝的统治。 于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选中,变成了大明的继承人。

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后,朱元璋制造了“蓝玉大案”,杀害了蓝玉和常升(常遇春儿子),继而又杀掉了很多与蓝玉关系密切的明朝开国功臣。

蓝玉等开国名将都属于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党。但由于蓝玉等太子党又都跟朱允熥的外戚,为了给了皇太孙朱允炆铲除障碍,朱元璋只能狠心把这些开国名将全杀了。

朱元璋大兴冤狱,给蓝玉等开国名将编造了“谋反”的罪名。但众所周知,蓝玉等开国名将死的非常冤,他们只是因为妨碍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才被朱元璋罗织罪名杀害。

正因为朱元璋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大肆屠杀蓝玉为首的太子党及开国名将,客观上让老四燕王朱棣渔翁得利,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清除了很多障碍。 至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朱允炆的皇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应该是有所预料的。

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朱元璋明知道朱棣有可能会篡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可能对亲生儿子朱棣痛下杀手。

无论朱元璋多么喜欢孙子朱允炆,但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还是亲生儿子朱棣比孙子朱允炆更近,因此朱元璋即使预料到朱棣有可能篡夺朱允炆的皇位,也不可能打压甚至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

在朱元璋看来,无论是孙子朱允炆的皇位长治久安,还是儿子朱棣篡夺朱允炆的皇位另起炉灶,都是他朱元璋的后代做皇帝,都是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都稳赚不赔。

何况朱元璋把朱棣等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就是为了防御外敌稳定地方,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大明王朝长治久安,而不是为了巩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并不特别在意有没有靖难之役的发生,无论有没有靖难之役,都是朱元璋的后代在做江山,都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至于孙子朱允炆能不能守住皇位,儿子朱棣会不会篡夺皇位,朱元璋并不是特别介意。

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只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不会落到蓝玉等外姓人的手中,至于孙子朱允炆儿子朱棣,对朱元璋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他都不会刻意打压,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因此可以说朱元璋是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


事实证明,朱元璋没有杀害最像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为孙子朱允炆继位铺路是正确的,朱棣治国安邦的才能远远强于朱允炆,朱棣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但并没有使明朝的国力受到削弱,反而开创了文治武功“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使明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厚德载物49847


主要是燕王朱棣是个伪装的高手,朱元璋在世时,他特别的低调,很少与其他王子联系。

明太祖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皇叔,眼看皇位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服气。


朱允炆有个伴读的老师叫黄子澄,看到他整天苦眉愁脸的,心事重重。便问原因,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叔手里都有兵权,将来如何管理*?

黄子澄便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来安慰他。朱允炆是心里敞亮点了。

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明惠帝,历史上也称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大街小巷谣传,说藩王们串通一起,要造反。朱允炆听到民间的探子的汇报,是非常的害怕,就找来黄子澄商量办法。

黄子澄把朱允炆的另一个宠信的大臣齐泰找来商量。齐泰认为各个藩王之中,燕王是最有实力的,是兵多将广,首先把燕王的权力削掉。黄子澄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拿他开刀,容易发生兵变。于是建文帝决定先从其它几个藩王下手。

燕王早就做准备了,暗中招兵买马,好随时起兵。为了疑惑建文帝,他又开始演戏了,整天胡说八道,疯疯癫癫的。黄子澄等建文帝身边的人都不相信,他们就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都抓起来,又暗中派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燕王,还诱惑燕王府的一部分官员做内应。但是张信是燕王的人,把这个消息通知了燕王。

燕王是聪明过人,知道建文帝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名声不好。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历史上称*靖难之变*(靖难就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这场内乱,打了近4年时间。到了1402年,燕王的军队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南军的低挡,战斗非常的激烈。有些将领建议燕王撤兵,燕王坚持必须打到最后。后来,燕王派出小股的精兵把南军运粮的通道给截断了,南军一下就大乱了。燕王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应天城下。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燕王领军进城,只见皇宫火光冲天。燕王派兵把大火扑灭时,已经烧死不少人。他询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建立帝下令放火烧宫,建立帝和皇后都跳进大火里自焚了。

随后,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隐者康司马


朱棣以前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至少在朱标死之前朱棣都没有想过,因为想了也是白想。朱标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从小接受特殊的教育,而且朱标也很争气,各方面表现优秀,是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朱棣即便在打仗方面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但是他非嫡非长,史书记载他是马皇后所生,但事实应该是他继位以后篡改了史书,以求名正言顺。而且就综合素质而言,他也比不了朱标,这一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

即便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传位給太孙朱允炆,也是合乎礼法,朱棣可能也就失落一下,并不会表现出有任何委屈和不甘,至少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死后,毫不意外的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这时候朱棣有反意,但不坚决。反倒是朱允炆的削藩举措刺激到了朱棣,因为朱允炆对几个叔叔也是痛下杀手,将朱棣同母弟弟周王废为庶人,赶到云南蛮夷之地生活。其他几位王爷齐王、湘王、代王、珉王都遭受同等待遇,其中湘王被逼自焚而死。

应该说朱允炆比较绝情,那么以朱棣的性格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不想落得其他王爷一样的下场,所以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

也可以说建文帝自己引火上身,然后用人不当,经验不足,最后导致失败。

回到问题中来,朱棣有反叛的野心,但是朱元璋不一定看到,即使看到了,他也未必能下得去手杀朱棣。皇帝的儿子哪一个不想继位,实乃人之常情,朱元璋再狠毒,他可以杀功臣,但绝不会对亲儿子下手。





小睿史话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估计是没有野心的,即使有,也从未更不敢表露出来,后来朱标病逝,按照传位的原则,应该首选自己的其他儿子而不是皇孙朱允炆,但偏偏就选了朱允炆,我猜当时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继承大统,这从后来的靖难之役的过程也可以看得出来,朱棣还要稳住其他诸侯王尤其是宁王,甚至许诺平分君权的不合理条件,朱元璋担心贸然选择会导致王朝的大混乱,最后以正统性选择了朱允炆,以维系各方力量的平衡。

朱棣的造反有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反,即使在靖难初期,朱棣也没有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应该没有表现出造反的野心,甚至以他的城府,在朱标过世后,也不会表现出对皇位的觊觎,一旦被朱元璋察觉,后果会严重,朱元璋虽然对功臣们狠,但对自己的血脉一般还是留有情面的,没有明显的证据,不会下杀手!

建文帝继承了其父温和的性格,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就有点优柔寡断了,这和他最终的结局有很大关系!


普渡闲人


朱棣有被逼反的部分因素存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谋嫡”的主观意愿的。洪武9年,17岁的朱棣就已经就藩北平了。

在藩王中,朱棣的能力是相当突出的,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也是朱元璋造就的。


因为洪武后期的北伐,大明北境的安危,加强对大明北方军队的影响。这些朱元璋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不放心,这些事情都要交给自己的儿子们来实现。所以为什么要让朱棣娶徐达的女儿,而不是让朱标娶徐达女儿。因为每个儿子身上担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很高。就藩之前,先上政治课。出去就藩,实际上相当于重新打江山。要谦恭慎行,不能骄躁,饮食穿着要节约,要懂民生艰苦。你们的任务就是去跟掌握军权的大明良将们去学习打仗,建立功勋,逐步替代这些人,成为大明皇室真正的守护神。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朱元璋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有没有考虑到藩王膨胀呢?实际上是考虑到的。

首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断绝了各路藩王“谋嫡”的想法。大明朝是唯一一个明确了皇帝必须嫡长子继承的朝代;

其次,依据古制,藩王虽然因为守边,有一定的兵权。但是论实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中央抗衡的。也就是说按照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套,诸侯发展得可以和中央抗衡,至少夜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再次,藩王之间“搞平衡”,然后不断去敲打,防止某方坐大。而朱标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和事佬。恶人朱元璋自己去做,把好人留给朱标。但是后来朱标、朱樉、朱棡等人的接连死去,实际上打破了这方面的平衡。使得朱棣凸显了出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几个藩王中被打压最厉害的恰恰不是朱棣。

所以应该说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应该时根本没有意识朱棣会和朱允炆之间出现如此结局的。

另外朱元璋一辈子杀过很多人,有与自己为敌的、有自己过命的伙伴、也有无辜的人,但是唯独没有杀过姓朱的。


唯一与朱元璋有间接关系的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也是用鞭子一顿抽,然后圈禁起来,最终郁郁而终。这让朱元璋也非常愧疚,最终作为补偿,在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是朱元璋侄孙辈唯一的藩王。

鲁荒王朱檀干的那些荒诞事,令人发指。竟然捕小孩炼仙丹。朱元璋也不过只是杀了他的老婆汤氏,而对朱檀用了髡刑而已,并没有杀他。颇有点“本来朱檀是该死的,但是因为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以发代首”的意思。


明朝的皇帝当中,明确有证据杀过姓朱的,只有朱瞻基杀了朱高煦,还有就是崇祯自杀。没有证据朱棣杀了建文。


炒米视角


儿子朱棣野心篡位?开国皇帝朱元璋放任不管?

要说朱棣的野心朱元璋知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就明白了。

第一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边分析

朱元璋什么人物,自己的儿子什么性情,老子会不知道?更何况是人中龙凤的朱元璋,应该可以说,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些孩子都是了如指掌的。但是朱元璋有自信,自信自家子孙不会出现篡位乱政的事,这一点从朱元璋仍然使用藩王制度可以看出。藩王作乱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藩王制度的危害。

那么,朱元璋对这些儿子就这么放心吗?其实,朱元璋也是留有手段的,为防止藩王作乱朱元璋还是下了功夫的。

其一、嫡长子继位制度。朱元璋确立这个制度是为什么,就是为了防止藩王作乱。

其二,互相牵制。二十多个儿子,二十多个藩王势力,彼此互相照应又互相牵制。

其三、分散兵力、平均实力。朱元璋一次性分封了二十多个儿子,在稳固大明江山的同时,让其不足以威胁中央集权。

其四、时不时的暗中观察、打压,朱元璋活着的时候,重点“照顾”的就是自己的这个儿子,燕王朱棣。这说明什么?说明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什么能力或者说野心!

这里就能看出一些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的思想,就是对外不对内!这是他朱家的家务事,在没有出现造反弑君这种大问题的情况下,犯了错误批评、处罚、教育都行,但是不能杀。外人就另当别论了,对我们家不忠、反抗、不满,那都是重罪,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蓝玉案”,这里不作过多赘述。其实这也是每个皇帝家中那本难念的经。

说到这要提一句,朱棣造不造反,跟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的死有根本关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按正常来说,朱元璋的皇位是要传给太子朱标的。朱标这个人深得朱元璋器重,能力很强,颇有老子的作风,在朝中也是深得人心。如若不死,必将继承大统,也不会有后来的燕王朱棣造反篡政。


第二点,“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鼾睡”,我们从朱允炆这边分析。

朱允炆想继承皇位,本来要等到自己的爷爷和老爹都归天才行。可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自己的爷爷还没死,自己的老子朱标却先一步西去了。这可把我们小炆“高兴”坏了,嗯嗯,口误,是悲伤坏了。而朱元璋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悲伤中就把皇位直接给了朱允炆。

朱允炆继承了皇位,诸藩王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也没做太出格之事。他们不做,不代表别人也会认为他们不会做,这个“别人”就是新皇朱允炆了。朱允炆自认没有他爷爷朱元璋的本事,所以他自己知道他管不了他这些叔叔们。那么,既然管不了,也不想自己的皇位有被威胁的可能。那就让你们没有能力威胁不就行了。

所以朱允炆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但是削藩可不是件简单的小事,这是会伤及国家筋骨的事,稍微有点差池,就是万劫不复。你想兵不见血刃的把人家一撸到底,人家会把自己的权利和荣华富贵拱手相让?可能是朱允炆同志太盲目自信吧,在没有完全理清利害关系之前就动手了,你都想要人家命了,还不允许别人造反。


第三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实践中的主角燕王朱棣。


朱棣本身就是胸怀大志,有雄才大略之人,奈何自己不是嫡长子,空有一身才华无法施展。本来,不出意外的话,有他大哥朱标在,皇位这辈子也轮不到他,慑于老子朱元璋的威严和“兄弟之间的情谊”他不会造反,这辈子也就在王爷的位子上度过了。

然而,事情就出现了转机。他大哥朱标竟然先他老子朱元璋一步西去了,这让朱棣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可是,希望来的快走得也快,皇位竟然落到了自己的侄儿手里,这让朱棣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本来嘛,自己说一不二的老子还在,他说皇位给谁就给谁,还轮不到他说话。更何况这也算合乎“嫡长子继位”的制度了,自己只能把本事咽在肚子里,“安安分分”的当自己的王爷了。

可谁成想,“你不找他的麻烦,人家倒是直接欺负到你头上来了”。朱允炆不讲叔侄之情,激进削藩,要把这些个藩王一撸到底,一点情面不留,这不是直接要人命吗。既然如此,索性就来个一不做二不休。至此,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政变,史称“靖难之役”,最终打败了朱允炆的中央军,成功登上皇位。

总结: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朱棣有野心,但是他确信有自己为孙儿朱允炆铺好路,亲授孙儿治国平天下之道,朱棣就不会造反。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孙儿朱允炆太急也太激,也小看了儿子朱棣的野心,间接导致了这一段历史的发生。


历史趣访谈


答案如下:

1 虽然当时朱棣是朱元璋儿子当中比较出色的一个,但不是最优秀的。


2 因为宋、元都是因为政权高度集中造成很多的弊端,直至灭亡,所以朱元璋吸取教训,分封自己的儿子,给他们兵权土地,再加上这些皇子们也都是有功的。特别是朱棣镇守边关一直以来都和蒙元有军事冲突的,而朱棣的军事才能朱元璋是认可的,大明的北疆也需要这样的将领。

3 朱元璋每次召见,朱棣都是表现很乖的,极力的迎合朱元璋,朱元璋能不喜欢他么?


4 朱元璋根本就不相信他的儿子会造反,主要就是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就没有表现出来一丝一毫的篡位之举,再说他也不敢啊。要不是朱允炆把他毙急了朱棣真不会造反的。


5 以朱元璋的老辣他绝对会知道有人会篡位,但他失算的一点的就是他不知道会那么早,并且这个人还是朱棣。但话又说回来就算有人篡位怎么着还是他老朱家的,还是他朱元璋的后代,这点从他设计藩王的时候他应该会考虑的。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文字纯属原创。


阿杜谈古论今


朱元璋明明知道朱棣有野心,但是到死也没有替朱允炆清除他是因为两人之间时父子,是有血缘关系的。虎毒不食子,朱元璋也没有那么傻,不可能亲自害死自己的儿子的。

燕王朱棣一直是朱元璋这几个儿子中能力比较强的一个,所以朱元璋才把他的封地定为了北平,当时的北平经常受到蒙古族参与势力的干扰,所以朱棣势必要跟这些余党作战。所以朱元璋对朱棣也是比较放心的。所以这更加锻炼了朱棣的军事作战能力。

当时朱元璋称帝的时候就已经把当时的朝中的势力都清理了一遍,他把开国功臣和那些有军功的人全都清理出去了。可以说他给朱允炆把朝中的道路都铺平了。根本就不怕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而且他都把自己的兵权都给了他的儿子们,并不会便宜了外人。在当时他的控制之下中央的权利时远远大于地方权力的,所以他并不怕他的儿子们造反。

而朱棣之所以可以反叛成功是因为朱允炆当时的帮手能力不行,还有朱棣的实力也强朱允炆一大截。当时的朱棣因为封地位置的关系,已经锻炼出非常高的作战能力,而朱允炆则是一直养尊处优,没有实际性的军事能力。虽然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经常给藩王敲警钟,让他们打消谋反的心理。但是他有几个儿子潭王被案件牵连最后自焚,以及吴王也因为行为过界被朱元璋赶到云南了。当时可以说朱允炆的这些帮手自身都保不住,更不说帮朱允炆抵抗朱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